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一、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原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一)体型说这种学说又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emer,1882年~1962年),他根据人的体型把人体划分为矮胖型、瘦弱型、斗士型三种,并认为瘦弱型和斗士型的人犯罪的倾向性大。
(二)遗传说
这种学说又称为犯罪遗传决定论。1.从家族史研究入手①.有关犯罪家族(对朱克家族的研究)②.有关低能研究(低能和犯罪性是一种退化状态的两方面,低能者是潜在犯罪人。低能是隐性基因。)2.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认为双生子中一个犯罪,另一个也很有可能犯罪。求同卵双生子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3.染色体说4.收养子女研究(三)内分泌说这种学说认为,内分泌失调,诸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四)物质代谢说这种学说认为,一个人犯罪与体内物质的高低和平衡有密切关系。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一)文化冲突理论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代表人物塞林(ThorstenSellin)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二)社会异常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默顿(Robert.K.Merton)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
(三)副文化群理论20世纪50年代科恩(AlbertCohen)等副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四)社会生态学理论朱迪斯(JudithBlau)和布劳(PeterBlau)依据相对剥夺理论和城市化理论犯罪原因(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五)标签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贝克尔(HowardS.Becker)利莫特EdninM.Lemert)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犯罪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不能解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为什么有些人犯罪,有些人不犯罪。三、精神病学的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说
认为病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与犯罪有关的病态人格:1.低级欲望强烈而缺乏适当调节或抑制力薄弱。2.情绪不稳定3.意志缺乏独立性与坚持性4.缺乏同情心(二)低能说(P119120)
四、心理本能说原因论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种心理原动力。1.侵犯性说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力,就不会犯罪。
2.利欲性说美国犯罪学家希利(W.Healy)认为,正常的欲求并不构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谋求不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当谋求优越(名誉、地位、财产)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为犯罪。3.性冲动说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弗洛伊德的结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顺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致,是幼儿时期就有的性冲动和超我控制不均衡的表现。(四)权欲性说认为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即权力论。当这种欲望得不到适当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即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过度补偿的结果。五、学习理论原因论强调犯罪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1、塔尔德的模仿论(画小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其模仿法则是:A、距离法则B、上至下法则C、插入法则2、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向与己关系密切的人学习来的;当一个人认为犯罪的结果是利大于弊时,他就会犯罪。“维护正义”3、条件反射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的。就犯罪行为来说,一方面受别的犯罪人的影响;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推动实施犯罪的根源。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获得的。观察学习通常发生在这样三种社会联系中:家庭影响。人们所属的亚文化及与这种亚文化的重复接触。那些被广泛使用的宣传工具所提供的具有充分形象的范例。六、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J.Piaget):道德发展三阶段。(P124)(二)科尔伯格(L.Kohlberg)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P124)七、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主张运用多学科理论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多方面原因作综合性研究的理论。杰弗利认为犯罪行为的形成,乃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主张用生物学相关学科如遗传学、脑神经学、生物化学、心理生物学等和环境方面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工程学、环境心理学、都市设计等理论对犯罪原因进行综合分析。(P125、126)
第二节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台湾学者的犯罪原因论
台湾学者比较全面地挖掘和分析了引起或者与犯罪相关的社会、个体以及自然方面的各种因素,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
1、内外因素论2、主客观辩证统一论(二)
犯罪行为发生原因论
1、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2、刺激——个体——反应(S——O——R)
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一、犯罪综合动因的定义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犯罪综合动因论注意个体犯罪原因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二、综合动因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指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1、生理因素(1)年龄(2)性别(3)神经类型(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1)个性倾向性(2)性格结构(3)控制系统缺陷(4)个性异常3、行为因素(1)错误的活动(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3)有害的行为习惯(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二)
主体外因素主体外因素:犯罪主体以外的客观不良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景因素。主体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景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法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人际交往职业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可以分为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宏观)环境因素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着犯罪心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会犯罪率的高低。包括:政治环境消极因素经济环境消极因素精神文化环境消极因素法治环境消极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消极因素学校环境消极因素居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消极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包括: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3、情景因素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现场周围环境因素。A、现场侵害对象的态度和特点B、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特点C、现场条件和气氛D、机遇主题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的地位作用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主体因素为中介。三、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一)犯罪行为人因素(二)犯罪行为情境因素犯罪行为人犯罪行为情境犯罪行为(结果)(P141)三、犯罪综合动因理论的要点(一)整体性(二)层次性(三)
结构性(四)
动态性层次性第六章:犯罪心理机制机制:即机理,一般指类似机器的结构那样运行并发生作用的系统。犯罪心理机制: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防卫机制:即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犯罪心理机制主要讨论: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多数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般过程。(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二是畸形的、膨胀的需要。如果采用合法的途径满足或利用自我意识对需要进行调节控制,这就是守法心理,如果采用非法手段来满足,这就是犯罪心理。(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不足犯罪者的人格缺陷,又称不健全人格,是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特征是:1、认知水平低下2、需求欲望强烈,内心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紧张、焦虑、挫折感,难以自控。3、接受非主流文化和反社会道德标准4、法律意识不强5、以自我利益为核心6、冷酷无情、粗暴,富于攻击性7、意志薄弱,对消极情绪不能抑制,放任错误行为8、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9、错误的价值观10、具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三)萌发犯罪意向犯罪意向,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它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1、犯罪动机是指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它是行为人推动、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从犯罪意向形成,到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确立,存在以下心理机制:(1)刺激和情境的诱发。刺激分为四类:社会治安环境不良和受害人缺乏警觉与防卫;环境气氛(如足球场暴力事件);金钱、美女的诱惑;有利于实施犯罪且不易被人发觉的条件。(2)自我调控机制的作用自我调控机制包括:自我监督系统机制(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认知判断系统机制(作案成功可能性分析和逃避刑法惩罚能力);欲望及情绪强度机制(强烈的情绪欲望可能不考虑任何因素,贸然行动,否则踌躇不前)(3)动机的抉择与选择犯罪人在两种以上的动机冲突中,形成占优势地位的主导动机。2、确定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行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3)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4)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和当时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目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五)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是指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决定。包括行动手段的选择和行动时机的捕捉。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内外化机制1、概念内外化机制的基本含义: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机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示意图:外界消极因素不健全人格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决意犯罪预备犯罪行为(对他人产生坏影响)(产生犯罪体验强化犯罪心理)学习和模仿反映的选择性犯罪意向萌发犯罪动机产生进行着手内化外化输出反馈输入制造输出反馈不良行为刺激和情境个人境遇犯罪机遇从上图要理解:(1)犯罪心理内化机制(2)犯罪心理外化机制(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互相渗透、紧密结合(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都要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机遇和情境为条件,通过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终于形成犯罪心理结构,引爆犯罪心理行为。(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内化,就是个体经由言语、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印象,逐渐形成思想意识的过程。1、认知的选择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外化,是指由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行为的转化。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二、刺激反映与反馈机制台湾学者张春兴提出引发一切行为的三项基本心理法则:S----R法则;O---R法则;R---R法则。S代表外界不良刺激。O代表内在不良认知,R表示各种违法行为因素。(一)三个变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均可视为S与O“合一”的结果,而他人或自身的犯罪行为R亦可构成对本次或下一次犯罪行为的刺激与反馈。(二)五个过程:输入、选择、输出、加工、反馈示意图:外界不良情境因素刺激变量(R)主体不良因素中介变量(O)违法行为因素行为变量(R)输入选择输出反馈加工三)刺激—反映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1)S----R法则;(2)O---R法则;(3)R---R法则。三、量变质变机制(一)质与量的概念与相互关系就大多数犯罪人而言,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之间质的区别,不在于生理机制不同,或智力水平、精神病态意义生的区别,而在于个体社会态度及其行为社会评价意义上的区别。(一般的品德不良,是量变;进入到产生犯罪心理阶段是质变。而这个度,就是主体犯罪意向的产生。(二)主体社会化的缺陷1、不完全的社会化(1)知识经验于技能方面不完全社会化(2)社会规范方面不完全社会化(3)家庭于人际关系方面不完全社会化(4)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完全社会化(5)文化冲突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2、错误的社会化(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机制由模仿到认知选择;由主观认同到角色化扮演;由错误的自我评价和行为反馈到犯罪意向的萌发,从而完成由质变到量变的飞跃。四、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方法。可分为攻击反应、退却反应与妥协反应。有些防御机制可能导致犯罪。(一)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指个人用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动辩解,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从而心安理得去实施犯罪。它包括: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二)投射作用是指将个人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具有同样的特征。1、利用投射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2、利用投射构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3、利用投射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三)认同作用是指个人处于一定的动机,把自己看成现实生活中或想象中的某个人,力图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合同(2024年度)
- 乙脑诊断与治疗
- 二零二四年度医院净化系统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度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协议3篇
- 地下车位转让简单的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媒体短期挂靠合作协议2篇
- 痛风性肾脏病
- 痛风石患者的护理
- 2024版给排水工程管材性能测试与供应合同3篇
- 教育培训机构述职报告
- 医疗质量检查反馈表
- CHT 8023-2011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正式版)
- 审价报告模板
- 伟大的《红楼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大数据管理培训课件
- 医院DRG付费知识培训课件
- MOOC 民事诉讼法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传统雕塑-景德镇陶瓷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考研英语基础入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刑法学教全套课件(完整)-2024鲜版
- 《数字图像处理》题库1(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试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