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型课时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劳动”,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根据《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论述。比如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等相关知识。《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选自2001年2月22日的《科技日报》的一则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以四个部分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袁隆平的事迹。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文章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等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情分析语言简洁,阅读难度较小。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相关的新闻知识。对于袁隆平这一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多有了解。但是对于新闻通讯的视角展开叙述方式还需要探索;教学目标1.把握通讯这一文体的相关特点;2.提炼与概括讲述袁隆平的相关事迹,感悟其人物品质;核心目标:3.通过对比阅读,展现通讯文本中文学性的一面;拓展目标:4.结合相关网络资源,阅读更多相关的人物通讯作品;教学重点提炼与概括讲述袁隆平的相关事迹,感悟其人物品质;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展现通讯文本中文学性的一面;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检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及梳理文章内容: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他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值得记录的事迹应该是很多的。面对众多的材料,作者是如何选择的?预设:生1:选取典型事迹。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必须是和杂交水稻有关的。明确:说的好,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才能让人感动,给人启迪。那么文章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这些典型事例分别突出了袁隆平的哪些品质或精神呢?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典型事例。预设:生2:1961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他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这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生3: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困苦、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生4:1992年6月,袁隆平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这表现了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生5: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即将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仍然坚持到水稻试验田检查杂交稻生长情况。这突出了他热爱并献身于杂交稻事业的专注精神。二、从标题入手,锻炼语言能力;大家都注意到在组织这些典型事例时,作者使用了小标题,如果稍加改动,用“创新”来概括第二节的内容的话,请你们也选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预设:生6:第一节,实践。 生7:第三节,求实。 生8:第四节,追梦。你们看: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这是粤教版的课文中加的四个小标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部编版和粤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你认为哪一个好?预设:生9:粤教版的好。因为它的小标题句式更一致,这就使全文复杂的内容更简单明了,结构更清晰,而且和全文的风格、通讯报道的人物气质更统一。生10:部编版的好。第一节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第四节引用外国专家的评价,文白相间,中外兼备,更显大气与诗意。另外,“他”改成“科学家”则扩大了所指范围,深化了文章主旨。师:看来大家意见不一。我们来看看粤教版的课文开头:“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与本篇课文相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1:原来不只是小标题修改了,作为人物通讯的导语部分也被去掉了。师:导语部分概括了时间、先进人物、重要贡献及其重大意义,是新闻体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在结构上和全文的小标题构成总分关系。为什么部编版去掉了呢?明确:生12:我觉得是不得不去掉。因为人物通讯要注意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原文是2001年为祝贺袁隆平获得国家科技奖而写的,粤教版课本是2004年编订的,当时尚可算是新闻;部编版课本是2019年编订的,18年过去了,新闻已成旧闻。现在袁隆平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它作为人物通讯的新闻性价值几乎已不存在,剩下的,应该主要是文学性了。这样修改,以袁隆平即将赴京领奖却仍坚守稻田开头,能有力地突出人物品质,吸引读者。时过境迁之后,粤教版的小标题的确不如部编版的更有文学性,更能突出袁隆平对事业的执着痴迷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老师:在这里我们就进一步明确通讯这类文体的特点:相较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表达方式上比较灵活,报道风格生动形象。三、探究文本的细节,进一步加深人物形象师:当袁隆平的名字和事例我们都已知晓之后,这篇通讯还有没有什么细节之处让你感动?为什么?(注意)生18:有,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细节描写。刚才那个袁隆平领奖前仍坚持检查试验田的描写就是一例,“眯起”“打量”“蹲下翻看”等一系列动作突出了他对杂交稻事业的痴迷。师:好。我们总结一下:这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内容上,围绕人物选取典型事件。结构上,小标题既提纲挈领,又深化主旨。手法上,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师:古人有云,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如今,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泥腿子院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生命的尽头,仍旧跋涉在让全人类不再饥饿的梦想之路上。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当然,荣誉只是他人生的副产品,因为他的全部梦想都寄托在水稻上。这种情怀,这种精神,是文字难以全部表达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副标题上。副标题为“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说明本文并不是为“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而作,而是为“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而作。该奖项于2000年设立,2001年1月19日颁发首届奖项,该通讯的发表时间为2月22日,符合新闻的特点。学生进行自主的回答。主要方向是抓住关于袁隆平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方面来进行书写。学生迅速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查找全文。理清文章讲述内容学生结合每一节的内容来进行概括、分析;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来比较两种标题的好处;学生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来分析导语的出现或否带来的意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契合这个单元的要求:人物通讯的一个核心特点:抓住典型人物,把握人物精神;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件,品味人物的精神品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锻炼学学生的鉴赏能力。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