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人力资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三)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第一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续)(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作为生产者来说:(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作为消费者来说:(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人口数量及构成分析2、人口增长分析3、人口质量分析4、劳动力分析5、人口的分布1、人口数量及构成分析人口数量:人口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总和。(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1)性别构成定义: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两种表示方式: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二者之比影响:婚配和生育、社会安定、经济生活的效率。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107·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05·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06·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6·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06·7(2)年龄构成定义: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划分方案:国际上分为三组、中国分为六组。衡量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老、少比)、抚养指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等。(3)职业构成定义: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部门的划分:国际上划分为9个部门,三大产业;中国划分为16个部门、三大产业。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的特点、科学技术水平、物质消费、劳务交换等。即:①农业,包括林业、狩猎业和渔业在内;②采矿、采石业;③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④电力、煤气和供水;⑤建筑业;⑥商业和服务业(旅馆旅游业等);⑦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保险业;⑨公共和社会服务。并将上述①部门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称为第二产业,⑥、⑦、⑧、⑨称为第三产业。16个部门,即:①农、林、牧、渔业;②采掘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⑤建筑业;⑥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⑧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⑨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②、③、④、⑤、⑥部门(工业)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5年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力参与率(%)2000年和2005年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和性别构成(%)(4)民族构成定义: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分析的作用:对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区域,若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反之,容易导致政治上的隔阂,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动乱。
2、人口增长分析(1)自然增长分析(2)机械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2000年平均)人口的四种自然增长类型原始型:两高一低年轻型:死亡率降低,人口迅速增长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低速增长衰老型:死亡率回升、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为负,人口减少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人口惯性: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人口惯性分析(2)机械增长分析机械增长率: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影响因素: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城市化。后果:直接后果、间接后果。人口的增长分析Kremer于1993年,在著名的《经济学季刊》上,审慎地列出了从公元前100万年到公元1990年全球人口的增长状况,使我们对于世界人口发展历史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
年份人口数量公元前100万年12.5万公元前30万年1百万公元前1万年4百万公元前5000年5百万公元前1000年5千万公元前500年1亿公元前200年1.5亿公元元年1.7亿公元500年2.0亿公元1000年2.65亿公元1500年4.25亿
年份人口数量公元1800年9.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认为1804年全球人口为10亿)公元1850年12.0亿公元1900年16.25亿公元1950年25.16亿公元1960年30.19亿公元1970年36.93亿公元1980年44.50亿公元1990年53.33亿公元1999年60.00亿(此数字为联合国数字)世界人口从10亿增至20亿,大约经过了123年;从20亿增至30亿,经过了33年;从30亿增至40亿,经过了14年;从40亿增至50亿,经过了13年;从50亿增至60亿(1999年),只用了12年的时间。(图)
分别考察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可以发现二者增长曲线极其相似。它至少证明了以下两个主要的规律: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其一,人口的数量增长与自然界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即在不受外部环境干扰的情况下,均呈指数形式扩张;其二,与自然界生物种群的增长一样,当受到外部环境的“积累式”压力时,不可避免地会实施主动的或被动的压缩,由指数增长形式转换到罗吉斯缔增长形式,并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零增长区间。3、人口质量分析(1)身体素质(2)文化技术素质(3)思想素质(1)身体素质影响因素:遗传及先天因素、营养、地方病等。指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2007年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辽宁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多少代表升降幅度)。(2)文化技术素质影响因素:教育。指标: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2.1%4、劳动力供应分析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的划分:8部分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比例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人口分布状况,它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的分布。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的平均农业人口数比较人口密度:单位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经济人口密度: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之比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2006年)(三)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1、适度人口2、人口承载力3、可持续人口1、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一致,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时的人口规模,即为适度人口。对“适度人口”认识的进展:坎南(首次提出)、维克塞尔(1910)、索维(1952)。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而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考虑并不很直接。2、人口承载力定义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2: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中国)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通常,我们所说的地球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并不是指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状况下所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其随生活水准的不同而异。因此,如果把生活水平的标准定得较低,甚至仅维持在生存水平,那么人口环境容量就可认为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如果生活水平的目标定得恰当,人口环境容量即可认为是经济适度人口。地球的人口承载力究竟地球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如何去估计地球的承载能力?中外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净初始生产力
(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减去绿色植物本身所消耗掉的能量(如呼吸作用),其差值即被称为NPP,这个数量实质上是全世界的全部食物来源的大本营,是支持地球上一切形式的动物体(包括人类)生存的生物化学能量。这是世界人口容量估算的大前提。
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维托基克及其同事们估计:地球的陆地表面每年的NPP中,有40%或直接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或间接为人类活动所利用,或为人类活动所破坏,其余的60%则为地球上与人类共存的几百万种动物的生存所消耗。地球的人口承载力对地球上NPP的年产量的估算:
进行此种估算的第一人是法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
(Liebig)。大约在150年前,他假定全球的陆地表面,全部都为密集生长着的草地所覆盖,这样每年每公顷可以获得的干物质生产量(Biomass)达到5吨,在此假设下,李比希获得了全球陆地总表面每一年可以同化碳的数量为3x1010吨对地球上NPP的年产量的估算
以后人们修正了李比希的结论,把地球陆地表面进一步分别处理为森林的、草原的、农田的、荒漠的四种基本类型,再针对每一种类型进行NPP的估计,得出了全球陆地每年同化碳的数量为1.63x1010吨。虽然比李比希估计的数量少了一倍,但显然更加符合实际一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十分注重NPP的研究。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首,叶诸沛、黄秉维。以及其后的牛文元、朱志辉等,对NPP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估算的结果
1891年,拉维斯坦(Ravenstein)计算了各大洲的人口、土地类型及单位面积支持人口的数量(见表2.1)。他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口承载力的估计都更精确、更科学。他估算的结果为:地球可支持人口的总数为:59.94亿。估算的结果
1925年,彭克依据全球气候分类,估计了全世界可以供养的潜在人口,为156.35亿。1983年,辛吉斯(Higgins)等人估算了全球对于人口生存的支持,其结果为:327.992亿(高投入)续下表
从以上不同学科、不同资料所获得的基本结论是:地球陆地表面(暂不包括海洋)可以养活的人口从70亿到150亿不等。极端者认为地球初始生产力可以支撑327亿人口的基本生存。无论是70亿,或者327亿,都揭示了地球自然资源对于人口的供养是有限的。人口数量不加以控制,人类将肯定无法保证取得生存安全和文明延续。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如按目前45年的人口倍增期计算,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到2044年增长至120亿,2089年达到240亿,…。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千万亿的天文数字。如果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和南极洲)均被人们所居住,其人均占地仅为1.5m2,已经无耕地可言了。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马寅初先生早在1957年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8亿;同年孙本文教授也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了相同看法。胡保生等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20多个因素进行可能度和满意度分析,提出中国100年后的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10亿为好。
宋健等也从食品和淡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估算了100年后中国适宜度人口数量应保持在7亿或7亿以下,若按发展中国家平均用水标准,则应控制在6.3~6.5亿之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亿人。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一个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的男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至此,中国人口已达13亿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应在6.5~8.0亿之间。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很多,但许多学者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人口定义:是指使环境与发展达到广义平衡时的人口规模。1996年,中国的牛文元和美国的哈瑞斯(1996)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共同提出了“可持续人口论”。可持续发展人口满足三大约束条件:其一,人口承载力约束。即人口的数量应稳定在可持续发展临界阈值规定的范围之内(又称外部约束)。其二,人口增长率约束。即保持人口的出生率与人口的死亡率的平衡(又称内部约束)。其三,人口生活质量约束。即人均财富不因世代更替而下降
(又称综合约束)。可持续发展人口论它与适度人口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它不是以生产力达到最大收益时的人口数量为标准,而是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匹配为前提条件的。三、技术条件1、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什么是技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它来自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软件、硬件区域生产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区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技术1、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的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地产项目土地储备转让合同范本3篇
- 短期租赁场地租赁合同
- 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管理办法
- 污水处理厂水塔施工合同
- 施工电梯大修拆卸合同
- 橄榄球场遮阳棚定制协议
- 服装企业内部招投标管理规定
- 乳制品销售专员招聘协议
- 乡镇企业员工聘用协议书
- 2024年度铁路货物运输合同范本6篇
- 手术后如何防止排尿困难
- 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中外钢琴名作赏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特种设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表格
- 重点关爱学生帮扶活动记录表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 2021年10月自考00850广告设计基础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探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率的护理措施
- 结构化面试表格
-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023版:美国眼科学会青光眼治疗指南(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