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8课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8课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8课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8课时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①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②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③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康熙帝阶段特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而专制集权社会则渐趋衰落;政治经济文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1351年1368年15C前期16C中期1571年1616年1636年1644年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灭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澳门俺答汗议和努尔哈赤建后金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中国世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15C末16C初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14、15C14-17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科学产生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殖民侵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时空观念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①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②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③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④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明太祖实录》

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②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丞相权势过重。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废丞相有哪些原因?(1)原因①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②严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改革前皇帝中书省:丞相吏户礼兵刑工改革后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度①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皇权得到了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易决策失误。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文渊阁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等票拟权权倾六部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票拟”“批红”③设内阁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因此史书记载“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度④实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但在一定程度对皇权起到了约束作用。比较项目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点不同点性质权力来源职权与皇权关系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内侍机构,政务咨询决策参与权与行政执行的指挥权阁臣无决策权,是皇帝的个人顾问,遵旨草拟诏书,不参与执行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度4、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朝代制度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汉朝中外朝制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宰相制度的衰落元一省二院制宰相制度的重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被正式废除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3、宦官专权——皇权的延申(制衡措施)专制皇权的强化。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矛盾尖锐。(1)原因皇帝信任,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官员,强化皇权。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察,有权逮捕、施刑。通政使司上报奏折皇帝阅览思考:这个处理政务的模式会有什么隐患?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廿二史札记》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表现(3)实质(4)影响司礼监司礼监内阁票拟代批红皇帝批红司礼监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置内阁宦官专权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特务政治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影响(一)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2、概况: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4、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郑和航海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二、对外关系之变5、影响(1)积极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消极1、含义: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①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明世宗实录》二、对外关系之变(二)海禁政策2、原因: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3、影响:

明隆庆、万历两朝都有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举措。4、变化——开禁: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

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

——王天有、高寿仙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目的性质背景影响消极积极①掠夺财富;②扩张领土,占有市场③传播基督教等①宣扬国威②获得珍宝特产③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等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朝贡贸易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业衰落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欧洲:开始崛起世界:走向会合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海禁和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精神影响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郑和之后再无郑和1.含义: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禁止买卖的货物),由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抽分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时间: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马关条约》)4.目的:不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奇珍异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5.评价:(1)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不计经济效益赏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后因国力衰退而中止。【历史解释】朝贡贸易(三)海防危机1、抗倭斗争

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戚继光平倭形势图二、对外关系之变2、欧洲殖民者入侵①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澳门大三巴牌坊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认知深化】明朝的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2)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重农抑商政策影响;③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④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⑤海洋观念意识淡薄;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⑦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积极:延缓了西方列强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影响(1)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步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明朝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出“耀兵异域”,展示中国富强的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认知深化】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一)内陆边疆1、措施及特点地区措施特点蒙古西藏东北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2、影响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②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三、边疆形势之变(二)明清易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1616163616441644(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2)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知识拓展——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本课小结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局面,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明朝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经略边疆,国家疆域辽阔,奠定了近代祖国的疆域。强盛的明朝,暗藏着保守、专制落后的一面。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政治黑暗。在外交上,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海禁政策,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在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建立明制变革司礼监废丞相设内阁经略边疆明清易代内陆边疆海上交通:郑和七下西洋北方:鞑靼和议西南:藏族因俗而治东北前期:奴儿干都司后期:满洲兴起前期:驱逐倭寇后期:欧洲殖民入侵沿海形势:君主专制加强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并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它是中国古代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到1794年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周武《论康乾盛世》(1)康乾盛世的表现康熙:将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将数额固定的“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赋役合一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2)税收:摊丁入亩奏折匣(故宫博物院)皇帝内阁通政司官员批红呈送提奏层层下达阅览、票拟皇帝官员呈送批红返回密封明朝奏事过程示意图清朝奏折制度②特点:迅速、机密。与明朝奏事过程相比,清朝奏折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2、君主专制的加强——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1)奏折制度:①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③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①时间:雍正②原因:直接:为处理西北军务;根本:加强皇权(制约议政王大臣和内阁)。③职责:轮流值班,处理机要;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性质:秉承旨意,经办一切重大政务的中枢秘书机构⑤特点:简、速、密⑥评价: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1: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延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2: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不过是仅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斩首世宗(雍正八年)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清稗类抄·狱讼类八》目的:①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

②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清统治者的猜忌和恐惧。

特点:①打击对象广泛②数量繁多,文网严密③处罚重,诛连广实质:思想文化专制影响: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③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3)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文字狱中外朝制度巩固二府三司制加强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顶峰三公九卿制开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中书省一省制发展汉隋唐宋秦明清元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知识总结: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材料一: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二: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

——摘编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君主专制强化的评价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君主专制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阅读教材78、79页,找出清朝前中期在疆域奠定上的成就,完成下表。地区时间方式管理制度西藏台湾东北黑龙江流域蒙古(准噶尔)新疆(清朝称南疆为回部)西南地区1652—1727—1793册封达赖、班禅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683军事斗争郡县制度:1684年设府1689签订《尼布楚条约》军府制度:设置黑龙江将军等1757军事斗争盟旗制度(札萨克制度)1759军事斗争北疆:军府制度(伊犁将军)南疆:伯克制度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郡县制度、土司制度五、清朝疆域的奠定2、民族管理机构: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事务3、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1、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因地制宜①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②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解释】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2)影响:①中央集权与地方部分自治相结合;②尊重少数民族传统;③借助宗教强化管理。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演变:明朝初设,清继承完善特点:①分省设抚,跨省设督。②督抚的职能:由监察到统领一方。③从临时派遣到专设。意义:①提升了地方事务处理的效率。②实现了以文制武,维护中央集权。③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督抚制度五、清朝疆域的奠定4、清朝内地管理机构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伊犁将军盟旗制度总督—巡抚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意义?①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④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⑤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五、清朝疆域的奠定4、清朝的疆域及历史意义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①人地矛盾:伴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阶级矛盾: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爆发。人均资源减少人口大量激增年份人口数平均田数顺治十二年(1655)14,033,90027.63康熙五十年(1711)24,621,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1766)208,095,7963.56时间人口元始二年5859.6万南宋绍熙年间1亿明朝中期1.5亿乾隆六年(1741年)1.4331亿乾隆六十年2.9696亿1840年4.1亿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蓰:五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深忧之。

—《清史稿》卷120五、统治危机的初显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接见马嘎尔尼使团情形

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礼单天体远行仪、地球仪、望远镜;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面对英国使者的通商要求,乾隆皇帝为何这样回答?体现了统治者的什么心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朝上国心态五、统治危机的初显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1)表现:广州十三行(清)注意:严格限制≠完全禁止五、统治危机的初显1.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③影响:A、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B、消极: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A、一口通商;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B、严格约束外商活动

C、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①原因:(2)对策:闭关锁国: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B、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②内容:内部

官场腐败军队颓废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外部【历史解释】清朝前中期的统治危机原因: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落后于世界潮流。原因:人地矛盾、贫富差距、政治腐败;影响:起义不断;原因:用地紧缺,土地兼并严重;影响: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原因: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虚耗严重;官吏截留税款;影响: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原因:官场腐败之风的蔓延;久无战事;表现: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将领贪污,将士颓废;原因: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员为求得升迁或自保;表现:各级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4清军入关签订《尼布楚条约》颁布《权利法案》设立军机处《论法的精神》诞生17291748乾隆时期“一口通商”《独立宣言》发表蒸汽机应用焚毁书籍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法国大革命爆发美国华盛顿就职17571793178917761689五、统治危机的初显中西对比世界在经历什么?封建统治延续……盛世危局中国在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中西碰撞,大体易位,势不可挡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戴逸《论乾隆》清王朝欧美国家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顶峰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思想程朱理学,禁锢思想启蒙思想,自由、民主、平等、科学对外“海禁”,“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抢夺海外市场五、统治危机的初显鼎盛危机君主专制强化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疆域奠定收台湾抗沙俄治蒙古管西藏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诸岛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勒喀什湖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东北至大兴安岭和库页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内部外部资源危机统治危机阶级矛盾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策:闭关自守结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本课小结

外部1.(2021天津·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从而导致中书省被取消,其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致使权力失衡,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次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权的削弱,故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必然会削弱相权,故D项排除。感悟高考真题

B2.(2019北京·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最终要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而不是不参决政事,故A项错误。内阁参与政事决策开始于永乐年间,而不是开始于万历年间,故B项错误。D感悟高考真题

3.(2021全国甲·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方官员出身进士时,当地的秀才就对其谄媚、巴结、逢迎;当地方官员出身举人时,秀才们则肆意提出各项要求,这说明地方官员取得的科考功名对自身威望有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取得的科考功名对自身威望的影响,不是官员士绅关系的紧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为进士或举人时,当地秀才的不同反应,不能据此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D感悟高考真题

4.(2021海南·6)下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时间总额地丁银%盐课%关税%杂赋%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3424282382.438811.31223.6912.71724年(雍正二年)3649302883.038710.61353.7992.71753年(乾隆十八年)4266296469.570116.445910.81423.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4254299170.357413.554012.71493.5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由“总额”一列可知,清政府前期主要财政岁入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即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由“地丁银”在总额中的占比较高可知,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由“关税”呈现上升趋势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此可知,清政府的统治潜藏着危机,A项符合题意。A感悟高考真题

5.(2022湖南·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由“嘉庆七年”可知,当时君主专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由“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可知,周兴岱“擅发告示,收受贿赂”与其“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A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官员的俸禄情况,B项错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南书房的地位已经下降,C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说明“中央吏治十分混乱”,D项错误。A感悟高考真题

6.(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解析】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A感悟高考真题

7.(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A感悟高考真题

8.(2021全国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注:①鞑靼;②土鲁番;③鞑靼土默特部。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12分。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感悟高考真题

明朝建立在元朝基础之上,开国皇帝朱元璋参加过农民起义,加强北部边防一方面可以防御蒙古,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靖难之役”发生后,北京城的修建、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明朝对北部的重视;明朝初期,东北女真部实行了八旗制度,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威胁明朝边境安全;明朝国力衰退,以防御为主,军事上吸取宋朝“三冗两积”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改革军事制度等。1.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能够“票拟”;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本质上说明()A.皇帝权力日益衰落 B.内阁日益掌握实权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答案:C。解析:注意本题的设问词是“本质”,解题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司礼监的权力都来自皇帝,所以,内阁、司礼监权力扩大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并不是材料内容的本质反映,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C2.明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明朝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明朝的措施从总体上看加快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从羁縻统治到直接管辖的变化过程。下列选项与此不符的是()A.在辽东地区,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 B.在黑龙江流域,命各部落酋长定期朝贡C.在西藏地区,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D.在西南地区,永乐后开始改土归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黑龙江流域,明朝最初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奴儿干都司,任命各部落酋长担任都督、指挥等官职,并定期入京进贡。“命各部落酋长定期朝贡”体现的是羁縻统治,不符合题干观点,故选B。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B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提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由此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可知,明朝沿海地区居民受到倭寇的骚扰,故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A正确。材料旨在说明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明朝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D错误。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A4.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答案:B。解析:清代在广大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这反映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错把清朝采用不同方式治理边疆解读为地方行政区增多、统治进入全盛时期、疆域更加辽阔,均排除。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B5.下面为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巡按御史受皇帝委托,巡察、监督、惩罚和举荐中央各部与地方各级官员,并向皇帝汇报情况,这反映出明代的巡按制度以服务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A.巡按御史有独立监察权 B.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监督C.以服务皇权为主要目的 D.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C6.明太祖时,颁布《授职到任须知》,把地方公务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A.依赖宗教迷信维护统治 B.以文教提升官员素质C.依靠严刑峻法强化管理 D.加强吏治以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明太祖颁布官员到任须知,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责任和注意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注重管理吏治,以巩固政权,D项正确。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D答案:D。解析: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