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文明源头:(1)典型代表距今约1万年以前约7000—5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人类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等仰韶、河姆渡等龙山、红山、良渚等生产力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穴(巢)居;迁徙筑屋;定居,村落形成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平等、无私产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①源远流长;②多源性、本土性;③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④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2.国家的产生经过: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二、夏、商、和西周1.夏朝(约2070BC-1600BC)政治①夏朝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②启继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考古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2.商朝(约1600BC-1046BC)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少量农具。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知识拓展】商朝统治弥漫着神权色彩,盛行占卜。卜辞记录在“甲骨文”中。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3.西周(1046BC-771BC)(1)政治:分封制分封目的拱卫王室,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民授疆土)。诸侯权利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积极影响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③传播了周文化,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消极影响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宗法制:含义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特点①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②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③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影响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③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影响深远。(2)西周经济:①农业: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集体协作(众人协田),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少量青铜农具;②手工业、商业: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3)(3)思想文化:①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如“敬德保民”;②“学在官府”,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占卜等专门知识均藏于王室,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知识拓展】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领域具体体现政治方面(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领域具体体现经济方面(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劳作。(2)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文化方面(1)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2)成熟文字(甲骨文)。(3)形成礼乐文化。(4)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考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771BC-476BC-221BC)一、经济之变1.经济发展:(1)农业:铁犁牛耕;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荒田的大量开垦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手工业和商业:①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手工业产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②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广泛。(3)经济政策: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的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自给自足;④受天灾、人祸等因素,易破产。2.政治之变(1)权力结构①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到产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②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壮大并逐步掌握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3)政治局势分裂到局部统一;(4)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加强。(5)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社会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影响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思想之变(1)百家争鸣背景: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阶级: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私学出现,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派代表时期著作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春秋《论语》思想:①主张“仁者爱人”;②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教育:①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孔子晚年对文献进行整理。评价:孔子未认识到社会转型,仍然不合时宜的坚持西周礼制,维护奴隶主的等级制度。孟子战国《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由此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战国《荀子》主张“性恶论”;熔礼、法于一炉,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也蕴含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加强君主权力。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战国《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齐物”“逍遥”墨家墨子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政治主张;科技总结;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阴阳邹衍战国提出了五行“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为什么会有“百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奴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争鸣”争的到底是什么?争的是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考点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221BC-207BC)1..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②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影响深远;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开拓边疆,促进民族交融,强化华夏认同观念。2.秦的边疆经略、(1)北部边疆:修建长城,收复河南地,设置九原郡;(2)西南边疆:修建五尺道,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南部边疆:设置岭南三郡。秦的统一和边疆经略,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1)定义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内容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三者合理分工、彼此牵制、互相制衡。九卿负责执行具体事务,仍具有家国不分色彩。③地方:将郡县制推广全国,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修长城等。(4)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消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的出现,进而激化阶级矛盾。4.秦的暴政和速亡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楚汉战争考点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202BC-9AD;东汉25-220)1.汉初统治(1)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2)思想: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3)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削减刑罚,促进经济恢复,出现文景之治;(4)民族关系: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认识郡国并行制原因:①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②稳固汉初统治的需要;评价:①随着王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②对汉初政权稳定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汉武帝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集权问题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和对外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经营西南夷,促进民族交融;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3.边疆经略:①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③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汉代新儒学含义:董仲舒将阴阳家、黄老、法家与儒学融合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背景: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同时限制君权)③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准则;特点:外儒内法,王霸兼用(以儒家仁政为外在表现,以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内核)。4.西汉衰亡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颠覆新朝。5.光武中兴措施: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6.东汉衰亡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如“清议”和“党锢之祸”),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地方州牧趁机拥兵自重,东汉政权陷入分裂名存实亡。★汉代庄园经济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特点:①规模大、自给自足;②拥有家兵、筑有乌堡;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④人身依附关系强;影响:影响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7.两汉文化(1)史学:《史记》、《汉书》。(2)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3)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4)科技成就:《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5)农学:《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②经济的发展;③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⑤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知识拓展】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制度西周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大独立性世袭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实行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秦朝以吏为师西汉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过关检测】【温馨提示:趁热打铁事半功倍】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15题共45分)1.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2.商汤在《汤誓》中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在《召诰》里,周公指出:周王应借鉴殷商教训,依此来修养德行,做到节性明智不蹈覆辙,“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子权威得到加强 B.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C.人文意识已经凸显 D.天道观完全走向衰落3.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掘出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其基本特征是房基、灰坑、陶窑、磨盘和墓葬等已出现。这反映了裴李岗文化时期(
)A.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C.房屋建筑技术高超 D.礼乐制度较为发达4.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5.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如秦国的栎邑和雍、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齐国的临淄等。《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出当时(
)A.国强民富政局稳定 B.经济发展商业繁荣C.百家争鸣文化兴盛 D.社会动荡精神空虚6.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西周到春秋“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战国“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 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7.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的魏国西河、中期的齐国稷下、晚期的楚国兰陵三大学术中心,并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这种现象体现了战国时期(
)A.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C.文化为政治现实的服务 D.民族交融的步伐加快8.春秋时期,“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周天子分封的、与周天子的利害大体一致的诸夏国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为主,“攘爽”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蛮夷文化比周文化先进C.诸侯国挑战中央集权 D.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较强9.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地方官员权力较小 B.国家法律条文严酷C.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0.《四民月令》中记录了田庄的农事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粜”“籴”等交易的记载,如“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这表明东汉的田庄(
)A.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 B.经营不善导致农产品的短缺C.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营目的 D.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11.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会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B.宗教迷信色彩十分浓厚C.无法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D.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12.2017年9月,我国考古专家受邀前往蒙古国联合发掘的名为高勒毛都2号墓的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群。该墓葬群不仅出土一件金皇冠(如右图),还有一件很特殊的随葬品——玉剑璏,虽然它在我国中原地区很常见,但在蒙古还是首次发现。根据文物测定,该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166~公元前28年。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
)A.蒙古全境都曾归属汉朝管辖 B.汉匈间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C.该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 D.汉代在蒙古地区设立了岭北行省1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晩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C.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D.消除了边疆威胁14.西汉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很少见有儒生任职的记载。而元帝时期,在中央政府官员的出身和事迹可考的人中,出身经学之士或与经学密切相关者超过了半数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察举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B.官僚政治渐趋完善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儒家经典的经学化15.下表为先秦时期对“百姓”一词的记载,据此可知(
)文献记载出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尚书·尧典》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鉴其是官,是为百姓《国语·楚语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A.国人在先秦政治中有一定影响 B.民本思想影响商周的统治理念C.百姓的词义演变体现时代变迁 D.族群认同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二、非选择题(2题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1)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如图2属于图像史料,据此指出图1和图3所属的史料类型。(4分)(2)任选图2或图3中的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对所示人物或文物进行介绍。(要求:内容包括时空信息和历史价值,叙述逻辑清晰)(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
(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4分)(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8分)(4)综合以上变化,你认为作为统治者最需要注重什么?(2分)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对商朝与西周的对比,商朝是内聚型社会,强调凝聚自身,方国部落联盟与商王朝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而西周时期较为开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密切,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分散的方国联盟是商朝,排除B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进程在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商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据材料信息,商代夏时强调的是“天命”,周代商时变为“敬德”,这一变化反映的是“人文意识已经凸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子权威”的变化,排除A项;在《召诰》里未涉及“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排除B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材料并未涉及这一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材料“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掘出一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其基本特征是房基、灰坑、陶窑、磨盘和墓葬等已出现。”可知,反映了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了农耕定居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原始农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房屋建筑技术高超的信息,排除C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较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既有姬姓诸侯,例如“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又有非姬姓诸侯,例如“姜氏吕姓”“芈姓熊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分封异姓诸侯王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进而巩固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功臣集团扩张”,排除A项;“异姓诸侯王”不是少数民族,所以不能深化“华夷之辩”的理论,排除C项;周朝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加强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如秦国的栎邑和雍、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齐国的临淄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人口众多,城市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是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缩影,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社会动荡精神空虚,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题干表格中体现出了“士”从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有些起于微贱,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因而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民间讲学推动了士身份的变化,而非士身份变化推动民间讲学的出现,排除A项;宗法观念在封建社会仍然存在,排除C项;礼崩乐坏的局面并不是士身份变化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结合材料中“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等信息可知,在战国时期,学术中心注重整合各家之长,相互吸收各学派的观点,思想出现了融合现象,这反映了政治上大一统趋势,B项正确;学术中心的兴衰并不能折射出国家实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各家学派对政治的服务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间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材料“那些周天子分封的、与周天子的利害大体一致的诸夏国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可知,这体现了华夏族的文化认同感,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分封制“开始”瓦解的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周朝尚未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记载,秦代官员必须自己书写来请假。一些比较急的政务必须马上实行,一些不急的也要当天完成。反映秦代实行文书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C项正确;表格体现不出地方官员的权力大小问题,排除A项;表格体现不出法律的“严酷”,排除B项;文书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属于自给自足性质的经济单位,材料中“不少关于交易的记载”可知田庄也有与外部进行商业往来的相关活动,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排除A项;材料出卖粮食作物的相关记载,说明田庄并不存在农业物资短缺的情况,排除B项;商品交换并不是田庄的主要经营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受命于天,统治百姓,百姓如违抗君主,即是违逆天意”可分析得出,董仲舒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念,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借助自然强化专制主义,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统治者借助“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统治,而未体现民本思想或宗教色彩,排除AB项;董仲舒这一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现实政治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根据材料,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很显然它不是匈奴人制作的饰品,只有可能是掠夺,或者有人赠予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匈奴通过战争、和亲、贸易的方式将中原文化与器物传至北方,因而在现蒙古地区发掘出中原器物,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并未统辖蒙古全境,排除A项;蒙古位于汉代的北方,丝绸之路的路线是由东向西,不是由南向北,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C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排除A项;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据材料可知元帝之前儒生任职较少,之后“经学之士或与经学密切相关者超过了半数以上”,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儒生的变化,排除A项;“官僚政治渐趋完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儒生”而非“儒家经典”,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钼矿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口腔正畸器材精准设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辛基酚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生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书店分销合同范本
- 值班车劳务合同范本
- 转让地基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多功能电机整流子测试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第八单元智慧广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 共享幼儿园场地出租协议
- 最新2022年减肥食品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技术
- DB23∕T 343-2003 国有林区更新造林技术规程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30课PPT课件[通用]
-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4)
-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机构架构图
- 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 短时耐受电流
- 社保人事专员绩效考核表
- 杭州育才小升初数学试卷(共4页)
- 旋挖桩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全护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