(2015修订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1页
(2015修订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2页
(2015修订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3页
(2015修订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4页
(2015修订版)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六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1980年5月,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鉴于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力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决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3)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4)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在深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深圳)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注意: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由此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B、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C、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三、坚持科学发展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毛泽东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知道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1.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要求。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2.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建设创新型国家。2.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三、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三、坚持科学发展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三、坚持科学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三、坚持科学发展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战略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段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曾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任务。1956年,写入党章。一、“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段过程:

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分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三步走”战略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3年3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一、“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容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三步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201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2020),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2050),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1981年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民族复兴梦2.中国梦·人民幸福梦3.中国梦·改革开放梦4.中国梦·人人出彩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

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来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

②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人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的。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在201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