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的历史演变两个政权并存知识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1922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191719211925195319641985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有益探索模式形成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亲爱的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听人说白匪们很凶残,你一定要多小心,我在白桦林里等着你回来。
……(略去100字)自从你离开后,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都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用他养的那只老山羊去集市上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做了
……
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是饿着肚子,但都能心甘情愿的默默承受着,毕竟心情与环境不一样了。
你的安娜
1918年12月21日
从信中找出安娜家乡发生哪些事情?联系课本,这些事反映了当时苏俄政府实施了哪些政策?
A余粮收集制B工业全面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实物配给制1918年11月-1921年3月农业工业商业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市场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亲爱的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听人说白匪们很凶残,你一定要多小心,我在白桦林里等着你回来。
……(略去100字)自从你离开后,这里发生了很多事。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都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用他养的那只老山羊去集市上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做了……
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是饿着肚子,但都能心甘情愿的默默承受着,毕竟心情与环境不一样了。
你的安娜
1918年12月21日
安娜家乡的人民对这个政策是什么情感?为什么能默默承受?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一,判断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4分)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战争的需要,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我的安娜:原谅我到现在才回你的信,你无法想象我现在心情的喜悦。战争已经结束,我们保卫了祖国母亲。现在我们部队驻扎在波罗的海喀琅施塔得附近。这里的情况不甚好,到处缺少粮食和煤,很多人都在挨饿。还有,最近我们制止一场基地里水兵发动的叛乱,这些人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战争胜利了,我们的国家怎么没有好起来呢?
……
彼得1921年3月3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彼得为什么喜悦?
彼得在信中具体介绍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亲爱的彼得:终于等来了你的消息,上帝保佑。
……(此处略去200字)今年上面说不再收我们的余粮了,而是像以前一样征收粮食税。这下村子里可都疯了,大家又开始没日没夜的干活。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现在又能做买卖了,爷爷刚刚去市场上卖了点粮食,换了点肥皂,我又能好好洗个澡啦……
盼你回来!
你的安娜
1921年8月16日
安娜的心情怎么样?联系课本,这些事反映了当时苏俄政府实施了哪些政策?哪些事情使她高兴?A固定粮食税C允许自由贸易
B国家资本主义
D按劳取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行政干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固定粮食税▲内忧外患直接:国内战争,粮食战胜敌人,巩固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旱灾导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不适应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高度集中,军事、行政干预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多种经济成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存在弊端,挫伤积极性;引起政危经危,直接“过渡”失败调动积极性,恢复了经济、为工业化和打下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正确过渡途径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并不适应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
关于你说的这两个政策,我也在反复思考:有时候认为,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外国资本家,现在又允许他们回来投资,这不是又走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有时候又认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可能就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有时候甚至认为,不管他什么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好处,就是好政策。你觉得呢?安娜……
我即将回来!等我!
彼得有哪些不同想法?分别对应了哪些政策?请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有何启示?彼得
我的安娜: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
关于你说的这两个政策,我也在反复思考:有时候认为,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外国资本家,现在又允许他们回来投资,这不是又走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有时候又认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可能就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有时候甚至认为,不管他什么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好处,就是好政策。你觉得呢?安娜……
我即将回来!等我!
彼得
我的安娜: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何启示?
……
关于你说的这两个政策,我也在反复思考:有时候认为,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外国资本家,现在又允许他们回来投资,这不是又走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很危险啊!有时候又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所有东西归大家共有,按需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坚持下去,可能就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啊,为什么要放弃呢?
有时候甚至认为,不管他什么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好处,就是好政策。你觉得呢?安娜……
我即将回来!等我!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有什么启示?彼得
我的安娜: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内忧外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固定粮食税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按劳取酬实行自由贸易1.适应战争需要,巩固政权2.战后引发社会危机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恢复发展,巩固政权行政干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有什么启示?
归纳总结1.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3.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一)苏俄两种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拓展认识(二)注意梳理比较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材料二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探究1请思考:1.材料一和二提到的政策是什么?两则材料对实施该“政策”的目的表述有何异同?2.材料三“我们犯了错误”的实质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采取什么政策应对?1.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同:为战胜敌人;异:材料二认为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2.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引起政治、经济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具备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基础,才能保证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而在俄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只占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有大多数的是农民”。“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材料二面对党内对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主张的攻击。列宁指出:“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回答:1.材料一中“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实施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什么?2.上述材料体现了列宁什么样的精神?探究21.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的精神。
材料一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喀琅斯塔德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材料二
1932年,美国出现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
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的蜡烛都没有。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突出的“新”是什么?2.造成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1.“战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1929-1933经济危机。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管理的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探究3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两眼汪汪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在听他喃喃地说
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幸福就在前方
赫鲁晓夫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叶利钦材料一: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材料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材料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四:在列宁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选集》第4卷第517页。)但在当时的多数共产党人看来,却正好相反。他们始终认为,向国家资本主义倒退的“新经济政策”才是一种“临时的不得已办法”。而取消商品、货币、私有制和市场的共产主义,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刚一提出即遭到了在联共中央中拥有多数地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激烈的集体反对并展开了论战。“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第77页。)——网络资料材料五: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体制这一看法,并没有被当时苏共党内多数人所认同。相反,主张采用反市场体制而由党和国家全面统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正统观念。这种想法,就是后来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大国崛起》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数万名工人、农民、士兵排着长队,来向他们的领袖告别。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已经为这个新生的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材料一: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二: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探究:为什么斯大林会有材料二的认为?探究:“出路”是否理想?请问“路在何方”?
斯大林在1927年时指出:“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作制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的大农庄。”
——《斯大林全集》第10卷
II斯大林模式的建设道路含义:形成过程:特点(表现):评价:苏联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斯大林体制背景:外因:资包围,战争威胁内因:苏联建立不久,仍为落后农业国,为加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提出:1925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容特点:国家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成果:二个五年计划1928实现工业化: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改变;工业总产值欧一,世二;(1928年-问题: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大确立: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实现工业化表现(特点):1.经济体制:2.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单一评价:
探索和创新;开始时与苏联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作用明显;二战后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存在弊端,后来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最终苏联解体。1.经济:工业化,强国;避经济危机/比例失调;压抑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牺牲农民2.政治:稳定政局;保障反法西斯战争/民主法制破坏(大清洗);损失人才3.文化:统一人民意志/个人崇拜;单一压制创造性4.外交: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
电力与核能的广泛应用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
图1田纳西河水利工程图2第聂伯河水电站
“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35斯大林的塑像被推倒
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苏共的领导集团》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1971)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内容经济政治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农业(突破口重点)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阀门,具有探索性开创性;取得了一些成果。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等,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1959年1月,将物资分配权重新收回,由国家掌权1963年3月,决定成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1962年底,决定取消做一般党的工作的区党委赫鲁晓夫的改革以上材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有哪些缺陷?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试验急躁冒进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的规划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苏共的领导集团》(1906-1982)内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改革重点:工业“新经济体制”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过分求稳,军备竞赛,发展停滞,陷入困境。结果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等原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幻灯片44三、莫斯科落日(1985—1991
)
——“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内容(1)经济:“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失败改变指导思想,造成思想混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自由化思想动摇党的地位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更新联盟”政局不稳;背离社会主义,思想混乱;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并解散;经济大滑坡民族;分离倾向加剧;苏联解体。2、后果:直接原因外部原因根本原因思想:政党:国家体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苏联国旗
俄罗斯国旗
(四)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经验教训1.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3.要保证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均衡发展4.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5.要注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6.民族平等7.执政党的自身建设8.思想文化方面要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苏联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一一映射及差异:二月革命(城市中心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十月革命(推翻资阶,大企业收归国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对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即公私合营-和平改造和赎买)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强制行政手段;消灭富农经济)过渡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最终苏联解体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三农问题专题基本线索资本主义:英(圈地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资产阶级大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苏联(余粮收集-粮食税-集体化)中国:古代:井田制(奴隶社会)——公有;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私有均田制近现代土地政策: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资产阶级: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3、中共:国共十年对峙: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农民)
1953-1956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私有-公有)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1978农村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苏共调整了某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的正确改革举措,使苏联在世界成了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工业、科技、军事超级大国。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材料三: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一)两男一女在沉船后沦落荒岛,如果两个男的是西班牙人,他们会用决斗来决定谁拥有那个女人;
如果他们是法国人,一个是女人的丈夫,另一个是她的情人。
如果他们是苏联人,则会把报告书塞入瓶子,让水流把它漂回祖国,请上级指示他们谁可以娶她为妻
(二)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请回答:(1)图1与图2分别反映了20世纪哪两个国家兴建的水利工程?结合当时两国历史背景,分析这两个国家兴建上述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⑴图1美国;图2苏联。图1: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工人失业,罗斯福政府实行以工代赈政策,举办大型公共工程修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图2:斯大林执政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大型的水利工程,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一.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标志,主要表现,影响及经验教训(三)主要表现:高度集中1.经济: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3.思想:行政干预,单一性、一元化(四)影响:1.积极:开始时与苏联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作用明显(1)经济:工业化,强国;避经济危机……(2)政治:稳定政局;保障反法西斯战争……(3)文化:统一人民意志……(4)国际:借鉴意义2.消极:后来阻碍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经济:比例失调;压抑积极性;牺牲农民……(2)政治:民主法制破坏;个人崇拜;损失人才……(3)思想:单一不利繁荣……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严重。III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达到目的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他说“俄国的悲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语课说课课件
- 易失效物料管理办法
- 昆明市黄码管理办法
- 处理大罐底管理办法
- 国企请销假管理办法
- 南昌etc管理办法
- 如何写XX管理办法
- 数据型资产管理办法
- 英语交通安全课件
- 英语互动课件介绍
- 品质管理培训资料
- 成都国资委采购管理办法
- 2025年物业管理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面向信息意识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林业生物技术课件
- 服务外包合同服务外包协议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新闻写作教程(电子版)-刘明华
- 2018年最新房屋买卖合同(适用个人)(精品模板)
- 三年级数学《重量单位的换算口算题(共60道)》专题训练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