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_第1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_第2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_第3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_第4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试题库一、选择题1.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2.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俄国同西欧国家相比一直落后,其根本原因是()A.改革不彻底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C.农奴制未废除D.对外扩张影响经济发展【答案】C3.农奴制度对俄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包括()A.农奴生活非常贫困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B.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利于自由劳动力的需求C.农奴制度维系着自然经济D.农奴掌握的社会财富不利于工业投资【解析】农奴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他们生活非常贫困,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封建主手里。【答案】D4.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解析】联系工业化的概念和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进行思考。【答案】B5.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项属于封建地主的主张;B项属于守旧派的主张;C项属于改革派的主张;D项属于激进派的主张。【答案】D6.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具体表现在()A.农民的骚动B.新思潮的涌动C.十二月党人起义D.克里米亚战争【解析】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工业发展不仅缺乏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造成国内市场的极端狭窄。农奴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俄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新思潮的涌动是俄国工业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束缚,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答案】B7.如图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巴拉克拉瓦战役。恩格斯在论述这场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解析】克里米亚战争证明了沙皇俄国的“制度腐朽”,而“制度腐朽”导致了A、C、D三项内容的出现,引发了农奴制改革。【答案】B8.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改革的直接诱因。【答案】C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图片:图1农奴的困苦生活图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3十二月党人起义图4克里米亚战争请回答:(1)依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前的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2)概述19世纪中期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答案】(1)问题:政治上:农民反抗不断,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基础受到威胁;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带来消极影响。(2)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新思潮的涌动,为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的依据;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亚历山大二世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认识发生变化。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3)针对材料三中“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沙皇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农奴制。(3)措施:俄国沙皇政府于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11.(2015·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仪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仪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群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请回答:(1)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与十二月党人有何相同之处?(3)从材料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的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2)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他的基本主张是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相同之处: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3)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度而斗争。一、选择题1.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图1地主毒打农奴图2贫困的俄国农奴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遭受毒打表明农奴受到农奴主的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贫困说明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而俄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因此,本题的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答案:D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解析:俄国的地主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阻碍俄国技术的革新。上述现象明显不符合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3.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下图就是相关的作品之一。导致“十二月党人”被流放的直接原因是()《十二月党人的妻子》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答案:C4.右图是俄国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1853年,他在伦敦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在那里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当时他主张()A.进行平缓的改革B.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C.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D.继续完善农奴制度解析:A、B、C三项分别是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的主张,赫尔岑是激进派的代表,故选C项。D项为顽固势力的主张。答案:C5.“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B.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C.俄孤军作战难以对抗强敌联合D.俄国军队装备落后解析:俄国1855年在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导致俄国经济、军事力量的落后。答案:A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皇家禁卫军第一师在奥拉宁鲍姆登陆,听副主教杰尔查文吟咏感恩赞美诗。祈祷时,警察冷酷无情地殴打着试图移近排列成行的军队的人们。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到祖国时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印象……最后,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卫兵队的伴随下出现了,他骑着一匹漂亮的粟色马,手上执一把出鞘的剑,他准备在皇后面前放下这把剑。我们高兴地看着他。然而,就在那时,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他的马底下穿过了街。皇帝催马前进,握着出鞘的剑冲向那个正在奔跑的农民。警察也用棍棒攻击那个农民。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过脸去,替我们敬爱的皇帝感到羞愧。那是我对他的第一次失望;不自觉地,我想起了一只猫,它转变为一个美人,不过,它不能看见一只老鼠而不扑向他。——.梅朱尔《第一次俄国革命》材料二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华莱士《俄国》请完成:(1)材料一中,“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的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快的印象”和“替皇帝感到羞愧”?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二的预测?(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参考答案:(1)原因:参加对拿破仑战争的军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印象,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产生不满。行动:1825年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和废除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起义”。(2)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冲突。克里米亚战争。(3)希望遭受打击的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是牛车和木制的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1)根据材料,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反映出交战双方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差距。(2)根据材料,理解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3)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主要影响?参考答案:(1)克里米亚战争反映的差距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之间的差距。(2)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都是落后的,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3)俄国战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加速了农奴制改革的步伐。一、选择题1.(2013·济南模拟)关于俄国农奴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奴制以地主奴役农奴为主要剥削形式B.农奴制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形成C.农奴有自己微薄的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D.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2.农奴制改革前,农奴及工人不断起来斗争说明()①广大人民深受封建制度压迫②俄国社会阶级矛盾极端尖锐③农奴制面临危机④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2013·合肥高二检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A.新思潮涌动B.农奴起义不断C.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4.(2013·乐山高二检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6.(2013·深圳模拟)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7.(2013·唐山高二检测)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认为:“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所说的斗争是指()A.农奴起义 B.克里米亚战争C.农奴制改革 D.十二月党人起义8.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废弛 B.制度落后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二、非选择题9.(2012·平顶山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材料二从1959年3月至1961年短短的3年中,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和西藏军区一边平定达赖集团发动的叛乱,一边进行全区的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中,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没收其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并进行批判斗争和法律制裁;对没有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由国家赎买,然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西藏废除农奴制是人类历史跨越方式发展的典范。——《西藏民主改革5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俄国知识分子如此评论农奴制的原因。(2)材料二中,西藏废除农奴制有哪些特点?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人民的英国史》的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解析1.【解析】选C。农奴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所有财产,包括子女都归地主所有。2.【解析】选A。从农奴、工人所受压迫反映的阶级矛盾及农奴制危机分析,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A。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答本题。A、B、D分别是从思想、政治、军事的角度分析的。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即使是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较,A、C不正确;D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1825年,青年军官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此后,他们大多被沙皇政府流放。6.【解析】选A。本题实际考查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据此结合材料,可知本题选A。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中叶”“失败”等。8.【解析】选B。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性,俄国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从而促进了人们的觉醒。A、C、D的根源都在于B。故选B。【规律方法】选择题审题中的三种失误表现(1)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多,容易顾此失彼。(2)题干里的限制条件中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审查不仔细,极易疏忽。(3)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中有比较隐藏的要求,粗心的学生往往忽视隐藏的“陷阱”。9.【解析】第(1)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当时的俄国政治、经济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第(2)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西藏地区的改革。第一问根据材料中“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没收其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农奴和奴隶”一句分析。第二问,对西藏的农奴制进行批判分析。答案:(1)原因: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无法提供满足俄国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俄国的落后和对外战争的失败。(2)特点:平定农奴主叛乱;对农奴主区别对待(没收或赎买农奴主的生产资料,批判和制裁抵制改革的农奴主);国家无偿分配给农奴生产资料。看法:农奴制度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残暴、野蛮的政治经济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对农奴制度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0.【解析】本题以克里米亚战争为主题切入,考查学生描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题注意审题,回答时注意原因从英俄双方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理解沙皇被迫接受战败的条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答案:(1)原因:英国是欧洲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英俄在欧洲特别是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结果:俄国失败。影响: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大大动摇了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加剧了俄国农奴制危机,成为农奴制改革的外因。1.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奴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①反映了农奴被奴役的程度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沙皇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农奴主对农奴的权力,表明农奴受奴役、作为农奴主私有财产的地位得到法律的确认。答案D2.据统计,俄国在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从根本上意味着1831—1840年的10年间()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的基础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D.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危机。从1801—1830年,俄国农民骚动持续上升,说明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日益激烈。但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次数稍有下降,说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力量的聚集期。答案D3.18世纪早期,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和商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作出这一规定,最有可能是为了适应俄国()A.农奴制度发展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解析18世纪早期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俄国的资本主义虽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手工工场缺乏自由劳动力。彼得一世此举就是为了解决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力问题。答案B4.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是()A.十二月党人 B.地主阶级革命派C.守旧派知识分子 D.激进派知识分子解析首先要概括材料主题即“要求废除农奴制”,因此只能从A、D两项中选择答案。材料指出这是一名知识分子的言论,排除A项。答案D5.1853年,俄国沙皇派兵侵入奥斯曼土耳其,其目的在于()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②阻止英法对土耳其的扩张③转移国内矛盾④检验俄国的新式武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俄国对土耳其的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英法为了阻止俄国的扩张,加入了战争;在战争中,俄军使用的是旧式武器,英法使用的才是新式武器。因此,②④的叙述不正确。答案C6.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和农奴的表述,错误的是()A.俄国农奴制于17世纪中期正式确立B.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波兰等地C.俄国农奴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还要为沙皇政府服兵役D.俄国的农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解析俄国农奴制的发展主要从三个阶段掌握:一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二是17世纪中期正式确立;三是18世纪以后进一步加深和扩展。如本题A、B两个选项即是对俄国农奴制发展阶段的考查。俄国的农奴除为领主无偿劳动外,还要向国家承担很重的赋税。答案D7.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解析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激起了农奴的反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明显体现出俄国的落后,并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成为农奴制危机的集中反映。答案C8.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A.农奴生活非常贫困B.农奴没有人身自由C.农奴制度维系着俄国的经济D.农奴制度的存在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A、B、C三项都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答案D9.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A.新思潮涌动B.农奴起义不断C.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解析注意题干中“生产力发展的角度”。A项是思想领域;B项属阶级关系;D项是对外关系。只有C项体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答案C10.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显缺陷的是()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进步性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战略要地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答案B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界线。——《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解析本题以克里米亚战争为主题切入,考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原因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注意审题“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回答时注意原因从英俄双方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俄国失败。俄国退出比萨拉比亚一部分地区,丧失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12.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2)图2中人物对俄国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3)在图3反映的战争中,俄军战果怎样?(4)结合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解析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中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可通过纤夫拉帆船分析得出,当时在英国等国家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只要答出俄国战败即可。(4)问实际是结合三幅图片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答案(1)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2)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3)俄军战败,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4)政治上:农民的反抗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一些进步青年军官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俄国农奴制;经济上:农奴制的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