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计划将增长乏力的村庄打造发展为“美丽乡村”,希望它们成为吸引游客的绝佳去处,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并帮助缩小城乡差距。这些小镇正希望在特定行业制造商或某种产业的基础上,利用巧妙的品牌推广、合适的主题定位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和企业入驻。浙江一个曾生产动物饲料的地方在开办巧克力厂后成为以甜蜜为主题的“甜蜜小镇”。如今那里拥有花海、温泉和小火车等特色旅游资源,去年吸引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45%。杭州出现一个希望成为下个硅谷的“梦想小镇”,正通过承诺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必备基础设施吸引初创企业。这两个镇都是首批特色小镇浪潮中的弄潮儿——助推北京在全国范围推广。(摘编自《环球时报》)材料二:(摘自《北京商报》)材料三: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隶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面积52.42平方公里,人口仅6万多。冬日里,欧洲风格的建筑在河两岸蜿蜒铺展,衬着厚厚的积雪,似一幅宁静的欧洲画卷。这个冰雪小镇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几年独具匠心的建设,吸引了众多资本进入休闲旅游产业,解决就业岗位1万多个。例如万达修建了可同时满足上万人次、43个雪道的滑雪场,由国际化专业团队运营。滑雪场又引来了高端度假酒店、温泉、影剧院和商业街。“以前游客来了就直奔天池,村民就卖点山货,天黑就打烊。”开了10年农家乐的王大姐告诉记者,现在长白山机场一天就有上海来的6个航班落地,人气旺了,连带其家庭旅馆也生意爆棚。“像是搭上了一班快车。”她说。(摘编自人民网)材料四:有些人山寨惯了,懒得独立思考,克隆成风。听说浙江某小镇很成功,克隆一个;到国外考察发现某小镇不错,克隆一个。最近很多人跑到杭州考察特色小镇,在一线城市整合一点基金类的概念素材,就在全国各地到处圈地搞基金小镇,其实适合搞基金小镇的城市没有几个。好的特色小镇是长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还有人为了突出特色小镇的“特”,片面理解“差异化”,认为差异化就是要做到绝对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创新过度,过犹不及。还有的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恨不得总结出108种特色小镇,囊括各种稀奇古怪,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所云。其实,不管从什么角度分类,主流的特色小镇就那么十来种。过度追求标新立异,容易把小镇搞成非主流的很小众项目,走进窄胡同,甚至死胡同。(摘编自搜狐网)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区域分布并不均匀,华东地区建成数量最多,东北地区建成数量最少,最少的地区与最多的地区相差悬殊。B.在我国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西南、华中、西北三地区虽然排在前四位,但其建成数量分别与华东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C.在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中,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占比最大,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次之,二者占有前两批特色小镇一半的份额。D.在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中,民族聚居型所占比例最小,不到旅游发展型的十分之一;商贸流通型次之,农业服务型的再次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将增长乏力的村庄打造为“美丽乡村”,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把中国建成“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B.浙江的“甜蜜小镇”拥有花海、温泉和小火车等旅游资源;“梦想小镇”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必备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C.吉林省二道白河特色小镇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实际,发掘当地资源,加之科学管理,才能取得特色小镇建设的新突破。D.材料一报道了浙江特色小镇的相关情况,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前两批特色小镇的分布情况,材料三报道了二道白河特色小镇的相关情况。3.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请结合材料二、四简要回答。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望春风王韵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节选自《光明日报》20年3月20日第15版)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乡村春景着手,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的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B.文中用菊花来比喻两位老奶奶的笑容,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两张因老友重逢而喜悦绽放的被岁月侵蚀而沟壑纵横的脸庞。C.结尾处,绿衣老太太在老友温暖的目光中走得镇静而从容,体现了老友间浓浓的情谊,展现了疫情逐渐退去,人情不减的浓浓的人情美,深化了文章主旨。D.文章通过一幅幅朴实自然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勤劳、淳朴、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人形象。2.文章以村口两个老人相逢、相离的平常场景作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请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位老人形象的。3.俗话说:“好题一半文”,题目对文章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你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试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当尧之时,洪水滔天。舜登用,乃命禹平水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2.《资治通鉴》是北宋____(姓名)主编的我国一部____(体例)通史。3.请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2.此诗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4)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5)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8、“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名民营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现象: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奉献成为一种情怀;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奉献的情怀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制度比情怀更重要吗?这名企业家产生了困惑。为解决他的困惑,理智中学拟举行一场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辩手,请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或“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辩论稿,阐述你的观点看法。写作时,符合辩论稿基本规范即可。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D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1.C2.B3.示例:①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速度较慢,需要加大培植力度,促其又好又快地发展。②解决盲目跟风问题,特色小镇是长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要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创新意识,遏制跟风思潮。③解决过度追求标新立异问题。特色小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面不是惹人眼球的花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二者占有前两批特色小镇一半的份额”说法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旅游发展型占38.4%,历中文化型占24.1%,两者共占62.5%,远远超过一半。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梦想小镇’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必备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说法错误,由原文“杭州出现一个希望成为下个硅谷的‘梦想小镇’,正通过承诺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必备基础设施吸引初创企业”可以看出,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四简要回答,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第一,材料二图表中可以看出,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华东35个,西北16个,华北15个,华南12个,东北10个,可见,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速度较慢,需要加大培植力度,促其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二,“有些人山寨惯了,懒得独立思考,克隆成风……好的特色小镇是长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由材料四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也要解决盲目跟风问题,特色小镇是长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要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创新意识,遏制跟风思潮。第三,“还有人为了突出特色小镇的‘特’,片面理解‘差异化’,认为差异化就是要做到绝对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创新过度,过犹不及……”,由材料四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还要解决过度追求标新立异问题。特色小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面不是惹人眼球的花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3、1.C2.①外貌描写。通过服装、相貌细致的刻画了两个乡村老妇的形象。②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③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拉扯”、“站”、“回首”、“挥手”等动作表现了两个老人之间的深情厚谊。3.含义:①作者在疫情缓解后外出观看春日景象;②人们盼望疫情尽快结束,“春天”尽快到来,对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充满期待。作用:①“望”字引领全文,“春风”交代了散文时间背景,塑造了一幅幅春日乡村自然、生活景象;②一语双关,写出了疫情缓解,人们渴望疫情尽快结束的美好期盼;③题目含蓄蕴藉,使文章富有诗意美。【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绿衣老太太在老友温暖的目光中走得镇静而从容”错误,结合倒数第二段可知走得“镇静而从容”的是红衣老太太。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塑造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以村口两个老人相逢、相离的平常场景作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请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位老人形象的”,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塑造形象的技巧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贸描写、心理描写等。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两段写到这两位老太太,“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这些是对两位老太太的外貌描写;“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挥舞着胜利的手势”等属于动作描写,“拉扯”“一直站”“回首”“挥舞”等动作可以看出两位老人之间情感的深厚;如“仰起菊花般的笑脸”“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等属于神态描写,“菊花般”使用比喻手法,可以看出两位老人内心的喜悦。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命题的方式,然后理解命题的含义,接着从情节结构、主旨、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望春风”是动宾短语,“望”意思是“看”“盼望”,“春风”是“望”的对象,从下文来看,写作者疫情缓解之后外出看春日的景象,所以这“望春风”先是指作者看春日景象;“望”还有盼望之意,下文提到疫情,疫情犹如严冬,这里的“春风”应是指疫情消失的正常生活的天到来,所以这一标题还指人们对疫情早日消失的盼望。接着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之间的关联,文章主要写作者在疫情缓解之后外出所看的春日景象,“望”是看,也是“盼望”,所以说标题中“望”引领全篇;从标题的艺术效果来看,“望春风”含有双关意思,表现出人们对疫情早日消失的盼望之情,含蓄而有诗意之美。4、1.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2.司马光(司马君实)编年体3.①尽心尽力(用心苦干);②方法得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劳身焦思”是并列短语,是说“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之后要断开;“居外十三年”是时间状语,之后要断开,修饰“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都是动宾短语,是禹的一系列举措,中间要分别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此句的完整翻译是“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本题中,根据填空要求,可以回答,《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3.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由“劳身焦思……致费于沟洫”,可以概括为禹治水尽心尽力;由“以开九州……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概括为禹治水方法得当。【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尧在位时,洪水滔天。舜进用后,命禹平治水土。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大山系,行进中考查各地适宜生产的物品来缴纳贡赋。东临近大海,西至沙漠,从北到南,声威、政令和教化达至四海边陲。于是舜帝赐与他一块黑色的圭玉,并诏告天下禹治水已经成功。5、1.A2.①此诗尾联虚写一笔,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以景结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②尾联以想象中的家乡美景,反衬出诗人羁旅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错误。全诗色调并非全是清丽明快,除尾联外,都写得沉郁顿挫;全诗极少直抒胸臆,抒情以含蓄蕴藉为主。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此诗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6、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满地黄花堆积独自怎生得黑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靡”“夙”“放失”“稽”“寂寥”“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①孙少安从饥饿到企业家的挣扎,他所承受的痛苦和考验不仅仅存在于肉体之上,更多的还在于心灵上。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过好自己的一生,他们真实又有些卑微,但他们却像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星一样照亮了整个天空。伟大诞生于平凡,抑或伟大本来就深埋在平凡中。他让我们回到善良、回归质朴、回归自强不息。他唤醒了中国千千万万平凡的人内心的火种,这是英雄之火,它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平凡的中国人。②第一,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入普及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归类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二,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专门为市民发放说明手册。第三,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这些学生回到家是很好的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将对家庭及周围人员进行教育,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③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还有一群背影,我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你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医者之心诠释了人性最无价的一面——担当、大爱。虽然你我素昧平生,但你已成为我心中的民族英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①要求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唤醒”功能,就是能够激起人们的某种情感,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考生要选择一个最容易得到人们认可的“英雄”人物,简述他(她)的事迹,重点说说他(她)给人的启发或激励。比如,可以选择《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是农村改革的先觉者,为此付出了很多,在他的带领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这样的人物,敢想敢干,务实上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这样的英雄。②要求为即将到来的“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这是考查考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考查考生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考生可按照一定思路思考,不如分类实施之前要先宣传,该如何宣传;实际操作可能遇到哪些问题,比如有人不懂分类的知识,那么该如何让人人都懂得这些知识;该如何引导、监督等。或者按照政府、社区、居民各自该做什么来思考。表达要有条理,可以用数字表述。③为“逆行者”写赞歌,这要求语言要抒情、深情,可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加感染力,可以罗列“逆行者”的事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他们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把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之美写出来。8、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主要侧重对学生叙事能力的考查。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要求考生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的情形。考生应该思考此时孙少平的心境如何,他的表现如何,他眼中的景象如何,等等,在描写景象的时候要注意与人物心情的一致性。拟写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方式,如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可以重点描摹,如对环境可以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摹。9、例文:制度比情怀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重要——反方一辩立论陈词领导、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从古至今,在国家治理的问题上,一直都有一种争论,那就是:是法治好还是德治好?它们的作用往往是这样的,如果实行法治,一个百万富翁尽管他不热衷公益事业,但法律规定国家可以向他征收一些税费,由国家安排使用;如果实行德治,他不热衷公益事业,他不愿意伸出援手,除了谴责,我们不能再对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法治好还是德治好?举这个例子,是想表达我方立场,制度与情怀,就好比法治与德治,谁更重要?我方观点是,制度比情怀更重要。理由如下。第一,因为制度比情怀更有“稳定性”,有利于保障企业的日常运作。制度是用来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的一些规则规范条例条规。一个企业,只有人人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保障企业的日常运作,才能保障员工的办事效率。而情怀则缺乏约束力,不能如制度那样从外在对人进行约束,只能靠个人的自律性。而人天生有“情绪”有“惰性”,靠自律十分不可靠。第二,因为制度比情怀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各方利益。一个企业,在发展之初,三五成员,的确需要每个人的奉献情怀,当公司发展壮大,具有规模以后,制度便一定要配套完善了,因为“无规则无以成方圆”。规模大了,部门多了,需要员工也多了;员工多了,背景复杂了,想法多了,此时,公司的发展问题更复杂,试想,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今天上司徇私枉法,明天员工迟到早退;今天你推诿责任,明天我偷懒怠工,那么公司的利益哪里有保障?公司又何来“凝聚力”?第三,因为制度比情怀更有“执行力”,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发展壮大。春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说过“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一个国家的兴旺和长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而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则集中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能力上。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公司就会如风筝断了线、就会像大江大河堤岸溃决,走向未知走向深渊。张瑞敏接受海尔后颁布了著名的“十三条”,马云退休时说“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所以,公司如果只讲情怀,没有制度的保障,依靠人情是难于走远走好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情怀与制度比较起来,制度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我的陈词完毕,谢谢!【解析】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制度比情怀更重要”这一辩题展开辩论。所给材料讲述了一个现象:什么制度也没有时,奉献成为一种情怀;制度完善了,奉献的情怀也消失了。情怀和制度其实都很重要,但要比较判定哪一个更重要,就需要考生有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规范,指引方向,强化约束,让人有法可依,为奖惩提供依据;情怀是思想、志趣、追求相统一的内心世界,其主要作用是产生激励,侧重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让人形成自觉意识。在阐述制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情怀;在阐述情怀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制度。写作中关键强调一个“更”字,在辩论时既要观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题目中提到“为解决他(企业家)的困惑”,那么,在行文中应适当关注原材料,并且要针对这名企业家的困惑解决问题。参考立意:制度比情怀更重要;情怀是一种大境界;制度与情怀缺一不可;情怀比制度更有凝聚力。素材:1.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