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交流内容依法管理、相关法规组织实施与工作职责传染病信息的报告报告数据管理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报告相关法规1955年第一部《传染病管理办法》颁布,建立全国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管理18种规定的传染病。1978年发布《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规定报告、管理甲、乙类传染病25种。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传染病防治法,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扩大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相关法规总结对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经验与教训,针对新的社会时期的传染病防治形势,我国对1989年的《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重大修订,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明文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列入丙类。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共为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相关法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5年12月27日发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0月发布,安徽省卫生厅网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发布,2006年8月22日卫生部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各专项预案。组织实施与工作职责卫生行政部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同时向毗邻的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督导、检查和评估,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动态监视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开展对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督导、检查和评估,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其他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知识培训。建立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登记。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的传染病报告管理。采供血机构及医学检验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应按要求进行登记和报告。
传染病信息的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报告病种
填报要求
报告程序与方式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报告病种甲、乙、丙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重点监测疾病甲、乙、丙类传染病(原体分类)病原体甲类乙类丙类合计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1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516立克次体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1细菌鼠疫、霍乱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11麻风病14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2寄生虫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5其他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合计2261139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除以上法定传染病外,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要报告。我省目前要求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单列出来,纳入报告范围,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填报要求报告方式和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报告方式与要求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电话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启用的新报告卡,A4纸幅面,一面为填报内容,一面为填写要求。该报告卡可以传真,可以让有网络报告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网报告。该报告卡内容能够满足目前网络直报设计的要求。该报告卡可以装订成册。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的填写(1)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报告卡的填写(2)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报
告
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病例分类与分型传染病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和未分期六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也应报告。
网络直报2004年1月1日起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开始执行“个案信息网络直报”。试运行3个月后,4月1日起全面实行从无到有,由单系统到多系统支持平台是目前传染病报告的主要方式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电话报告电话的普及为紧急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开辟了新的通道。对于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对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对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可用电话报告。电话报告速度最快,寻找对象明确,责任也明确。应当做好报出方的电话报告记录。接收乡村医生或其他人员的疫情报告应当做好规范记录。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程序医院诊断病例(疑似、确诊、携带者)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案调查表开展个案调查发现、诊断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填报订正报告录入追综、订正卫生部疫情发布分析分析结果全国个案数据库县(区)卫生局地(市)卫生局省(区)卫生厅反馈反馈反馈报告反馈追综、订正、调查报告时限病种及其状态报告地区城镇农村备注甲类、肺炭疽、SARS、脊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2小时内2小时内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24小时内24小时内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其它传染病24小时内?
几种特殊情况的报告某传染病病例死于其它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同时发生两种以上传染病时,须分别填写两张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病例死于其它疾病非传染病不作为报告管理的范畴,因此传染病死于其它疾病可不作订正。其他疾病转为传染病按诊断为传染病的时间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流动人口疫情信息报告外地到本地就诊——现住址填外地本地暂住人口——现住址填本地流动人口地址不详——选择外地,现住址不填报告数据管理审核订正
补报
查重
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报告人核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对于其它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传染病信息报告审核过程——重点控制,分层审核进行统计0.0.18XX省级审核0.0.17地级审核0.0.16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0.0.15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0.0.14县级审核0.0.13传染病报告卡0.0.12订正报告病人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网上报告信息的订正,参照规范“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要求执行。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
传染病信息报告订正过程流图修改后属性不变X审核10.1.56XXOOO订正后的卡片属性为2审核后的卡片属性为1首次报告卡片属性为0疑似转确诊10.1.55其它疾病(排除)10.1.54其它传染病10.1.53出院/死亡10.1.52查询或统计(属性1或2)10.1.51订正病例10.1.50修改报告10.1.49首次报告
10.1.48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的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补报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X结果分析24.1.33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4.1.32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4.1.31省级CDC审核24.1.30地级CDC审核24.1.29县级CDC补卡24.1.28传染病报告卡24.1.27&X结果分析25.1.40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5.1.39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5.1.38省级CDC审核25.1.37地级CDC补卡25.1.35传染病报告卡25.1.34&X结果分析26.1.47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6.1.46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6.1.45省级CDC补卡26.1.42传染病报告卡26.1.41查重
录卡前,责任报告单位每日对当天报告卡查重,对重复报告的卡片标注,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每日通过网络对本年度报告卡查重,重卡做出删除标记。
查重剔除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定期对现住址在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重复卡片的校验工作,对计算机提示的可疑重复卡片进行核实,确实为重复卡片的给予剔除(系统中标记为兰色卡片),非重复卡片的继续保留。查重条件的制定可根据疾病的特性设定姓名、性别、年龄、现住址国标、职业、疾病名称等。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分析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发布
传染病疫情分析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需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地(市)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通报周边地区。发现重大疫情,应随时做出专题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发现异常疫情要及时调查核实。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发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所在地的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在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及其它重大疫情时,按照有关规定通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动物防疫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传染病信息的对外发布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必要时可另行公布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报告数。
系统统计查询规则分析报表时须以系统“统计报表”统计为准。统计表的统计结果=辖区内(现住址)期间未24时内已审核的该传染病报告卡片数+外地报告本地病例。报告卡中的“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HIV除外)不在统计范围,因此不等于直接卡片查询数据。系统是按病例现住址国标进行统计,如果卡片录入时,现住址国标未选择到县区以下,县区以下将不能统计出结果(红卡),统计时将被存放到“不详县”内。统计报表是到点自动计算(即每日、周、旬、月、季、年未最后一天的24:00),如在计算后订正,则报表不能修改。做统计报表时,须在疾病分类中选择“甲乙类”或“甲乙丙类”进行统计查询。不能直接使用“全部病种”,因“全部病种”的统计包括了非传染病和非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统计。发病数和死亡数统计发病数的统计是传染病监测的基础统计,由于基于网络报告方式,其统计方式也由传统的分时统计转为时实统计。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对外即时公布的病例(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不包括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因此,报告发病数在年内统计时,如按日、周、月等期间进行统计,则应按期间终审后的报告数进行统计。报告死亡数的统计也应按间终审后的死亡数进行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报告突发事件报告名称的规范目前系统中报告的部分事件名称不规范。为了使事件名称趋于统一,而且从名称中能够获取事件的重要信息,建议按照如下命名规则:“县区名称”(如某县或某市、某区)+“具体地点”(如某居民区、某单位、某学校等)+“一起或*例”+“事件类别”(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病名、预防接种、环境污染等)+“事件描述”(如暴发、疫情、事件、病例等),如:**市**区长江镇西店村3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市**学校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县**乡一起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后群体性发热事件事件的分类个案报告信息传染病、食品、放射、职业、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生物的监测,均有不同的个案报告内容,每起事件应包含一种个案报告卡,个案报告卡的记录数可能有多条,但在初次报告及进程报告中不一定每次都会收集到个案信息。主要涉及部分传染病事件、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原因不明事件等传染病事件甲类、乙类、丙类及其它有明确诊断的传染病包括因聚餐、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原因引起的甲类、乙类、丙类、其它明确诊断的传染病,均应归类为甲类、乙类、丙类或其它传染病,而不应归类到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事件、其它公共卫生事件等。如:水源污染引起的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应归类为丙类传染病;聚餐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应归类为乙类传染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即微生物性)、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4大类.中毒事件职业中毒指在职业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劳动、生产直接相关的中毒事件其它中毒除外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或其他环境因素中毒事件等的其它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凡导致传染病事件的,统一归类到传染病事件中环境因素事件限定在由化学因素(除外职业中毒)、物理因素等导致的非传染病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归类为环境因素事件单病例事件特殊的疾病如霍乱、人禽流感、脊灰野毒株或衍生株病例、某些新发传染病、接近消灭或消除的疾病等,考虑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事件的定级事件的定级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相关预案和规范进行对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体育运动器材采购与销售合同
- 农民夫妇借贷合同三篇
- 2024年度大米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公益事业合同
- 2024年度影视版权与授权合同
- 2024年度别墅装修工程验收合同
- 聚酰亚胺PIM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英文代销合同范本
- 物业解聘合同范本
- 购买超市购物券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软件许可与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科技公司版)
- 产权交易项目委托函公车出让
-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中科大)中国大学MOOC慕课 章节测验 客观题答案
- 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职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TCCSA 298.3-2020 移动通信终端配件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第3部分:OTG转接头
- 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舒适性
- GB/T 718-2005铸造用生铁
- GB/T 40734-2021焊缝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检测验收等级
- GB/T 40595-2021并网电源一次调频技术规定及试验导则
- GB/T 18216.8-2015交流1 000 V和直流1 500 V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第8部分:IT系统中绝缘监控装置
- GB/T 12611-2008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 GB 6245-2006消防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