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_第1页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_第2页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_第3页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_第4页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讲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内容(一)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构成1、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的总和。世界政治的形成:世界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以世界经济的形成为前提,以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哥伦布与达·伽马分别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航线2、定义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状态。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3、特点(1)相对稳定性(2)客观性(3)历史性(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1、西方学者的世界政治格局观划分依据:大国间的权力均衡和配置,即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控制和支配美国学者莫顿·卡普兰的国际系统六模式(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nalysis)①“均势”系统②松散的两极系统③牢固的两极系统④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⑤等级制系统⑥单位否决系统

2、中国学者的观点世界格局是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划分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据此,中国学者把世界政治格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一元格局②两极格局③多极格局④两极多元格局战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1、以欧洲为中心战前国际政治力量主要是由欧洲国家或国家集团构成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争斗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战前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实际上只是少数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主要是建立在这几个资本主义大国实力的消长、地位的起落基础上的。二、二战前的世界政治格局1919年6月2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在法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根据该条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还被迫交出约八分之一面积和十分之一人口的本国国土,支付1300亿马克的赔款。战胜国集团对德国的严酷的掠夺政策在德国引起了广泛的复仇心理,最终为法西斯所利用。德国法西斯的上台瓦解了凡尔赛体系三、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945年2月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晤,签订《雅尔塔协定》(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背景1、世界事务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不复存在。2、美苏成为世界一流强国。3、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德国投降1945年4月30日,柏林被攻克。图为苏军在国会大厦的屋顶上升起苏联国旗。(二)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内容1、雅尔塔体制的内涵二战的中、后期,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2、主要内容: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②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③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核心:第一,对战后欧洲作出安排,其一,将欧洲一分为二,西欧归西方,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柏林;其二,调整欧洲国家领土,对波德边界、波苏边界等作出新的划定,确定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第二,对战后亚洲作了安排,确认外蒙古独立,苏联占领千岛群岛并拥有对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3、实质以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特征,是大国实力对比和强权政治的产物。是妥协的产物,也是合作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4、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第二节战后初期至70年代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两大阵营的形成及其对峙(一)形成背景二战以民主国家的胜利和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1、二战使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意德日受到沉重打击;英法被严重削弱;美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苏联的崛起2、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抗战时联盟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波兰、德国问题是二者关系破裂的主要根源)(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以东西方冷战对抗为主要特征,以美苏争霸为核心内容的两极格局。1、战后初期全球“冷战”局面的形成二战后不久,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者把它们自己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进行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总称为“冷战”。深层次原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稳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苏联欲在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则要极力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需要(苏联则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

2、杜鲁门主义——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理论基础1946年2月9日美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的“遏制”电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吹响了冷战号角。1946年9月,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正式提出了对苏冷战纲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正式提出杜鲁门主义(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索非亚3、马歇尔计划——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经济基础

1947年6月5日美利用战后西欧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在促进西欧经济恢复的同时,也通过附加的苛刻政治、经济条件,把受援国的利益连在一起,从而确立了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地位。4、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形成

1949年4月4日美国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实行军事上的“集体防御”,8月4日条约正式生效。此外,还加强对亚洲的扩张,如美日安全条约、支持蒋打内战等。(三)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战后,苏联政治影响不断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主要力量。欧亚一些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提供了前提。面对杜鲁门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和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旨在对抗帝国主义阵营的社会主义阵营。1、政治联盟——1947年9月苏、南、保、捷、匈、波、罗、法、意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第一次明确提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1947-1949年初,社会主义国家间通过一系列双边条约;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联盟关系。2、经济联合——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从经济上为社会主义阵营奠定了基础。3、军事同盟——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也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四)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1、政治上的遏制与反遏制两面旗帜的斗争:反共反苏和平民主2、经济上的封锁与反封锁“巴统会”禁运政策“两个平行市场”3、军事上的激烈对抗全面冷战(军备竞赛、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50年代朝战60年代越战)4、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反思:冷战的影响冷战结束已十多年了,但其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现(1)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如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2)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3)地区或民族新冲突点大量涌现(4)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背景资料: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较量。朝鲜原是一个独立国家,近代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投降时确定以“三八线”为界划分美苏受降区,但这很快演变为美苏军事占领的分界线。朝鲜北南两边人员来往、交通、邮电、经济联系即告中断,朝鲜半岛事实上已被分割为两部分。1948年5月朝鲜南部单独选举产生“国民议会”8月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美国与李承晚集团签订了《韩美军事协定》等,把南朝鲜正式纳入美全球军事战略体系。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朝鲜南北最终形成两个敌对的政、经、军实体,朝半岛分裂成为定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诽谤北朝为“侵略者”的决议。6月27日,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纠集15国仆从军组成“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侵朝。朝人民军奋起抵抗,美李军队不堪一击。为挽救失败,美国纠集仆从军1950年9月15日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走上扩大侵朝战争道路。从8月27日起,美空军开始轰炸、扫射中国东北地区,对此,中国政府多次发出严正警告。10月4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21日,美军攻占平壤。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与朝人民军并肩战斗,战局迅速扭转。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1日朝中军队连获五战五捷,将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以南。7月1日,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独立和新中国安全,捍卫了远东和世界和平。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如彭德怀所指出的:“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二、60-80年代向两极多元的转变(一)60年代的动荡、分化与组合1、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美国衰落;西欧联合自强(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日本对美国出现“离心”现象2、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波匈事件、中苏关系恶化、布拉格之春、珍宝岛事件3、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已成为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对世界范围霸权的争夺。50、60年代是美攻苏守战略态势。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布拉格之春(二)70年代的两极多元趋势1、原因:美苏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美苏之间军事均势尤其是核均势的形成。2、表现:美国实行全球性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五大力量中心论、推行均势政策;苏联的进攻战略和扩张势头,全球扩张性的勃列日涅夫主义、19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两极格局下多种力量的发展,但第三世界、西欧、日本、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根本改变美苏争霸、控制世界局势的状况。70年代是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尼克松的“五大力量中心说”“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级经济力量,他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第一次表述了这一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三)80年代上半期美苏的僵硬对抗里根上台后实行新遏制战略,大规模扩充军备,对苏强硬,在热点地区与苏激烈争夺,苏仍坚决回击。80年代是美攻苏守的战略态势。星球大战得到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游击队员第一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及其演变第三节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一、两极格局的终结(一)终结的主要标志1、两德统一,东欧剧变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以联邦德国吞并民主德国的方式实现了重新统一。东欧剧变从根本上动摇了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加快了它解体的进程。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启边境。柏林墙第一次被凿开一条缝,将东西柏林分隔28年的高墙很快就被推倒。2、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调整战略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7月1日正式解散,苏联陆续从东欧撤军,欧洲大陆上长达40余年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终止了。3、苏联解体1991年“8·19”事件,拉开了苏联分裂的序幕。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苏联“停止存在”。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降下,苏联不复存在。它宣告了两极国际格局的彻底终结。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1986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互致问候(二)新旧格局演变的原因新旧格局演变是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和美苏及其所代表的势力集团力量消长与分化组合的必然结果。究其根本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三)新旧格局演变的特点1、在和平条件下发生。2、从两极格局终结到形成新的多极世界格局将是动态的、曲折而又复杂的渐进过程。3、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二、对新格局的几种主要观点当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单极格局说单—多极格局说三维格局说多极化格局说三、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多极化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二)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1、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2、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3、当今世界力量对比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4、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多极化的重要社会基础。(三)多极化格局建立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1、欧盟、日本还没有成为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力量,继续保持盟友关系并接受美国的领导和指挥。2、中、俄的力量同美国相差悬殊。2009年中、俄的GDP仅占美的35.7%和4.32%。3、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优势地位难以出现逆转,而且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已经确定并不断得到强化。4、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团结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制止霸权和强权的作用过于弱小。四、过渡时期的形势的基本特征1、全球层次的缓和和地区层次的动乱两种趋势并存2、冷战后以经济为重点的国际关系和冷战的残余结构、痕迹、后果并存。3、世界一体化与民族分离两种趋势交叉存在并同时展开。4、多极化趋势和单极倾向相互作用、掣肘。5、无序与有序并存。五、对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预测从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看,可推断新的世界格局必然是一个多极格局,现对21世纪世界新格局作以下几点预测:1、新的世界格局将是由美、欧、日、俄、中等大国或国家集团组成的多极格局2、在有关大国推动下世界将在现有区域经济集团基础上,逐步形成若干大的群体,主要是美洲、欧洲、亚太、前苏地区四大群体。3、在新的多极世界格局中西方国家仍将占重大优势4、在世界划分为若干群体的情况下,全球一体化趋势将继续发展。5、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第四节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节题目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状态和局面。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一)50年代末,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存与对抗的局面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战后经济格局1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二战中欧洲破败景象二战后西欧、日本破败景象1二战后西欧破败景象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日本破败景象2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市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日本破败景象3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战后初期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1950年)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部分国家黄金储备及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部分国家黄金储备68.7%652.00美国8.6%81.76英国0.8%7.31意大利2%18.91法国0.08%0.97西德0.02%0.20日本比重金额国别(百万盎斯)(1950年)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援助日本的道奇计划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支持援助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访问苏联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二)6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逐步向两大经济体系、三种类型的国民经济、多元经济力量中心并存的格局演变战后经济格局2

美国日趋衰落,收支状况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恶化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频频爆发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欧和日本,

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日趋衰落6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1958年1月,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欧共体成立6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美、日、西欧经济增长速度比较1961-1980年增长率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美日西欧经济增长比较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美、日、西欧三个经济中心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美国西欧日本形成美日西欧三个经济中心01988年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对比美国西欧日本其它国土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出口贸易6.9%1.2%0.3%5.0%5.8%2.5%21.2%18.6%11.8%33.7%39.3%16.6%11.9%36.2%9.8%(占世界的比重%)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88年美、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对比195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苏联

65721843151213(苏联为美国的%)33%28%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5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197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苏联

13376616523272249%42%(苏联为美国的%)7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198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苏联

2369126310406475653%46%(苏联为美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8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8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增长率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东方明珠深圳新貌8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90年代后,世界经济逐步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存、互相斗争、多个经济力量中心进一步发展的新格局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战后经济格局3西欧美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多个经济力量中心多个经济力量中心一目题目八十年代中期科技革命出现新浪潮,九十年代正方兴未艾1、高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科技革命机器人欧洲之星比尔·盖茨二、战后经济的发展战后科技革命在理论和技术上都获得了突破1、高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技术产业群技术产业群新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理论上的突破或新技术的发明,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1、高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战前:24年战后:14年现在:几年科技发明生产力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新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力广泛而巨大新科技革命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和平号”国际空间站探索基本粒子1、高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新科技革命的国际性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美军F-22战机Intel芯片高技术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韩

机新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力广泛而巨大新科技革命产生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为依托,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在新科技浪潮基础上人类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2、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1993年美国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些国家纷纷制定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力图使自己走在世界前列。2、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

1997年,日本公布“科技基础计划”,并成立“教学科学技术省”。

2、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多国的高科技研究开发

1997年,欧盟公布《2000年议程》,并发表了《走向知识化欧洲的报告》。

1996年,俄罗斯出台了第一部科技法,1998年

提出在最近3年内对科技领域投资200亿新卢布。印度、巴西、韩国和新加坡及非洲一些国家也

都加紧进行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1998年2月14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63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中国人民有勇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1)全球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越来越大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全球每天外汇交易额比较金融特点1民间证券、股票交易占GDP的比例:1983年,美国、法国、日本均低于10%,1993年美国为135%,德国为170%,日本为80%,英国为10倍。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股票交易开市股票交易开市(1)全球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大量员工失业(2)国际金融风险加大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警钟长鸣金融特点2

1998年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仅为4%,不到1997年的一半,贸易停滞。

1998年亚洲进出口分别下降16%和7%,其中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下降最为明显。拉美地区1998年第三季度进出口水平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减少。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各国情况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3)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金融危机加强对

落后国家的渗透和控制康德苏康德苏说:“IMF创造了

让苏哈托下台的条件”美利用援墨计划控

制墨西哥经济命脉金融特点33、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中的浦东(4)中国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4、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

1997年,世界上已有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24个,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1)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步伐加快

1998年4月在第二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关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4、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993年开始,亚太经合组织每年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目标。4、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亚

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4、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流动和配置经济资源,其结果是各国经济日益加深相互之间的依存。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4、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韩国汽车生产线经济全球化图片(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上海崛起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哥伦比亚鲜花享誉世界马来西亚露天锡矿(1)各类国民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各类国民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5、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年份57587475808283919293世界2.41.42.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