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九 筛选信息_第1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九 筛选信息_第2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九 筛选信息_第3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九 筛选信息_第4页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九 筛选信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考点15筛选信息(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替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普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人。5.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念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念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B.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C.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D.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B.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C.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D.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B.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C.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D.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5.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薨.。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B.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C.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D.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一般来说,帝王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

B.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合称,亦泛指外族。

C.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我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本不愿封禅,后来打算封禅,但因魏徵进谏与河南北部数州发生洪灾而停止。

B.魏徵并不赞成封禅,他认为这件事弊多利少,是崇尚虚名而遭受灾祸的举动。

C.长孙无忌对太宗与魏徵、王珪两人同席宴饮感到诧异,因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

D.太宗认为魏徵因直言进谏而显得可亲可敬,魏徵去世后,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2)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5.请简要分析魏徵不赞成唐太宗封禅的原因。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日:“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日: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员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款察之。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详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敦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谚日:“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籍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到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驶腿;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太史公日: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邻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桡矣,吾是以附之列传焉。(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B.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C.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D.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仕宦,给皇帝当仆人,指做官。这是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称。B.刖,砍断双手和双脚,是古代十大酷刑之一。原文指楚王砍断下和的双手以做效尤。C.鸱夷,原指皮袋子。文中指的是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投人江中一事。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麻布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想要回燕国却又怕被诛杀,又害怕降服后遭受屈辱,就自杀了。自此,聊城不攻自乱。B.邹阳被陷害入狱后,在牢狱中给梁惠公写信,意图通过书信告发羊胜等门客的阴谋诡计,解开误会。C.下和、李斯被君主处以刑罚,甚至失去生命,箕子装疯,接舆辟世,这四个人的遭遇都与君主对臣子的不信任有关。D.苏秦出任燕国宰相。有人在国王面前诋毁他。燕王按住宝剑符,怒火中烧,还是杀了骏马给他吃,这是因为君臣肝胆相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2)谚日:“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5.鲁仲连、邹阳合传,后世多有争议。二人时代相隔甚远,事不相类,言语文章亦不相侣。请揣摩司马迁为二人合传的意图。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北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B.知越州,越州知州。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C.朔,古代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戊申晦,五鼓”。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一升”“五十七个”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C.文章详写了赵公救灾,结尾简要地概括了赵公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和修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具有无穷的余味。D.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5.本篇救灾记重在记事,而非写人,但由于笔端含情,人也因事可见。请根据文本第一二两段简要概括赵公的形象。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A3.A4.(1)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

(2)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时,不等驾好车就该前往,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他应该一定会入宫。5.①修筑两个城堡。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2)①军事上,抵制夏人;②经济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根据“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可总结出司马光提出的建议有两个,一是“筑二堡”,二是“募民耕之”;翻译过来即是修筑两个城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他认为能起到的作用则是“以制夏人”,“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可知,在军事上,抵制夏人;在经济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解析:1.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2.《左氏春秋》是左丘明为《春秋》作的注。

3.“向别人讲《左氏春秋》”错,原文为“闻讲《左氏春秋》”。

4.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气势凛然如同成年人一样,听讲《左氏春秋》,很喜爱,退下来给家人讲,就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年纪刚成年。他性情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主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视察,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用高价购买粮食远道运输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官。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奏报称将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一定分度,或京师看不见,都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病,可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没有人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建议,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帝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必得死罪,没想到皇上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到诏令,又上书说:“我上次进谏的说法,料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沉默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迎立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非常感动,说:“把奏章送到中书省。”不久,下诏让英宗判宗正,英宗推辞,没有答应,就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了,他胜过别人很远了。然而,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不等驾好车就应去,希望以臣子大义责备皇子,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2.答案:1.B2.A3.D4.(1)帝王的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2)太宗尚且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5.①他认为长孙顺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赐绢后,能认识到收受贿赂是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个法子比惩罚他还能让他觉得耻辱;②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兽,即使杀了他也无用。解析:1.原文标点为: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2.“年号由汉文帝首创”错,应为汉武帝首创。3.对两人的观点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杜淹认为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不是“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封德彝认为设分职,各有分工。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不是“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文言文参考译文:贞观元年(627年)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说得不对。”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所以发布敕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太宗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帝王的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小的愤恨而存大诚信的做法。”太宗说:“你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戴胄先后多次冒犯皇上执法,奏答时如泉水一样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从此国家很少有冤案。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贤德的人才,但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现今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长,古代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了?只能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罢了,怎么能诬蔑现在没有人才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唐太宗就此事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分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过失,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杜淹沉默不语。太宗问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杜淹回答说:“天下的事务应当尽量公正无私,对的就听从。封德彝所说的,实在很有道理,臣心悦诚服,不敢再坚持错误的观点了。”太宗高兴地说:“如果你们都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太宗尚且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3.答案:1.B;2.A;3.C;4.(1)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2)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

5.①封禅耗费财物,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②封禅时各国君主云集,容易被对方窥探国情;③封禅是太宗崇虚名而百姓受实害的举动。

解析:2.“帝王在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错,并没有这种说法。“封禅”一般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举行。

3.“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错,从后文“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可以看出是太宗与魏徵、王珪曾是仇敌。

5.【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封禅,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祭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在数尺之土上祭天,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诚心和敬意了。”群臣还是不断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他们的意见,只有魏徵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不想让我封禅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回答说:“够高了。”“恩德不够厚吗?”回答说:“够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回答说:“安定了。”“四夷还没有臣服吗?”回答说:“臣服了。”“粮食还没有丰收吗?”回答说:“丰收了。”“祥瑞还没有降临吗?”回答说:“降临了。”“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封禅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项条件了,但国家承接隋末大乱,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陛下却要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况且陛下封禅,则各国的君主全部聚集,远方国家的首领都应当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海边、泰山,人烟稀少,远望灌木杂草丛生,这是把外夷引入大唐的腹地,给他们看大唐的虚弱状况。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祸,陛下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洪灾,封禅的事情就停止了。

闰八月乙卯,唐太宗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先前侍奉太子李建成)与陛下是仇敌,没想到今日能够同席。”太宗说:“魏徵、王珪,尽心侍奉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任用他们。然而魏徵常常劝谏而我不接受,之后我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答应了,那么事情就会实行,所以臣不敢答应。”太宗说:“暂且先答应再劝谏,难道有什么伤害吗?”魏徵回答说:“过去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退下之后又有话说。’臣心里知道事情不对而嘴上答应陛下,就是表面听从,怎会和稷、契侍奉舜的做法一样!”太宗大笑说:“人们都说魏徵举止疏懒傲慢,我看他却觉得可亲可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徵站起来,拜谢说:“陛下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我的愚忠。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臣怎么敢犯颜直谏!”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去世。唐太宗思念魏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古代为镜,可以明白朝代的兴盛和衰亡。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4.答案:1.A2.B3.B4.(1)我与其享受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安于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2)俗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如同新识;有的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于知心不知心。5.①鲁仲连虽是平民,却有勇有谋,纵横快意,不屈服于诸侯,使大权在握的公卿宰相们折服;②邹阳坦率耿直、慷慨陈词、不屈不挠;③二人都可称为是悲壮的士,间接映照着司马迁的一生,所以司马迁把他们二人附在这篇列传里。解析:1.“然”在剧中解释为“正确”,“臣常以为然”其后要断开,故排除B项;“卫先生”为人物名,中间不断开,故排除C项;“长平之事”为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故排除D项。2.刖,是砍断双脚的刑罚。原文指楚王砍断卞和的双脚以儆效尤。3.邹阳写信的对象是梁孝王,并非梁惠王,且邹阳并无告发门客之意。【参考译文】鲁仲连是齐国人。他长于闸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做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守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决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他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燕将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田单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享受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安于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邹阳是齐国人。他客游梁国,和原吴国人庄忌、淮阴人枚乘等人往来。上书自荐,受梁孝王重视的程度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妒忌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很生气,把邹阳交给下属官吏办罪,想要杀死他。邹阳在梁国客游,因为遭到诽谤被抓起来,担心死后承担莫须有的罪名,就从牢狱里写信给梁孝王,说:我听说忠诚的人无不得到回报,诚信的人不被怀疑,我常常认为是对的,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丹的高义前去行刺秦王,尽管天空出现白虹贯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担心荆轲不能成行;卫先生替秦王谋划长平之事,也出现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预兆,而秦昭王仍然疑虑重重。他们的精诚所至感天动地显示出征兆,却不被燕丹、昭王两主所理解,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如今我竭尽忠诚,献出全部计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