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史学_第1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_第2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_第3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_第4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和地位中国史学史是高校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20世纪的中国史学》则是“中国史学史”教学的最后环节和部分,是中国史学史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世纪是中国史学面临三大变革,首先是从20纪初直至新文化运动以后直至40年代的由传统向现代史学转换的大变革;其次是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统天下后的大变革;第三是,中国当代史学面临着当代世界史学发展的挑战和中国史学内部存在的危机,从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所形成的新变革。中国史学在20世纪所经受的变革之频繁、之剧烈、之重大、之空前,是中国史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因此,通过《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史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同时,使他们对史学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史学在当代如何才能真正地关照现实,如何才能有用于人生、社会和国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二)知识要求本讲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了中国现代史学史和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心得,力求做到叙事清楚和论证准确。通过本课程教学,力求使学生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的历程、主要流派、史家、史学思想和中国当代史学的新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与发展一样,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变革与发展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优秀和积极的学术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课程在讲授20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家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时,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外来史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来源,并对相关的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介绍。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继《中国古代史学史》和《中国近代史学史》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中国史学史”历史学基础课。因此,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中国古代史学史》、《近代史学史》和《史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本课在作为面向全校非历史专业的人文素质课开设时,则要求学生对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史、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三)能力要求本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要达到以下目标:首先,使学生掌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基本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20世纪中国史学各思潮、流派和史家思想的基本能力。第二,通过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变革和发展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主义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第三,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还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当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史学或其它社会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历史专业基础。四)本门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和考核方法本课程总学时是38,2个学分。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成绩考核由期末提交论文和笔记成绩相结合,同时,结合平时课堂考核,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是让学生提交论文,或是交课堂笔记。如果作为非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成绩考核由期末提交论文或笔记成绩,然后结合平时课堂考核,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导言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同样经历了一场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嬗变。回顾20世纪的一百年史学,大体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成两个时期四大阶段。前五十年可以以1919年的“五四”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后五十午可以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成两个阶段。一、20世纪初到20年代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史学的嬗变从鸦片战争前后就显露迹象。到19世纪后半叶,这一转化更加明显。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全面转化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深刻的历史意识、恢廓的历史视野、鲜明的时代精神、秉笔直书的品质、经世致用的意旨、重视考据的学风和丰厚的理论积累等。二)中国传统史学婚变的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使传统史学已不能回答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史学变革的内因;2,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进化论史观的传入,是传统史学变革的外因。三)新史学的创建1,理论上,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的贡献。2,实践上,夏曾佑等人的贡献。总之,伴随着新史学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应运而生,中国通史、民族史、思想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以及历史文献考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典史学基本终结,史学走上近代化历程。难点问题:讲清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嬗变的原因。重点问题:分别论述梁启超和章太炎在新史学建立上的理论贡献和夏曾佑在新史学建立上的实践贡献。二、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20年代以后,中国历史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历史学在本世纪的第一个繁荣期。一)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的主要因素1,史学观念的革新。西方大量的史学理论传入中国,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去。这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转化,为新的中国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2,大量史料的新发现及其史料观的变革,为中国传统史学走向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3,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为中国历史学提供了新方法、新资料,并扩大了研究领域,使中国近代以来史学朝着科学化发展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二)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流派1,实证史学流派(或称新考据学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该流派的历史地位。2,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流派的历史地位。3,相对主义史学流派:流派的形成、发展;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流派的主要史家;流派的历史地位。重点问题:讲清三大史学流派的基本史学思想及其相互间的异同。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大陆史学研究的主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犯了许多严重错误。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1,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次,中国史的重要著述大批涌现。第三,开辟了中国近现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史等新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2,存在的问题。首先,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干扰,史学界“左”的错误思潮不断发展,开展了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批判。其次,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惟一而排斥其他理论,而且在运用中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倾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另外,现实政治大大影响了历史研究范围的进一步开和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国历史学孤立于世界史学发展的主潮之外。二)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至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历史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影射史学”和“评法批儒”等使十年“文革”史学,完全偏离了作为一门科学所依据的轨道,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什么会在十七年出现问题,它与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受全面破坏是什么关系?一、1976年“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经历了拔乱反正、自我反思和全面变革的新时期。史学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增多,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同时,中国史学因其存在的问题,也面临着危机和许多挑战。一)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1,乱反正时期,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2,初步发展和变革时期,亦称新启蒙主义时期,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3,全面发展和变革时期,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二)新时期史学发展与繁盛的表现1,原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热点问题的再讨论,新的史学问题讨论和争鸣不断,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研究不断深化。2,史学理论的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史学理论研究一度出现热潮。中国史学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3,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如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现代化史研究、地域历史文化及其比较研究等不断开拓。4,考古学兴盛,古籍整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三)新时期史学发展存在的问题1,新的史学体系、理论、方法还未得到稳定发展;2,中国社会变革,使史学研究较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史学受到冷遇,面临危机。3,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的“失范”和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4,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史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重点问题: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变革所取得的成就。难点问题:新时期史学发展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深层社会根源和思想学术根源是什么?本单元学时分配:4学时复习思考题:1,简述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基本内容。2,试述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史学繁荣的原因和中国史学的三大流派。3,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4,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第二章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新史学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新史学,是指由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实证为方法的史学变革运动。科学、民主和民族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新史学的三大特征和精神。它为此后中国史学的变革开辟了道路。一、新史学形成的原因清末民初时期新史学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1,从内因看,是由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决定的,而这又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豆剖瓜分的民族危机分不开。2,新史学形成的外部条件是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其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分不开的。其传播渠道有二:一是,自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海外,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是,通过西方传教士、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的宣传介绍,许多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撰写的各种史著(主要是外国史著)在中国纷纷出版和广泛流传。重点问题: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二、新史学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一)新史学的形成过程1,胚胎萌发于洋务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2,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吸纳和宣传大体确立了此后新史学的发展道路。3,到二十世纪初,新史学形成及其标志一一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这一时期,以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外,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为代表的国粹派,以孙中山、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王国维、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也都是新史学运动的主力军。二)新史学的成就及其表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新史学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1,注重对西方史学理论(按:这里的史学理论是指广义的史学理论,它包括历史理论和狭义的史学理论两个部分。)尤其是史学方法论的译介、研讨。2,新式史学著作的纷纷出版,主张用西方史学理论和体例来编著新的中国历史以为当时的史学界的共同追求。3,发掘、整理和研究新史料,以及运用新史料来更科学与合理地解释和论证中国古史。重点问题:新史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哪些方面?三新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新史学既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又饱含以史学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清末民初到“五四”新文化时期新史学的基本特征。一)新史学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史学的历史观是一种进化论史观,它反对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史观和返古史观,主张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认为史学旨在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寻求其公理和公例。这体现了新史学的科学性。2,它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编纂历史,这集中体现在史书的编纂和著述方法上。二)新史学具有民主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历史观上,新史学主张民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和圣贤史观。2,历史撰述的内容必须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民族整体的历史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在历史学的功能和目的上,强调史学要为“开民智”服务,以史学来鼓舞国民起来参加革命斗争,为国家和民族变革服务。三)新史学具有民族性。新史学在近代兴起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要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可以说,民族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旋律之一。重点问题: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四、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一)梁启超(1873—1929年)与他的新史学理论1,生平简历2,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史学成就总述3,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与批判4,对新史学思想与方法的介绍1)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化观;2)在解释历史进化的动因上,持以英雄史观为核心、而辅之以天运说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多元化的历史观。4)对于历史学的价值和功用,认为史学可以使培养民众的民族爱国情感。5)在史学研究对象上,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6)在研究方法上,其一,是把历史人物放到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其二,研究历史要从整体出发;其三,研究时注意“史学与他学的关系”。7)关于史学的修养,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梁启超建构起了新的史学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历史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难点问题: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二)章太炎(1869—1936年)的史学思想与成就1,生平简历2,史学思想。1)对中国旧史家不识进化之理的批判;2)推崇“通史”;3)提出质变的历史进化观;4)主张史学应当培养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3,史学成就。1)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2)对诸子百家及学术史的研究。章太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批判与总结,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三)夏曾佑(1863—1924年)与《中国古代史》1,生平简历2,《中国古代史》的史学成就及其思想。1)在史学方法论上,《中国古代史》,于传统史书体例之外,另辟蹊径,采用了章节体,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历史编纂学的重大突破。2)在历史观上,信奉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以之来考察和撰写中国历史,将梁启超的历史螺线上升说具体化。3,《中国古代史》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深远影响。重点问题: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本单元学时分配:4学时复习思考题:1,新史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2,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4,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第三章中国现代的实证史学实证史学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思潮和流派。其所包含的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大家辈出。该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史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实证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一)形成和发展过程1,王国维与以其科学的治史方法和突出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国实证史学的领军人物。2,胡适为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创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对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使实证主义史学成为五四以后史学上的一个主流。二)实证史学的共同特征。1,他们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如同自然科学那样严谨的实证科学。2,他们认为史学的任务就是史料的搜集、校勘、辨伪、整理和考订。3,他们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为历史而研究历史,反对致用。重点问题:实证史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二、实证史学鼎盛的原因一)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时代的要求。二)五四'运动前后,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各种西学纷至沓来。在如潮似水涌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流派中,对中国史学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就是实证史学思潮。三)实证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传统有相通之处。他们把西方的学说与中国传统史学、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在中国现代史坛上影响颇大的一个流派。难点问题:什么是实证史学?它与中国传统考据学有什么共同点?三、实证史学的主要史家及其成就一)王国维(1877—1927年)的治史方法及成就1,生平简历。2,学术研究之转向:哲学f文学f史学3,史学研究方法一一二重证据法”即以传世文献资料与地下之考古资料互相印证、发明,以研究古史。4,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第一,在殷周史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一是对殷代世系的研究上;二是对殷周的祀典及传统制度的研究。三是对商、周和秦的都城迁徒的考证。第二,在两汉研究上的成就。第三,对敦煌写本文书研究的重大贡献。第四,对西北民族史的研究。5,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重点问题:如何评价王国维在殷周史方面研究的史学贡献?二)胡适(1891—1962年)的史学方法和成就1,生平简历。2,实验主义的史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治学方法体现了尊重证据、讲求实证的治学精神。具体说包括两方面:一是源于物理学、化学研究的科学试验室的态度”;二是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的历史的态度”3,存疑主义与疑古史学。疑古与考信。4,在史学考据方面的成就一一《水经注》的考释。难点问题:怎样正确理解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论?三)顾颉刚(1893—1980年)与“古史辨运动”1,生平简历。2,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和疑古史学思想的形成。古代疑古史学思想的影响;近代学者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胡适对他的影响。3,疑古史观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三个意思;打破古史中四个传统观念。《古史辨》七册的出版。4,疑古史学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5,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边疆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重点问题:顾颉刚的疑古史观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四)傅斯年(1896-1950年)的“史学即史料学”思想和史学成就1,生平简历。2,史学思想。主张建立科学的东方学;“史学即是史料学”;史学即是史料学的理论基础。3,在史学方法上。他把史料归纳为8对16种,将兰克治史方法与中国传统考证法相结合,总结出考辨、比较和由语言学入手辨析史料的方法等。4,史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古史史实的考订与论证方面。5,领导和组织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他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领导了殷墟考古发掘,培养了大批人才。难点问题:如何理解傅斯年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思想?五)陈寅恪(1890—1969年)和他的史学成就1,生平简历。2,治学态度和方法。主张求真求实,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研究历史,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与王国维比较接近。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上,主张和当时历史环境诸因素相联系,以求历史的真实。3,史料观的突破。援诗证史,以诗释史,诗史互证。诗史互证、以诗证史是他开辟的史学研究新方法。还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背景,把私家小说提高到与官修史书同等的地位,大大拓宽了史料的范围。4,主要史学成就。一是在周边民族研究上,致力于蒙古史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二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研究。《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5,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重点问题: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的意义。六)陈垣(1880—1971年)的治史成就和方法1,生平简历。2,治学特征。既无师承又无家传,被称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书勺史学大师。治学特点被称为竭泽而渔”即对史料深挖穷搜以考证史事。3,中国宗教史的重大成就。着重宗教的发展、变化、衰亡的历史,不涉及宗教教义,研究范畴有历史上的古宗教、道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每种宗教都有专门的著作。4,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许多奠基工作,包括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以及辑佚工作和工具书的绉纂等方面。5,注意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来分析现实。在抗战时期,通过史著阐发爱国主义思想。重点问题: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两个方面。本单元学时分配:6学时复习思考题:1,实证史学有哪些基本特征?2,实证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鼎盛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王国维的主要史学成就。4,试析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5,顾颉刚的疑古史观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6,试析傅斯年的“史学即史料学”的思想。7,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有何意义?8,试述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第四章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是本世纪中国史学最有影响的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既是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实证史学思潮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壮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上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创立打下的基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初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地位。30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的斗争,使唯物史观得到更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壮大和发展。4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和深入,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走向成熟。重点问题: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具特点第一,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历史所以是一门科学,既不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派所认定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相对主义史学派编造的各种唯心史观,而是由于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第二,主张理论和史料的结合。首先,史学必须以史实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但与实证主义者不同,其目的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全面的占有、鉴别、处理和研究,去发现中国历史的真相。第三,主张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可以将科学性(求真)与革命性(致用)完美地结合起来。科学性,即是对历史真象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革命性,即是用科学的结论指导人生、认清现实、预测未来。强调史学的现实功用,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特征。难点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与其它史学流派关于史学科学性的联系与区别?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发展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坛上异军突起,构成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主流之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社会当时最关注的社会改造问题提供了方案,同时也为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的解答和论证。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当时的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学术思想的原因来看,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和方法批判和继承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史学由于它的科学性,从“一战”后,尤其是二战'后已成为世界史坛上的一支劲旅。第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能在中国的生根、开花,也是与我国的史学传统,特别是其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和重视历史事实的传统直接相关的。难点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和流派的关系?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史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奠基人李大钊(1889—1927年)1,生平简历2,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旧史学。3,《史学要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创建。1)历史的本质是什么?认为历史是活的历史,所谓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或者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2)在历史研究法上,提出历史的解喻,说,即不断地以新的观点来解释历史问题,历史著作需要不断改写、重作。3)关于史学研究的任务,一是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是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4)史学的功能,可以培养人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帮助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点问题:李大钊是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二)郭沫若(1892—1978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生平简历2,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后又写了《十批判书》和《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史的分期问题,主要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问题。3,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古文字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和《古代铭刻U汇考》等。4,对春秋与战国时先秦诸子百家的研究。《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5,在历史人物研究上独具风格,以此宣传爱国主义,激励人民的斗志。重点问题: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的重大贡献。三)吕振羽(1900—1980年)及其史学成就1,生平简历2,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和《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吕振羽早期的代表著作,它们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实际相结合,把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古代社会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3,关于中国通史的研究。《简明中国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占重要地位的通史著作,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一起,开辟了中国通史新的研究方向,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进一步成长。4,《中国民族简史》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族史进行了专门研究,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民族史的专著。重点问题:吕振羽在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四)范文澜(1893—1969年)和他的中国通史与近代史研究1,生平简历2,《中国通史简编》的撰写与成就。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肯定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纠正了旧史书对农民起义的偏见,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出中华民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3,《中国近代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大段,系统叙述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具体过程,突出近百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赞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对以后的近代史著编写有较大影响。4,治史风格。较好地在史学研究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风格,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重点问题: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地位。五)翦伯赞(1898—1968年)和他的历史哲学与中国通史1,生平简历2,《历史哲学教程》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阐述历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部著作,并对当时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刻帕勺批判,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3,《中国史纲》是记叙史前到秦汉历史的专著。资料翔实,分析透辟,观点鲜明,体例新颖,内容宏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史料结合较好的一部通史著作。重点问题: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历史理论成就是什么?六)侯外庐(1903—1987年)与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1,生平简历2,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社会史导论》、《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和《中国古代社会史》。这些著作以亚细亚哇产关系的理论为中心,系统展开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特殊发展道路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历史确实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阶段。3,194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和1944、1945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是当时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思想的开拓性著作,奠定了侯外庐在思想学术史领域的地位。重点问题:候外庐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成就。本单元学时分配:4小时复习思考题:1,试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49年以前)形成发展的历程。2,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形成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建的贡献。4,试述郭沫若的史学成就。5,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6,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试析吕振羽、范文澜和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研究的异同。第五章中国现代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相对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末逐渐兴起,是对包括实证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等主张史学科学性和认识客观性的思想的反动。这股思潮在三四十年代曾盛极一时。它的形成发展,表明中国现代史学理论走向多元化,表明对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反思和认识的深化。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过程1,梁启超的开创之功。他接触法国柏格森生命哲学”(直觉的创化论”)和德国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立卡儿特”)的史学理论,对实证主义史学作了批判。2,何炳松系统介绍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的思想,对实证主义史学发起全面进攻,对相对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3,朱谦之、常乃德和雷海宗等人先后从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以及历史研究的目的等方面对实证主义史学进行了批判。二)中国现代相对主义史学派的总体特征第一,对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以及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决不能把历史科学同自然科学等量齐观。第二,针对实证主义史学反对或忽视理论的探讨,特别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认为理论是历史学的灵魂,不谈理论的历史研究不能称之为史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固然很重要,但只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准备工作。第三,重视致用。这与实证主义史学强调求真,反对或不问致用是对立的。难点问题:中国相对主义史学和实证史学的特征比较。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相对主义史学强调一切被描述出来的历史,都与认识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历史现象应重在分析,史家应立足于当代,为现实服务等。这些主张对申张史家主体意识,反对旧史学的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学术思想原因。这主要是受西方史学界出现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它在反实证主义思潮方面是应该肯定的,但它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则是其根本缺陷。三)努力寻找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弘扬新史学'思想,以与实证史学相抗衡。重点问题:什么是相对主义?它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三、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史家一)梁启超晚年的史学思想1,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他认为,“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当然不能又认他受因果必然法则支配”;说宇宙事物可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土。史学家的工作专务求“不共相”,而不是去探求因果律。2,历史学是“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这里实际指出了历史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强调历史学家不是被动地叙述史实,而是要发现过去历史事实的新意义和新价值,使之变成当今有用的东西,从而把古与今沟通起来。3,学问是“可以拿来致用的”。他提出学用统一论,主张以征实传信为体,以益世明道为用,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重点问题:梁启超一生史学思想的三个变化时期及其史学思想内容。二)何炳松(1890—1946)与鲁宾逊新史学思想的传播1,生平简历。2,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译介与史学理论的构建。何炳松在大学宣讲和译介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鲁滨逊及其弟子的新史学理论与著述,他试图在融汇中西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新理论体系。3,新史学的思想内容。第一,史学是纯粹主观的学问。他认为,当时史学界流行的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科学的历史学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潮是错误的。然而,何炳松并不否认历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第二,史家克服主观,去追求真理和客观。第三,对史料作科学严密的考证可分为来历、诠释、诚伪、正确之考订4个阶段。第四,史学“当以将来为球门”,其最大效用在于改良现在底社会:第一,直接对人类社会的现在和将来给予说明和指导。第二,对人类智慧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培养。重点问题:何炳松新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三)朱谦之(1899—1972)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1,生平简介。2,朱谦之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了一套所谓“生机主义史观”。第二阶段,主张“建立“综合的生命的历史哲学”。第三阶段,主张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化史观”。总体说其史学理论归于“生命哲学”派。3,相对主义史学理论首先,历史是“由原始而现在而未来的不断的生命之流”,生命不断的绵延、创化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本质。他要求人们根据现实需要,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以创造新的文化。其次,“一切历史原来就是现代的历史”。朱谦之把对“现代性的历史之把握”,作为“现代史学运动”的第一要义。提出“现代史学不应只是‘考古’,更应该注重'考今’”。旨在使史学为现实服务。第三,在史料运用上,并不完全否定史料的考证及其方法。难点问题:朱谦之对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常乃德(1898-1947)的生机主义史学思想1,生平简介。2,历史学是一门“理解”的学问。第一,提出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所谓历史学,“就是必须对于历史这一件整个的事实加上点理解作用,才能叫做史学”。历史哲学或史观,是“历史家个人及其种族社会集团心理之反映”,是“我们人类对于过去自己所作成的历史的一种系统的理解”。因此,“任何历史均为相对的”。3,人类社会是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有机体,其进化转变和模式“受着生物学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家族社会阶段,部落社会阶段,民族社会阶段,国族社会阶段。而“民族性为支配一切历史动态之总原因”。4,治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他号召史学家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担负起指导社会的责任。对以考证史料为旨归、以“为学术而学术”的实证主义史学进行了抨击。对历史考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予以否定。重点问题:常乃德生机主义史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雷海宗(1902—1962)的文化形态史观1,生平简历。2,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两种历史:“绝对”的历史,即曾经发生的,万古不变的,绝对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实。“相对”的历史,即通过史书记载所反映的有关客观历史的状况。由此,提出了历史是可以由历史学家“创造”的命题。史学家创造历史需要两个条件:首先,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必须对“自己时代的情形与精神”有明确、深入的了解。其次,社会的状况也是决定历史学家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3,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1)文化形态史观的提出。2)历史形态学的理论。3)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4)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中国文化第三周一一尚武精神与中国的兵文化。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两周论,是为抗战和第三周文化的重建服务的。难点问题:雷海宗的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和中国的兵文化理论。本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复习思考题:1,相对主义史学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2,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特征是什么?3,试述梁启超晚年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4,试述何炳松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5,朱谦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常乃德的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试述雷海宗的文化形态史观和中国的“兵”文化理论。第六章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导理论地位的确立一)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1,宣传和学习唯物史观的社会原因。2,宣传和学习唯物史观的方法与途径。一是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通过一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写成的史学专著来学习。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潮。1,历史主义的内涵和西方史学史上的历史主义史学思潮。2,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历史主义思潮的提出。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主义思潮。50年代中后期及六十年代初,翦伯赞与历史主义思潮的发展。5,文革的发生与历史主义思潮受到的批判。重点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历史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二、十七年重大史学问题的讨论一)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即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间题的讨论。2,建国后有关这一讨论的再起。3,古史分期讨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可分为三家,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和以尚钺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论”。此外还有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等。重点问题: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二)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1,建国前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研究,多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2,建国后的讨论及主要观点。主要有四种看法:①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说;②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说;②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说;④前期国有为主,后期私有为主说。难点问题: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的内涵是什么?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三四十年代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2,《红楼梦》研究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的再起。3,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讨论偏重于与“萌芽”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于何时,就有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清说等不同观点。重点问题:如何理解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四)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1,问题的提出。2,讨论的展开与主要内容。讨论以1958年至1966年最为激烈,发表农民起义与战争的研究文章达2300余篇。讨论的内容主要有农民战争的性质、历史作用、农民政权的性质、农民的阶级思想以及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等。五)汉民族形成问题1,苏联史学家的观点与中国史学界就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2,范文澜的主要观点—一汉民族形成于秦汉说。3,讨论中的其它观点:汉民族形成于明代和汉民族形成于鸦片战争后。重点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中国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六)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提出。20世纪20、3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讨论。50年代以后讨论的再起与主要内容。讨论主要围绕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没有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各国及中国的历史等问题。重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七)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1,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提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论战的高潮3,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再讨论。讨论各方分别从生产方式、土地问题、社会特征、集权政治等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作了解释。难点问题:中国封建社会是否是长期延续而没有实质性发展?八)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1,讨论形成的背景。2,郭沫若对曹操的重新历史评价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讨论的形成。3,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对人物的阶级分析、如何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政治活动与个人品质、生活作风的关系等问题。重点问题:历史人物评价的历史(客观)标准与价值标准。三、新领域的开辟与研究成果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成就1,在通史研究方面,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都纷纷拿出新的研究成果,或对旧作重新加以修订和改写。2,断代史和专题史的研究,出版了很多史学专著,在数量上占了整个中国史著作相当大的比例,并有相当一批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3,研究古史的论文,一些出版单位将一些有关重大问题的论文缀辑成集出版,对各专著作了了重要补充。4,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成绩突出。二)迅猛发展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各地研究机构相继成立,高等院校的教学研究得到加强,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近现代史研究的骨干力量。2,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历程及其重大历史问题和人物进行了广泛探讨。3,近代史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各种著作的出版,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4,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繁荣还表现为资料整理的突出成绩。三)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步1,史学史研究的起步。2,全国范围内史学史讨论的展开及其内容。主要讨论了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中国史学史与世界史学史的关系、史学史教科书的写法等问题。3,中国史学史论著的发表。四)世界史研究的开创1,建国以后,世界史研究迅速起步,通史、断代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等研究全面铺开,其重要突破就是改变了以往世界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史观。2,亚非拉美史研究的开展。重视亚、非、拉史研究是我国世界史研究区别于欧美各国的一个显明特点。3,西欧近现代史,尤其是英、法、德三国史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美国史、苏联史、国际共运史等国别史和专史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就。重点问题: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主要表现和内容。四、十七年史学的失误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片面和错误理解与运用1,将唯物史观代替史学理论的研究。2,对胡适批判斗争的政治化。3,史料整理与史学理论研究的对立及其危害。4,史论关系的大论战:以论带史和以论代史。二)“左”的政治错误的干扰和破坏50年代初对《武训传》的批判,是领导人意志和政治运动对史学干扰的第一个突出事例。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与所谓打退所谓资产阶级思想的进攻。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的“史学革命”运动与“厚今薄古”斗争。60年代初,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5,文革前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的斗争,以学术为手段进行政治斗争,历史学终于走进死胡同。三)十七年史学失误的后果。政治运动不仅将中国历史学引向一个错误的方面,而且大大影响了历史研究范围的进一步开拓和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国历史学孤立于世界史学发展的主潮之外,严重滞后于世界史学的发展。重点问题:十七年史学失误的表现及其危害。本单元课时分配:5课时复习思考题:1,试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历史主义史学思潮形成发展的过程。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讨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3,试述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新领域的开辟和研究成果。4,十七年史学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七章新时期的史学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史学也开始解放思想,开拓视野,面向世界,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中国史学既取得了许多成就,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史学之拨乱反正一)对文革初期反动史学理论的批判1,对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2,对史学黑暗论的批判。3,对历史创造者问题中教条主义的批判。二)对影射史学的批判1,文革时期的影射史学的实质。2,影射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3,对影射史学的批判。三)对“文革史学”专制主义的批判文革结束后,史学领域经过拨乱反正,渐渐摆脱了文革史学的精神枷锁,基本扭转了错误的历史观念,史学回到了比较正常的轨道。重点问题:文革时期影射史学的实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二、史学思潮之递嬗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反思及其思潮的形成1,“回到历史主义去”的提出与对翦伯赞史学思想的再认识。2,“回到马克思去”的史学思潮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问题的大讨论。一是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二是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3,“回到乾嘉去”的史学思潮。重点问题:从“回到历史主义”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思潮递变的原因是什么?二)向世界史学主潮靠拢1,系统论史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原因。系统论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系统论思潮在短时间内风靡史学界的原因。2)走向跨学科研究的史学思潮新时期中国史学努力走跨学科的道路。年鉴学派理论和方法与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重点问题:新时期中国史学界向世界史学靠拢的表现是什么?三、中国史学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一)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问题讨论的继续1,讨论的主要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民族英雄问题等。2,讨论的新特点。首先,打破禁区”纠正错误看法,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其次,讨论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再次,研究方法的更新受到普遍重视,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心理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被引入史学研究领域,从而开阔了研究视野,提出了不少新见解。重点问题:新时期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问题讨论的新特点是什么?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发展1,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理论研究难以发展的原因。80年代史学理论发展的起步。80年代以来史学理论研究热潮的表现。4,新时期中国史学理论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5,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升温。重点问题:新时期史学理论研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文化热的兴起1,新时期以前文化史研究的薄弱及其原因。2,文化热的兴起及其原因。3,文化热兴盛的过程和表现。4,文化史研究热的基本问题。5,文化史研究的兴盛对当代史学发展的意义。重点问题:文化史研究的兴盛对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意义。四)社会史研究的复兴1,新中国前社会史状况。80年代前中国社会史研究被排斥。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的复兴。4,社会史研究的主要领域。5,社会史研究复兴的意义。重点问题: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复兴的意义。五)世界史研究的突飞猛进1,新时期世界史研究的新进展。2,世界史研究发展的表现。一是,世界史研究已形成相对独立、与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鼎足而立的一大学科。二是,对旧领域的拓展和新领域的开辟。三是,研究视野扩大,向深层次发展。四是,研究队伍逐渐扩大,逐渐改变世界史研究队伍老龄化和知识老化的缺陷。重点问题:新时期世界史研究发展的表现。六)考古学的飞速发展1,新时期以前考古学发展的得失。2,人才与教育机构的发展。3,新时期考古发展的表现。4,新时期考古重大发现。七)古藉整理与研究的新气象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