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日维新》试题库一、选择题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康有为的“用意”即“目的”,故B项正确,D项不选,D项属于他阐述的内容,但不是目的。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支持改革,反对法国式的大革命,故A、C两项错误。答案:B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A.强学会 B.保国会C.兴中会 D.保川会解析:从该会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来判断。该会应当是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故选B项。答案:B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答案:B4.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①改订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至少对他们没有坏处。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答案:D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从根本上说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D.变革阻力太大解析: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法国租借广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时,上述主张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参考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2)实行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体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依靠皇帝改革的道路,对封建势力妥协;光绪帝只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根本目的还是巩固清王朝统治,利用维新派同慈禧太后对抗,扩大自己的权力,并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也不可能完全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完成:(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参考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一、选择题1.(2022课标全国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答案:B3.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裁汰绿营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以做出判断是“撤并闲散机构和裁汰冗员”,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B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③享有特权的旗人④谙习八股的文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戊戌变法中的利益受损者,故都可能是反对派。答案:D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它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解析: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反映了其软弱性、妥协性。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请回答(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失误之处。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变法措施实施的历史意义。答案:(1)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2)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了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3)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解答本题注意结合材料和联系中日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变革的时间相隔较近,日本的明治维新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一、选择题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C.帝国主义结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3.(2022·汕头高二检测)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4.(2022·四川文综)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5.(2022·泰安高二检测)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6.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 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改变中国的政体7.(2022·宁波高二检测)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10.(2022·海口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答案解析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此形势,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使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3.【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为最佳答案。4.【解析】选B。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产生“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正确。A无从反映,C与题干不符,D与题意不符。5.【解析】选B。立足于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备选项皆是变法内容,只有B与题干材料一致。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7.【解析】选D。“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说法有误。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皆出自刘歆伪造”和材料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分析其相同点;由“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和“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分析其不同点,即出发点的不同。第(2)题,首先要归纳材料中叶德辉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辨析。答案:(1)同:二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出发点不同。刘逢禄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规律方法】回答评述型材料解析题的技巧首先,思考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逻辑,第一步,准确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在提炼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出发点。第二步,思考对作者评价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准确评价应当是什么,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客观准确的原则。第三步,判断作者观点是否准确。第四步,如果作者的观点错误,进一步思考导致作者错误的原因。在答案组织上:第一,先表明对作者观点的看法。第二,分角度、分段落、分层次论证你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符合逻辑。第三,如果作者观点错误,点明作者错误的原因。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第(2)题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鼓励私人办学。意义: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1.郑观应曾这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材料中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即政治制度。答案B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②③解析据材料及教材知识可知,议郎由士民公举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这说明维新派试图效仿西方限制皇权的作法,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改造。答案B3.“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答案A4.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解析材料主张教育要“下达于民”,“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其意图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答案B5.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解析康有为借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是为了在传统的外衣下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符合其目的。A项是特点而非目的,C、D两项表述错误。答案B6.将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最确切的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③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④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发动⑤“戊戌变法”得以推行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背景和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两个条件属于并列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康梁等知识分子的宣传使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符合题意的应为B项。答案B7.1898年6月,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上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拉拢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解析材料中康有为的主张并不要求彻底废除旧制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对维新派人士在政府中的地位,只求“准其上折奏事足矣”,这与此前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相去甚远,实际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而且对他们没有损害。①③④中的措施都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答案D9.“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所以他们“鼓舞欢蹈”。但这并不代表全国各阶层都支持变法。答案B10.“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维新派教育改革的思想,据教材知识可知②③④正确。①是政治改革的内容,排除。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2)材料二反对什么观点?实质何在?(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5)材料三、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其论证的实质是什么?解析题目中的几则材料涉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几个派别,回答时,要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答案(1)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2)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3)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4)“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5)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申《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中国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60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1895年的20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总共只有10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刊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解析回答第(1)问,要根据材料从中国报刊业的构成、发展趋势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归纳中国办报的特点。回答第(2)问,要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解析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要正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1)德国强占________。(2)俄国强占________和________。(3)法国强租________。(4)英国租借“新界”和________。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________________,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进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书籍。(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的________、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宣布变法。这次变法共历时103天,被称为“____________”。2.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______;鼓励官绅士民____________,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______人才;精简______,裁减______,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______________,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______,采用机器生产;奖励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____________,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______,裁撤驿站。(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______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设立____________,在北京设立________;鼓励______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______、______;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4)军事方面:建立______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______实力。3.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等主张。4.意义(1)经济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下图中侵略中国的国家是()19世纪末中国胶州湾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3.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4.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A.宣传维新思想 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挽救民族危亡知识点二百日维新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用,而西人考察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6.“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8.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题号1234567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二中光绪帝命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立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工程分包解除合同2篇
- 效果图合同范本
- 酒店转让协议书范本
- 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同(2024版)
- 鱼塘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四年级方程知识课件
- 风筝真美丽课件
- 2024年度电竞产业合作开发合同
- 《中国古代陶器》课件
- 食堂泔水处理协议书模板
- pep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2《Waystogotoschool》大单元作业设计(三)
-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共22张PPT)
- 《校园植物探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 初中物理人教九年级(2023年更新)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九年级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机械手】-简易物料搬运机械手的PLC设计
- 言语的第三思维结合语境
- TD-T 1070.4-2022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第4部分:建材矿山
-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之通风空调系统概述
- 绿盟极光漏洞扫描工具使用方法
- APQP-4-08产品质量策划总结和认定报告
- 五年级语文上学情分析(每一课都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