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变异学研究本章概要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仍然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法国学派建立了以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三大理论为支柱的同源性影响研究大厦。但是,影响研究本身却存在着实证与审美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法国学派没有认识到在影响中存在着变异性,这是一个重大缺憾。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打破了法国学派强调的事实联系的自我设限,关注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与规律,弥补了法国学派倡导的文学实证性科学取向的不足,取得了重要进步。我们在尊重法、美学派学科理论的同时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此之前的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是缺乏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的,而文学变异学研究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是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目录CONTENTS变异学学科的基本原理文学的他国化研究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译介学Part
1Part
2Part
3Part
4Part
4Part
4形象学接受学第一节变异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变异学的理论核心不同文明文学的异质性与变异性大于共同性,而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变异学正式提出之前,国内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文学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如严绍璗的日本文学“变异体”研究、谢天振的译介学都涉及这个问题,可惜的是没有人对此问题作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实践表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由起点经由媒介到终点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失落、变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此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的理论才是可靠的。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异质性和变异性。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建立时,其立足点往往在于寻求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中文学的相同之处,是求不同中的同;但是现在变异学让我们看到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寻求不同国家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因素,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革命性变革。二、变异学的研究范围第一是跨国变异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学都有各自的文学传统,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因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读者、译者个人因素等种种原因而产生变异。Part2Part1Part3第二是跨语际变异研究。这是比较文学变异学在语言层面展开的研究,它主要研究文学现象通过翻译,跨越了语言的藩篱,最终被接受者接纳的过程。跨语际变异研究的典型代表就是译介学。第三是文学文本变异研究,典型代表就是文学接受研究。文学文本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文学文本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异也就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二、变异学的研究范围第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典型的理论是文化过滤。文学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穿越,必然要面对不同文化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
会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要面对的事情。Part2Part1Part3第五是跨文明研究。典型的理论就是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萨义德“理论旅行”的观点来理解“话语变异”:当一种文学理论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之后,这种理论话语必然会产生变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正确理解“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问题。首先是文学理论的“他国化”。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时,处于接受方的文化对传播方的文化会有一个吸收、选择、过滤的再创造过程,同时,传播方的文化必然会被打上接受方的文化烙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从最初的“求同性”到“异质性”再到现在的“变异性”,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变异学研究不仅是比较文学理论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也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另一创新性路径。首先,比较文学变异学是比较文学的学科整合。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中最为基本的核心是跨越性。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特质凸显了比较文学是具有世界性胸怀和眼光的学科体系。其次,变异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文学理论是从文学作品中总结出来并用于指导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则。对文学作品而言,“理论”就是一个“话语”。从学科史的实践上来看,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学科特质几乎就没有稳定过。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缩小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人为地造成比较文学研究的危机。三、变异学的学科地位第二节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由此可见,文学的他国化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文学的他国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过滤、译介、接受而产生的。其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其三,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主的。文学在传播到国外之后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从接受国来说,亦即本国文学为他国文学所“化”,西化后的中国完全以他国的文学规则、文学话语来重新建构本国文学,其后果就是本国文学逐渐被取代,乃至被彻底化掉。如五四时期的中国诗歌,完全采用了西方诗歌的形式和规则。可以看出,文学传播过程中虽然遇到过滤、译介、接受所带来的文学变异问题,但其本身的根本话语特点并没有改变,仍然具有传播国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话语特点。一、文学他国化的定义和特点二、文学他国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首先,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世界上就存在着不同质的文明,发展至今,基本上可以分作三大类,即以中国儒道文化为主的东亚文明体系,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明体系,以印度文化为核心的印度文明体系。其次,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在众多领域环环相扣、层层交叠的整体,任何国家的封闭自守都是自身发展的无智选择。尤其近年来国际交往与竞争已经走出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单方面比量阶段,逐步重视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外交政策的软实力对比,文化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成为世界舞台的焦点。最后,传播国与接受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文学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必然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对外来因素进行重新改造与重新解读和利用,一切外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由于不同质文明传播过程中必然产生碰撞及碰撞后的结合与改造,所以“当一种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跨语际译介和传播之后必然被不同程度地‘他国化’”。三、文学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弗朗兹·法农在谈到一种理论的民族化过程时说,民族化的过程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民族知识分子证明他已经吸收了占领者的文化”;“第二阶段,本土作家受到了困扰,他决定记住自己是什么”;“第三阶段,也称为战斗阶段,曾经试图在人民中沉默并且和人民在一起沉默的本土作家现在正好相反,他要摇醒人民。”其次,按常理说,文学的他国化应该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他国化的同时也在化他国,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并不是任何文学间的对话都能够实现他国化,有的国家的文学可能有一个化他国的过程,而始终不被他国化。最后,阐述文学的他国化以及文学变异学,最重要的是文学的文化规则,接受国的文化规则决定着该国文化意义的生成方式、审美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四、文学他国化研究的意义首先,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填补了比较文学的空白。文学的他国化是比较文学变异学最突出的现象,其产生的基础就是文学的变异性。其次,文学的他国化命题的提出,有助于正视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避免盲目地全盘照搬。最后,充分重视文学的他国化,有助于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第三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文化过滤比较文学所采用的任何研究必须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对外来因素进行重新改写、重新解读和利用,也就是肯定接受者在文学交流、对话中的主体性。简单而言,就是一切外来文化必须经过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生作用。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影响研究的褊狭和过失,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接受方一直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总体来说,比较文学界对于文化过滤的探讨还存在尚待与广阔的文化思潮结合的缺陷,其理论支撑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文化过滤的定义首先,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每个人生长在各自的特定地域时空中,与生俱来地烙上其地域时空的文化印痕、具有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因素的特点。其次,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由于接受者先天性具有与传播者相异的文化构成,所以承认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化过滤的前提条件。在文化、文学交流过程中,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模式,不自觉地对交流信息进行筛选以符合自身需要,致使交流信息呈现变形、伪装、叛逆和创新等多种可能性。最后,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主体间性发挥作用的过程,文化信息在主体间碰撞后产生的脱落、变异、创新现象构成了文化过滤的基本内容。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社会文化历史“作为最初的规定性,指挥那些解释图式和模式(这些解释图式和模式强迫人们接受一种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它们以命令和禁止的方式管理/控制着那些话语、思想和理论的逻辑”(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一种文化之所以得以独立,就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规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语言。”文学交流活动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和信息交流,它的载体是符号,语言是当今最为普遍使用海德格尔的符号。(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二、文学误读(一)文学误读的研究状况接受者与放送者及其各自所处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必然致使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者对放送者的文化进行渗透、修正与筛选,文化过滤便由此而产生。文化过滤的直接后果是“静态的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读者解读时所获取的信息之间往往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相对于文化过滤的研究,国内学界对文学误读的关注明显不足。比较而言,曹顺庆所编著的《比较文学论》一书对误读的研究比较周详,书中不仅对误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关系,同时运用布鲁姆“影响即误读”的观点对具体事例予以阐释和论证,从比较的视域肯定了误读在文学交流中的创造性作用。(二)文学误读的概念及机理误读本义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过去多为贬义词,用来指不正确的阅读或理解错误、失误。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出现,“误读”才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题。在比较文学及本教材中,“误读”指偏离源语读者正常阅读的阅读。以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和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的观点来看,所谓的“正确阅读”根本不存在,文学的理解必然是误读,文学误读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其次,文学的传播不但跨越了空间地域差异,同时也意味着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伽达默尔指出:“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包含着从词义上所说的偏见,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见就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二)文学误读的概念及机理最后,文学误读是一种创新。就跨异质文明的文学文本交流与对话而言,其根本的变异产生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与不对称性。文学交流中的创新意味着把“世界在各种不同的语言世界中所经验到的”“细微差别”带入对方。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是一种变异,而翻译是一种创新。文学误读和文化过滤都是复杂多样、多层次的,是接受客体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与交流中,真正“不可译性”往往是由主张“忠实”的人促成的。忠实观本身意味着肯定原文的形式、意义与意图在译语中的完全再现。而事实上,完全忠实在实践中不仅行不通,且暗示了对翻译行为的放弃,并最后以“不可译性”论之。相反,承认译文的差异性或变异性,不但肯定了文学文本在跨异质文明传播中的实际遭遇,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人们在一种新的认识策略上把误读与创新整合在一起。”第三节研究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意义首先,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研究揭示了文学变异的深层原因,是对传统影响研究的反拨与开拓。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而忽视接受,只看重外部的事实联系而轻视对文学性、审美性的探讨,以致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次,对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探讨确立了文学交流双方主体间性关系,打破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确立了多元文化理念。法国学派只注重影响研究,使得比较文学研究沦为强势文化、文化沙文主义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再次,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促进了文化新意义的产生。其过程既是原有文本意义衰减的过程,也是接受者文化渗透、新意义生成的过程。其结果一方面促使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生、延长生命;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视角拓宽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又丰富了接受主体的文化。最后,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研究深入到文学背后文化模子、文化语境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具有异质文化间对话与协商的色彩。总体而言,对文学交流、对话中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现象的研究,一方面将比较文学研究与接受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重视文学性与审美性的探讨,是对以影响研究为特色的法国学派的反拨与开拓,凸显了接受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01谢天振教授如是界定译介学:“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如果要对它作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的话,那么不妨说,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030204第四节
译介学自20世纪30年代始,翻译的研究被视为比较文学媒介学的核心。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译本和翻译者”作为文学交流的四种媒介之一进行了探讨;日本学者野上丰一郎在《比较文学论要》中,把翻译作为媒介学研究中“最主要问题”给予专门论述;意大利学者梅雷加利提到“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译介学虽然深受国外翻译研究体现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创新性,是独具中国比较文学特色的变异学学科。在中国,译介学的名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刚刚在中国兴起之时,翻译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在这时并未得到凸显。译介学的兴起卢康华、孙景尧认为译介学就是关于译本、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研究;随后法国学者谢弗莱尔在《比较文学》中提出应该从“接触外国作品之正常方式”、“翻译理论与比较文体”、“翻译文学与接受体系”三方面来分析翻译问题参见谢天振则称翻译中的信息增添、失落、变形和文化意象的传递,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都应属于译介学的研究领域。严格来讲,译介学“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总括而论,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可归列成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以及翻译文学史研究三大项目。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一)翻译理论研究传统观点轻视翻译理论,致使翻译理论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人们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原文相对于翻译是中心的、原创性的、自主的、建设的、阳刚的,而译文则是从属的、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三)翻译文学史研究有学者认为,翻译文学应该加入本国文学的行列,翻译文学史也就是本国文学史,谢天振就持这种观点。换句话说,翻译文学史已经变异为他国文学的一部分,这是译介学变异性的重要体现。国内学界对于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二)翻译文本研究文学翻译行为的结果是译本和译作。文学译介的实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文化间的冲突都会成为文学翻译的制约要素,加之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知识结构、文化视域和政治意识形态背景等因素,翻译文学必然对源语文学进行“创造性叛逆”,译本出现诸多变异之处在所难免。三、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译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尤其在中国,如果以第一本专题教材的出版为起点的话(1999),则其历时不过10年而已。然而,在比较文学迈向跨国、跨文明、跨学科研究新阶段之际,突破单一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估翻译的价值,是解决比较文学“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译介学学术范式的形成对比较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比较文学迈向跨国、跨文明、跨学科研究新阶段之际,译介学对翻译领域变异现象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对翻译价值的重估,解决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长期以来面临的危机。译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客观层面上,其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助推力是不可小视的。也正因为译介学是跨文明对话中的新兴学科,所以其理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01一方面,形象学中包含着变异学因子。形象学与译介学不同,并不是与传统截然对立的新兴学科,早在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初期,法国影响研究的渊源学分支中就隐含着形象学研究的规则,如路易·雷诺的《德国影响在法国》(1922)、班克斯的《尼采在法国》(1929)等。02第五节
形象学另一方面,形象学体现出综合性研究的特质。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形象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和想象。他者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它要求研究者的聚焦点不局限于文本、修辞和话语,而要对“其生产及传播条件,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01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他者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他者形象的建构和表现必须依靠注视者,而异国作为他者形象的存在为注视者的注视提供了必要的源泉。既然形象学重点在于关注他者与注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就有必要对他者、注视者及二者的关系作进一步界定。02比较文学形象学主要关注他者形象的塑造。何为他者形象?由于形象学研究已深入到异国文化的深层,展开对异国的地域环境、民族心理、文化机理构成的分析,所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他者不仅仅指代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人物形象,同时异国形象、异国地理环境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一)文本内部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性,文学文本是任何文学学科研究的基石,比较文学形象学也不能放弃对于文本内部的研究。形象学对于文本内部的研究是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上展开的。(二)文本外部研究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尽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石,但文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存在物,对于异质文化下形象学所塑造的他者形象,更是牵扯到文本外部一系列因素。文本外部研究属于文学社会学范畴,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性。第六节
接受学比较文学首先是对文学的研究,所以必然受到文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传统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几乎都是在作者和作品中心的层面上展开其各自论证的,当他们从“我”出发追寻文学的意义时,也无形之中确立了主客体对立的二元关系,这造成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学科渊源及定义比较文学接受学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基础,自觉地将接受理论应用于比较文学中,但其并不是广泛地研究任何作品在任何阅读情况下的大众接受心理和作品的意义生成。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主要关注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以及接受过程中发生变异的情况。二、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首先,比较文学接受学主要研究在跨国界、跨文化/文明的范围内,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受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于意义理解上所产生的认识差异。其次,各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审美趣味与追求下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是比较文学接受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折射出不同民族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最后,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至发生变异的也是比较文学接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接受不仅体现在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中,同时还表现为本土作家接受异国文学后在自身作品中的应用。三、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一)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接受理论创始人姚斯和伊瑟尔在借鉴阐释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把批评的焦点从传统的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力图证明作品是文本(text)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理论特色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接受的多样性,认为读者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接受理论认为一切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历史时空中进行的,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多样性。再次,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以读者的“先在结构”和“成见”为基础,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理解。又次,文本本身多层次结构中的“空白点”和“未定点”为读者的多种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最后,接受理论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出发将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分为水平接受与垂直接受。(二)接受学与影响研究比较文学接受学与重实证精神的影响研究也有区别。尽管二者都重视对接受者的研究,且有影响就必然有接受,接受也离不开影响,但是二者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还是可以看出明显区别的。从二者的联系看,影响研究一向关注接受。梵·第根曾将影响的传播过程划分为放送者、媒介者和接受者三部分,并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梵·第根希望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正是这一基点的建立,流传学和渊源学研究都未对影响和接受做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进行明确区分的是韦斯坦因。三、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构的完善。传统的比较文学论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课件
- 员工思想调查报告
- 甲状腺引流护理
- 《如何制定经营目标》课件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的股权转让合同
- 护理门诊申报答辩
- 自来水承包合同 3篇
- 2024年度电子合同签署平台开发与运营合同3篇
- 新生儿完整护理教程
- 春节园游会活动方案
- 水平定向钻施工技术培训的讲义课件
- 骆驼的抗沙标配(2020新疆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 铁路客运员(初级)理论考试复习题库汇总(含答案)
- 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 高中化学-探究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及转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空气压缩机技术规范标准
- 铜及铜合金物理冶金基础-相图、紫铜
-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之输血指南
- 色彩的三属性与色立体
- 大国工匠彭祥华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