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_第1页
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_第2页
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_第3页
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_第4页
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5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作者:胡健指导教师:魏远征内容摘要:晚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时期,张岱正是晚明文人的代表。本文认为:张岱的小品文内容丰富,涵盖人物传记、山水园林、风俗雅玩诸多方面.张岱的小品文,语言博奥倩丽,生辣诙谐;结构衔接巧妙,过渡自然;取材匠心独运,善于取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究其原因,既与其家世与时代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张岱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愧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关键词:张岱;生活情趣;艺术论;晚明小品一、张岱小品文的概况和主要内容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散文形式,有着“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体裁不拘一格”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71页的特点。中国的小品文源远流长,经历了从魏晋到唐宋的积淀与发展,在晚明出现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晚明小品文不再是传道、载道的工具,而因能够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雅趣而流行开来。张岱生活在晚明时期,他的小品文自然也具有上述的特点。而明清鼎革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1】(p。214),但又不愿变节,只能选择“避迹山居”【1】(p。214)过着“布衣蔬食,常至断炊。"【2】(p。26)的生活,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岱选择将亲身经历的繁华与苦难,通过小品文来反映,以表现自己对故乡、故国的一往深情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他的小品文兼具各家之长,又赋予小品文新的意义,从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71页张岱的小品文主要收录于《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种集子之中。其中,《陶庵梦忆》共八卷,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3】(p。2)《陶庵梦忆》旨在“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张岱认为其《陶庵梦忆》“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4】(p.3)在梦醒之后,张岱回忆往事,不知是梦是真,是悲是喜,带有深深的忏悔与追思。《西湖梦寻》共五卷,成书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3】(p。3)张岱说自己“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4】(p。45)并且“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3】(p。41)可见张岱创作《西湖梦寻》的目的,是为了留住梦中对西湖往昔的美好记忆,表达自己的感慨与追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书,表现了张岱的艺术思想与审美追求,集中反映了张岱在小品文上的艺术成就.从内容上来说,张岱的小品文追忆的并非文人通常所关注的科场得意、官场交际、情场风流等等乐事,而是更多的写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对自己有着触动的山水景致、市井勾栏、酒楼茶肆、戏子工匠。张岱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之中发现独特的美,展现所获得的生活趣味与人生感慨。他的小品文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人物传记小品张岱的小品文并不为达官显贵,王侯将相立传。他所表现的都是下层人物,如市井小民、奇工巧匠、妓女优伶,但凡其人有可书之处,无不书之,且笔下人物特点鲜明,绝少雷同。张岱或赞美他们技艺高超,或欣赏他们的独特癖好,或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而并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人物.张岱能够从普普通通的百姓身上发现独特的美。如张岱写雕竹的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4】(p.156)外表毫不出奇,但是凡竹雕能“得其款,物则腾贵.”他有着一双化平凡为神奇的巧手,却不以攀权附贵,“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4】他有着自己的节操,与那些附庸风雅的所谓名士相比,更显真诚高雅,这正是张岱欣赏他的地方。又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4】(p.136),特别是他竟喜爱娈童阿宝,胜过自己的妻子:“乙酉,南都失守,止祥奔归,遇土贼,刀剑加颈,性命可倾,阿宝是宝……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4】(p.136)在常人的眼光来看,祁止祥简直是不可理喻,甚至显得变态,而张岱却大为赞赏,认为他是个真性情的人物,他的特殊癖好在张岱这里反倒是真情的表现.不止须眉男子,张岱的笔下的红颜女子也极具特点。例如唱戏的女艺人朱楚生,虽“色不甚美”【4】(p.86)而“绝世佳人无其风韵。”【4】(p.86)“多坐驰,一往深情,摇飏无主.”【4】(p.86)她的风韵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岱回忆道:“一日,同余在定香桥,日晡烟生,林木窅冥,楚生低头不语,泣如雨下,余问之,作饰语以对。劳心忡忡,终以情死.”【4】(p.86)佳人风韵,跃然纸上。今日读来仍令人神往不已.许多人物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而张岱依然写的极富深情。如他与陈章侯在断桥游湖玩月:“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载我女郎至一桥否?'余许之。女郎欣然下,轻绔淡弱,婉嫕可人。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侠如张一妹,能同虬髯客饮否?’女郎欣然就饮。移舟至一桥,漏二下矣,竟倾家酿而去。问其住处,笑而不答。章侯蹑之,见其过岳王坟,不能追也。”【4】(p。125)女郎的豪情媚态,令他印象深刻。张岱写得如梦如幻,仿佛遇到的是仙子.由此可见,张岱在表现这些人物之时,所看重的是他们身上的真情至性。正如他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2】(p.87)张岱欣赏的正是这些寻常百姓身上的真气与深情。山水园林小品.山水园林自古以来就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们所钟情,且往往寄托着他们的喜好趣味和抱负。张岱也是如此。《陶庵梦忆》之中,有着大量对山水的描写。而《西湖梦寻》更是对西湖与西湖周边的风景名胜,不惜笔墨,叙述详尽。今日我们能游览的西湖胜景,张岱大抵皆有描绘。而且,张岱笔下的西湖比今日更多一份梦幻与清新。张岱并不是单纯的描摹山水,往往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他的独特的感悟,反映他对山水景致的审美趣味.他认为“山泽通气,形分而性一”【1】(p。8)。山与水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其特性。张岱在表现山水之时,往往带着自己的喜好与情感,将笔下的山水写的灵动而有生气。如在《陶庵梦忆·湘湖》一文中,张岱“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睇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4】(p.23)将湖比作美人,虽非张岱的独创,但是用“名妓”、“闺秀”、“处子”来分别形容西湖、鉴湖与湘湖,写出了西湖的瑰丽多姿,鉴湖的优雅大方,湘湖的羞涩纯真。聊聊数笔,却胜过千言万语,展现出张岱对山水的真切感悟与至性深情。张岱还偏好独特的景致,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中发掘出独特的魅力.张岱笔下的山水“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5】(p.47)。而且他与常人不同,独爱秋冬之际,雨雪之时.如其名篇《湖心亭看雪》中描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p。126),西湖洗净铅华,又没有喧闹如织的游人,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别有一种趣味.又如《白洋潮》中,写潮水“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4】(p.134)张岱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将潮水写的气势恢弘,令人惊心动魄,为之色变。张岱也善于写园林小景,他对于园林的精心构思,独特之处,在小品文中都有展现.如写家中的硚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4】(p。59)对硚园的设计布局,更是细细道来:“寿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问台,以竹径,则曲而长,则水之.内宅,隔以霞爽轩,以酣漱,以长廊,以小曲桥,以东篱则深而邃,则水之。临池,截以鲈香亭、梅花禅,则静而远,则水之。缘城,护以贞六居,以无漏庵,以菜园,以邻居小户,则閟而安,则水之用尽。”【4】(p.59)极力写硚园如何精心布局,得水之用,最后更是借二老之对话来赞扬此园“竟是蓬莱阆苑了也”【4】(p.59)、“个边那有这样”【4】(p。59)。硚园的美虽未直接道出,却更令人信服.风俗雅玩小品张岱对晚明时期江南风俗世情的描绘同样极具价值。他的风俗小品,“重点选取节日的繁华热闹场景与人们的娱乐活动”【6】(p。67),如元宵张灯、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等,正如伍崇曜在《陶庵梦忆跋》中所评价的“奇情状采,议论风生,笔墨横恣,几令读者心目俱眩。”【7】(p.54)以《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为例,中秋之夜:“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4】(p.24)虎丘中秋之夜的热闹繁华与独特的风俗,尽在张岱的笔端。又如《越俗扫墓》,先写当年的豪奢之风,人物之盛:“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4】(p.19)而笔锋一转,接着写近日的萧条:“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冲击,展现豪华过后的悲凉,表达张岱的感慨:“繁华靡丽,过眼皆空”。【4】(p。19)张岱同样对于戏曲有着独特的爱好,戏曲在晚明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节庆还是平日,演戏、看戏都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作为参与性最广的集体娱乐活动,张岱的风俗小品中也多有描绘,且极具特色.如《冰山记》一则,写得很有传奇色彩,虽篇幅不长,但是很能反映张岱对戏曲的认识与追求:“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口口谇嚓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至颜佩韦击杀缇骑,嘄呼跳蹴,汹汹崩屋。”【4】(p.36)这段文字既反映张岱的戏曲成就,又反映当时百姓对戏曲的热爱,与对奸臣的憎恨.着墨不多,仅用“声达外,如潮涌”、“怒气忿涌,噤断嚄唶。”、“嘄呼跳蹴,汹汹崩屋"这些简短的描摹,就将百姓观戏的热闹与气氛渲染出来,从中不难看出戏曲在晚明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张岱还不忘揭露晚明时期的陋俗,如他对“扬州瘦马”的描绘:“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膻,撩扑不去。"【4】(p.113)一大批人寄生在这个丑陋的行业上,谋取暴利。在“瘦马”的买卖中,她们像商品一样被挑三拣四。有着一套严格的挑选标准与“送货上门”的“一条龙”服务流程。而且“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4】(p.113)而瘦马的命运如何则非他们所关心的事。落选的“瘦马”,情形更为凄惨。她们无家可归,被卖入风月场所。每天傍晚,涂脂抹粉,打扮妖冶,出入巷口,游离于茶楼酒肆门前,谓之“站关”,灯前月下,面色苍白,已无人样。这些“站关”的可怜瘦马,有的直至夜间都找不到主顾。最后黯然离去。张岱写道:“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4】(p。145),张岱并不遮掩这繁华底下的黑暗,如实描绘出晚明的丑恶一面。张岱对晚明风气的认识是清醒的,他并没有为晚明作过多粉饰,从而使其小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张岱同时对于雅玩也很有兴趣,十分留心,这既是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爱好,同样也是张岱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如《天砚》一文写砚台“赤比马肝,酥润如玉,背隐白丝类玛瑙,指螺细篆,面三星坟起如弩眼,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4】(p.105)用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砚台的色泽好处无不毕现,可见张岱是一个精于清玩的方家,又如香炉,张岱写道“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北铸如施银匠亦佳,但粗夯可厌。"【4】(p.101)短短数语,已将香炉的概况、产地、优劣交待的一清二楚,此段文字看似容易,但非极有研究与爱好之人不能写出。张岱的小品文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发现,张岱的小品文在内容上有着共通之处,即善于从人们忽视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美。当然这种美也离不开张岱对小品文语言的驾驭和对内容、结构的精心安排,对题材的善于取舍。这同样是张岱小品文之所以在晚明时期能够自成一家的原因所在。二、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征与内涵张岱小品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早为他同时代的人们所赞许。如晚明戏曲家祁彪佳在《西湖梦寻序》中说张岱的小品文“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3】(p.79)可谓评价颇高。而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张岱的小品文,同样也能发现他的许多不凡之处。1、语言博奥倩丽,生辣诙谐张岱的小品文在语言上极具特点,张岱的小品文以博奥见长,如《南镇祈梦》中“华胥国里,早见春秋。梦两楹,梦赤舄,至人不无;梦蕉鹿,梦轩冕,痴人敢说……何以将得位梦棺器,得财梦秽矢……一鸣惊人,赤壁鹤耶?局促辕下,南柯蚁耶?得时则驾,渭水熊耶?半榻蘧除,漆园蝶耶?”【4】(p.115)其中“梦两楹”出自《礼记·檀弓上》,“得位梦棺器,得财梦秽矢”出自《世说新语》,“赤壁鹤”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南柯蚁”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等。此段文字,看似简单,实则旁征博引,显得极富文采。而张岱“写人物,往往以凝练整饬的诗化语言直入其性情之中。"【7】(p.55),显得生辣透彻.如《柳敬亭说书》一则,概括柳敬亭,说他“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4】(p.119)句式整齐,人物的外貌性格妙处跃然之上,既有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概括,又不乏真性情的赞赏,完全抓住了柳敬亭的特征,这体现了张岱对于语言的高超把握,非大有才情者不能道。张岱的语言“简练生涩”【7】(p。55)不求华丽渲染,而重在传神与抒情,从而显得清丽脱俗.如其名作《湖心亭看雪》中写西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p。126)没有过多的描绘,仿佛一幅白描画,写意而疏落,非得细细品味咀嚼,才能体会其中妙处。张岱同样将世俗的口语吸纳进自己的小品文中,使得张岱的文章既典雅倩丽又不失诙谐风趣,如《宁了》一则,极为传神:“大母呼媵婢,辄应声曰:‘某丫头,太太叫!’有客至,叫曰:‘太太,客来了,看茶!'有一新娘子善睡,黎明辄呼曰:‘新娘子,天明了,起来吧!太太叫,快起来!’不起,辄骂曰:‘新娘子,臭淫妇,浪蹄子!’新娘子恨甚,置毒药杀之。”【4】(p.133)虽是禽学人语,却是当时的白话.虽鄙俗,但却极具生活气息.十分真实传神,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张岱的小品文语言“明白凝练富有诗意,活泼生动时杂诙谐"【7】(p.54),雅俗并存,极具生活情趣,因而引起了现代作家的强烈共鸣。2、结构衔接巧妙,过渡自然从结构上来说,张岱的小品文可谓匠心独运,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往往有线索的贯穿与戏曲结构的运用。如《西湖梦寻》一书,先写西湖总记,再由北路而转向西、中、南路,最后写西湖外景,衔接完美。而且描写的景点看似无序,实则有迹可寻,所有当时的名胜无不尽书,但却详略得当,广征博引,大量引用前人的诗词典故,如《苏小小墓》、《三生石》诸篇,又写张岱的亲身经历,如《灵隐寺》、《湖心亭》等则.而具体到每篇每段,更是结构巧妙,如《玉莲亭》一则,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如市。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舟楫罕到。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4】(p.205)先写白居易的典故与功绩,引人入胜。又用“右折而北”【4】(p.205)、“东去"【4】(p。205)巧妙衔接,虽寥寥数语,但有详有略,张岱极力称赞“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4】(p.205),看似散漫的文字通过这句话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此景幽绝”之叹自然而然的发出,形成一个巧妙的结构.又如《陶庵梦忆》看似杂乱无章,随手写来,实则颇有苦心,以明朝兴王之地“钟山”始,以梦中仙境“琅嬛福地”终,是由现实到梦境,由真实到幻灭的转变。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张岱不经意间为之,而却饱含深情。以具体篇章为例,《西湖七月半》便具有一个“潜在的戏曲结构"【7】(p.55),首先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4】(p.55)将戏曲的舞台“西湖”与戏曲的主题“看月”点出来,接着介绍看月的五类人,分别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7】(p.55)以上这五类人便是这出戏曲的主角了,他们在西湖的大舞台上,姿态各异,有的“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7】(p.55)如同戏曲中的“丑角”;有的“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7】(p。55)如同戏曲中的“小生”。他们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并随着随着时空的推移而改变。张岱同时将戏曲中用道具与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手法运用到小品文之中,如写“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与“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7】(p。55)可以视为舞台的背景与布局.张岱还通过语言的有张有弛,控制节奏,如“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7】(p。55)句子显得整齐紧凑,简洁凝练。而“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7】(p.55)一句则长短相间,显得闲散而舒缓,如诗如梦.总的来说,全文既有时空的转换,又有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并且用戏曲的线索贯穿,演出了一场社会风情剧.显得结构巧妙,极具戏曲艺术的魅力.3、取材匠心独运,善于取舍从取材来看,张岱对材料的取舍与议论、抒情、记叙等诸多因素的安排,乃至技巧如比喻、夸张等的运用,同样有独到之处。他的小品文或详或略,有些篇幅很短,如《诸工》一则虽仅百余字,但是并不浅薄,“嘉兴之腊竹,王二之漆竹,苏州姜华雨之籋箓竹,嘉兴洪漆之漆,张铜之铜,徽州吴明官之窑”【4】(p。104),寥寥数语,却罗列了很多地方的工匠,并且借“其人且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4】(p.104)的事实.表达“天下何物不足以贵人,特人自贱之.”【4】(p.104)的哲理。可谓旨趣深远,颇得宋人理趣。有些则长至五六百字,如《世美堂灯》、《西湖七月半》等篇描写丰富,反复铺陈.纵观他的小品文,可以发现对于戏曲、饮茶等等张岱所钟情与印象深刻的回忆,张岱往往不吝笔墨,大书特书,如写金山夜戏、鲁藩烟火.而对于道听途说,人尽皆知的器物风景,则或概说,或选一点展开来说,如写天台牡丹、砂罐锡注。这样的取材与侧重正反映了张岱的个人爱好与艺术追求。此外张岱重叙事描写,往往用大段的文字,而不过多的议论与抒情,甚至常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湖心亭看雪》最后用“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p。126)点睛,而不是大段的抒情。张岱将自己的情感曲折的反映出来,很少直抒胸臆,他的小品文从而具有一种朦胧美,如台静农在《陶庵梦忆序》中所言,“《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个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4】(p.77)由此可见,张岱的小品文能够驾驭文字,构建独特的审美趣味。需要指出的是,张岱小品文具有深厚的内涵,他的初衷是借小品文表现自己的“兴亡之感”与“故国之思”,这一点贯穿着张岱创作的全部。张岱对明朝的感情是深厚的,以《陶庵梦忆》为例,张岱在开篇就写钟山得明孝陵。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也是明王朝的象征。而:“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4】(p。5)充满着黍离之悲。张岱还回忆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4】(p.7)看似写报恩塔,实际上是在追忆永乐盛世,万国来朝的景象.这一景象与如今国破家亡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对故国怀念的文字里,我们感觉不到他的诙谐与情趣,而只有深情与悲凉。张岱在回忆过去,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之时,往往用今日的落魄萧条与往日的热闹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落魄与困顿使张岱充满负罪感与忏悔意识。如《西湖梦寻·柳洲亭》中先写过去柳洲亭前“车马喧阗,驺从嘈杂,一派人声,扰攘不已”,且各家园亭,“比闾皆是”,而“当兵燹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张岱“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4】(p.207).这是张岱最直接表述自己情感的文字,看似闲适优雅的张岱,其实也是与常人一样,有着国破家亡的辛酸与痛苦.而非得有过繁华成空与国破家亡的身世际遇,才能在回忆中带有这种忧伤的笔调.正如台静农所说“大概一个人能将寂寞与繁华看做没有两样,才能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刘越石、文文山便是这等人,张宗子又何尝不是这等人……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8】(p.57)张岱的悲凉意味是难以捉摸的,往往为其诙谐幽默的文字与富丽繁华的描写所掩盖,让人极易忽略。只注重欣赏张岱小品文的诙谐、闲适,而忽视其中的悲凉是不能理解张岱的。这也正是张岱小品文独特的魅力所在。三、张岱小品文艺术的成因与继承通过以上的艺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岱的小品文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张岱的小品文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除了与其本身有关,还有着对前人的继承与学习,以及时代与社会的影响。1、张岱本身与家世的影响张岱小品文艺术的形成,首先来自于张岱本身,张岱的家世在明朝十分显赫。他的高祖张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更是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官至广西参议.父亲张耀芳,则为鲁藩右长史。【1】张岱本人却是不求仕进,“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1】(p。214)张岱著作等身,一生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等共三十余种。【2】(p。88)他的著作,涉及艺术、历史、医学等诸多领域,而这绝非“纨绔子弟”能够办到的。张岱的爱好很广泛:“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1】(p.214)而且张岱还极为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反对八股取士。他说:“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1】(p.256)张岱对八股文的这种态度,使得其为人与为文没有“头巾气”与道学家的刻板,而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真趣。张岱没有将精力花在应付科举之上,因而能够广泛的发展自己的爱好,从而获得对艺术的体验,并且通过小品文表现出来,正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说:“张岱的癖好常常变来变去,难以持久,但是他写到这些癖好时,却仿佛是入迷极深,足以为安身立命的依托。”【10】(p.53)因此其小品文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于日常生活之中体会独特的美。2、社会背景与时代的影响张岱小品文艺术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也是息息相关的,晚明时期皇帝怠政,党争不断,天灾连连,内忧外患.以至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批判理学、叛离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思想激进,他们公开标榜利欲之道,宣称“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5】(p.48)反叛传统礼教束缚,批判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极大解放。【2】(p.211)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大夫们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转而纵情山水园林,沉溺于声色犬马,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5】(p。48)他们以小品文为手段,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之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之情。”【5】(p.48),展现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感慨。张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不可避免的造就了他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也深刻的影响了他的小品文创作。“从明代中期起,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即注重散文的抒情性,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开始呈现平实的特征.到了晚明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晚明的小品文,不谈忠君爱国、功业理想,只表现个人日常生活,用以娱乐消遣。”【11】(p。65)如“公安派”的袁宏道兄弟等人,主张抒写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在文中抒发人生感慨,表现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真趣,从而形成一种闲适的文风,这种文风深深的影响张岱。袁宏道就曾细致地描画他所崇尚的五种“真乐”,即享受人生乐趣的五种快活境界,并谓:“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若只幽闲无事,挨排度日,此最世间不紧要人,不可为训。古来圣贤,公孙朝穆、谢安、孙瑒辈,皆信得此一着,此所以他一生受用。不然,与东邻某子甲蒿目而死者,何异哉!"【12】(p。341)显然,这种享受人生乐趣的思想与张岱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公安、竟陵的某些小品,或是流于鄙俗,浅陋,或是“深幽孤峭”,而张岱能够有所取舍,不以“他人之好尚为好尚”【1】(p。124),因而避免了这些缺陷,更为优雅。张岱小品文还深受徐渭与陈继儒的影响。徐渭曾受张岱高祖张天复的知遇,与张岱的曾祖父张元忭也有着一段很好的交往,与张岱有着很深的渊源。徐渭为人的诙谐与豪放洒脱对张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张岱曾致力于《徐文长逸稿》的整理,并且说自己是“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之宗子”【1】(p.277)。同时徐渭也是小品文的大家,其小品文洋溢着诙谐幽默与情趣,以其《答张太史》为例:“晨雪,酒与裘,对症药也。酒无破肚脏,罄当归瓮……西兴脚子云:‘风在戴老爷家过夏,我家过冬。'一笑。”【12】(p.311)充满苦中作乐的诙谐与自嘲,与张岱的小品文几乎如出一辙,无怪乎当时的人谓张岱是“文长后身”【1】(p.277)了.而陈继儒同样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小品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同样充满着诙谐与生活情趣,如其《花史跋》一文中说:“有野趣而不知水者,樵牧是也;有果瓜而不及尝者,菜佣牙贩是也;有花木而不能享者,达人贵人是也。古之名贤,独渊明寄兴往往在桑麻松菊,田野篱落之间.东坡好种植,能手接花木,此得之性生,不可得而强也”【12】(p.352)可谓见解独到。而张岱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不忘记叙“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1】(p.214)既是对自己的夸耀,同时也是对陈继儒的怀念,由此可见陈继儒给张岱的深刻影响。3、对前人的学习与继承张岱小品文艺术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前人的影响,例如苏轼对张岱的小品文有着很大的影响。张岱对于苏轼十分推崇,在其散文中也大量引用苏轼的事迹、诗文,如《一卷冰雪文序》最后引“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慄。”,《老饕集序》中说“后来解事,只有东坡<老饕赋>与<猪肉颂>"【1】(p。216)《四书遇序》则云“曾记苏长公儋耳渡海,遇飓风舟几覆,自谓〈易解>与〈论语解〉未行世,虽遇险必济”【1】(p.219),而《西湖梦寻》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可见张岱对苏轼是十分了解与敬仰。苏轼本人也很讲究生活情趣,善于在困境中自得其乐,写过许多极具生活情趣的文章,如《东坡志林》、《艾子杂说》中,都不乏诙谐与奇趣。苏轼也常说“人生如梦”、“事如春梦了无痕"、“世事一场大梦”【13】(p.255),可以说苏轼与张岱无论是兴趣爱好与为文为人都有相同的地方,很容易看出苏轼文风在张岱小品文中的继承。而魏晋风度与老庄思想同样对于张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岱本人对于理学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对于老庄思想却颇有继承与吸收,如他将自己的寓所命名为“蝶庵”【1】(p。174)、在文中更是大量引用《列子》、《庄子》的典故,还如《南镇祈梦》中说“爰自混沌谱中,别开天地;华胥国里,早见春秋.梦两楹,梦赤舄,至人不无;梦蕉鹿,梦轩冕,痴人敢说。”【4】(p。115)其中的“华胥”、“梦蕉鹿”出自《列子》,充满着梦幻的想象与夸张.同时他的文章也很有一种魏晋时期的风度,表现在小品文中,便是对癖好与深情的歌颂与对山水的热爱。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同样对于山水有着独特的好尚,对于人的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世说新语》之中,记载了竹林七贤如嵇康、阮咸、刘伶等人不拘礼法、放浪形骸,或好酒或好钱,无不是真性情的人.我们在张岱的小品文中,很容易发现,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正是这样的真性情。张岱笔下的祁止祥、濮仲谦等人虽是市井百姓,并非名士,却同样有着深情真气,与魏晋名士相较而无愧.对于山水,魏晋时的人们有着许多优美的文字来表现山水,同时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境界融入山水之中,张岱笔下的山水也是同样如此。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美景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14】(p。315)张岱的《琅嬛福地》则是“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4】(p.229)仿佛是另一个桃花源。此外张岱的小品文也吸收了唐宋散文的长处,如对柳宗元散文的继承与学习,尤其是他的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张岱对柳宗元极为推崇,他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1】(p.218)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为代表的“永州八记”,将个人情感系于山水之中,抒发自身的孤凄悲凉.而张岱的某些小品文中同样有着这样的特点,如《峨眉山》中说“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4】(p.122)名山胜景被埋没如此之易.在对山水不遇的感慨中,张岱发泄的是世俗他的鄙薄和才高命蹇的感叹,有着一份悲凉与沧桑之美.这与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自比为“唐氏之弃地"【9】(p.275)有着相通之处。可见,张岱小品文艺术特征的形成,有着十分丰富的源流与继承.所以张岱的小品文才能够自成一家,独具特色,并被誉为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2】(p。43),从而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四、张岱小品文艺术的影响有清一代,由于尚实致用之风盛行以及文网残酷,张岱的小品文长期被忽视,直到近代才重新被认知。由于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的推崇,张岱的小品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一时风靡,也对新时期文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比如,周作人的小品文中“往往以平和的感情,清淡的方式,广博的征引,咀嚼生活的趣味,出之以冲淡自然的文字,造成一种空灵之境,使读者获得隽永的韵味和兴会”【11】(p.65)。如《再论吃茶》一文,将茶叶的历史与制法详细道来,广征博引,考证茶的来历,最后坦言:“不佞食酪而亦吃茶,茶常而酪不可常,故酪疏而茶亲,唯亦未必平反旧案,主茶而奴酪耳,此二者盖牛羊与草木之别,人性各有所近,其在不佞则稍喜草木之类也。”【11】(p.64)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张岱小品文中大量论茶品茶篇章的影响.此外,周作人还写了《北京的茶食》、《南北的点心》、《谈养鸟》、《谈娱乐》等大量生活小品文,将目光放在花鸟鱼虫、日常生活之上,明显继承了张岱的文风。林语堂则提倡幽默闲适,以求“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小品文本色。”【11】(p.66)林语堂往往站在比较超然的立场上来看待现实,用诙谐的笔调写淡然的文章,如《闲话说东坡》、《说乡情》等篇。他的散文不仅很有思想深度,且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大到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可谓无所不包。他的散文语言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这些都与张岱的小品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11】(p。67)他对于“闲适”的理解可以说是标新立异,极为大胆的。此外他还将张岱的小品文翻译成英语加以介绍,由此可见他对张岱的推崇.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同样得益于张岱,俞氏诸多散文也以追怀“前尘前梦”为基础,寄托着身处军阀统治时代的怅惘、失意的情绪。他的《芝田留梦记》、《梦游》、《梦记》、《古槐梦遇》诸作,皆是以“梦”与“忆"来构思,这与张岱的小品文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芝田留梦记》等名篇,皆抒写月下的情思和闲适的回忆。《月下老人祠下》、《陶然亭的雪》等文,或写品茶寻诗的高雅情怀,或写物我同一境界中获得的虚静感受,都体现出闲适而凄清的情趣.周作人、林语堂和俞平伯等一批现代作家欣赏与学习的是张岱小品文闲适幽默的风格,对个性的张扬与肯定,以及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趣味。重视的是晚明小品文的现代意义。周作人早在1926年11月所作的《陶庵梦忆序》中,就指出“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而在《再谈俳文》一文中,他说张岱,“目的是写正经文章,但是结果很有点俳谐;你当他作俳谐文去看,然而内容还是正经的,而且又夹着悲哀”【3】(p.275)林语堂、周作人等人只重视“以文自娱”,关注他所营造的闲适意境,却刻意回避张岱小品文所反映的兴亡之感、身世之悲,对于张岱的解读仍充满缺陷。张岱小品文将自己的身世之悲、黍离之痛蕴于看似闲适俳谐的文字之中,表达自己的追忆与忏悔之情。他一生的主要放在对《石匮书》与《石匮书后集》的史学研究及对《四书遇》等经学研究上。而由于上世纪30年代文人的推崇,张岱的小品文反而广为流传,其影响远远超过他的史学与经学研究。张岱以小品文大家而闻名,这是他所不曾料到的.周作人、林语堂等现代作家对于张岱小品文的继承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