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_第1页
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_第2页
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_第3页
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_第4页
第一讲血火惊醒千年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血火惊醒千年梦

第一节:守不住的大清门第二节:双重变奏路漫漫血火惊醒千年梦第一节守不住的大清门一、中国在古代世界的辉煌二、东西方交往的历史回顾三、帝国与资本主义的碰撞四、鸦片战争及其失败原因一、中国在古代世界的辉煌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其他文明比较,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更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第一,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甲骨文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

第二,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政治、经济、科技、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或被世人至今奉为圭臬的思想和理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世界奇观—秦始皇兵马俑孔子老子四大发明雕塑图

第三,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

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等。

中华文化有极大的辐射力,许多的亚洲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如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张骞通西域、鉴真渡东洋,唐僧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鉴真像

中华文明对人类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取得过许多卓越成就。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二、东西方交往的历史回顾一)东西对视,隔雾看花玄奘班超张骞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15世纪欧洲出现的海上探险热潮<

上一张下一张

>

郑和哥伦布航海次数7次,1405—1433年历时28年4次,1492—1504年历时13年船只数目一般多达260余艘大型宝船60余艘最少3艘,最多17艘船只吨位、人数宝船估计1500吨约27000人100——200吨从数十人到数百人航行里程中国至东非海岸约15000海里西欧至加勒比海岸约4500海里近代西方航海者背后的动力<

上一张下一张

>三、帝国与资本主义的碰撞一)由盛转衰的清王朝VS快速崛起的西方二)西方强韧持久的的推进VS帝国保守的封贡体系1、清帝国前半期的兴盛朝气蓬勃的马背民族入主中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开疆拓土,奠定多民族的近代中国的基础

2、清帝国由盛转衰

——中华帝国的习惯性衰落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统治者此时没有采取过把中国社会导入近代化轨道的任何措施,相反,乾隆末年起,社会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清朝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潜伏着许多危机。所以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与其他国家所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得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下面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结合在一起,常常从事地租剥削、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预示新的生产关系兴起发展之不易。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发展和社会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迟滞。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历代皇帝都不断加强皇权,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专制统治;隋唐以后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比欧洲的公务员选拔制度要早好几百年),使官僚阶层有一定的开放性、流动性。这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云南贡院是中国科举考试的考场之一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突出父权、夫权、君权,以三纲五常为其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稳定性,长期为封建统治服务。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镇压异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漫长,封建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和君权。这样的制度在封建社会的早、中期起到了稳定和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到后期保守性逐渐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封建社会的跪拜与礼仪都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服务的对于中国落后的原因,有多种分析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重本轻末的传统◆闭关锁国政策◆自然条件◆人口的压力◆官僚政治、文化◆超稳定结构◆亚细亚生产方式◆多种因素论等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治水社会”理论和“东方专制主义”概念。干旱、半干旱的东方国家都是“治水社会”,这种社会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协作,而社会协作又需要强化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于是就产生了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主义”。◆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作了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三个特点:没有土地私有制;社会基础是村社制,每个村社通过农业、家庭手工业而自给自足;中央集权起支配作用。◆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提出超稳定结构理论。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停滞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超稳定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保持高度协调,并扼杀一切新因素。◆乾嘉时期的学者洪亮吉提出人口增加与粮食之间的矛盾问题。

康熙时人口突破1亿,乾隆时达到3亿。道光二十年(1840年),猛增到4亿。

据估计,顺治八年至十八年(公元1651—1661年)人口不过一亿左右,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公元1785—1791年)却猛增至三亿。以至于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从原来的五亩多,下降为两亩多。洪亮吉针对当时这种情况,首先认为,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治平篇》

尽管洪亮吉在人口与财产增长的具体数字上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他的这一看法,与五年后马尔萨斯的人口按等比数列增加、生活资料按等差数列增加的观点很相类似。

为了解决人口过剩,洪亮吉认为不外乎有“天地调剂法”和“君相调剂法”两种。前者,借助自然灾害和疫病流行来减少人口;后者,由政府通过发展生产,移民开荒,减轻赋税,反对奢侈浪费,抑制兼并和赈济贫困等来减轻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但他认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很大局限性,这一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治平篇》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3、欧美工业革命,国力大增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基本的条件基本完成雇用劳动力市场资本生产技术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科学技术18世纪中期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19世纪40年代纺织采矿

冶金运输业动力

蒸汽机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工厂制用机器生产机器

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

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展工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还带来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

——孙中山二)清王朝封贡体系VS西方强韧持久的进取1793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上一张下一张

>

“间或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乾隆御制诗》

大使受到了最礼貌的接待,最热情的款待,最严密的监视和最客套的打发

——对马戛尔尼来华的评价

<

上一张下一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图为当时的外国人在广州贸易场景清代十三行夷馆

广州商馆区

清政府将通商事务限定在广州,设立公行即十三洋行管理外商,经营进出口贸易和办理交涉。封贡体系阻碍了中外交流,助长了清朝统治者顽固守旧心理,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落后于西方。

封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的世界观,并在制约清王朝与西方的关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港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以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

以保守的政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上一张下一张

>三、鸦片战争及其失败原因

那场战争中国人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中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中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一)鸦片之祸与林则徐禁烟

在19世纪初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以茶叶、生丝和土布为主要出口商品,在欧美十分畅销。西方以英国毛织品和英属印度棉花为主,在中国却成为滞销品。所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19世纪20—30年代,每年出超额在200万—300万两以上。

早期中英贸易

鸦片又名阿芙蓉,俗称大烟,由罂粟的汁液提炼制成,含有大量的吗啡和生物碱,有镇痛、镇咳和止泻等功能,经常吸食极易上瘾。原产南欧及小亚西亚,后传入阿拉伯、东南亚等地。明朝末年,由南洋传入中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箱1820182418291830183518384000多788912576203313544540200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激增

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情况

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马克思曾经愤怒地谴责“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是理所当然的。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平民烟馆中吸食鸦片者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与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在虎门公开销毁收缴的2万余箱共计230多万斤鸦片。广州人民涌向虎门海滩观看销烟壮举。在现场的外国商人“摘帽敛手”,向林则徐敬意。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形势图二)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尾随英国而来的西方列强利用中国战败之机趁火打劫,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10月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接着西方形形色色的小国,如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普鲁士、荷兰、丹麦等等也纷纷效尢,要求“利益均沾”。昏聩的清王朝分不清这些国家的差别、大小和来头,索取“一视同仁”,全部照允,还美其名曰“以夷制夷”。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除了我们战败之外,也源于当时我们中国人的无知,完全不懂国际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于是独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国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以“法”的形式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了。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但事实却是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只有落后加上专制腐败的政府才会挨打并遭致失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楚:我们到底是在哪些方面落后了?!武器的陈旧?→经济、技术的落后?

政治的腐败?

制度的落后?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了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思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器”不如人

“理”不如人

“法”不如人(制度)

“知”不如人

“助”不如人第二节

双重变奏路漫漫

——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步入了近代。走这条道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这一点是决定以后100多年中国命运的主要东西,它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鸦片战争的炮声既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步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对亚洲来说,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

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副血与火的画图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基本特征三、近代中国的新变化与民族觉醒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副血与火的画图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有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所谓条约制度,使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制度化

;二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及买办阶级联合起来压迫和反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民。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军事侵略

发动战争,屠杀人民;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经济掠夺

控制关税与通商;倾销商品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政治控制

收买、扶持代理人,干涉中国内政、外交。文化渗透资本主义军事侵略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深化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成二、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与基本特征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的变化: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列强的入侵,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列强的入侵,对中国原有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同时封建剥削制度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由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渊源于列宁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与该概念被广泛接受(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辨别为什么不称“半独立半资本主义”?

一方面:两半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

半殖民地涉及的是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问题;半封建涉及的是社会形态问题。

“半殖民地”即所谓的“半独立”。

“半封建”即所谓的“半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两半又是一个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整体。(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辨别这正是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主要表现。

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主要是在对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开始:领土上丧失完整性。主权上受到严重损害。经济上逐渐处于依附地位。文化上也开始受到严重渗透。同时,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

A、帝国主义在华的商品侵略与资本侵略。

B、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它进而导致了阶级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新变化,开始了去封建化历程。故近代中国又是一个“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为“半封建”社会?这两个问题又可转变为:为什么中国在近代遭受到多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领土的相对完整和主权的相对独立?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农村不能发展起来?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呢?关于第一个问题:(1)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是最基本的原因。(2)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3)帝国主义的相互牵制。(4)资本主义战争目的的变化。1、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操控中国经济政治的决定性力量;2、封建势力仍是统治中国的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到削弱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保持主体地位;4、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但力量很软弱;5、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6、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既无钱又无权。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后的惨状斗争地主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角度高度概括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并不一定表现在这个矛盾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如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二,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但也有具体区别,国家不同,矛盾程度往往并不一样。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我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而非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虽同我们仍然有矛盾,但我们还要一定程度上争取他们的援助。(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主题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联的。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提了出来。党的十五大总结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它们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三、近代中国的新变化与民族觉醒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新旧生产方式交替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因此,扭曲的历史过程使中国人不仅承受了旧生产方式衰落时的痛苦,而且承受了新生产方式发展不足的痛苦。在这里,复杂的问题是帝国主义。具体的历史过程把它同中国社会的上述变化纠缠在一起了。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用这个观点来分析帝国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能距离历史实际会更近一点。1、资本—帝国主义征服殖民地的目的决定了他们必须使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化”,但又必然会把这种“现代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2、伴随着殖民罪恶的是西方殖民统治客观上对东方社会的改造作用,即“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马克思3、所谓破坏性使命,就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4、所谓建设性使命,就是“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一)如何理解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5、从后果和影响来看,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的确带来了双重结果,它带给中国的既有历史的沉沦,又有历史的进步。6、西方殖民者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7、外部影响仅仅是提供前提和条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8、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完成”由旧社会向西方式社会转型只能在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之后并经过本国的艰苦努力才能达到。“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蒋廷黻(一)半封建化的经济结构

(二)阶级(阶层)关系新变动(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新变化(一)半封建化的经济结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而缓慢发生。多元的经济结构除了继续存在的地主经济和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外;又出现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多元的经济结构导致复杂而特殊的阶级结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种小资产阶级;其他。(二)阶级关系新变动1、旧阶级及其变化

第一,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湘系集团、淮系集团的将领)。有的地主将土地剥削所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资本家。

第二,农民仍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雇农转化,有的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2、新阶级的出现及其特点

第一,工人阶级是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其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具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第二,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较小,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不可能引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工人阶级对于工人阶级,我们过去着重指出他们受苦之深及种种优点。强调这一方面,反映了工人阶级一般的阶级本质,并且曾经是历史本身的需要。但在被强调的一面之外总还有没有被强调的一面。因此,在另一种历史环境下努力把问题讲得全面一点,应当是可取的。第一,同西方工人相比,中国工人其所受剥削之深重是非常明显的;但同当时国内农民相比,工人生活处境的悲惨色彩就不那么触目。这种比较不会损害工人阶级的形象。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不在于受苦,而是在于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第二,中国的工人阶级并不是没有弱点的阶级。中国的工人阶级同农民有这天然的联系,这为工农联盟提供了历史基础。但是,一种优点有时会带来与之相关的另一种缺点。工农之间的紧密联系,既使工人阶级可以影响农民,也使农民可以影响工人阶级,从而染上小生产意识。所以,在近代中国,工人群众往往很容易被帮会势力所吸引。工人阶级与帮会的关系是马恩没有讨论过的题目,但却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事实。正像无需讳言中国资产阶级身上的宗法专制影响一样,我们也用不着讳言中国工人阶级身上的宗法专制影响。两者扎根于同一块宗法专制源远流长的土地上,两者都脱身于先天不足的资本主义。所以,两者都会有同一个弱点。当然,工人阶级的弱点并不是痼疾,它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新的阶级力量的影响。相对于内在的阶级本性,这是一种外在的东西。随着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增长,前者应当而且能够克服后者。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从生到灭不满百年,是一个命运短促又多舛的阶级。在近代历史的前八十年,他们处在宗法专制势力的重围之中,行行止止。不仅地主反对他们,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反对他们。后三十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军。虽然它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不少地方斗争的锋芒已经转向越轨,打到了资产阶级的头上。即使如此,资产阶级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3、其他1)买办2)教会与会党3)华侨、华工一种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它的出现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化。在历史研究中,买办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中产生过吴健彰、杨坊那样由买办起家积资捐官的人;也有如郑观应、徐润以及后来的虞洽卿那样的人。他们受雇于洋行、操买办之业而握有大量的货币。而后,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1)买办这一类企业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一部分。于是,不值得尊敬的买办创办了值得尊敬的民族企业,人和事业脱节了。这种脱节打破了人们喜爱的同一性,显得那么别扭,但它是活生生的历史造成的。买办是当时中国最懂得资本主义知识的一部分人。作为买办,他们固然有职业带来的买办性或阶级性,但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时又有民族性。2)教会与会党(1)外国教会西洋宗教在中国比商品走得更远,甚至深入穷乡僻壤。教民的社会地位很不相同:在农村,他们往往是为舆论所鄙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里的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两者的不同,说明了宗法专制传统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已经出现了厚薄不均。中国人接受外国宗教的过程,是外在势力转为内在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又曲折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交织着中西文化心理差异的矛盾,而且还会唤起强烈的排外情绪。因此,与传统相伴随的是绵延不断得反洋教斗争。自40年代起到甲午前后,反洋教的舆论和行动几如海潮江波,逐浪而起。在地域上以长江流域为多,而同时也屡见于华北、西南。卷入其中的,不仅有下层民众,而且有相当数目的士绅和官吏。虽说教案总是由具体的冲突引起的,但常常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造成了高涨的社会动员。在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以前,被侵略借助传统意识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这种斗争的顶点便是后来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旧同旧时代连在一起之时,正义者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2)本土会党势力及其它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势力。这些品类本不相同的人们汇成一体,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社会势力。没有它们参加,长江流域那些波浪相逐的反洋教斗争和其他反抗斗争是难成气候的。但他们又是一种脱离社会生产的盲目力量,时人往往侧目而视。(3)华侨、华工研究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中国城乡社会的演变,还有一个问题须纳入视野,这就是出洋华侨、华工对国内的反馈。在饱受苦辛与“侵侮”之后,他们中一部分稍能自主,或有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和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这也成为促进中国城乡社会演变的因素之一。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的新变化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中西的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引领风气之先的先锋者——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龚自珍及其书稿

1、开眼看世界龚自珍,浙江仁和人。面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致用,立志改革社会。对专制制度的积弊进行了揭露与抨击,成为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的先声。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建议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魏源,湖南邵阳人,讲求经世致用,谋求国富民强,为晚清学术开风气者。以“通经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道光初年参与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对海运、水利等多有建议。鸦片战争爆发后,应钦差大臣裕谦聘请,入浙参赞军务,兵败之后,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

魏源根据《四洲志》编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至100卷。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源

徐继畬,字松龛,山西五台人。在闽浙任职长达15年,从1841年起,利用公务上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寻求探问,广泛搜集外文资料、地图书册,参阅大量史书,撰成《瀛环考略》,后改名《瀛环志略》。这是中国近代较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河。徐继畬《纽约时报》如此评价道:“中国历史悠久的整个地理学体系,被这位东方的伽利略改革了。”

2、向西方学习器物→政制→文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梁启超(1922)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3、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传统天下观中没有民族国家的地位:家国同构和华夏中心主义历史上“国”与“家”这两个字组成“国家”一词之过程,是和家国同构体同步形成的。家国同构体是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甚至亦无确定民族为依托的集合;大小九州的传说是文明的范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天下”和“国家”的意义相类似,是指那些实现了儒家伦理的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