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的形成》设计_第1页
《原始农耕的形成》设计_第2页
《原始农耕的形成》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始农耕文明的形成》教学设计学科历史授课班级七年级授课日期课题原始农耕文明的形成授课人尹积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南北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特征——南稻北粟,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了解新石器的概念;了解水利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理解原始人类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形成,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整理和归纳资料的历史学习方法。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简单地分析、解释历史。通过问题研讨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协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耕文明的产生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进步;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材分析重点以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例,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难点从大禹治水的事例中理解到水利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性。说明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故为本课重点。2.大禹治水的成功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个范例,它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是农耕文明进步的标志。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中的因果关系,初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时序教学过程设计(包含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传统上中国南北方主食:北方——面食;南方——大米。提问:今天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分别是什么?南北不同的饮食习惯是从何时形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去看)思考:为什么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会有不同的?以此导入新课。思考、讨论,个别学生回答。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南稻北粟教科书P8-10有关河姆渡、半坡遗址的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的相关资料,结合图片资料开展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吗?用表格呈现河姆渡、半坡氏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原因分析:1.河姆渡、半坡农耕文明有何基本特征?仔细阅读教科书的有关资料,学习了解如下内容:1.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在学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导学生探讨学习。南稻北粟教科书P8-10有关河姆渡、半坡遗址的文字、图片资料。河姆渡:种植水稻、饲养禽畜,捕鱼狩猎,制造陶器,建筑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半坡: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用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过着定居生活。2.形成这些基本特征的地理因素是什么?河姆渡: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氷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半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温暖,肥沃的黄土地适合粟黍等旱地作物生长。(呼应导入中的问题)回顾复习并充分想象与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2.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南北农耕文明各有什么特征,并说明成因。进而了解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南稻北粟”格局。阅读后,小范围讨论,交流发言,形成较客观的认识。学生积极思维并交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文字、图片等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作客观解释的学史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学习的纵向比较方法,感受历史的发展大禹治水教科书P10-11: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图片资料。“大禹治水”视频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适当指导:1.引导学生结合“大禹治水”视频:①讨论教科书“各抒己见”中的“堵”与“疏”两种不同治水方案的弊与利,联系现实说明“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你从大禹治水的成功中得到什么启示?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安全,还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出问题: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史实?仔细阅读教科书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资料,根据学习目标与要求,提取历史信息,思考如下问题:1.分析、讨论教科书P11“各抒己见”中的问题。2.讨论分析大禹治水成功的意义。小组分析材料,讨论问题,推选代表作陈述发言。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从而突破难点;从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中体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了解水利对农耕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