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马上答应,但对于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A.天朝上国观念的作崇 B.清朝地大物博的心理C.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D.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2.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3.1841年8月,清政府对英军的厦门防御战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000人。这说明A.鸦片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 B.中英双方军事力量悬殊C.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淡薄 D.清政府坚守天朝大国心态4.晚清官员梁章钜说,“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倘若外番并援英夷之例,亦于滨海各省请分设马(码)头,则又将惟命是听乎?”梁章钜的愤愤不平的现象发生在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B.甲午战争之后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之后 D.鸦片战争之后5.1848年,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徐广缙,在道光帝的强硬支持下,多次以“民情不许”为由拒绝英国公使入广州城,微博认为英国公使屡次交涉无果,只得照会徐广缙“现时本大臣与贵大臣不得辩论此事矣”。这反映出当时①清朝君臣仍以“天朝上国”自居②英国企图扩大对华侵略③清廷无意发展中英关系④群众爱国运动阻止了英国侵略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6.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这次大会A.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克服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C.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D.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7.1862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各大吏向不存秉公尽约之意,转以条约准行之处,多方推卸,设法阻挠”,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束缚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 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8.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几经交涉,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这表明A.列强试图干涉中国内政B.清廷竭力维护国家主权C.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D.传统外交机制难以维系9.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A.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中国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10.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A.闭目塞听,愚昧无知B.主张向西方学习C.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11.1860年以前,北京的防卫需要和漕粮之需,都在天津转运,天津成为北京的辅助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商品通过天津进入北方各省区,中国北方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经由天津加工后出口海外。这一变化有利于天津A.维护传统的城市地位 B.成为工业化城市C.开始实行近代的开放 D.商品经济的发展12.近代以来,列强在通商口岸纷纷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成功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汉口、九江英租界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3.《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对该条约的这一规定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允许华工签约出国,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华工自由出国发展的障碍已经被扫除C.华工签约出国的实质是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D.签约出国可以较好地维护出国华工的利益1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政府(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 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 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15.如图为《国际先驱导报》上刊登的一幅关于好创东亚共同体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B.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C.历史因素阻断了东亚地区的合作D.历史问题影响东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明史·外国志(吉里)》“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遣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费信:《星槎胜览》(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二

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2)请结合英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曾派使团来到中国,希望通过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手段,开辟中国市场。可中国皇帝的回复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无有。”英国使团无功而返。(3)根据史实分析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四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第二种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体现了哪种心态?请用相关内容说明。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的拖延态度实质上反映了在传统华夷观影响下,清政府仍然坚守自身天朝上国地位,故A项正确;地大物博的心态与拒绝互派大使无关,排除A项;互派大使并未反映外交的不公平性,排除C项;题干反映传统华夷观念仍有较大影响,排除D项。2.A【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所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维护正当贸易而形成的,这就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是在掩盖战争的本质,不是肯定战争的正义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性质分析解答。3.C【详解】由,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000人;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用于海防作战的兵力空虚,说明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厦门防御战,无法体现战争规模的扩大,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国的军事力量,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清政府的军事分布和参战状态,不涉及对外态度,D项错误。4.D【详解】根据“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可得出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涉及到此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5.A【详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再强硬拒绝英国公使进广州,反映出当时清朝君臣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无意发展中英关系,英国公使多次交涉,强烈要求进入广州,最后表示暂时不论此事,表明了英国对公使进广州有执念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真实企图,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群众爱国运动及其对英国侵略的影响,也不能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所提高,说法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6.C【详解】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当时革命的性质和党的中心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C;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排除D。7.C【详解】英国公使认为中国的地方官员不落实中英之间的条约,因此“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意在落实在华特权,故选C;材料表明英国公使意图落实在华特权,并没有说明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近代外交,排除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1862年清朝的地方实力派并没有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排除D。8.D【详解】据材料“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几经交涉,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朝官员反对列强以西礼的方式参加典礼,几经交涉“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这表明传统外交机制难以维系,D正确;据材料“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可知,没有涉及内政问题,A错误;据材料可知,这是典礼的礼节问题,没有涉及国家主权,B错误;据材料“1873年”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危机,C错误。9.B【详解】根据题干“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ACD正确,但不是最突出影响,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0.C【详解】林则徐认为“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因此不敢发动侵华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英国为了扩大市场,迟早会发动侵华战争,即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故C项正确;林则徐认为“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这说明林则徐对世界时事是有了解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的信息,故D项错误。11.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天津是保证北京供应的转运的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西方工业商品进入北方和北方农副土特产品出口海外的枢纽,大量商品在天津集中贸易明显有利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向近代化城市转型,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无法说明其已经成为工业城市,排除B;“开始实行”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故选D。1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增开牛庄、汉口、九江等十处通商口岸,此后,列强在汉口、九江建立了租界,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汉口、九江尚未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汉口、九江英租界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均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点睛】13.C【详解】根据“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可得出列强签约华工,是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项正确;这损害了国人的利益,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签约出国并不能较好地维护出国华工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近代化。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宗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天朝上国”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在外交机构,外交礼仪和外交文书上都呈现出与传统“朝贡”和“宗藩”制度不一样的特征,体现了外交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皇帝接受外国公使的鞠躬礼不能体现清政府从“天朝上国”迷梦中苏醒,排除A;这个历史时期“华夷”体制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礼节的改变不能体现主权的部分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漫画中东亚各国手拿放大镜查看东亚各国的历史问题,说明东亚各国过度关注历史问题,这不利于东亚各国的合作,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A;漫画信息不能体现东亚各国的共识,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6.(1)特征: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2)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详解】第(1)问,“主要特征”,由材料一信息“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得出:欧洲强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得出:在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得出:世界国际秩序在不断调整变化中,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特征。第(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得出:清政府从对国际法的漠视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