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1页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2页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3页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4页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分析研究 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方式名著《呼啸山庄》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用现代艺术技巧写成的古典作品,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段有许多独到之处,与现代文学许多创作手法不谋而合。这里主要阐述了其中的网状悬念叙事手法,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构上最精彩独到的手法之一,由此也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呼啸山庄》是一部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结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边县手法。一方面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象了英国乡村庄园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反映19世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远离都市的庄园生活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同时,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一种隐蔽的“反家庭”倾向,如画眉山庄的排外与封闭,呼啸山庄的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的表现等等。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凉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在小说中,大自然作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带来的痛苦的避难所,与家庭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⑩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丰富,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塑造自然生动,不仅有淋漓尽致的爱与恨,而且也不乏人物之间的真情流露,更有读者和评论家把此书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首先《,呼啸山庄》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就是作家没有使用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叙事手法,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来讲述发生在两代本整理提供人身上的复杂故事。作者把整个小说的情境进行了戏剧化的艺术处理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爱情的极度强烈的感受。同时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德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进行切入,此时故事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男主角希刺克利夫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每个人物未来的命运。

其次,尽管有人说《呼啸山庄》的结构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如果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评判艾米莉的作品,去重新评说《呼啸山庄》,它结构上的杂乱就会消失,它就会从“被几道无以名状的闪光照亮的昏暗一团变得条理分明”。艾米莉依据《呼啸山庄》情节需要,精心设计了各个章节。在这样一部充满戏剧性人物的作品中,章节的划分跟情景的变换一样不可缺少。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人物———故事的见证人和叙述者———女管家丁耐丽和房客洛克乌德,把这些章节编排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故事的全部情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如同是在看一出用悬念做经纬,编织色彩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斓的时代生活画卷的大戏,一幕接一幕,既令读者的大脑得以休息,又有助于读者的想象。因此笔者认为戏剧悬念的运用正是《呼啸山庄》最精彩独到的手段之一,使人惊叹不已。

二、所谓“悬念”《,辞海》一书的解释有两个:一为“挂念”;二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悬念的两大要素是:关注,有印证。没有印证的关注不会持久,读者构想出自己的原因或结局后,就会收回注意力;如果读者确信可以获得印证,那么你在说出答案之前说上一大堆废话(要有限度),读者也会“顽强”地看下去,这就是悬念的魅力所在。正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读者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但基于探其究竟;或对下文做了一些猜测,但渴望其明确;甚至是已经感觉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些不同情况下,读者都可能是处在悬念中,因为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冲不可。”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如果对该读者构成悬念,不仅引人入胜,引导人去看,而且教人们如何去看。这样将悬念的设置巧妙地加入到文学作品本整理提供中,就会使作品细针密线、缝合无隙;释露要隐、稍露机关又欲言又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作品才会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让读者惊诧叫绝!在研究文学创作作品的悬念手法时,还要注意分析大小悬念相辅相成的关系。往往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在一部小说里不止产生一个悬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时会出现许多连续不断的悬念,可称之为二级悬念、三级悬念等等。这些次级的悬念由多种矛盾、多条线索引出,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制约,在更大的或全局的总悬念牵引下,围绕主悬念和作品的中心论点,一步步地深入下去,沿着小说的主线,互相交织,构成小说内在的“网状”结构,引人入胜,使得读者想看下去,因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此设置的悬念笔者把它们称之为“网状悬念”,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运用的就是这样的网状式悬念的叙事手法。

三、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以希刺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悬念,再通过它们与其他人物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分枝次级悬念(二级悬念和三级悬念),叙述了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萧的撼人心魄的爱恨情仇故事。首先,艾米莉在开篇还没有向读者交代“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就先写了一个房客洛克乌德的荒唐的乱梦,梦的内容和做梦的人与故事本身全不相干。作者完全是利用一个局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交代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举止粗暴、言谈咄咄逼人、阴郁的希刺克利夫先生,他忠实老道的老仆人约瑟夫,放纵、任性、苛刻而美丽的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夫人,让人不入眼的猥琐的衣着和言语都显得没有教养的哈里顿·恩萧,以及健壮的女仆齐拉和爱唠叨的丁耐丽。这些人物一出场,就伴随着神秘的疑问:为什么这个庄园里的人那样脸色阴沉、闷闷不乐?什么年轻的凯瑟琳对家长希刺克利夫那样既怕且恨?这个家庭的气氛为什么如此压抑?这个家庭有什么不同于正常人生活的秘密?……随着故事的发展,矛盾冲突进一步出现,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希刺克利夫的关系、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和哈里顿·恩萧的关系、哈里顿·恩萧和希刺克利夫的关系等等都给读者造成期待中的悬念。这些疑惑不仅困惑着房客洛克乌德,也困惑着读者,同时也赢得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关注,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成的强烈的戏剧悬念,大大地调动了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创作的高度热情,成为《呼啸山庄》引人入胜的必不可缺的悬念条件。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提出“绵延”的概念,指出我们意识存在的基础是记忆,即过去向着未来的延伸,即绵延,认为“绵延”(心理时间)就是过去对现在的不断“噬咬”。我们在《呼啸山庄》看到艾米莉对记忆的处理以及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与伯格森的“绵延”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是现在的决定性成分,现在包含着过去,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是通过记忆实现的。人物曾经的过去在他们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致他们其它时段的生活对于他们无足轻重,简直不存在。凯瑟琳将她与希斯克利夫一起度过的童年存留在成年的记忆里,对此无限留恋,以致她与希斯克利夫分别后,“我过去整整七年的生活成个空白!我回忆不起来有这么七年的生活”。她在病中要求耐莉把窗户打开,这样她可以看到呼啸山庄,精神上回到那长满石楠丛的小山头上,恢复她“又野蛮又倔强,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身份。同样,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死后痛苦得几乎发疯了。“因为对我来说,又有哪样东西不是跟她联系着呢?又有哪样东西不令我想起她呢?我低头看着这屋内的石板地,她的容貌就出现石板上面!在每一片云里,每一棵树上,她的形象环绕着我。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可怕的纪念品汇集,告诉我她存在过,而我失去了她”。过去的记忆一直噬咬着希斯克利夫,使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小说结尾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鬼魂在荒野上漫游,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艾米莉是一位神秘主义诗人,她的小说也充满诗意的神秘。小说以洛克伍德造访呼啸山庄开始,其时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达到了顶点。他已经占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全部田产,他所仇恨的辛德雷和林顿都已经死去,他的报复延伸到辛德雷的儿子和林顿的女儿,但是林顿的女儿也同时是他挚爱的凯瑟琳的女儿。小说开头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细节。洛克伍德初次造访呼啸山庄,看到前门上方刻着“1500,哈里顿·恩肖”的字样,表明呼啸山庄是1500年由一位名叫哈里顿·恩肖的人所建。而到1801年耐莉讲述这个家庭的故事时,300多年已经过去,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虽然希斯克利夫曾经一度从辛德雷·恩肖手里夺走了呼啸山庄,并且把辛德雷的儿子像奴隶一样虐待驱使,但到小说结尾,希斯克利夫死去,辛德雷的儿子,这位与其祖上同名的哈里顿·恩肖,最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合法的主人和古老的世家又恢复了他们的权利”(531)。这样的处理令人联想到华尔普尔的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堡》。同样,与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马的凯瑟琳,在生下小凯瑟琳之后悄然去世。但是她并没有消失,她的生命在小凯瑟琳身上继续下来。小凯瑟琳不仅长相酷似母亲,而且与母亲有相似的爱情经历。洛克伍德在凯瑟琳的房间里看到凯瑟琳写下自己的不同名字,“凯瑟琳·恩肖,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林顿”。顺着读,我们读出凯瑟琳的故事。凯瑟琳·恩肖爱希斯克利夫,希望嫁给他,因此写下凯瑟琳·希斯克利夫,但是她最后嫁给了林顿,她的名字因此改成凯瑟琳·林顿。倒着读,我们读出她女儿的故事。她的女儿小凯瑟琳·林顿嫁给希斯克利夫的儿子而成为凯瑟琳·希斯克利夫,丈夫死后嫁给哈里顿·恩肖而成为凯瑟琳·恩肖,恢复了她娘家的名字,形成又一个轮回。艾米莉的开头达到了至少三个目的。首先,这样开头呈现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造成“陌生化”的视觉效果,读者第一眼就看到一幅十分奇怪的场面,印象深刻。其次,洛克伍德在呼啸山庄看到的景象与他在画眉山庄经历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不和谐更加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仇恨和冷漠因何而生,又如何结束。第三,这样开头为后来的一系列怪诞、荒唐的事件做了铺垫,使读者对后来发生的事情有心理准备。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房间里恳求凯瑟琳的鬼魂再现,令人想起《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看到的鬼影。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但是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斯克利夫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甚至使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顿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呼啸山庄》的叙述方式也独具匠心,采用了由若干叙述层面构成的嵌套式结构。在最外层,是洛克伍德的叙述。他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叙述者。他租住了希斯克利夫的画眉山庄,讲述他到呼啸山庄所见所闻。他造访呼啸山庄之后病倒了,他的经历和好奇引发了耐莉·丁思的叙述。耐莉的叙述构成了叙事的第二层,也是小说的主层次。此外,在耐莉的叙述中还穿插着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女仆齐拉等人的叙述。他们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第三层次叙事。因此,《呼啸山庄》的叙事从外到内包含了三个层次关系:洛克伍德的叙述→耐莉的叙述→其他人物的叙述。像许多小说一样,第一叙述层往往是提供一个框架。洛克伍德的叙述只是为耐莉的叙述提供一个引导和契机。洛克伍德是外部叙述者,他置身事外,不参与故事中人们的活动。他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报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耐莉是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大部分事件。她的叙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相对来说不如洛克伍德客观。在第三层次,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伊莎贝拉的叙述完全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叙述他们作为事件核心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主观性更强。批评家往往忽略了女仆齐拉,其实她是耐莉的另一个自我,担当了与耐莉同样的叙事角色。耐莉在画眉山庄,齐拉就在呼啸山庄,而耐莉到了呼啸山庄,齐拉就到了画眉山庄。耐莉对于另外一个山庄发生的事情,就是通过与齐拉在野外会面知道的。按照叙事学家的理论,小说的时间一般可以分成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指小说叙述的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而叙述时间则指小说家为了艺术、美学或者其他效果对故事时间的重新构划、组合、安排和呈现。“研究叙事的时序就是比较叙事话语中事件被安排的顺序与故事中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Genette35)。我们可以把《呼啸山庄》的故事时间切分成16个时间段,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顺序为:1,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先生带到呼啸山庄。2,1774年辛德雷到大学读书。3,1777年辛德雷结婚,恩肖先生去世。4,1778年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出生。5,1780年夏埃德加来到呼啸山庄向凯瑟琳求婚,希斯克利夫离开呼啸山庄。6,1783年4月埃德加娶凯瑟琳为妻,同年9月希斯克利夫返回并开始复仇。7,1784年凯瑟琳生下女儿后去世。8,1797年小凯瑟琳来到呼啸山庄。9,1800年小凯瑟琳见到希斯克利夫。10,1801年秋埃德加去世。11,1801年11月底洛克伍德到呼啸山庄拜访希斯克利夫,12月初耐莉开始给洛克伍德讲述故事。12,1802年1月洛克伍德离开呼啸山庄。13,1802年2月耐莉搬回呼啸山庄。14,1802年3月哈里顿与小凯瑟琳改善了关系,5月希斯克利夫停止进食而死。15,1802年9月洛克伍德再访画眉山庄,从耐莉那里了解到最近发生的事情。16,1802年9月洛克伍德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墓地吊唁。而小说文本的叙述顺序,如果我们用英文字母表示,则是:A,1801年11月底洛克伍德到呼啸山庄拜访希斯克利夫,12月初耐莉开始给洛克伍德讲述故事。B,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先生带到呼啸山庄。C,1774年辛德雷到大学读书。D,1777年辛德雷结婚,恩肖先生去世。E,1778年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出生。F,1780年夏埃德加来到呼啸山庄向凯瑟琳求婚,希斯克利夫离开呼啸山庄。G,1783年4月埃德加娶凯瑟琳为妻,9月希斯克利夫返回并开始复仇。H,1784年凯瑟琳生下女儿后去世。I,1797年小凯瑟琳来到呼啸山庄。J,1800年小凯瑟琳见到希斯克利夫。K,1801年秋埃德加去世。L,1802年1月洛克伍德离开画眉山庄。M,1802年9月洛克伍德返回画眉山庄,耐莉告诉他其间发生的事情。N,1802年2月耐莉搬回到呼啸山庄。O,1802年3月哈里顿与小凯瑟琳改善了关系,5月希斯克利夫停止进食而死。P,1802年9月洛克伍德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墓地吊唁。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更清晰地显示出来:从小说的宏观结构来看,将上述16个时间片段加以归纳,则有5个主要的时间段。小说的前三章构成小说的第一个时间段,叙述洛克伍德在1801年11月底至12月初两次拜访呼啸山庄,为住在那里的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惑不解。洛克伍德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仇恨的神秘、恐怖世界,生活在山庄里的三个人彼此仇视,洛克伍德连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弄不明白,把小凯瑟琳先误认为是希斯克利夫的妻子,后误认为是哈里顿的妻子。因为大雪,他滞留在那里,晚上睡到半夜,被噩梦惊醒,梦见凯瑟琳的鬼魂哭着要进入他的房间,颇具哥特小说的风格。读者同洛克伍德一样感到好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原因使这里的人们如此仇视,他们之间的恩怨是如何结下的,又怎样才能消解。从第4章到第30章构成小说的第二个时间段,是耐莉为了满足洛克伍德(还有读者)的好奇心,向他(读者)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主要是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他如何被恩肖先生带回呼啸山庄,如何与凯瑟琳志趣相投、彼此眷恋,如何受到辛德雷的迫害,如何获悉凯瑟琳欲嫁林顿而愤而出走,几年后又回来如何疯狂报复林顿一家。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时间跨度也很大,从1771年夏一直到1801年冬。到此为止,读者同洛克伍德一道,明白了神秘和恐怖的根源,并且深深为这场悲剧所震撼。但小说中的人物结局如何,故事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仍然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第31章讲述洛克伍德1802年1月对呼啸山庄的第三次访问和随后的离开,是小说的第三个时间段。此时洛克伍德了解了前因后果,以全新的视觉观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凶恶的背后隐藏着真情。希斯克利夫已经认识到自己疯狂报复无济于事,而哈里顿和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改善的征兆。第四时间段从第32章开始,叙述洛克伍德1802年9月对呼啸山庄的最后一次访问。第五部分叙述耐莉第二次向洛克伍德讲述他离开期间发生的事情。这样我们可以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之间的关系表示为:A2—B1—C3—D5—E4。如果从纯粹的叙事的过去与现在交叉更替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小说的叙述分成13个时间单元:A,小说的前三章,洛克伍德两次造访呼啸山庄;B,第4章到第7章,耐莉讲述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童年生活与友谊,从1771年夏天希斯克利夫到呼啸山庄开始到1777年圣诞节林顿拜访凯瑟琳止;C,第7章结束部分,1801年12月一个夜晚耐莉与洛克伍德的一次对话;D,第8章和第9章,耐莉继续讲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故事,从1773年6月哈里顿出生到1783年4月凯瑟琳嫁给林顿;E,第9章结束和第10章开头,耐莉中断讲述,洛克伍德概述他四周的病中生活;F,第10到14章,耐莉讲述1783年9月至1784年3月13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希斯克利夫返回呼啸山庄,看望凯瑟琳,与伊莎贝拉私奔,带伊莎贝拉回到呼啸山庄,接待耐莉的来访;G,14章结束和15章开头,肯尼斯大夫来画眉山庄看望洛克伍德的病情;H,从第15章到第24章,耐莉讲述1784年3月20日到1800年11月间发生的事情,包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激情的永别,凯瑟琳生下女儿后去世,伊莎贝拉从山庄逃走,生下儿子小林顿,辛德雷和伊莎贝拉去世,小凯瑟琳与小林顿的通信与会面;I,第25章开头耐莉与洛克伍德的对话;J,第25章到30章,耐莉叙述1801年6月到1802年1月的事件,包括小凯瑟琳与小林顿结婚,林顿与小林顿死亡;呼啸山庄主人的长子,从希刺克利夫来到山庄就恨他,欺侮他。尤其是在成为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后,更把希刺克利夫看成是篡夺他父爱的、会侵占他特权的人,并极力反对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同时强迫他跟庄园里其他的小伴子们一样辛苦地干活。他对希刺克利夫的待遇足以使得圣徒变成恶魔。希刺克利夫发誓要对辛德莱进行报复。那么,他会怎样报复辛德莱?这一个悬念挂在读者心中,读者在关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在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的发展时,亦会关注希刺克利夫与辛德莱的矛盾冲突发展。当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后返回呼啸山庄时,这级悬念变得更紧张强烈,读者更加急于了解希刺克利夫会怎样对待辛德莱?正是有了前面的悬念空间,才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想了解事情的究竟。而希刺克利夫对辛德莱的仇视,又铺垫了读者对于辛德莱的儿子哈里顿命运的悬念,即是小说的又一级悬念———三级悬念。第二阶段艾米莉在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刺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时,引出了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凯瑟琳的英俊、富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埃德加·林顿。正如前段提到的凯瑟琳到画眉田庄去玩,被狗咬伤,主人老林顿夫妇知道她是恩萧家的孩子,就热情地留她养伤,而把希刺克利夫当成坏小子赶跑了。凯瑟琳和林顿的儿子埃德加、女儿伊莎贝拉成了好朋友。凯瑟琳住了5个星期回来后,变成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富家小姐。当她再次见到希刺克利夫时,生怕他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希刺克利夫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凯瑟琳对画眉田庄文明生活的向往,对英俊、富有的林顿的青睐,更增加了希刺克利夫对林顿及画眉田庄的嫉恨。

林顿的“傲慢表现”和凯瑟琳“漠然的神气”都使希刺克利夫在心里产生难以忍受的仇恨。所以到此读者已知希刺克利夫和林顿间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嫉恨。凯瑟琳徘徊于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的爱情之间,她矛盾重重,惶惶不安。是拒绝林顿的求婚还是抛弃对希刺克利夫的友谊和爱?在此就给读者留下的“悬”的意境气氛加强。由此引出小说中的又一个二级悬念———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和她的丈夫埃德加的冲突关系。第三阶段作者在以大量笔墨描绘了希刺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时,除了讲述希刺克利夫靠赌博侵吞了辛德莱的财产,逼得辛德莱落魄而死;揭开读者对辛德莱的悬念,同时又穿插入了另一个人物伊莎贝拉。由于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回来后,他一次次地去拜访画眉田庄,去看凯瑟琳,不仅使凯瑟琳一次次地经受情感的煎熬,以致最后耗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在巨大的几近绝望的激情之中死去;同时也使得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迷恋上了他,于是读者产生又一级悬念。伊莎贝拉不顾哥嫂的警告,痴迷上了希刺克利夫,甚至不顾哥嫂的反对,开始接近希刺克利夫;但是希刺克利夫似乎并没有爱上这位林顿小姐。然而有一天丁耐丽却发现了伊莎贝拉·林顿小姐的小狗凡尼被一条手绢吊着,就剩最后一口气了。这样就为后面的悬念产生作了铺垫:它怎么会到外边来的?什么人如此残忍地这样对待它?它的主人呢?然后丁耐丽并没有继续讲述此事,只把悬念留给了读者。在伊莎贝拉的遭遇悬念还悬而未决时,她怀孕了,有了希刺克利夫的骨肉,深深被吸引的读者又会对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后代———小林顿产生悬念。而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嫉恨,无疑也铺垫了读者对于小凯瑟琳(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对于小林顿(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儿子)的悬念,这样小说的再次分枝悬念———三级悬念一而再地产生。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只交代了希刺克利夫的死亡,故事以希刺克利夫达到复仇的目的而自杀告终。通常写“人”的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惊心动魄的事件和外部动作,更能带来戏剧性的还是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中夹杂着爱慕、戒备、斗争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这种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便会趣味盎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焕发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光彩。因此出人意外,在人意中,善于通过突然转折来提出悬念,在情节上作出突如其来的一次重大转折,就会使小说进入扑朔迷离的境界,令人欲罢而不能。希刺克利夫的命运突变,也正是出奇不意和不落俗套地使读者对这个本有着谜一样的身世的人物更增加了悬念感。这样的命运突变,使得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而不可预测。这也是希刺克利夫更加吸引读者的一笔。文学作品高潮的设计最讲究紧凑集中,好比足球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切、配合都是为了最后那关键的一脚。省略是小说家必用的方法,“现代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然而大跨度的省略频频出现,造成愈加增长的非连续性效果”(Chatman71)。《呼啸山庄》中省略也比比皆是。例如希斯克利夫在来呼啸山庄之前的历史,他偷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的决定后悄然出走,3年后回到呼啸山庄,成了富裕而有教养的绅士,他的财富和教养是如何获得的,作者没有叙述。再如辛德雷到大学读书,3年后带着妻子回来奔丧,他这3年的求学生活是怎么过的,他怎么与弗朗西斯相识、相爱、结婚,这个女人什么背景、性情如何,作者也一概省略了。凯瑟琳被画眉山庄的狗咬伤后在林顿家里滞留一个多月,她感受如何。伊莎贝拉离开希斯克利夫到南方生活了十几年,她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这些省略并非不重要,相反,它们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构建小说审美意境时不可或缺。试举一例。老恩肖把希斯克利夫从利物浦带回家中,凯瑟琳对这个不速之客极为反感,朝他脸上“狠劲啐了一口,来发泄心中的怨气”(54),并且为此挨了父亲一记耳光,耐莉也因为安顿希斯克利夫不力被赶出家门。耐莉几天后回来,发现“凯瑟琳小姐现在与他关系可亲密了”(54)。短短几天光景,二人的关系竟然发生如此急剧而彻底的变化,这种新关系又如此深远持久以致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命运,这种变化怎样发生的却被作者故意省略了。初看起来,这有悖常理。但是艾米莉这种省略,正暗示了他们的友谊(爱情)是天然、自然和必然的,不需要原因和理由,不需要理性作为支撑。这也显示了作者对非理性的推崇和偏爱。首先,艾米莉在开篇还没有向读者交代“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就先写了一个房客洛克乌德的荒唐的乱梦,梦的内容和做梦的人与故事本身全不相干。作者完全是利用一个局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交代了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举止粗暴、言谈咄咄逼人、阴郁的希刺克利夫先生,他忠实老道的老仆人约瑟夫,放纵、任性、苛刻而美丽的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夫人,让人不入眼的猥琐的衣着和言语都显得没有教养的哈里顿·恩萧,以及健壮的女仆齐拉和爱唠叨的丁耐丽。这些人物一出场,就伴随着神秘的疑问:为什么这个庄园里的人那样脸色阴沉、闷闷不乐?为什么年轻的凯瑟琳对家长希刺克利夫那样既怕且恨?这个家庭的气氛为什么如此压抑?这个家庭有什么不同于正常人生活的秘密?……随着故事的发展,矛盾冲突进一步出现,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希刺克利夫的关系、凯瑟琳·希刺克利夫和哈里顿·恩萧的关系、哈里顿·恩萧和希刺克利夫的关系等等都给读者造成期待中的悬念。这些疑惑不仅困惑着房客洛克乌德,也困惑着读者,同时也赢得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关注,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成的强烈的戏剧悬念,大大地调动了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创作的高度热情,成为《呼啸山庄》引人入胜的必不可缺的悬念条件。然后,作者艾米莉围绕主悬念通过四个不同阶段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产生的大大小小的悬念,逐步铺开《呼啸山庄》的整个故事情节,并通过用戏剧化说故事的全部。使读者读《呼啸山庄》时往往会忘了正是在跟洛克乌德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而是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组组最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而每一组镜头都会给读者留有悬念,以此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第一阶段艾米莉主要叙述了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由于他们出身不同,读者自然会产生悬念: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会有好的结局么?而插入凯瑟琳的哥哥辛德莱这个人物,并通过希刺克利夫和辛德莱的矛盾冲突,产生了作品结构中的分枝悬念———二级悬念。尽管希刺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父亲从利物浦捡回的一个弃儿,凯瑟琳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他。他们朝夕相处,有着纯真的特殊情感。而凯瑟琳的哥哥辛德莱,作为呼啸山庄主人的长子,从希刺克利夫来到山庄就恨他,欺侮他。尤其是在成为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后,更把希刺克利夫看成是篡夺他父爱的、会侵占他特权的人,并极力反对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在一起。同时强迫他跟庄园里其他的小伴子们一样辛苦地干活。他对希刺克利夫的待遇足以使得圣徒变成恶魔。希刺克利夫发誓要对辛德莱进行报复。那么,他会怎样报复辛德莱?这一个悬念挂在读者心中,读者在关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在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的发展时,亦会关注希刺克利夫与辛德莱的矛盾冲突发展。当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后返回呼啸山庄时,这级悬念变得更紧张强烈,读者更加急于了解希刺克利夫会怎样对待辛德莱?正是有了前面的悬念空间,才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想了解事情的究竟。而希刺克利夫对辛德莱的仇视,又铺垫了读者对于辛德莱的儿子哈里顿命运的悬念,即是小说的又一级悬念———三级悬念。第二阶段艾米莉在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刺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时,引出了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凯瑟琳的英俊、富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埃德加·林顿。正如前段提到的凯瑟琳到画眉田庄去玩,被狗咬伤,主人老林顿夫妇知道她是恩萧家的孩子,就热情地留她养伤,而把希刺克利夫当成坏小子赶跑了。

凯瑟琳和林顿的儿子埃德加、女儿伊莎贝拉成了好朋友。凯瑟琳住了5个星期回来后,变成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富家小姐。当她再次见到希刺克利夫时,生怕他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希刺克利夫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凯瑟琳对画眉田庄文明生活的向往,对英俊、富有的林顿的青睐,更增加了希刺克利夫对林顿及画眉田庄的嫉恨。林顿的“傲慢表现”和凯瑟琳“漠然的神气”都使希刺克利夫在心里产生难以忍受的仇恨。所以到此读者已知希刺克利夫和林顿间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嫉恨。凯瑟琳徘徊于希刺克利夫和埃德加的爱情之间,她矛盾重重,惶惶不安。是拒绝林顿的求婚还是抛弃对希刺克利夫的友谊和爱?在此就给读者留下的“悬”的意境气氛加强。由此引出小说中的又一个二级悬念———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和她的丈夫埃德加的冲突关系。第三阶段作者在以大量笔墨描绘了希刺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时,除了讲述希刺克利夫靠赌博侵吞了辛德莱的财产,逼得辛德莱落魄而死;揭开读者对辛德莱的悬念,同时又穿插入了另一个人物伊莎贝拉。由于希刺克利夫失踪3年回来后,他一次次地去拜访画眉田庄,去看凯瑟琳,不仅使凯瑟琳一次次地经受情感的煎熬,以致最后耗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在巨大的几近绝望的激情之中死去;同时也使得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迷恋上了他,于是读者产生又一级悬念。伊莎贝拉不顾哥嫂的警告,痴迷上了希刺克利夫,甚至不顾哥嫂的反对,开始接近希刺克利夫;但是希刺克利夫似乎并没有爱上这位林顿小姐。然而有一天丁耐丽却发现了伊莎贝拉·林顿小姐的小狗凡尼被一条手绢吊着,就剩最后一口气了。这样就为后面的悬念产生作了铺垫:它怎么会到外边来的?什么人如此残忍地这样对待它?它的主人呢?然后丁耐丽并没有继续讲述此事,只把悬念留给了读者。在伊莎贝拉的遭遇悬念还悬而未决时,她怀孕了,有了希刺克利夫的骨肉,深深被吸引的读者又会对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后代———小林顿产生悬念。而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嫉恨,无疑也铺垫了读者对于小凯瑟琳(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对于小林顿(希刺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儿子)的悬念,这样小说的再次分枝悬念———三级悬念一而再地产生。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只交代了希刺克利夫的死亡,故事以希刺克利夫达到复仇的目的而自杀告终。通常写“人”的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惊心动魄的事件和外部动作,更能带来戏剧性的还是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中夹杂着爱慕、戒备、斗争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这种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便会趣味盎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焕发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光彩。因此出人意外,在人意中,善于通过突然转折来提出悬念,在情节上作出突如其来的一次重大转折,就会使小说进入扑朔迷离的境界,令人欲罢而不能。希刺克利夫的命运突变,也正是出奇不意和不落俗套地使读者对这个本有着谜一样的身世的人物更增加了悬念感。这样的命运突变,使得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神秘而不可预测。这也是希刺克利夫更加吸引读者的一笔。文学作品高潮的设计最讲究紧凑集中,好比足球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切、配合都是为了最后那关键的一脚。高潮的到来也意味着悬念的最终揭开。希刺克利夫的死是对于他自己和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一种殉情,是对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要求同穴的爱的追求。的悬念手法来叙述故事的进展,引出了小《呼啸山庄》通过30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艾米莉打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写法,采用倒叙和顺序穿插行进的基本格局,把山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冷漠紧张的气氛生动地描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悬疑、神秘、惊险、未知与悲凉,增加了悬念,诱使也迫使读者非去寻根问底不可。特别是第三章中洛克伍德睡在那张柜式的卧榻上,看到窗台上画的“凯瑟林·恩肖、希思克利夫和林敦”这三个名字,梦见幽灵要进房间,以及希思克利夫朝窗外哀声呼唤“进来吧,来呀”等情节,都是和整个故事相呼应的,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至于叙述故事的人,作者也设置得极其巧妙,除了一个和读者处于同等地位的局外人外,主要是原来的女仆、后来的管家。她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山庄,是知情人,虽为女仆,但是有文化,既是旁观者,又是不少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她的叙述完全可信,可是她的是非标准显然和作者有所不同,这是作者有意把她和自己疏离。除他们外,参与叙述的还有山庄的其他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用口述或文字向读者共同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互为引证,从而使整个叙述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而作者本人,则一直身藏在背后,既不出场说教,也不出面评论,是非曲折完全由读者自己判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作者与读者疏离的做法,完全是现代文学的叙述手法,但作者在150年前就使用了,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种创新、一种超前。我们在读小说时总是设想故事的情节是完整的。叙述者和读者也时时回到前面所讲过的事件中去,把它同后面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童话中经常使用的公式简单地把故事情节概括为“从前……从那以后,他们过着非常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样就使故事本身自成一体:情节层次分明,语言简炼贴切,读起来耐人寻味。当然,叙述体小说不能象童话那么直截了当。常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的人都知道,在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故事中的对话改为直接引语,给孩子们造成一种故事就发生在当时,而不是遥远的过去的错觉。从事古代史研究的学者为了使自己所描绘的事件在发展到高潮时显得更生动、更直接,常常使用现在时态。为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家在小说中也采用这种传统的手法来渲染出事情就发生在此时此刻的气氛。他们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对话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读者,似乎在读者与故事的情节之间丝毫没有时间上的隔阂。故事中的某些成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能把过去和现在有机地连在一起。即使故事中的情节暂告一段落,但城镇、建筑物和人物仍长久地留存着。埃米莉?勃郎蒂在《呼啸山庄》的开头就使读者注意到了这一点:

不用经过任何穿堂过道,我们径直进了这家的起坐间:他们颇有见地,索性把这里叫作“屋子”。一般所谓屋子是把厨房和大厅都包括在内的;但是我认为在呼啸山庄里,厨房是被迫撤退到另一个角落里去了;至少我辨别出在顶里面有喋喋的说话声和厨房用具有磕碰声。

这所房子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它起到了把小说中不同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的作用。呼啸山庄“仍在那里”,这就把读者从现在带到了凯塞和希斯克利夫所处的那种遥远的动荡岁月中去了。同样地,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一书的结尾处告诉读者,据说,主人公迪克?戴维克至今仍在纽约州的某个小镇行医治病。作者用现在时态把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了。假如我们不知不觉地脱离了叙述中所描绘的事件,那么,这些连续作用的成分就会把这种区分弄得模糊不清。所以,大多数叙述体小说都交替使用几种时态:一些事件发生在过去,而另一些事件又牵涉到现在,这样,故事中各事件之间的变幻关系就把读者吸引住了,使他们时而卷入,时而分离。当然,作家在运用时态方面一般是不受任何束缚的,为了使叙述产生特殊效果,许多人甚至不惜走这样或那样的极端。在本章后面所附的一段小说里,读者会看到使用现在时态叙述的例子。也许有人会将这个例子与约翰?巴思在《烟草经纪人》里所用的技巧相比较,那本书因使用古体语言及“过去历史”时态而有效地把读者与小说隔离开了。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宜用什么时态,应根据他所涉及的事情和创作意图而定:作者想使他的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接近到何种程度?这又必然与谁在讲述这个故事有关。有时,一位第三者把作者和读者带入情节;有时,第三者自己叙述本人过去的经历;有时,作者几乎是在撰写自传,书中的“我”与读者所熟知的作者本人极其相似。有人认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肯定会比用第三人称叙述读起来更“亲切一些”,更易使读者“进入情节”。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值一驳的。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常常发现,即使我有时能较详尽地描绘出某一本书里的中心人物,但却很难记住那本书到底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以第三人称写的。截至目前,还没有人整理出一套既有效又简易的方法,来区别运用不同人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等问题,虽然有文艺批评家试图研究出这样一种办法。毫无疑问,对一位小说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在特别注意继承传统方法的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使用不同的人称。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陆续于40年代末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篇读书笔记集中写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对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熟悉,让作者得以熟练运用并加以分析,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顺序顺序主要包括有倒叙、顺叙、插叙。传统的文学一般用顺叙的方式。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却不是通篇顺叙或者倒叙的方法,而是创造性的用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先是洛克乌拜访呼啸山庄,是顺叙,再是纳莉回忆故事,是倒叙,后面的也是顺叙。可以说故事从中间叙述,然后向两边展开: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对过去的回忆用倒叙,而未来的发展用顺叙。全书共34章,应该说小说分为两条叙事线索:第一条叙事线索是小说的次要线索,是关于第一叙事人洛克乌三顾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故事时间是从1801年冬洛克乌到呼啸山庄找希克厉租用画眉田庄开始,看到呼啸山庄的主人的冷漠,到1802年秋天再次到访呼啸山庄看到小卡瑟琳与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并听说他们将于第二年元旦结婚结束,整个故事时间跨度不足一年,第二条线索从小说的第四章开始,通过纳莉向洛克乌叙述发生在呼啸山庄的故事,故事时间从1771年,孤儿希克厉被老欧肖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开始,到最后小卡瑟琳与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结束,整个故事时间跨度前后31年。女作家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1801年的冬天,故事情节朝两个方向发展:顺叙和倒叙。倒叙的终点和顺叙的起点其实是一个点,这好比数学上的坐标轴(假定1年为1个坐标单位):原点是1801年,而坐标轴上的“-30”即1771年是倒叙的起点,终点为原点;而原点又是起点,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故事情节的发展终点也是小说的结尾是坐标轴的“1”,即1802年。[1]这样朝2个方向发展的故事情节便得到完整的衔接,待到故事的结尾,小说的高潮来临了,扣人心弦的悬念也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