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_第1页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_第2页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_第3页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_第4页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19【热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六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活动目的: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稳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1.小组测量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工程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4.组织交流讨论(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三、室外活动,开展空间观念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1.小组活动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拟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2.组织交流讨论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工程、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拟、分析等。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局部名称.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二、教学新课〔一〕圆的形成过程1.教师表达:体育课上,教师和明明做游戏,老师固定在操场中间不动,为了保持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变,明明拉紧一条绳子开始走动,形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图形?2.教师提问〔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二〕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三〕画圆1.介绍圆规的历史.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3.教师强调〔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4.学生练习〔1〕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画圆〔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2〕比赛:我给同学们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自己的圆中画半径,看谁画的多?同时还要说明半径的长度.〔3〕学生反应: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教学目标】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学生答:唱歌、跳舞……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答复〕怎样才能比拟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教师:用什么方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学生1:用画“?〞的方法。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拟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2.填表、分析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根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教师:刚刚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例如3的信息〕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四、独立运用,开展统计能力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案篇4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根底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难点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方法指导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预设流程具体内容激趣导入〔约3分钟〕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应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自主学习〔约7分钟〕剩下的还要烤几次?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合作交流〔约10分钟〕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1〕一共要考〔90〕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已烤的〕和〔剩下的〕两局部,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次数〕。〔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90-36〕÷9=54÷9=6〔次〕分步列式:综合算式:90-36=54〔个〕54÷9=6〔次〕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说出自己的想法。〔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问题:〔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精讲点拨〔约5分钟〕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测评总结〔约15分钟〕1.达标测试。〔1〕问题:①你知道了什么?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40÷8=5〔只〕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⑤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①你知道了什么?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45÷5=9〔米〕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问题:①你知道了什么?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18÷9=2〔排〕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⑤解答正确吗?2.课堂总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3.布置作业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4:〔90-36〕÷9=54÷9=6〔次〕分步列式:综合算式:90-36=54〔个〕54÷9=6〔次〕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16: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P32例1。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5:2.4:1.660:4015:10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2.4:1.660:40=15:10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答复,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答复,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3〕比拟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比照,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4〕稳固练习。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②做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答复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3.稳固练习。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根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P34做一做。三、稳固深化,拓展思维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2:7=〔〕:51.2:2.5=〔〕:4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3、4和6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做什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P36~37第3~6题。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1、判断。〔1〕如果3a=5b,那么5:a=3:b。〔2〕:和:中,能与:组成比例的是:。〔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2、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开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根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教材P135~136页复习第16~2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名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