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_第1页
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_第2页
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_第3页
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_第4页
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财政与财政学基本理论

在国王统治你们的时候,事态就会这样:他会夺走你们的儿子,安排在他的身边,做他战车的马车夫,跑在战车的前面。……他会夺走你们的女儿,替他喷香水、做厨娘、烤面包。他会夺走你们的土地、甚至你们的最好的园地,去赏赐给他的仆人……他会强征你们十分之一的羊群;你们将沦为他的奴仆。那时,你们将为自己有了国王而痛哭不已。第1页/共31页

然而,犹太人没有被这令人沮丧的言语所震慑,“人们拒绝倾听塞缪尔的劝告,他们说:‘不,我们应该有一个国王,那样我们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国王会统治我们,走在我们前面,带我们去战斗。’”

………………

………………

………………

第2页/共31页4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问题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第3页/共31页5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使用费:电费、水费……税收: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第4页/共31页6我们的一生时时、处处受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它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第5页/共31页72.什么是财政学?2.1什么是经济学?2.2私人欲望与公共欲望2.3私人部门经济学与公共部门经济学2.4财政与财政学第6页/共31页82.1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学探讨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第7页/共31页92.2私人欲望与公共欲望人类的欲望可分为私人欲望与公共欲望私人欲望指个人希望独自拥有、独自享用的欲望如:获得并享用食品、衣服等物品的欲望私人欲望一般经由市场机制达成公共欲望指能够与别人共同享用而不是独自享用的欲望如:道路与公园的使用、警力与国防的保护等欲望。公共欲望一般经由政府机制达成第8页/共31页102.3私人部门经济学与公共部门经济学私人部门经济学(privatesectoreconomics)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第9页/共31页11

公共欲望——投票过程——预算——公共部门经济人类欲望社会资源

(无穷)私人欲望——价格过程——市场——私人部门经济(有限)图0-1私人部门经济与公共部门经济的异同第10页/共31页122.4财政与财政学政府是满足公共欲望的当然“人选”,因此,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指政府的经济活动;政府从事经济活动,衍生出收入和支出问题;财政指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财政学(publicfinance)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第11页/共31页133财政学的体系基础实践桥梁财政理论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第12页/共31页144.我国财政思想1.轻徭薄赋的财政思想2.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的思想3、开源节流的思想4、国家分配论第13页/共31页15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减轻人民徭役和赋税负担的财政思想。轻徭薄赋思想在春秋前期就有出现。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在位)为图霸业,曾提出“薄赋敛”(《国语·晋语》)的政策。后齐国晏婴也力主“薄赋”。孔丘反对重税,主张“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提出十取其一的薄敛政策和民富自然国富的观点。战国时期的孟轲把薄赋敛作为王政的重要内容。荀况则较明确地从生产角度出发,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富国篇》)。唐代哲学家李翱则从富国、安民、重本的角度阐述轻徭薄赋的主张,认为“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只有轻徭薄赋,人乐其生,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才能“土地无荒,桑柘日繁。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平赋序》)。也就是认为,轻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可以鼓励百姓从事生产,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14页/共31页16轻徭薄赋的财政思想,历来为儒家奉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既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又符合小土地所有者的愿望。征调不苛重,不会激发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且轻徭薄赋,农民负担不过重,则易于附着于土地;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可以安居乐业。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轻徭薄赋的政策,往往只是在统治阶级夺取了农民革命果实,建立起新王朝的初期,一度付之于实施;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贪欲也随之增加,代之而来的则是横征暴敛。农民最终并享受不到轻徭薄赋带来的利益。第15页/共31页17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第16页/共31页18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第17页/共31页19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

(一)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财政原则始于三代时期三代时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田赋,财政状况完全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天灾人祸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的收成,因此,其理财原则,只能是在已经取得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故有“量入为出”的原则。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增税开辟了财源。然而,三代时期由兼并、争霸和统一导致的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支出增长惊人,财政入不敷出,国库捉襟见肘。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各诸侯国不得不实行“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支出来确定收入。用调整收入来弥补支出,以求财政平衡。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修订税制,纷纷提高税率,传统的什一税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鲁国的什二税,魏国的什三税,齐国的什六税,秦国则二十倍于古,加倍课征以积累财富,横征暴敛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第18页/共31页20(二)唐朝的“两税法”与“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国家财政所能课征的租庸调收入非常有限,而各地节度使在内地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任意截留中央赋税,使国家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加上当时浩繁的军事开支,最终给唐政府造成了的财政危机。以至于京师官吏的俸禄也不能按时发放,令政府不得不“税天下地青苗钱(附加税)以充百官课料”。同时,京师粮价猛涨,已直接影响到唐王朝的政治经济稳定。为扭转这一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朝重要的税税制改革,但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即“量出为入”的原则。是指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再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在具体的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纳税期限与纳税形态上都进行了改革,第19页/共31页21荀况的开源节流思想,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认为社会生产是财之本,货之源,而国家财政则是财之末,货之流.把发展生产看成是财政富足的源泉,同时把节约财政支出看成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相当正确地回答了经济和财政的辨证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份珍贵的财政思想遗产,对今天的财政经济工作仍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第20页/共31页22“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形态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包括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政治权力,并以其为主体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简称为财政分配关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第21页/共31页23财政的基本要素主体:国家或政府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第22页/共31页24财政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第23页/共31页255.西方财政理论1.重商主义财经理论2.古典政治经济学财经理论3.凯恩斯主义财经理论4.公共财政理论第24页/共31页26所谓公共财政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是一视同仁的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第25页/共31页271.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2.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3.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市场有效运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失衡(市场失灵)→经济运行不稳定→政府干预→财政介入→市场运行恢复平稳。也就说,政府干预和财政介入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4.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5.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第26页/共31页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财政学的基本问题。财政收支是财政活动最直接的表现。财政活动还包括财政管理、财政政策与财政调控等。政府的这种财政活动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国家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经济下公共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和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已经深入地贯穿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第27页/共31页本章小结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财政学是研究财政收支活动及政策的科学,是从财政现象入手,透过财政现象探索财政本质,揭示支配这些现象的规律性。财政学的体系主要有三部分:财政基础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