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_第1页
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_第2页
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_第3页
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_第4页
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2022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214名工作人员25上岸冲刺题3套【600题带答案含详解】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I卷一.各地真题-综合能力拔高(共200题)1.自我应验效应指的是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最终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自我应验效应的是:

A.小金对舞蹈不感兴趣,但父母觉得孩子的兴趣是父母坚持的结果。希望她有所成就,花了大量心血培养她,可她表现平平

B.小林从小酷爱足球,父母也发现了他在足球上的天赋,期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在父母的苦心栽培下小林终于如愿以偿

C.小李是某画家的养女,对收养不知情的老师觉得她应该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她真的成了一位小画家

D.小南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觉得他考名牌大学没有问题,可小南高考发挥失常,与名校失之交臂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原先错误的期望;

②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小金对舞蹈不感兴趣但父母坚持培养她,属于“错误的期望”,但最终小金表现平平,不符合“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不符合定义;

B项:小林本身就酷爱足球,父母栽培他不属于“错误的期望”,不符合定义;

C项:小李是某画家的养女,可能没有艺术天赋,但老师对收养不知情认为她应该有艺术天赋,符合“错误的期望”,小李最终成为一名画家,符合“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符合定义;

D项:由于小南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父母期望他考上名牌大学,不属于“错误的期望”,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最终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金对舞蹈不感兴趣,但父母还是希望她在舞蹈上有所成就,这是一种错误的期望,符合“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花了大量心血培养她,可她表现平平,说明父母的期望没有变成现实,不符合“最终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小林酷爱足球且有天赋,父母期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这是一种正确合理的期望,不符合“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某画家的养女小莉可能并不具有艺术天赋,但不知情的老师觉得她应该有艺术天赋,这是一种错误的期望,符合“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她真的成了一位小画家,符合“最终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的行为”,符合定义,当选;

D项:小南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觉得他考名牌大学没有问题,这是一种正确合理的期望,不符合“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并且他最后也没有考上名校,不符合“最终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属于自我应验效应的一项。分析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最终错误的期望变成了现实”,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些关键点分析选项。

自我应验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由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最终错误的期望成为现实。

A项,父母希望小金在舞蹈方面有所成就,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小金表现平平,没有体现父母的期望成为现实,不符合定义。

B项,小林从小酷爱足球,父母发现了他的天赋并期望小林将来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说明父母对小林的期望并不是错误的期望,不符合定义。

C项,小莉的老师不知道小莉是画家的养女,以为她应该有艺术天赋,最终小莉在老师的鼓励下成了画家,即老师对小莉的错误的期望成了现实,符合定义。

D项,由于小南在学校一直都名列前茅,于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说明父母对小南的期望并不是错误的期望,小南与名校失之交臂,说明父母的期望没有成为现实,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2.小王开车上班需经过4个交通路口,假设经过每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分别为0.1、0.2、0.25、0.4,则他上班经过4个路口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是:

A.0.899

B.0.988

C.0.989

D.0.998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至少一处有多种情况,可从反面求解,所求概率=1-全部遇到红灯的概率。4个路口全是红灯的概率为0.1×0.2×0.25×0.4=0.002,因此4个路口至少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为1-0.002=0.998。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分类分步型。

第二步,逆向思维,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1-全是红灯的概率,即所求概率为1-0.1×0.2×0.25×0.4=0.998。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逆向考虑,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对立面是全是红灯,小王经过4个路口全部遇到红灯的概率是0.1×0.2×0.25×0.4=0.002,则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是1–0.002=0.998。

故正确答案为D。3.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对南朝的正确理解是:

A.赵构渡江以后建立的南宋

B.东晋以后的宋、齐、梁、陈,陈最后为隋所灭

C.清兵入关后的南明王朝

D.残唐后的南唐、吴越、南汉等,后为北宋所灭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B项正确,ACD项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4.某单位发生盗窃案件,四名员工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个人没有作案,丁:我没有作案。如果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个人说的是假话。

则以下哪项判断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C.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①甲:所有都不

②乙:有的是

③丙:¬乙或¬丁

④丁:¬丁

①和②为矛盾关系,③和④为包容关系,④→③。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可知①和②一真一假,③和④也是一真一假;

根据包容关系的特性“一真前假,一假后真”,可得:④为假,③为真,即丁作案,乙没有作案;

根据丁作案,可得①为假,②为真;所以②③为真,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因此,选择D选项。

常见包容关系有:①所有→某个→有些;②A且B→A(B)→A或B。包容关系特性为“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5.“春秋五霸”之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周王室日渐衰落,大国诸侯先后称霸。春秋初,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发生战争,战胜的诸侯,迫使其他诸侯承认其领袖地位,成为“霸主”。这一时期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

故正确答案为A。6.新,还往往伴随着快。新业态的成长有时快到________、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好像逼着经营者不得不“多干快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业态往往又更敏感、更脆弱、不确定性更大,更加容不得________、“蒙眼狂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急功近利

B.突飞猛进好大喜功

C.日新月异浮光掠影

D.应接不暇好高骛远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分析句意并把握各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利用顿号前后的并列关系,排除不符合句意的C、D。第三步,第二空同样利用顿号前后的并列关系,排除不符合句意的B。第一空,由“有时快到”“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形象地描述“快”的程度。“一日千里”形容发展极其迅速,进步非常快。“突飞猛进”形容发展特别迅速。二者皆有“快”的含义,符合文意。“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它更侧重指变化大,填入不恰当,排除C。“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与文意不符,排除D。

第二空,由“但”“蒙眼狂奔”等词可知,新业态的发展速度又不能过快。A项,“急功近利”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功利,符合文意。B项,“好大喜功”形容浮夸,不切实际的行为。文段中强调的是新业态的发展不能太快,过于追求成功,因此“急功近利”更符合文意。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快”“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可知,横线处词语应当表示快的意思。A项“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比喻进展极快;B项“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变化,侧重强调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形容来人太多或事物繁杂,应付不过来,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更敏感、更脆弱、不确定性更大”“蒙眼狂奔”可知,新业态发展不能过快、过急。A项“急功近利”表示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符合文意,且与“蒙眼狂奔”对应得当,当选;B项“好大喜功”表示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业态更新

道理不变》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新业态的成长有时快到________、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强调新业态成长快。A项“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后比喻事物的进展快;B项“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C项“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三者都含有“发展快”之意,均符合文意。而D项“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没有“快”之意,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第二空所填词语与“蒙眼狂奔”构成并列,“蒙眼狂奔”指蒙上眼睛快速奔跑,侧重于“快”。A项“急功近利”意思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含有“急而快”之意,符合语境。B项“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与“快”无关,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浮光掠影”指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因此,选择A选项。7.一个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她应该

,豁达雅量。如果只盯着自己眼皮底下的那点既得利益,与世隔绝、

,到头来,城市必成死水一潭。真正的城市必须多元、开放,才有生机活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海纳百川

固步自封

B.兼容并蓄

自怨自艾

C.韬光晦迹

一叶障目

D.韬光养晦

闭关自守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开放的”“豁达雅量”可知,横线处应填入表示“开放、包容”意思的词语。A项和B项符合语境。C项“韬光晦迹”和D项“韬光养晦”均表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和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B项“自怨自艾”与城市搭配不当,排除B项。根据横线前顿号可知,横线处填入词语应与“与世隔绝”意思相似,A项“固步自封”比喻保守,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符合文段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兼容并蓄:不管哪方面的(多指不管好坏、有用无用等)全都接收进来,保存下来。自怨自艾:原意是自己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后只指自我悔恨。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闭关自守: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8.沟通∶手机∶金属

A.招聘∶面试∶简介

B.卫星∶科技∶科学家

C.物流∶运输∶公路

D.露营∶帐篷∶帆布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手机”可以用于“沟通”,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金属”是制作“手机”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面试”可以用于“招聘”,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但“简介”不是“面试”的原材料,排除;

B项:“卫星”是“科技”的产物,二者属于对应关系,“科学家”研究“科技”,二者属于主宾关系,排除;

C项:“运输”是“物流”的必要环节,二者属于必要条件关系,“公路”可以用于“运输”,

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排除;

D项:“帐篷”可以用于“露营”,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帆布”是制作“帐篷”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9.下列成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厌其烦

②不胜其烦

炎热的夏天,蚊虫特别多,不时骚扰人们的生活,让人________。

历时200多天________的调解,一起困扰一家人半年的借贷纠纷圆满解决。

有一种“特别”的关怀,叫做________的“唠叨”,这些朴实的唠叨听着不似甜言蜜语,听着不会温柔婉转,却是对远方的你最真挚的表达。

A.②②①

B.②①①

C.②①②

D.①①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对比“不厌其烦”和“不胜其烦”。①“不厌其烦”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②“不胜其烦”意思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第一句:根据“蚊虫特别多,不时骚扰人们的生活”可知,句子表达的是蚊虫让人烦得受不了,应当填入②“不胜其烦”。第二句:根据“历时200多天________的调解”可知,句子表达的是经过长时间耐心的调节,①“不厌其烦”符合文意。第三句:根据“这些朴实的唠叨……是对远方的你最真挚的表达”可知,作者对“唠叨”持积极态度,①“不厌其烦”符合文意。

第二步,辨析选项。B项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B选项。

1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试点导游自由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导游统一预约平台,让导游和消费者在透明机制下进行双向选择,有利于双方信息对称,从而促使市场定价趋于更加科学合理。而导游不再受旅行社盈利目标制约,可以靠自己的真正本领吃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旅游市场相关乱象,也有助于让导游价值回归到其所提供的服务本身上来。如此,国内旅游生态的真正改善还会远吗?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实现导游服务价值

B.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市场定价趋于合理

C.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改善国内旅游生态

D.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遏制旅游市场乱象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文段先叙述试点导游自由执业对市场有好处,“而”之后表明对导游自身也有好处,通过“这样”指代前文自由执业对市场、导游的两方面意义。最后通过“如此,国内旅游生态的真正改善还会远吗?”提出反问,总结前文导游自由执业的试点对于改善国内旅游生态的重要意义,对应C项。

A、B、D三项都只是自由执业意义的片面描述,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改善国内旅游生态》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试点导游自由执业有利于市场定价趋于合理,接着又通过递进关系进一步指出导游自由执业的好处,最后一句话“如此”指代前文,通过一个反问句表明国内旅游生态会得到改善。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是主旨句,强调导游自由执业对国内旅游生态改善的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1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侵吞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等行为,构成(

)。

A.贪污罪

B.徇私枉法罪

C.滥用职权罪

D.职务侵占罪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B项错误,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C项正确,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D项错误,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C。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是:

A.利益机制

B.供求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微观经济知识。

第二步,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反映生产消费的状况和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又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包括三个具体机制,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所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利益机制是指企业及其成员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方式和企业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方式。不属于市场机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但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但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下列俗语与对应的成语,二者本意所指属于同一物理现象的是:

A.宝剑锋从磨砺出——百炼成钢

B.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

C.小小秤砣压千斤——举重若轻

D.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市蜃楼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酒中的醇类可以被氧化为醛类,其中乙醛再与乙醇进行缩合作用可生成乙缩醛,产生柔和的芳香。“酒香不怕巷子深”指酒的气体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因此在远处就能闻到酒的香味。“近朱者赤”指靠近朱砂的事物会变红,说明不同的物体接触以后,能够彼此进入对方。两句俗语都体现了分子的扩散运动,属于同一物理现象。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属于物理现象。“百炼成钢”指在空气中锤打铁,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变成坚韧的钢,属于化学现象。A项错误。

C项:“小小秤砣压千斤”属于物理中的杠杆原理。“举重若轻”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在物理学中,它反映的是一种等效转换法,即在保证最终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用较为简便的事件或条件将原事件或条件代替或转化来考虑问题。二者反映的不是同一物理现象。C项错误。

D项:“近水楼台先得月”指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体现的是光的反射。“海市蜃楼”主要体现的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二者反映的不是同一物理现象。D项错误。

14.在法的诸价值中居于最本质价值的是(

)。

A.正义

B.自由

C.效率

D.秩序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的价值。

A项,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平等和公正,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而非最本质价值。该项错误,应排除。

B项,自由是指法通过制度的保障,使主体的行为任意化,有法律才有自由,自由是法的最本质价值。该项正确,应选。

C项,效率是指法能够使社会或人们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不是法最本质的价值。该项错误,应排除。

D项,秩序被认为是工具性的价值,这里强调的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不是法最本质的价值。该项错误,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15.二氧化硫是酸雨的成分,看到这个名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化工厂的白烟。所以提到二氧化硫,“不法商家”“非法滥用”“三无作坊”“毒食”等用语往往是标准配置。也有“专家”表示,“二氧化硫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以及“长期食用可能致癌”。实际上,二氧化硫在全世界都是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含有”二氧化硫的食品,比大家想象的多得多。作为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有多种功能,最重要的是还原性。它能把一些色素漂白,也能够抑制多酚的氧化从而避免褐变。比如葡萄酒,没有抗氧化剂颜色就会逐渐变深,而竹笋、蘑菇等,不进行“护色”很快就变黑。此外,二氧化硫能杀菌,具有防腐能力。干果、干蔬菜、调料粉等食物也常通过二氧化硫熏蒸来防腐。不同食物中允许的二氧化硫残留量高低不等,葡萄酒和果酒允许的含量比较高。其他食品中的残留量通常要低一些,而且食用量通常也比较小,导致“超标”的可能性不大。国家标准限制的是“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也就是说,不管添加量多少,只要最后的残留合格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

)。

A.只要二氧化硫残留物不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就不用担心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危害健康

B.需要警惕和抵制的是“过量使用”导致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

C.对相应科学常识的缺乏容易导致人们陷入自我恐慌

D.二氧化硫在食品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文段首句提出话题“二氧化硫”,紧接着论述了“人们对二氧化硫的负面印象”,然后用“实际上”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提出“二氧化硫在全世界都是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并论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杀菌防腐等多种功能”,以及它“超标”的可能性不大。尾句用“也就是说”进行总结,故文段是分总文段,总句为重点,强调“只要最后的二氧化硫残留合格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应A项。

B项,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对应文段转折前“人们对二氧化硫的负面印象”,属于分述句,非重点,排除;

D项,属于分述句,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食品中添加的二氧化硫没那么可怕》16.吴老师、张老师、孙老师、苏老师都是某校教师,每位只教授语文、生物、物理、化学中的一门课程。

已知:

①如果吴老师教语文,那么张老师不教生物

②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

③如果张老师不教生物,那么苏老师也不教物理

④或者吴老师不教化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

A.吴老师教语文

B.张老师不教生物

C.吴老师教化学

D.苏老师不教物理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

如果

”,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吴语文→¬张生物

②孙语文或吴语文

③¬张生物→¬苏物理

④¬吴化学或苏物理

第三步,进行推理。

如果要得到“孙老师教语文”,需要否定②的“吴老师教语文”;

如果要得到“吴老师不教语文”,需要否定①的“¬张生物”;

如果要得到“张老师教生物”,需要否定③的后半句“¬苏物理”;

如果要得到“苏老师教物理”,需要否定④的“¬吴化学”,即“吴老师教化学”;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补充一个前提条件,使得根据题干信息和这一前提条件能够得出“孙老师教语文”的结论,题干涉及多个复言命题,可以根据复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进行解题。

题干条件可整理为:①吴老师教语文⇒张老师不教生物;②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③张老师不教生物⇒苏老师不教物理;④或者吴老师不教化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

若想推出“孙老师教语文”,根据②可知,需保证吴老师不教语文。若想得到“吴老师不教语文”,根据①及否后则否前可知,需保证“张老师教生物”。若想得到“张老师教生物”,根据③及否后则否前可知,需保证“苏老师教物理”。若想得到“苏老师教物理”,根据④可知,需保证吴老师教化学。故本题选C。17.冰川,顾名思义,冰之河流也。不同的是,河流动如脱兔,冰川________;河流一泻千里,冰川却只能往前蠕动。当然,二者也有相似之处:河流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冰川也是一样。河流或哗哗流淌,像在低吟;或翻腾咆哮,像在高歌。冰川有时会劈啪作响,像在________;有时会震天怒吼,像在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镇定自如

鼓掌欢呼

愤怒焦虑

B.静若处子

自言自语

大声疾呼

C.幼稚调皮

嬉戏玩耍

激愤抗议

D.纯洁剔透

出声思考

激动欢呼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不同的是,河流动如脱兔”可知,此处彰显的是冰川的安静,另“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固定搭配,形容军队行动之前时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沉静,一旦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答案锁定B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冰川“劈啪作响”指发出的声音很低,“像在自言自语”与之对应,符合语境。冰川“震天怒吼”指声音很大,“大声疾呼”,与之对应,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B选项。

镇定自如: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出声思考:是指凭借出声的口头言语而进行的思维。

18.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观察发现,题干图形均由小三角形构成,优先考虑素。题干图形均有4个尖角朝上的正三角形,只有D项符合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D。19.甲为防他人偷盗水果在自家承包的果园,便在果园周围架起电网,乙丙二人于夜间偷窃水果时,触电身亡。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分则。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私设电网,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单位、个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架设电网,否则,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同时,私设电网,也是一种危险方法,其侵犯的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特别是在公共场所私设电网,直接威胁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其侵犯

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种行为,无论是从主观还是从客观方面,都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题干中甲私拉电线,危害的是不特定的对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对象是特定的。A项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危害的对象是特定的。C项错误。

D项: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甲并不是过失的,其主观上存在故意。D项错误。

20.西游记∶孙悟空∶吴承恩

A.三国志∶曹操∶刘备

B.红与黑∶于连∶司汤达

C.竞选州长∶黑人小孩∶马克·吐温

D.希腊神话∶宙斯∶荷马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其作者是“吴承恩”,三者属于作品、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曹操”和“刘备”均为“三国志”中的人物,不涉及作者,排除;

B项:“红与黑”的主人公是“于连”,其作者是“司汤达”,三者属于作品、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竞选州长”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因此其主人公是“我”,不是“黑人小孩”,排除;

D项:“希腊神话”属于民间传说,没有唯一的作者,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21.白马∶黑马

A.梯形∶四边形

B.画家∶书法家

C.中学生∶大学生

D.山羊∶羊毛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白马”与“黑马”都是马,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中的反对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梯形”是一种“四边形”,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B项:有的“画家”是“书法家”,有的“书法家”是“画家”,二者属于交叉关系,排除;

C项:“大学生”与“中学生”都是学生,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中的反对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项:“羊毛”是“山羊”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22.下列塑料制品中,能够作为食物容器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的是:

A.聚氯乙烯(PVC)

B.聚乙烯(PE)

C.聚丙烯(PP)

D.聚苯乙烯(PS)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聚丙烯(PP),由丙烯聚合而成,透明度也较聚乙烯好,比聚乙烯硬,饭店里打包用的盒子大多是用它做的,做成的塑料盒也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其他三种均不可在微波炉中加热。

故正确答案为C。23.小王开车上班需经过4个交通路口,假设经过每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分别为0.1、0.2、0.25、0.4,则他上班经过4个路口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是:

A.0.899

B.0.988

C.0.989

D.0.998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至少一处有多种情况,可从反面求解,所求概率=1-全部遇到红灯的概率。4个路口全是红灯的概率为0.1×0.2×0.25×0.4=0.002,因此4个路口至少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为1-0.002=0.998。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分类分步型。

第二步,逆向思维,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1-全是红灯的概率,即所求概率为1-0.1×0.2×0.25×0.4=0.998。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逆向考虑,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对立面是全是红灯,小王经过4个路口全部遇到红灯的概率是0.1×0.2×0.25×0.4=0.002,则至少有一处遇到绿灯的概率是1–0.002=0.998。

故正确答案为D。24.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开始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但有研究认为,正是人们接触过多信息,导致想法增多。当过多想法无法实现时,人们会利用各种信息填充大脑,让无法实现的想法所带来的焦虑暂时不进入脑海。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推出:

A.人们的想法增多导致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B.人们的痛苦随着手机和网络越来越普及而增加了

C.人们的大脑有办法避开痛苦的事情

D.如果人们减少获取额外信息,就可以减少痛苦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题干中的主要信息。

题干有三个信息,一是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人们接触过多信息,导致想法增多;二是想法多,就有无法实现的想法;三是人们会填充大脑,让无法实现的想法所带来的焦虑暂时不进入脑海。

第二步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选项寻找答案。

A项与题干因果倒置,是因为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才导致人们想法增多;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痛苦增加;C项能够从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推知;D项,减少信息就能减少痛苦,题干未提及,故为无关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题干中提到的是“因为人们接触过多信息,导致想法增多”,而非“想法增多”导致“获取信息”,排除;

B项:题干中提到“人们接触过多信息,导致想法增多,而过多想法无法实现时,人们会让焦虑暂时不进入大脑”,所以人们的痛苦不会随着手机和网络普及而增加,排除;

C项:题干中最后一句提到“人们会利用各种信息填充大脑,让无法实现的想法所带来的焦虑暂时不进入脑海”,说明人们的大脑有办法避开痛苦的事情,可以推出;

D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人们利用各种信息填充大脑,有办法避开痛苦的事情,未提及“减少获取额外信息”与“减少痛苦”的关系,无中生有,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A项与题干因果关系相反,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痛苦增加了,D项减少信息获得是否能减少痛苦,题干中没有提到,A、B、D三项均可排除。题干后半段介绍了大脑如何避开痛苦,C项能够推出。故答案选C。25.左图为某一零件的立体图形,右边哪一项不属于该立体图形的截面图?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截面图,逐一分析选项。

A项:如上图所示,沿着立体图形,从上到下竖直方向进行切割,可以切出,排除;

B项:如上图所示,沿着立体图形,从前到后斜着进行切割,可以切出,排除;

C项:该项的缺口处不是正圆,而题干缺口处是正圆,因此缺口只能斜着切出来,但按照这样的方向切,无法得到下方椭圆跟外框相接的图形,无法切出,当选;

D项:如上图所示,沿着立体图形,圆柱前面的底端斜切至圆柱后面的顶端,可以切出,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26.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包括:

A.爱岗敬业

B.服务群众

C.奉献社会

D.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职业道德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D项:保护环境不属于职业道德的内容。

因此,选择D选项。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明星大侦探》凭借独特的节目内容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以及明星的吸粉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逻辑推理并对该类节目产生了很深的兴趣。

B.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高校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C.陈世峰会得到应有的审判,刘鑫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但江歌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要独自面对内心巨大的创伤,因为我们能清理心理的伤口,却很难让它完全愈合。

D.这个被称为“浙东新商都”的小城,通过大力发展四季鲜果游、民俗游等特色农家旅游项目,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缓和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A项存在语病,应在“越来越多”前加“使”,排除A项。

第二步,B项成分残缺,在“动态调整”后加“机制”,排除B项。

第三步,C项表达清晰,没有语病。

第四步,D项搭配不当,“缓和”与“压力”搭配不当,“缓和”应改为“缓解”,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28.根据当前数据统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

)。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尼罗河

D.伏尔加河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在欧洲河流中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全长2850千米。

B项错误,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全长1232千米。

C项正确,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得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

D项错误,伏尔加河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的高加索地区,全长3692千米,也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更是世界最长、流域最广的内流河。

故正确答案为C。29.水污染的形势是严峻的,而尤其使我们________的是,当前工业发展的步伐是不可能停下来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畏首畏尾

B.骑虎难下

C.进退维谷

D.瞻前顾后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根据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进行排除,选择与句中感情色彩最相符的一项即可。本题可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解答。“畏首畏尾”指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骑虎难下”指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这三个词语都含有贬义色彩,与题干整体感情基调不符,排除A、B、D。“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目前“水污染形势是严峻的”,同时,造成水污染的“工业发展的步伐也不可能停下来”,文段是在客观陈述事实:我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畏首畏尾”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骑虎难下”指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也可形容进退两难,但是有做“一件事”中途遇到“困难”之意,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进退维谷”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符合语境。D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辨析和运用。

材料原意指水污染形势严峻和工业发展步伐停不下来使我们进退两难,材料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没有明显感情色彩。“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属于中性词,符合材料语意。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

“畏首畏尾”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瞻前顾后”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两词均与原句意思不符。“骑虎难下”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止,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骑虎难下”是干扰词,但带有贬义色彩,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30.文章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减压病可以预防治疗

B.减压病名的由来

C.减压病的主要症状

D.根治减压病的办法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第三段“只要注意减压速度就能有效预防这种情况”,符合文意。B项对应原文尾句“时至今日……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减压病’”,符合文意。C项对应第一段“产生类似关节炎或者是肌肉发炎的一系列病痛”“形成气体堵塞血管”和第二段“不得不靠弯腰来缓解腰背部异常的酸痛”,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尾句“及时吸氧和高压舱治疗已经能有效控制这种疾病”,“有效控制”而不是根治,文段未提及“根治”,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由最后一句“及时吸氧和高压舱治疗已经能有效控制这种疾病”可知目前只能“有效控制”,并没有找到根治的办法。因此本题答案为D。31.新闻宣传应由新闻的固有内涵及其实际效果来显示,不能“注射”观点,也不是以宣传意图为据,这毫无通融的余地。恰恰相反,________________,新闻舆论是可以大喊大叫的,新闻宣传则妙在“润物无声”,在于“藏好舌头”。企图借新闻来兜售某种观点,调动各种手段的新闻炒作,全都无济于事。肆无忌惮地在新闻中发表议论,径直说教,更是新闻宣传的大忌。这构成对新闻传播主体及其主观能动性在新闻宣传中的严格限制。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新闻宣传中对新闻传播手段有严格的限制

B.新闻炒作只会破坏新闻的固有内涵和真实性

C.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D.高妙的新闻宣传成于对宣传欲望的尽量克制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出现在文段中间,需要承上启下寻找话题。前文通过“恰恰相反”说明前后语义内容不同,后文“新闻宣传则妙在‘润物无声’,在于‘藏好舌头’”是对横线处的解释说明。因此填入的语句应表示“克制宣传欲望”的意思。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上述语境内容的总结。

因此,选择D选项。

A项和C项:“新闻传播手段”“新闻传播主体”与前后话题不一致。B项:缺少核心话题“新闻宣传”。

32.将一块长24厘米、宽16厘米的木板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相同的圆形,其余部分弃去不用。在弃去不用的部分面积最小的情况下,圆的半径为多少厘米?

A.

B.3

C.8

D.4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

第二步,根据分割成正方形和两个相同的圆,要所弃面积最小,由于正方形没有丢弃的面积,所以要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则可将木板按如下图示分割:

第三步,圆半径为4(厘米)。

因此,选择D选项。

33.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种元素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中图1、图3中元素的种类都是一致的,图2、图4中元素的种类也是一致的,呈周期变化,所以问号处应选择与图1、图3中元素的种类一致,只有C项符合。

因此,选择C选项。34.在刑罚中,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是: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应用。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故拘役是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故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一种限制自由处罚。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C项:根据《刑法》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第四十六条,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故有期徒刑是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监禁于一定场所的刑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刑罚。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根据《刑法》第四十六条,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的刑罚方法。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3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

)。

A.两年

B.一年

C.三年

D.五年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国家赔偿法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

故正确答案为A。36.19世纪以前,技术、科学发展相对独立。而19世纪的电气革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者的结合与发展,而这又使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下列哪项符合上面的论述:

Ⅰ.产生当今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电气革命

Ⅱ.如果没有电气革命,则不会产生当今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Ⅲ.如果没有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就不会有电气革命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Ⅱ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题干主要论述了电气革命导致了技术和科学的结合与发展,而两者的结合又导致了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尖锐的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

Ⅰ项论述描述的内容与题干中的内容一致,因为电气革命导致了技术和科学的结合与发展,而两者的结合又导致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所以可以得出电气革命是伦理道德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可以推出;

Ⅱ和Ⅲ中论述的内容是没有电气革命与没有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的问题,但题干未涉及没有电气革命与没有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属于无中生有,无法推出。

因此,选择A选项。

37.放在音响上的纸片在开音响后会随音乐跳动,(

)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A.振幅

B.声调

C.声波

D.音色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声音是一种压力波,物体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声波是声音传播的运动形态。本题中放在音响上的纸片会随音乐跳动,是因为声波的存在。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但是振幅不是纸片跳动的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B项: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但是声调不是纸片跳动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但是音色不是纸片跳动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38.世界上没有两个具有相同组织文化的组织。(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0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学基本原理知识。

第二步,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方各面。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因此,本题正确。

39.下列人物与《四库全书》编撰有关的是:

A.顺治

B.乾隆

C.苏轼

D.纪昀

参考答案:B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参加《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有五百多人,除担任总裁官的多为宗室、大臣外,其余分任总纂官、总阅官、编纂、校勘、提调等职务的,不少是当时的知名学者。纪昀(晓岚)为实际主持者,次为陆费墀,有较大名望的还有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姚鼐、翁方纲、于敏中、金简、陆锡熊、程晋芳、任大樁、朱筠等。

因此,选择BD选项。

A项:顺治,是清朝第三位、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的年号,该年号共使用十八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圣祖康熙帝登基后沿用。乾隆是清代第六位君主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四库全书》在顺治时并未开始编撰。A项错误。

C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非清朝人士,《四库全书》与苏轼无关。C项错误。

40.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0

解题思路:签发人是指上行文,也就是报送上级机关的公文中,发文机关的负责人签署姓名。如果只有一个发文机关,由该机关负责人签署;如果是联合行文,则每个单位的负责人都应签署姓名,称为会签。

故表述正确。41.下列四种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胆汁

B.唾液

C.血液

D.胃液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

A项错误,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钾、钠、钙等组成。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且中和一部分胃酸。

B项错误,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到缓冲、冲洗、抗菌和抑菌的作用。唾液稀薄而量多有利于清洁牙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渣堆积,同时也有助于稀释酸性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分泌的唾液不会呈现酸性。

C项错误,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血属于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般血液呈弱碱性。

D项正确,酸性最强的是胃液。胃内分泌物的总称。包括水、电解质、脂类、蛋白质和多肽激素。纯净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呈酸性,,比重为,每日分泌量为升,含固体物约,无机物主要为、、和。

故正确答案为D。42.2014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约为(

)亿元。

A.677602.4

B.687602.4

C.787636.9

D.797637.0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

材料中给出2015年1~9月份的量及同比增长率,求2014年的量,属于基期量的计算。基期量=现期量/(1+增长率),计算时可采用估算法。

第二步:计算过程

根据文字材料第1段:“2015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7088.6亿元,同比增长1.2%;发生主营业务成本686411.2亿元,同比增长1.3%”,可知2014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为:686411.2/(1+1.3%)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A。43.破案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灯塔

A.证据;捕捞

B.警察;旅行

C.线索;航行

D.案情;轮船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项:“破案”需要“证据”,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捕捞”不一定需要“灯塔”指引,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警察”与“破案”属于主谓关系,“旅行”与“灯塔”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破案”需要“线索”,二者属于对应关系,“航行”需要“灯塔”,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项:“破案”指“案情”终结,“轮船”航行需要“灯塔”,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44.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

中。这里所谓的礼治也许就是通常所谓的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

,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态歧义

B.模式偏差

C.情态误解

D.形势干扰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空,文中“法治和礼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A项“形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B项“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C项“情态”指情状、状态。D项“形势”指事物发展的状况。第一空很难排除,再看第二空。

第二空,横线处搭配“引起”,B项“偏差”是指运动物体偏离确定方向的角度,也指工作上的差错,D项“干扰”指打扰,妨碍、使混乱,均搭配不当,排除。“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是对“礼治”“人治”的错误理解,C项“误解”对于某事物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当选。A项“歧义”指同一(语言文字)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以致”可知,该空是“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的原因,原因是对“礼治”的一种错误的理解,而非对“礼治”有不同、不明确的理解。A项“歧义”指不同或不明确的理解,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和D项均不能照应后文“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排除B项和D项。C项“误解”指不正确的理解。符合语境,答案锁定为C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把“情态”代入第一空,“社会情态”搭配恰当。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含义。第二步,分析选项,第一空备选词语填入均可,不好辨析,可以选择从第二空入手,通过辨析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二空,“歧义”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偏差”指运动的物体离开确定方向的角度;工作上产生的过分或不及的差错。“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不正确的理解。“干扰”指扰乱,打扰。

“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是对“人治”的一种错误理解。故此处填“误解”最恰当。故本题选C。45.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中每行图形的组成元素均相同,但据此无法选出唯一答案,观察图形整体特征,发现其对称性较为明显,可以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角度考虑。第一列为中心对称图形,第二列为轴对称图形,第三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B项符合。46.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海洋更适合于生命活动。生物要从水域移到陆地是一种十分危险和艰难的________,而潮汐区则提供了一种________:一个作为水陆之间“桥梁”的环境。许多人相信,一些生物就是利用这座“桥梁”完成登陆这个进化过程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巨变方向

B.蜕变可能

C.转变选择

D.激变途径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三步,验证第二空。“巨变”指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蜕变”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意为急剧变化。生物从水域进化到陆地,本身发生了质变,故第一空填“蜕变”最合适。

第二空,“可能”填入也恰当。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生物要从水域移到陆地”可知,这是一个艰难的生物进化过程,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必然是较大的变化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A项“巨变”是指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B项“蜕变”指发生质的改变或衰变;C项“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均符合文意。D项“激变”指事物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这与生物演化缓慢的过程相矛盾,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可知,下文是对第二空词语的解释说明。根据语境信息“桥梁”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潮汐给水生生物演化为陆生生物提供了一种途径或者可能。A项“方向”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或者指正对的位置、前进的目标,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C项“选择”指主动选出自己所需的对象,但是生物演化并非其主动选择,而是受多种外界因素共同决定的,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空考查近义词辨析。“巨变”指变化程度大;“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成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多形容速度快,势头猛。由后文“一些生物就是利用这座‘桥梁’完成登陆这个进化过程的”可知,第一空强调的并非生物从水域移动到陆地的变化之大和变化之快,而是强调从水域到陆地这一实质环境的改变,排除A、D两项。

第二空,根据后文“可作为水陆之间‘桥梁’的环境”可知,潮汐区使生物向陆地移动具有了可行性,因此提供了一种“可能”,B项符合语境。“选择”侧重于从一群或一组中择取一个,而文段只提到了潮汐区,因此,此处用“选择”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故正确选项为B。47.港湾∶停泊

A.基因∶遗传

B.法庭∶诉讼

C.电缆∶发电

D.公路∶运输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港湾”是船舶“停泊”的地点,二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基因”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对应方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B项:“法庭”是审判的地点,并非“诉讼”的地点,排除;

C项:“电缆”并非“发电”的地点,排除;

D项:“公路”是汽车“运输”的地点,二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

48.确认偏差是指人一旦产生某个信念,就会努力寻找与它相符的例子,并无视那些不符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确认偏差的是:

A.小刚认为终有一天会天降横财,便痴迷于彩票,尽管从未中奖,他还是整日游手好闲,甚至贷款买彩票

B.小东听到某个所谓的“预言家”断定自己会遭遇车祸后时常感到担忧,某天他突然发生车祸,于是他更相信那位“预言家”

C.尽管别人告诉小黄所有泡菜坛里的泡菜原料、泡制时间都一样,但小黄仍认为用黄色泡坛里的泡菜烹饪鱼香肉丝会更可口

D.股票经理人告诉客户小明某股票会涨的同时又背着小明告诉其他客户该股票会跌,结果该股票大涨,从此小明对该经理人十分信任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一旦产生某个信念,就会努力寻找与它相符的例子;

②无视那些不符的。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小刚认为终有一天会天降横财,便痴迷于买彩票,没有体现“一旦产生某个信念,就会努力寻找与它相符的例子”,不符合定义;

B项:小东因为“预言家”断定的自己会遭遇车祸的信息与事实发生的情况一致,从而更相信那位“预言家”,体现关键信息一旦产生某个信念,就会努力寻找与它相符的例子,符合定义;

C项:小黄仍认为用黄色泡坛里的泡菜烹饪鱼香肉丝会更可口,没有体现“努力寻找与其相符的例子”,不符合定义;

D项:小明因为经理人告知的股票信息与事实发生的情况一致,从而信任该经理人,没有体现出“产生某个信念,就会努力寻找与它相符的例子”,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

49.我们生活在一个良心匮缺的时代,我们胆怯、懦弱,看着别人受难,却自己躲在一边;看着强权施虐、却默不作声。虽然我们羡慕有良心的人,为自己没有良心勇气而羞愧,但在现实的考验面前还是会选择不理睬良心地存活下去。良心本身不是道德原则,良心是在处理具体情况时,在特殊场合和问题面前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所做的选择和行动。这种道德原则往往来自一个人的信仰,尤其是道德信仰。

这段文字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

A.良心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或善恶的实质内容

B.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良心缺乏的问题

C.政府应该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

D.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有良心的人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为背景铺垫,阐述“我们生活在一个良心匮缺的时代”,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是”提出问题:良心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然后提出良心是根据道德原则所做的选择和行动,道德原则又来源于道德信仰,故话题落脚点“道德信仰”就是解决“良心匮缺”这一问题的对策,为文段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我们要提高道德修养”就是文段主旨的合理引申,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A项、B项:未提及文段主体“道德信仰”。C项:“政府加强”无中生有。

50.美好的记忆,相信没有人舍得删除。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出发,科学家对于删除记忆的研究,从使人________痛苦开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逃离

B.忘却

C.摆脱

D.体验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和选项,四个选项词语差异较大,本题重点考查语境分析。第二步,分析语境,选择与其最相符的一项。文段说的是删除不好的记忆可能会帮助人们减少痛苦。“体验痛苦”与文意相悖,首先排除D。对应“删除记忆”,“忘却”最符合文意。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通过文段可以看出“痛苦”是不美好的记忆,是人们想删除的记忆。因此,所填词语与“删除记忆”语义相近。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逃离”侧重于逃走离开,痛苦记忆依然存在,并没有删除,与语境不符,排除A项。B项“忘却”指忘记,不记得,表示去除痛苦的记忆,与“删除记忆”语义相近,符合语境。C项“摆脱”侧重于脱离,痛苦记忆仍然存在,与语境不符,排除C项;D项“体验”与“删除”语义相反,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51.回弹效应是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了能源消费,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从而部分、甚至完全地抵消所节约的能源。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可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的是:

A.发动机效率提升降低了行车成本,更多人选择以车代步

B.厂商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利润增加,生产出更多产品

C.太阳能热水器热销,慢慢取代传统电热水器

D.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节能型家用电器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了能源消费”、“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部分、甚至完全地抵消所节约的能源”。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更多人选择以车代步,说明对汽车产生了更多的需求,符合“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汽车使用的多会导致消耗能源更多,会部分抵消发动机效率提升所节约的能源,无法有效控制回弹效应,排除;

B项:厂商生产出更多产品,说明对生产产品所需的能源有了更多的需求,符合“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生产更多产品会消耗更多的能源,会部分抵消提高能源效率所节约的能源,无法有效控制回弹效应,排除;

C项:太阳能热水器取代传统电热水器,说明对太阳能产生了更多的需求,符合“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但太阳能热水器对太阳能的利用并不会抵消所节约的能源,所以可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当选;

D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节能型家用电器,说明对生产节能型家用电器所需的能源有了更多的需求,符合“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卖出更多节能型家用电器会消耗更多能源,会部分抵消节能电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有效控制回弹效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可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的一项。分析定义发现,回弹效应的关键点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了能源”“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回弹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会促进经济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