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剖析_第1页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剖析_第2页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剖析_第3页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剖析_第4页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2-单元导言考纲考情改革是指变更或调整旧制度、旧事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改革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相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本单元选择了中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九大改革。这九大改革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觉改革引导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总结改革成败的客观规律。-3-单元导言考纲考情-4-单元导言考纲考情-5-单元导言考纲考情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7-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一、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础的改革1.缘由(1)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冲突尖锐。(2)贵族政治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供应了可能性。(3)梭伦临危受命,当选执政官。2.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激励发展工商业。(2)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对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3.影响:开拓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8-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二、商鞅变法:社会大变革中的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秦孝公变法图强,广纳贤士。(3)商鞅的主见得到秦孝公支持。-9-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2.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嘉奖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嘉奖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3)文化上,焚烧诗书。3.影响(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2)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奠定了基础。(3)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心集权制转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0-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中的改革1.背景(1)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渐渐南迁,其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卑视政策,激化社会冲突。(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行。-11-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2.内容(1)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限制的荒地支配给农夫耕种,农夫担当相应的租调义务。(2)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实行俸禄制和定期考核的制度。(3)迁都洛阳。(4)文化上,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3.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出现空前旺盛景象。(3)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12-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四、王安石变法:王朝中期统治政策的调整1.背景(1)北宋中期,“三冗”“两积”问题引发了严峻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2)王安石的“三不足”改革决心以及宋神宗的支持。-13-学问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2.内容(1)富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2)强兵: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3)育才:改革科举制度,克服“恩荫”的择优录用原则,改革学校教化,发展地方教化。3.结果: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确定成效;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确定的提升,但最终失败。-14-学问笔记疑难禅释121.概念阐释:改革与革命改革与革命都是历史上引领社会变革的常见现象。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相对于革命的血火交融、天翻地覆,改革则相对平缓、主动。从引领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作用方面来说,改革也是革命。-15-学问笔记疑难禅释12在确定历史条件下,革命是改革的延长。通常所说的社会革命,不是对某一社会制度修修补补的改造,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当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接着发展的严峻障碍时,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统治,建立新的制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从确定意义上讲,改革也是革命的接着。当革命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要在改革中加以巩固和完善。因此,同一社会制度下的改革也可以称为革命。-16-学问笔记疑难禅释122.概念阐释:社会转型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这是一种质变;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更。这种变更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是一种量变。驾驭社会转型的概念要与一般的社会变更相区分。社会变更是全部社会的共同特征,并不是全部的社会变更都可以称为社会转型,只有那些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几乎影响全部人生活的变更才能称为社会转型。其概念一般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二是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转变,三是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的整体性变革。-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梭伦改革

史料一梭伦改革前,雅典人依所居住的地区大体分为三派:(1)平原派。他们是居住于平原地区的贵族,占有大片肥沃的土地。(2)山地派。他们是居住在山区的农夫、手工业者和成为债务奴隶的人们。……这三派中,山地派与平原派的冲突最为尖锐。史料二马克思认为:“梭伦以侵扰财产关系的方法起先了一套所谓的政治革命。”“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全部制。”——《古代希腊土地制度探讨》考点四-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2)提示: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了民主的阶级基础。影响:废除贵族垄断,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的局面。论从史出:(1)依据史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缘由。(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史料中“政治革命”的内容,并说明其影响。考点四-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经济上: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政治上: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供应了制度保障。(3)特点上: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誓不两立”的政治斗争形成了显明比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供应了价值基础。考点四-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商鞅变法

史料一(秦孝公《求贤令》)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来宾群臣有能稀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史料二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南,北收上郡,国富民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西汉)刘向《新序论》考点四-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的情况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目的: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2)提示: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3)提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奠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论从史出:(1)依据史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依据史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功绩。考点四-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在争霸斗争推动下产生的。(2)目的相同:各国变法的目的都在于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斗争成功的目的。(3)代表的利益相同:各国变法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指导思想相同:各国的变法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5)措施相同:都是围绕变革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须要。考点四-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魏书》史料二

然观其立法,所受者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考点四-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拓跋部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民族矛盾尖锐,吏治腐败。(2)提示: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论从史出:(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考点四-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互为因果。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定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折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明所折服,并从中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族也从中吸取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不断沟通、融合中不断发展。考点四-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四王安石变法

史料一(宋人惊羡)从来所患者外藩,今外藩叛矣。所患者盗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患,今水患作矣。所仰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急者财用,今财用乏矣……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此臣所谓专心虽劳,而不知求致理之要者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史料二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然荆公之法行于一邑则可,不知行于天下不行也。——(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论从史出:(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依据史料二,分析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2)提示:史料中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策形成了变法中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改革科举和教育、保甲法等措施。-2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拓展升华提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定性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王朝中期危机的一次自救尝试,传统的观点多从客观方面分析其失败的缘由,其实,从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与措施本身来看,这次改革的失败是必定的。一方面,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是强化朝廷对全部社会领域的限制力,因而与传统的儒学仁政思想产生了冲突,而王安石本人的性格不知不觉中加剧了这一危机,反对派攻击王安石“好执偏见”并非全部是诬陷。-2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另一方面,王安石变法的多项措施属于“治术”,即针对事物的表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违反客观的经济规律,如青苗法意在“振民乏绝而抑兼并”,但它排斥私人财产的积累,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成熟,只是着眼于现状的维持;市易法本意平抑物价,抑制大商贾,但事实上,当货物滞销时,商人无论大小都不会去高价收购,反而趁机将滞销商品抛给政府,转卖再得一次利,减小了风险,而政府囤积滞销货则要担当更大的风险。-30-考向改革的背景、条件、特点、结果、作用

【例题】(2015课标全国Ⅰ,45)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起先,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缘由,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状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运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31-(1)依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试题立意:本题命题在立意、设问方面体现了课标全国卷一贯的风格,反映了课标全国卷命题技术稳定、成熟,即不拘泥于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留意考查依据改革史学习到的一般规律,运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实力,设问紧扣材料;值得留意的是材料的阅读难度相对往年明显降低,在多数省份确定复原运用全国卷的背景下,会成为一个趋势。虽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货币”的具体内容,但作为商品经济下重要的经济现象,高考命题多次涉及货币史的内容,包括王莽的币制改革、南北朝时期货币适用范围、北宋的交子、明代宝钞等,应关注货币史等外延的课程资源。-32-解题思路:①通读全题览全貌。本题围绕唐代币制改革组织材料。材料回顾了秦朝以来重量钱存在的问题,作为唐代币制改革的背景;列举了唐代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对应唐代以前币制存在的问题;最终强调了年号钱的出现和发展。②分析设问找任务。审清题目要求,留意第(2)问的提示语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时间限定是“唐代”,主题限定是“币制改革”;第(1)问的问题语是“内容”,第(2)问的问题语是“意义”。③带着任务看材料。带着审题明确的方向和问题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首先留意时间概念“秦朝”“汉代”“隋代”“唐高祖”“宋代以后”和“重量”“衡法”“钱名”等关键信息,梳理币制发展的四个阶段。④运用素养写答案。答案角度要完整,有层次性。第(1)问为“内容”,组织答案要从币制发展的四个环节动身,抓住唐朝变更的背景,从衡法和钱名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为“意义”,要从干脆到间接,从微观到宏观。-33-解题思路:①通读全题览全貌。本题围绕唐代币制改革组织材料。材料回顾了秦朝以来重量钱存在的问题,作为唐代币制改革的背景;列举了唐代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对应唐代以前币制存在的问题;最终强调了年号钱的出现和发展。②分析设问找任务。审清题目要求,留意第(2)问的提示语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时间限定是“唐代”,主题限定是“币制改革”;第(1)问的问题语是“内容”,第(2)问的问题语是“意义”。③带着任务看材料。带着审题明确的方向和问题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首先留意时间概念“秦朝”“汉代”“隋代”“唐高祖”“宋代以后”和“重量”“衡法”“钱名”等关键信息,梳理币制发展的四个阶段。④运用素养写答案。答案角度要完整,有层次性。第(1)问为“内容”,组织答案要从币制发展的四个环节动身,抓住唐朝变更的背景,从衡法和钱名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为“意义”,要从干脆到间接,从微观到宏观。-34-参考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干脆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建了条件;便利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5-对点训练(2015山东文综,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更,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更的关系。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史料入手,考查商鞅变法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题目的题眼为“社会关系变化”,时间限制为“战国时期”。材料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应该联系战国的时代背景解读:战国时期世卿世禄的宗法分封制崩溃,下层的社会力量兴起,即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商鞅变法是这一大环境下的重要历史事件,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又反作用于这一历史潮流。答案解析关闭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36-对改革成败的学术探究古代的改革“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是常见的,这正是造成改革短暂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它告知我们,改革的成功有几个必不行少的条件。首先,必需有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改革家本人必需有职有权,才能保证改革方案的实施……其次,改革家本身坚决不移的奋斗精神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再次,整顿吏治是改革必不行少的内容……还有一点,要将改革进行原委,就必需使政策的连续性有所保证。——顾奎相《中国古代改革史论-37-阅读提示(1)改革与革命都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重要动因。“万物皆变”,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2)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改革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除了专家所提出的因素外,还应关注以下因素: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须要群众支持;改革须要先进思想铺路开道等。-38-1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快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封建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看法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指责孝文帝封建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制,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强调“国力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札记》)。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39-12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从孝文帝死后北魏迅速灭亡的现象入手,引用了历史学家对此现象的思考,特别是赵翼“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的结论,突破了中学教材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1)问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对材料观点的认识,需要认真阅读材料,表明态度,以史实论证。论证时对材料作为论据所涉及的封建化政策、迁都两点要尽量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另外,还要注意自圆其说,论据与论点相一致。答案解析关闭(1)北方的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拓跋珪的改革;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受到重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答出三点即可)(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