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竞渡诗卢肇①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諏③,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注】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颇有文名,官誉亦佳。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諏(hàn):叫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B.在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凌波击浪,场面震撼。C.“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D.诗歌描写细腻,大场面与特写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2.尾联中“果然”一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午日观竞渡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骇”字写出了人们观赏龙舟竞渡的惊恐心理,突出龙舟赛的紧张热烈。B.颈联写楚国端午日举行龙舟赛的风俗至今犹在,表达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之情。C.尾联闲暇日江亭聚会,醉意中指责《离骚》不能消除忧愁,烘托自己的怨愁之深。D.本诗从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写起,引发对屈原的思念,最后直接抒发情感,层次分明。4.本诗颔联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富有特色,深得诗评家称赞,请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即事①文天样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注]①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诬陷。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②灵均,这里指屈原。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中的“端午”;上句点明时间;下句写有人赠艾草,但没有交代是谁。B.“故人”与“新知”相对,颔联写故去的人已不可见,而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C.颈联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形容为国尽忠的人,让人联想到“留取丹心照汗青”。D.尾联借景抒情,诗人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但是三湘被辽海阻隔而太过遥远。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词”透露了作者在端午节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C.“戎葵”句中,用了拟物的手法,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表明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8.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端午节,石榴花也不知不觉盛开了。B.颔联以借代、对偶的手法,展现了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草的习俗。C.颔联与颈联中介绍的习俗照应了首联的“好”字,表现了淳朴的民风。D.整首诗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无矫揉造作之词,无慷慨虚妄之言。10.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一笑向杯盘”中“笑”的几重含义。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日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注:殷尧藩(780年—855年),晚唐诗人,早年贫困失意,晚年亦官亦隐。11.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回忆年少的时候每逢佳节都会特别兴奋,现而今却感慨良多,两相对比,令人唏嘘。B.颔联紧扣诗题“端午日”,写作者厌倦悬艾蒿、贴符箓这些旧习俗,但还是希望喝到一升蒲酒。C.颈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岁月流逝,鬓发渐白,火红色的石榴花每年端午节都会开得灿烂。D.全诗“起承转合”结构有致,借端午佳节抒发人生感慨,家常之语蕴深意,平淡之中见奇崛。12.诗人产生了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七、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所到之地。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有意选取“艾蒲”“粽叶”“酒”“龙舟”等特有之物描写端午盛况,进而引出对屈原的凭吊。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写屈原远离故土,多年被流放,两鬓如霜,这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C.词的下阕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而生情,上阕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下阕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形成鲜明对比。14.有人称:“少见评析的《六幺令·天中节》,实乃有关‘端午节’之佳作。”请从艺术特色和情感抒发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端午宿合路①姜夔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②。莫忡忡。白头行客,不采蘋花,孤负薰风。【注释】①本词为姜夔羁游江苏吴县合路桥遇雨而作。②楚人弓:《孔子家语》载,楚共王丢失宝弓,不让左右去寻找,认为自己遗失宝弓,自然有别人拾去,有人失就会有人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途中景色,春季将尽,石榴花纷纷凋谢,飘落在合路桥的东面。B.“五日”照应题目“端午”,这天民间往往会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C.“白头行客”为词人自指,他认为在外漂泊虽苦,但不该辜负眼前美景。D.这首小令将景、情、理融于一炉,语言简净,音节谐婉,意蕴含蓄深沉。16.前人常用“清空”“骚雅”来评价姜夔的词作,这种风格在本词中主要体现为意象清冷,哀而不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B“隆隆的雷鸣”错误。“雷隐隐”是将鼙鼓初击时的声音比作隐隐的雷声。

①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表达对勇夺锦标者的赞赏;②由龙舟竞渡联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经被人怀疑,表达高中状元后的欣喜。3.C“醉意中指责《离骚》不能消除忧愁”说法有误。此句中“讽”是诵读的意思,不是指讽刺指责。

4.①运用叠词“猎猎”“嘈嘈”描摹旗子被风吹动和鼓被擂击的声音,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②运用比喻,彩旗如云,鼓声如雷,烘托了赛龙舟热闹壮阔的场景;③运用夸张,写云旗在云霄翻动,雷鼓震动细流,突出其声势浩大;④视听结合,从视觉写云旗翻青汉的壮阔,从听觉写雷鼓殷碧流的巨响,多角度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景;⑤描绘色彩,“青”“碧”,增强立体的质感,富有画面的感染力;⑥对仗工整,“云旗”对“雷鼓”,“猎猎”对“嘈嘈”,“翻”对“殷”,“青汉”对“碧流”,对仗非常工整,增加词语表现力,使语句更具韵味。5.D“诗人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我想要跟随屈原的脚步,自沉于汨罗江中,却隔着茫茫大海,而不是“得到希望”。

6.①欢欣愉悦之情。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③时光易逝的伤感之情。④丹心爱国的赤子之情。⑤面对谣言的愤懑之情。7.C“拟物”错误,“戎葵凝笑墙东”意思是“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用“笑”来写“戎葵”,应为拟人。

8.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异:①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②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9.B“颔联以借代的手法”错,“粽包分两髻”是比喻修辞,粽子的两个角就像孩童的两个发髻一样。

10.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11.B“希望喝到一升蒲酒”错误。“但祈蒲酒话升平”是说“只祈望有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表达了作者对天下人都能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祝愿。

12.①对人生已老、少年不再的惆怅,②对国家太平、长治久安的祈愿,③对自己失意人生的宽慰(释然)。13.D

“形成鲜明对比”错,上下阕没有对比之意,只是写现实端午场景与历史感喟而已。

14.①上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等,描写庆祝端午节的盛景。②下阕抒怀,直抒胸臆,亦有用典抒情,以人写己,抒发内心的悲叹。③借古讽今,上阕极力渲染今日“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词人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④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