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1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2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3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4页
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将诚实信用原则法定化,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诉讼行为,提高诉讼效率以及实现实质公正,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以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是满怀理想的立法者的善意执念,而克服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则是恪守良知的司法者的秉公司法。但是如何正确适用该原则而不至于不正当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正当行使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该原则的使用显然是对当事人相关权利的限制,容易发生对权利人诉讼权利的不当干预,有损程序正义,而该限制的限度则成为重要的考量方面。如何恰当划分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与法官自由裁量权之间的界限同样值得思虑,该原则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授予同样难以防止被滥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类型化是指将极具抽象化的诚实信用原则具体适用的分类归纳,寻求更加具有操作性的程序规范,避免该原则在适用中的空洞化。实务中的规范的适用强调具体可操作,因而该原则的规范化、类型化、确定化成为该原则具体适用的趋势。关键词:诚实信用;权利限制;程序正义;类型化。AbstractTheprincipleofgood

faith

i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the

principleof

good

faith

to

legalize,helpstostandardizepeople'saction,improvetheefficiencyoflawsuitandrealizethesubstantialjustice,alsohelpstoimprovetheintegrityofthewholesociety.Itisthegoodfaithoftheideallegislatortoraisethemoralstandardtothelaw,andtheuncertaintyofovercomingthemoralnormsisthejusticeofthejudiciarywhoabidesbytheconscience.Buthowtoapplytheprinciplecorrectlywithoutunduerestrainingtherightoflitigantrightisaspecialissuetopayattentionto.Theuseofthisprincipleisobviouslyrelatedrightsrestrictionsontheparties,pronetoimproperinterventionfortheholderofthelitigationrights,beneaththeproceduraljustice,andthelimitsofthelimitbecomesimportantconsiderations.Itisalsoworthconsideringhowtoproperlydividethelegalrightsbetweenlitigantsandjudges'discretion,whichisequallydifficulttopreventtheabuseofjudges'discretion.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typed

refers

to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will

be

extremelyabstractconcreteapplicableclassified,seekingmoreoperationalprocedure,toavoidthehollowingoutandapplythisprinciple.Theapplicationofnormsinpracticeemphasizesconcreteoperability,sothestandardization,typinganddeterminationofthisprinciplebecomethespecifictrendofthisprinciple.Keywords:honestcredit;limitationofrights;proceduraljustice;typing.第1章绪论1.1理论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提出新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一词赫然在列,诚信为修身立命之本,亦是民事诉讼中所必须贯彻的理念,诚信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是诚实信用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加之法律意识的提高,相关民事诉讼案件的数量激增。然而,现实中的诉讼在“你死我活”的对抗中变得愈来愈复杂与“不近人情”,诚实信用被抛在一旁,利益成为民事诉讼的唯一要求。实务中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当事人滥用上诉权,拖延诉讼;滥用申请中止的权利;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案外人合法权益;当事人变造证据、作伪证;诉讼代理人滥用撤诉权,拖延诉讼;法院滥用调查权,私意偏袒。这些情况的出现以及泛滥,使得诚实信用原则变得愈来愈重要,而该原则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则是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的前提。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在对抗社会诉求方面,不仅仅具有法律方面的意义,亦具有政治方面的意义。将诚实信用原则法定化,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诉讼行为,提高诉讼效率以及实现实质公正,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杨秀清教授指出,将诚实信用原则这一道德概念引入诉讼法领域,不仅是一个“道德规范法律化”的过程,并且也是外在的规范社会及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制度寻求内在与社会及人的深层次的合理的道德支持的必然结果。但是,诚信作为道德层面的要求,始终是一种抽象性的要求在倡导人们的向善行为。即使在该原则成为制定法的基本原则后,其真正可以发挥的效果仍然有限,倡导性规范在满怀善意的立法者的最初设想之中当然效果突出,兼具法律及政治意义。然而,这种规范对于违反形式及违反责任承担的缺乏使其操作性、执行力以及现实可行性大打折扣。1.2理论意义罗马法最早在私法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以道德规范补充制定法的不足,兼顾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我国传统文化及法律历史之中不乏道德与法律融合的痕迹,例如“亲亲相隐”、“德主刑辅”等法律思想。这些文化底蕴似乎为我国借鉴诚实信用原则立法提供了基础或者土壤,但是,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从而带来的实务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操作上的困难值得思虑。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在突出个人自由的诉讼观的情况下难免被予以否定,限制自身的权利固然是当事人所排斥的,对于个体权益的维护,势必防止外来限制对于自身自由的阻碍。但是,随着社会本位的诉讼观念的产生以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限制个体部分权益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社会的完善亟待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的利益的付出与义务的承担,而更加完善的社会环境必然将提供每个个体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如何正确适用该原则而不至于不正当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正当行使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该原则的使用显然是对当事人相关权利的限制,容易发生对权利人诉讼权利的不当干预,有损程序正义,而该限制的限度则成为重要的考量方面。同样,该原则可能致使法官的裁判任意性程度的提高。诚实信用原则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具体运用方面授予了法官更多自由裁量权,“有权力者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真理”,如何避免法官的权力的滥用亦值得思虑。使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避免该原则因适用难而成为“睡眠”条款。1.3

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有学者提出,民事诉讼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含义有两层:一是行为意义上的诚实信用;二是实质意义上的诚实信用。行为意义上的诚实信用是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的过程中实施诉讼行为时,以及法官为履行职务,行使国家审判权做出审判行为时,均应诚实和善意。实质意义上的诚实信用是指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维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1]。但是,在综合分析各种观点后不难发现,民事诉讼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民事诉讼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参加民事诉讼的相关主体在实施民事行为时应该秉承善意,恪守诚实;民事诉讼行为的最终利益分配应当是公平合理,抵制偏私的;法官以合理的法律知识尽可能恰如其分的分割诉讼双方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之间的界限,追求梭伦之风。第2章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2012年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其中,从而“诚实信用原则”得以法定化为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该原则的适用在于法律之“未预见”,以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有法可循,弥补漏洞,适当裁判。经过众多学者的十余年努力,诚实信用原则终于以法律规范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免饱含期冀、令人期待。但是,鉴于原则性规范的抽象性及空洞性,该原则的具体适用有待明确,尤其在违反形式的具体范围及缺乏程序保障方面问题突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适用即是对于实务中出现的违反诚实信用的现象的进行规制或约束的行为,而对于具体适用的分类归纳则形成了该原则的类型化适用。2.1恶意诉讼禁止恶意诉讼是指虽以违反法律和契约或公序良俗的行为取得了诉讼上某种权限或具备某项法律的构成要件,但不得以行使该项法律去损害对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2]。行为人以非正义的目的冠以合法的诉讼形式,致以达到攻击相对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为自身获取合法范围之外的利益。恶意诉讼的情形最集中的表现是“管辖权的设定”。当事人可以合意方式确定管辖法院,以便于诉讼的进行,这同样也为恶意诉讼埋下了滋生的土壤。实务中出现了不同地域的法院针对同一案件可能做出迥异的判决,原告总是希望涉及自身案件的管辖法院是自己的住所地法院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法院,以集中己方所尽可能占有的更多的诉讼资源,从而在实际上造成双方不同的诉讼地位。除此之外,现实中,交易双方的地位不可能总是平等的,例如,格式合同的缔约双方在缔约时的情形。因而,在订约时出现欺诈或利用优势地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时,被损害方得以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法院对该管辖合意予以否定。但是,笔者认为,针对恶意诉讼的行为,以法院作出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处以一定金额的罚金等具体的更具执行力的公权力的行为,相比较之原则性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规范而言,更具现实性、真实性以及可能性,取得实际的效果。2.2

虚假诉讼虚假诉讼,即民事诉讼之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通谋编造虚假的事实以及证据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误导法院错误行使审判权、执行权,以侵占或者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同于恶意诉讼之关键在于,当事双方恶意通谋,以案外人的权益为侵犯对象,这种诉讼行为之发生固然为诚信原则所不容,然如何规制该现象,理论界有如下观点:1、建立虚假诉讼案件的识破机制;2、立法解决;3、提高法官素质、能力及责任心。但是,笔者认为,虚假诉讼案件的识别并非难事,以侵犯案外人之权益的行为,必然降低诉讼双造之诉讼中的对抗性,其始终聚焦于非相对方之权益,而且诉讼双造所提供之证据必然有其共同指向,足以为法官发现其所隐藏。而为一特定诉讼行为单独设立识别程序难免小题大做,易致使诉讼资源浪费、诉讼效率低下之情况发生,以违反诚信原则进行规制亦是一种思路。涉及非法诉讼程序行为之解决,多会涉及法官能力之提高云云,但是如何提高、提高至何种程度、以怎样的程序进行检测法官能力是否提高同样是突出的问题,仅仅以抽象理论说理未免缺乏可操作性。2.3禁反言禁反言即禁止诉讼上的“出尔反尔”,指禁止行为人对于曾经做出的表示且相对人业已信赖而有所表示后,做出否认表示。诉讼中的矛盾的出现直接对诉讼程序造成妨碍,阻碍程序进程的顺畅进行,亦是对自己的立言践诺的否定,贬低他人对自己的诚信期待。禁反言以禁止反悔及作出矛盾行为为主要表现,以保障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在一方当事人做出确切陈述和一定行为后,另一方当事人基于信任而为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一方当事人事后反悔或实施矛盾行为损害相对方的正当权益。要求双造秉承善意,恪守诚实,以规范的行为善意的参加诉讼,不因自己的利益的获得而给对方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或者额外的负担。与禁反言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既判力”,日本学者兼子一认为既判力的基本含义为,判决确定以后,判决中针对当事人请求而做出的实体判断或评价就成为规定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基准,此后当事人既不能再提出与此基准相冲突的主张来进行争议,法院也不能做出与此基准相矛盾的判断。对于前案业已确定的结论,当事人不得重复起诉,法院不得重复裁判,以免使得前后结论出现矛盾。这一规定似乎是对“一事不二罚”的发展,“一事不二罚”即针对同一当事人的同一案件,司法机关不得两次受理或作出两次以上处罚。追求既判力的效果是维护法律评价的稳定性的重要方面,对于稳定性的追求则是法律对实现法律关系的稳定的要求。诉讼中出现矛盾行为的情形是常见的,社会这个环境因人的存在和角色扮演而温暖、冷漠和复杂。利益始终是维持社会中的人各方面的关系的关键因素,现实中的出尔反尔似乎更加的常见,但是,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对行为的约束便是首要值得思虑的事情,以法律规范对该行为进行规制便是理所应当。实体法中曾对“禁反言”有过充分的阐释,尤其在保险关系方面,约束保险人、投保人、受益人及被保险人的行为上,防止盲目追求利益、倾轧对方合法的权益上效果明显。将其引入诉讼法,是对诉讼参与人滥用诉讼权利和变相利用诉讼权利的约束,当行为人作出“反言”的行为时,由法院予以程序性的否定或作出对其不利的判断。2.4程序权利滥用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对诸多诉讼程序的规定之目的在于更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实现对正义的追求,促进诉讼的顺利进行及对诉讼效率的追求。程序权利为诉讼参与人实现自己权益的基础和保障,是法律对诉讼参与人的保护,但是有权利往往就会有对于权利的滥用,借口权利的实现而去损害相对方的合法且正当的利益,来充盈己方的不当利益。当事人对程序权利的滥用主要有滥用起诉权以及滥用证据开示制度。2.4.1滥用起诉权起诉权是典型的当事人典型的诉讼权利,受害人得以因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补充自己的利益亏损。涉及起诉权滥用的情形繁多,具体有:无合理依据只为给对方造成名誉上的损害而为的诉讼;本无必要的诉讼;明显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的诉讼;以伪造的证据或虚构的事实提起的诉讼等等。对于起诉权滥用的规制除了关于诉的利益的规定之外,诚实信用原则的出现也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思路。当然,实务中在处理案件而适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时,优先适用的是规则,无规则时始得适用原则,这也是对特殊优先、一般补充的遵循。诉的利益,即主体适当,现实必要。提起诉讼的主体应当是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本人或相关人,可以在未来的判决中分割自己的利益,从而最终维护自己的合法的权益。并且,该诉讼的提起应当是具有必要性的,即权益确实受损,权益可以大概确定范围及大小且提起诉讼并无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诚实信用原则却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对滥用起诉权的行为提出否定,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向对方,诚实信用原则都要求恪守善意,以诚从事,尽可能合理的协调双方利益纷争,促进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平衡。针对起诉权的滥用,除了该道德原则的倡导性规制外,似乎还有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予以规制法律方法,例如,法院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等更具有执行力的处理方式。2.4.2

滥用证据开示证据开示是民事诉讼当事人相互之间获取对方或者案外第三人持有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和证据的方法,该制度是固定案件证据,确定案件争点,防止突袭的关键性程序。对于证据开示制度的滥用,主要的情形为:一是证据开示太少,不提供或者少提供应当用于开示的相关的证据;二是证据开示太多,将较少相关性的文件均予以开示,给相对方造成诉讼障碍,并且提高了诉讼费用:三是证据开示错乱,将应当予以开示的证据文件避重就轻的提供给对方或者法院。秉承善意,促进诉讼,简化诉讼程序,以简便合理的程序达至尽可能的实质正义,一直以来都是立法者的初心。繁多复杂的诉讼程序不仅诉讼参与人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包括法官在内的涉及诉讼的参与人的精力的苛求。诚实信用原则亦可能在倡导性规范方面发挥其影响力,但是以合法程序进行非正义的程序行为是否仅用倡导性规范即可约束,仍是值得思虑的问题。2.5禁止妨碍制度—诚实信用原则在案件当事人之间对于诉讼程序的进程的妨碍,案件当事人以及法官皆可为之,因而禁止妨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当事人在涉及该原则方面的问题颇多,以下皆以当事人违反诚信原则为主要的论述方面。涉及法院时,其固然应当遵循该原则的约束,但是法院的中立地位以及抽象意义上赋予了法官为具有高尚道德并具有崇高人格的形象,因若法官缺乏道德,又何谈其在处理案件之时得以保持中立之说,因而在以下论述时,法院或法官的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仅为次要方面。2.5.1真实义务真实义务的突出性表示在于诉讼参与人在对于事实认定中的陈述上的真实义务。即禁止在诉讼中作虚假陈述,影响法院的事实认定和事实判断,对于当事人在诉讼中所作的虚假陈述,在法院对于案件的审理中不发生效力。该义务追求当事人以真做事,以诚为人,在诉讼中不作假,不欺诈,以期实现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追求自己的现实利益,诉讼双方必然面对众多证据斤斤计较,对于诉讼程序中的瑕疵锱铢必较。在其过程中,不乏违反真实义务的行为,难免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降低诉讼进程的效率,使得法官囿于证据的真假辨析,难以促使效率的提高,极易导致迟来的正义。基于倡导性规范的概括性与不具体性,真实义务的界定可能提高该原则的可适用程度。对于违反真实义务这一法定义务的行为,由法官予以警告、训诫或经济处罚,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追求其刑事责任。以不实陈述获不当利益,该陈述当然不应具有效力,且对于行为人的虚假陈述行为,涉及伪造证据时应处以罚款、拘留以及追究刑事责任,在对方当事人因此受到损失时,应予以相应经济赔偿。2.5.2促进义务促进义务即当事人促进诉讼程序的进行的义务,再无正当理由时,不得拖延诉讼,以追求提高程序效率及质量。诉讼法上的各种程序的规定是对顺利进行诉讼的追求,程序合理、切实可行等客观方面的设定的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当事人的善意追求,诚心对待相对方以及社会利益。及时与公平不可偏废,“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虽然不是实务界所公认的法理,但是在理论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反映了诉讼效率对于诉讼案件实质正义的作用。当然,提高诉讼进程的效率之积极作用远不止如此,例如,法官在同一案件上得以花费更少的时间以及精力,维持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精神饱满度,以期法官之良好心理状态投入至繁重的现实工作时,稳中有序,踏实作为。亦是使得法官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案件,尽可能多的解决现实中的不公正问题,尽可能多的减少现实中的不公正情况的发生,为塑造良好诉讼环境付出尽可能多的正能量。2.5.3具体化原告提起诉讼,提出自己的案件主张,请求法院维护自己所被他人侵害的现实利益。具体化要求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依据的案件事实大致确定,相对具体,使得法官在认定事实方面得以节省时间,最终提高案件审理效率。抽象或不明确的主张难免造成诉讼程序拖延,不明确的事实说明同样可能引起法官的不适及时间、精力的浪费。对于诉讼目的、诉讼争议、诉讼利益、基础事实的相对明确的界定,以期使得法院有理由相信该案件的现实存在并可以大致还原案件事实情形,以便诉讼争议双方得以围绕一个相对确定的争议论点,积极地展开论证,去争取自己更全面的合法利益。一个案件本身不明确或者模糊的情形只会导致诉讼资源的浪费以及随时间的流逝而法官耐心的丧失,而这亦是诉讼双造所应极力避免的情形。2.5.4

证明妨碍不负举证责任之当事人,在故意或过失将证据毁灭、隐匿或妨害其利用,使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因无法利用该证据而进不到举证责任时,若仍按照原来的举证责任分配难免不公,因而在事实上认定对于负举证责任的人有利的后果。证据就像一把利剑,当事人秉持证据与相对方切磋于法庭之上,假设其中一方手无寸铁,另一方的胜利难免不公,因而诉讼中一方故意毁灭、隐藏对方的证据,对于己方或有利可图,于相对方而言,难免缺乏公正,造成事实上的不正义。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双方负有证据上的协力义务,从而将证明妨碍行为的范围予以扩大,对避免证明妨碍行为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原则在证明妨碍上的具体适用突出了当事双方在诉讼过程中协力义务,虽双方为己方利益与对方针锋相对,但是为了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法律要求其共同遵循一般程序规则。而这种协力义务之体现不仅仅包括禁止证据妨碍,亦涵盖虚假证据的否定、伪证行为的否定等真实证据行为。2.6禁止妨碍制度—诚实信用原则在法院与诉讼参与人之间2.6.1自由裁量自由裁量,即在法律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于案件事实的法律适用,法官酌情作出合理、公道以及符合正义的决定。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层面的意义,同时为法官赋予自由裁量权以及确定自由裁量权的界限。要求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秉承善意,司法为公,以高尚的内心追求铸就精致的司法案件判决,以客观的手法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诚实信用原则确定了法官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大致确定了其行使的边界。该原则要求法官在进行案件的审判活动时应恪守诚实,心存善意,遵从内心的声音,以追求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审判活动中对双方利益的衡平,达至审判结果的不偏不倚,符合正义。法律规定法官在进行自由裁量时必须严格说理,在审判活动中对自己未严格依据法律规则进行认定、评价事实的行为充分阐释理由,以防止适用自由裁量范围的肆意扩大以及对其滥用。而诚信原则在赋予法官审理案件时以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法官秉承善意,恪守道德操守为基准,正当评价事实,合理判断诉讼双方的争议,恰当划分诉讼双方权益。但是,法官违反诚信原则滥用自由裁量权或肆意扩大自由裁量权时,对其责任追究又该以何种方式为之,对受害人是损失又该和何种形式进行补偿,同样值得思虑。实务中,对于法官的责任通常以豁免权予以阻隔,而又法院为主体以国家赔偿的方式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在违反诚信原则的责任承担上适用,亦值得思虑。争论焦点在于规则的违反责任承担方式明确,而原则的违反责任承当是否应与违反规则时一样?原则的抽象性及概括性使得某一原则的适用时,通常仅为部分适用,而非规则那样“全有全无”的适用,因而对原则的责任承担问题仍然需要具体化之后具体适用。2.6.2自由心证法官秉承理性,自由判断对于证据的取舍及证明力的大小与适用方式并形成内心确信,以作出案件结论,是为自由心证。自由即法官自由判断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对于证据在案件中如何适用;心证即法官针对自己的自由地对于证据判断而形成的内心确信,以认定事实。对于自由心证制度,重点在于自由判断和内心确信,脱离确定的证据规则的束缚,遵从自己的良心,客观的判断评价现存证据。冲击成文法的局限,紧追现实的迅速变化以及为实现实质正义,自由心证制度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变现方式之一,赋予了法官在决定证据的适用及评价方面的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恪守良知,理性判断,以作出裁量,这似乎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性契合。同时,为避免自由心证的随意性,诚实信用原则同样为其适用提出了要求,以心证评价证据的主体必须是内心秉承善意之法官,心证的结果必须具有符合社会一般公众所认可的合理性,以及对于心证过程、理由、结果的公开。2.6.3

突袭裁判法官在诉讼审理中未给予或未充分给予当事人攻击或防御的机会和条件便作出裁判。无论在发现真实还是促进诉讼方面的突袭,均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及程序权利的剥夺,势必消减法官居中裁决的中立地位,阻碍诉讼双造维护自己的合法正当的权益。诉讼双方各执一词,以所主张相互攻伐,法官居中裁判,是为典型的讼争模式,假如法官确有偏私,天平的一端势必倾斜,由此致使其居中的地位不再。以诚信原则予以道德约束,当然可能提醒一时放纵的法官的内心悔意,但是,缺乏明确责任的规制,其是否会“屈服”于区区道德倡导仍未可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始终是科学的实践态度,于实务中明确针对法官进行突袭裁判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对于强化法官的职业意识、规范法官的职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诚信原则进行具体分析,而有法官突袭裁判之禁止;以法律责任进行实际约束,而有法官突袭裁判之规制;以具体行为进行现实限制,而有法官突袭裁判之消弭。2.6.4法院相互之间的关系法院之间的外部关系的调整,同样适用诚信原则,该原则在法院之间提出新的要求:法院彼此尊重与协助而不是相互干涉、推诿或者争夺案件管辖权。以美国法院规则为例,美国在较短时间内相继确立了“任何州法院的判决将在美国内的每一个法院享有充分诚实与信任,其效力如同在作出判决的州所具有的效力一样”、“一个州法院的判决对其管辖问题作出了决定的应当适用充分诚实与信用制度,只要管辖权问题在该案中已经得到了公平充分的审理”等规则,以解决各州之间、各法院之间的判决效力得不到相互尊重和难以执行的问题。上述规则为我国建设、优化法院之间健康合理、互助合作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可行之思路。第3章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责任3.1

程序性责任3.1.1

当事人的程序性责任德国学者哥尔德斯密特(James

Goldschmidt)将诉讼形态动态化,以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划分为取效性诉讼行为和与效性诉讼行为。取效行为,即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以及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提供相应的诉讼材料和诉讼证据的行为。主要为提出诉请和提供证据两个方面。对于取效行为,认定是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是法院的职权,对于违反该原则,法院通常可以采取驳回、减损诉讼权利、经济处罚、不利的事实认定等措施予以约束。与效性诉讼行为,即当事人实施的不必经法院介入就可以直接产生诉讼法上效果的行为,以引起法院的特定裁判为目的。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将直接认定为无效,取得的法律效果将被取消。取效性行为及与效性行为从一种涉及法官参与的角度对诉讼参与人在诉讼程序中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复杂的、理论的及抽象的诚信原则的具体适用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这一制度同样将原本简单的法律关系予以复杂化之后再进行淡化,似乎犯了抽象性理论的通病,即以简单事实关系抽象复杂化。以上分析,诚信原则的类型化以及对于类型化的各种的针对性解决方法可以容易且极具操作性的处理相关违反该原则的行为,而对其抽象化之后再进行理论化的划分,是否是对诉讼效率追求的本末倒置。3.1.2法院的程序性责任针对法院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程序性责任,法院的裁判行为的法律后果可因当事人提起上诉或者通过再审程序而无效,但是其责任的承担仍不明确,有待实务中的经验积累以及外国程序法的借鉴吸收。3.2实体性责任虽然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的不同棱角分明,十分明显,但是其间的联系犹如骨断筋连,仍然是千丝万缕。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中未规定对当事人恶意的诉讼行为的侵权责任,因而无法以侵权责任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恶意进行诉讼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发现,在英国的实务、美国的法律汇编、法德的法律中,均以侵权责任确定当事人的违反诚实信用的恶意的诉讼行为。法官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必然造成当事人权益的受损,而这种权益的受损多通过国家司法权的形式造成,对该受损权益的补偿,多以国家赔偿的方式为之。而法官的实体性责任有应如何承担,通常的做法是给予该法官行政纪律方面的处分,或者由主管机关提出警告,而以豁免权免去法官的相关实体性的责任。第4章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之完善与反思诚实信用原则的不确定性使得该原则在具体适用中可能存在诸多的问题。该原则的类型化适用,使得诚实信用原则的各种违反方式得以规范具体的解决。谋求法律规范深层次的道德支撑,固然是秉承善意的立法者的刻意坚持,倡导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约束人们在社会交往之中的道德忽视现象。然而,无论是程序性责任亦或是实体性责任,均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予以类型化之后进行认定。这一方式使得该抽象性原则在对社会现实中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行为理论化、概括化之后再一次的具体性解决,似乎使得原本简单的诉讼程序变得纷繁冗杂,多有“曲线救国”之意味,难免降低诉讼效率,有违诚信原则的立法原意。对于诚信原则适用之完善,理论界观点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以判例形式对裁量权进行指导;2、以完善立法限定适用条件及范围;3、以法律责任明确违反后果。鉴于判例于法官造法之关系,判例于我国法律之适用上限制较多,虽有最高法院的司法指导案例为借鉴形式,但终不为判例,因而对确定判例以规范指导仍需思虑再三。无论以立法完善相关适用事宜,亦或强化违反责任追究,均是对概括性原则规范之确定化,其具体操作与以该原则之具体化的实质并无二致。诚实信用原则的类型化适用是对该原则适用之具体形态的规范化、标准化及明确化,此种方式为抽象原则确定化提供思路及途径。结论社会纷繁,事态万千,法律规则的涵盖性难以适应实务法律关系的变化。针对性与涵盖性的冲突问题难以避免,诚实信用在实体法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引至程序法时,作为原则性规范,其涵盖性优势明显,为应对现实法律关系的经常变化提供了新思路。以诚信原则法定化固然是立法者的道德坚持,学者们对于该原则的期待很高,众多的学者在很久之前便呼吁诚信原则引入诉讼法,但是在立法者将其法定化之后,具体适用时出现的问题仍然棘手,仍需法律适用者的艰辛摸索。一项规则的生命在于适用,而规则的恰当适用需要法律逻辑,更需要法律经验。法官以法律评价事实,就像手执龙泉,斩分双方利益,平衡双造诉求,以追求合法且合理的结果。仅有“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之表述,法律规范在该原则上的简洁模糊性可见一斑,笔者翻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为追求该原则的诉讼法上的法定化,众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是,不应忽视的是法定化之后的诚信原则面临的具体问题颇多,一项法律规定的价值在于被适用,原则性规范的概括性与不确定性在扩大其涵盖范围的同时,降低了其适用上的可操作性。法定化之后的诚实信用原则之实际适用,难免因其抽象性及不确定性,造成援引说理上的困难,难避该原则适用上的空洞化之嫌。诚实信用原则之内涵极为广泛,而在具体适用中难以明确界定,秉承善意初心的立法者虽在诉讼法律规范之中规定了该原则,但其适用仍存在诸多难以确定的问题,仍然需要法官在适用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明确的判断。有鉴于此,尽可能明确该原则的类型化适用,谋求在实际适用时更具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