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 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2.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

)A.恢复三省制 B.完善科举制 C.废除宰相制 D.确立内阁制3.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作为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判断,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

)A.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4.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官员“多由侍郎升尚书入阁。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命”。正德年间,吏部尚书焦芳入阁,但他想继续求任吏部尚书之职,大学士李东阳等人都指出此事破坏国家政体,“为芳忠告,于是芳乃恳辞”。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A.内阁和六部之间相互牵制 B.官员不能兼职内阁和六部C.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大学士权力不断扩大5.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A.成为独立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D.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6.明永乐年间(1403—1424),内阁制度初现端倪。但直到万历朝(1573—1619)修订的《明会典》中,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条目之下。内阁公文来往盖的是翰林院之印,而各衙门送内阁的则称“行翰林院”。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行政效率不高 B.未取得法定的地位C.服务于翰林院 D.与司礼监相互牵制7.明代初期,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都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管理国家。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行中书省的设置 B.内阁辅政制度的确立C.宰相制度被废除 D.司礼监对内阁的牵制8.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电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此举旨在(

)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B.削弱统军大将兵权C.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D.防止地方反叛中央9.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中央机构的完备 B.宦官权力的扩大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监察体系的完善10.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

)A.戚继光 B.左宗棠 C.郑成功 D.林则徐11.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12.据记载:锡兰(今斯里兰卡)己有久远的佛教传统。国王亚烈苦奈儿却“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凶悖,靡恤国人,亵慢佛牙”,在对郑和的作战中,轻易失败被俘。郑和在该国的活动,则是弘扬佛法,布施佛寺。这表明郑和远航活动(

)A.教化海外诸国,变其夷习 B.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国威C.彰显中国富强,耀兵异域 D.立足各国国情,尊重多元13.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下列事件中,无论是时间(年份)还是空间(城市)与其他三个没有任何交集的是(

)A.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B.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C.多尔衮统军入山海关 D.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4.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A.和亲修好 B.军事讨伐 C.重修长城 D.榷场贸易15.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明朝疆域图

①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②重新修筑长城,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掠扰③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33页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33页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维持明朝政治稳定,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有一定的实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并未威胁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不是官僚体系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材料“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可知“修改”是指对行政中枢权力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应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明朝废除宰相的同时,地方上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排除A项;科举制在明朝逐渐走向僵化,排除B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接受丞相指挥,而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C项正确;与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这一制度的建设虽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却有所下降,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材料“吏部尚书焦芳入阁,但他想继续求任吏部尚书之职,大学士李东阳等人都指出此事破坏国家政体”可知,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不能兼任,体现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相互牵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内阁和六部之间相互牵制,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六部不属于内阁的下属机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内阁大学士权力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但是仁宗后,内阁大学士地位尊崇,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些表明了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而内阁的地位和权力是由皇权赋予的,这一转变说明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D项正确;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并非独立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属于地方权力机构的调整,是中央控制地方的加强,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内阁地位和权力的变化,未涉及其制约皇权,而且内阁本身就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初现端倪,但直到万历朝,内阁职掌仍附于翰林院,这反映出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的地位,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服务于翰林院”与材料主旨不符,且不能揭示内阁制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司礼监,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初期,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管理国家,C项正确;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内阁辅政制度是材料所述“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务繁重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司礼监牵制内阁,是废除宰相、皇帝直统六部之后实行的政治措施,不是材料所述状况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材料“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可知,明朝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此举意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进而维护明朝统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明太祖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主要是为了保卫边疆,D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权力很大,而其权力来源于皇权,因此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宦官机构司礼监不属于中央机构,排除A项;宦官权力的扩大属于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监察体系的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占据我国宝岛台湾,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C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排除A项;左宗棠在晚清时期收复新疆,排除B项;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元末明初”“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倭寇”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非作歹。明朝中期,海防松懈,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抗倭并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组织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雅克萨之战是清康熙年间,抗击沙俄侵略的自卫战争。三者均与“倭患”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2.D【详解】根据材料“锡兰(今斯里兰卡)己有久远的佛教传统。”“郑和在该国的活动,则是弘扬佛法,布施佛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立足锡兰的佛教传统,在当地弘扬佛法,这表明郑和远航活动立足各国国情,尊重多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郑和尊重锡兰原有的佛教传统,而不是“变其夷习”,也未涉及传播中华文明,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郑和立足锡兰国情,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彰显中国富强,耀兵异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并迁都北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题目要求选择与其他三个没有任何交集的,D项正确;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排除A项;1644年,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排除B项;1644年,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重修长城,C项正确;明朝时,并未与蒙古人和亲,排除A项;明朝实施的军事防御,不是军事讨伐,排除B项;榷场贸易是宋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明朝疆域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