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神柏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威胁生命的无价值感黄国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各人的价值高下,常常以其所获得的成就而定。当人处于事业失败、年老、晚期疾病、经济拮据的状态下,常常会产生无价值感,带来消极的认知。这时,人们常会依次表现出典型的三个K:事业(Karriere)——竞争(Konkurrenz)——崩溃(Kollaps)。当胜利者、失败者都把市场作为共同的价值尺度,并以此等同于个人的成就时,在竞争中一步跟不上,往往就会陷入内在的空虚与失望。但人的价值与尊严真的能够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吗?并非如此!作为一个人,一生成就会有高低,职位会有升降,但人的自身价值尊严却不应等同于职位、财富、名声。对于人的自尊和价值而言,成就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即使是生长在路边的一丛最最平淡无奇的青草,比起那些漂亮的塑料花来,也要卓越得多,因为它有着任何科学家所无法赋予的东西——生命。比起一个爬卧在乡村小屋地板上身患疾病的小孩来,古希腊最美丽的石雕像又算得了什么呢?后者虽然是美丽的,却是无生命的。这意味着,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不是靠外在的东西赋予的。生命的无价值感是一种自挫性的思维。事实证明,正确的认知,比传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要有效得多。我们应当用理性的思维来代替那些消极绝望的想法,使人们对人的绩效、价值、尊严获得正确的认知,摆脱追逐名利的社会世俗压力,提供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支撑人生的力量。这样,就能使人们不仅在成功中,而且也能在失败中,无论健康或患病,有工作能力或无工作能力,都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作为人,我是有价值的。《精神心理学》的作者丹尼什指出,价值感能“将我们与他人、自然和生活的源泉联系起来,帮助我们超越和拥抱生活”。而丧失价值和意义感,则会使人迷恋于过去,困惑于现在,害怕将临之未来。保持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许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时,它仍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二战期间,弗兰克曾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度过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对生命与价值的关注,成为他感悟人生真谛、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其中有一幅感人至深的场景,是对一位女俘的描述:这位女俘自知不久于人世,然而当我同她说话,她却显得开朗而健谈。她说:“我很庆幸命运给了我这么重的打击。过去,我习惯了养尊处优,从来不把精神上的成就当一回事。”她指向窗外,又说:“那棵树,是我孤独时唯一的朋友。”从窗口望出去,她只看得到那棵树的一根枝丫,枝丫上绽放着两朵花。“我经常对这棵树说话。”我急忙问那棵树有没有回答。——有的。——它回答些什么呢?——它对我说:“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寥寥数笔,弗兰克的寓意已深蕴其中。当阴影不再是黑暗,欠缺不再是失败,沮丧不再成为绝望,生命不再畏惧死亡,即使我们真的默默离开世界,一个坟墓又关什么紧要呢?来源:《读者》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世俗观点认为,人的成就决定人的价值。所以当人在无法取得成就的时候无价值感就会随之而产生。

B.人自身的价值并不一定取决于成就的高低和职位的升降,也不应与财富、名声有联系。

C.作者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那些没有生命的古希腊石雕像,最多也只能算是美丽的。

D.一个人只要有了理性的思维,就能产生一种支撑人生的力量,人的尊严感也不会从生命中消失。

E.任何成功的人生都会有失败伴随,只要我们不再绝望,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会坦然面对。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丹尼什指出,价值感能使我们拥有不尽的生活源泉,让我们热爱生活。

B.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一切东西都失效时,它仍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

C.对生命与价值的关注,是弗兰克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度过三年监狱生活的重要精神资源。

D.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使集中营的女俘即使在临刑前也显得开朗而健谈。1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无价值感”的含义。(4分)

15.《精神心理学》的作者丹尼什指出,价值感能“将我们与他人、自然和生活的源泉联系起来,帮助我们超越和拥抱生活”。你认为呢?联系文中的观点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2.B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B项中的“并不一定”不符合文意。D项“只要有了理性的思维,就能产生一种支撑人生的力量”说法欠妥,原文强调的是要“用理性的思维来代替那些消极绝望的想法”。1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B项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也许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时……”。见原文。14.示例:生命的无价值感是一种自挫性的思维。当人们把市场作为共同的价值尺度,并以此等同于个人的成就时,由于在竞争中落后,而产生的空虚与失望的情绪。具体表现为迷恋于过去,困惑于现在,害怕将临之未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无价值感”所在的文段,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具体答题时可以采用下定义的方法进行,即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15.示例:我认为很对。①充分认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能使人们对人的绩效、价值、尊严获得正确的认知。这样,人们不仅在成功中,而且在失败中也充满自信。②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不是靠外在的东西赋予的,我们应当用理性的思维来代替那些消极绝望的想法,摆脱追逐名利的社会世俗压力,提供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支撑人生的力量。③保持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许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时,它仍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本题看似开放型试题,实则考查的是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答题时,切忌抛开文本主观臆断。

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如唐懿宗成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掉扁舟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哲宗元祜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河。根据文献记载估算,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万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苏轼曾亲自指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入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明清时期,人们对城市排洪防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清代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管护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康熙五年,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

(摘编自关照《海内沟河尽晏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赖城内排水沟渠和城中河道,这一点贯穿历史始终,是城市排水

管理的出发点。

B.唐代,朝廷重视城内排水沟渠的疏理、维护和开掘,民间特别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清淤、养

护,已出现职业化的清淤T。

C.宋代对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有深刻认识,认为苏州虽然名为水城,但没有大的水灾发

生,是因为城内水系发达能排涝。

D.宋代河渠管理更科学,除了定期疏通河道,当洪水到达一定高度,就要派士兵沿河防护,并

不准官府和私人侵占大堤。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汴京因为水系发达,调蓄容量大,成为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它有3重城壕、4条穿城河

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B.汴京3重城壕的蓄水量比4条穿城河大很多,表明人T开挖的蓄水T程比自然水道在排水

系统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C.汴京大街小巷的明渠暗沟是城市水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T程逐步将小的水流导引向

大的河渠,形成科学的排水网。

D.汴京的凝祥等4个池沼起到重要的蓄水功能,和水网相连则具有排涝的功能,单独则可用

于蓄洪储涝.减少水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对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视。苏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着眼于彻底治理,不让外河、

内湖危害市民。

B.明清时期对排水沟渠除了定期疏理之外,进一步明确责任,专人分段负责,街道厅、T部

委、顺天府等各有其责。

C.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建设起一个功能完备的

水网,就不会出现城市内涝。

D.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定时、定责,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很重

视,这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参考答案:1.【答案】B。曲解文意。第一段原文是“民间

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表明朝

廷和民间都重视河道的疏理和维护。2.【答案】A。【解析】以偏概全。第三段说汴京“整个

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

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

代城市排水的典范”。3.【答案】C。【解析】“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

化。文中除了说到水网问题,还多谈到水网的维护

问题。

【解析】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据说,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对身边的一群政要说:“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我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批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宣告结束,历时9年。作为战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战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进而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与“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不同,中国政府打一开始就坚持“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部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1939年3月4日,蒋介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时,再次重申战时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总而言之,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就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争,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基于此,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以西南联大为例,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参军人数834人,牺牲仅5人。读书人何以报国,这大约是每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正是出于读书人的天职,费孝通教授在炮火连天中翻译成《人文类型》;正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先生在躲避空袭的间隙,冒着生命危险写成了日后被誉为一代名著的《西潮》。对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这种以学问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冯友兰先生曾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他说:“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不顾国难,躲入‘象牙之塔’。其实我们都是怀着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那个悲愤是我们那样做的动力。金先生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陈旧的名字。金先生说,要使它有中国味。那时我们想,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一个西南联大我们就知道了战时中国的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回到俾斯麦那句话,一个国家之所以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不是军队。一个用知识、思想和文化武装起来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选自《2012中国年度杂文》中史飞翔《读书人与理性爱国》一文)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西南联大书写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战时教育政策以及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B.“一战”中英美各国以及“二战”中苏联征召大批大学生入伍充军战后却深感失策。C.抗战期间,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课程安排没有改动。D.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因此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E.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13.下列表述不能证明理性爱国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带领剧社义演上百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B.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战的解放区简陋的土窑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C.1948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D.1937年,杭州告急。为了坚持学业,并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分子,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辛征程。14抗战中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请结合文意概括原因。(4分)15.抗战期间,我国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郑振铎留在上海,有人因此怀疑他对抗战的态度。1958年8月,郑振铎在《光明日报》上表露心迹,“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我心里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参考答案:12.【答案】BE。(A原文中“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战决心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C原文“当时教育部的基本方针是“战时须作平时看”,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微调整了一下,加重了军事课、体育课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需要。D因果倒置。为保存“读书种子”以及为日后建国储备人才,当局表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但不做硬性规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战中学者教授及大学生牺牲很少。)13.【答案】C。(C证明知识分子有骨气。)14.(1)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2)抗战决心。(3)战时教育政策,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4)联大师生书生报国的炽热情怀。15.(1)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是爱国,在后方坚守书斋、矢志学问、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同样也是爱国。郑振铎留在上海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于文物。(2)所谓理性爱国,对于读书人而言,书生报国惟以学。他说我不能走,不能逃避责任,正是理性爱国的表现。与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炼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会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语。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炼是之。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击其惰归,可大得志。帝弗省。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贿日以重。炼时时扼腕。一日从尚宝丞张逊业饮,酒半及嵩,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遂上疏言:“今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当主忧臣辱之时,不闻延访贤豪,咨询方略,惟与子世蕃图自便。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谄则曲意引之。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帝大怒,榜之数十,谪佃保安。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炼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憨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炼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且缚草为人,象李林甫、秦桧及嵩,醉则聚子弟攒射。或踔骑居庸关口,南向戟手詈嵩,复痛哭乃归。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炼。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炼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炼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隆庆初,诏褒言事者。赠炼光禄少卿,天启初,谥忠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伉据,怜御史,调往平

用:因为B.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忧:指父母的丧事C.会俺答犯京师

会:会同D.嵩大恨,思有以报炼

报:报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3分)①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②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③炼愤国无人,致寇猖狂④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⑤要贿鬻官,沽恩结客⑥醉则聚子弟攒射之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沈炼担任溧阳知县期间,由于行为亢直倨傲,触犯御史,被调荏平,后又因为父亲去世离职,守孝期满后被补到清丰做了锦衣卫经历。B.沈炼行为刚直,嫉恶如仇,但行为很是狂放不羁;沈炼愤恨国中无人,导致俺答猖獗,于是上疏请求在敌军疲倦地回军时候,发动进攻。C.沈炼因为上疏揭露严嵩父子的种种倒行逆施而激怒了皇帝,被贬至保安为民,到了后在当地人帮助下才得到处所。D.沈炼到了保安后,深得当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让他们的子弟来跟着他学习;于是他在那里经常把忠义大节讲给孩子们听。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忠谋则多方沮之,谀谄则曲意引之。(2)塞外人素憨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炼。参考答案:4、C(会:副词,恰逢,适逢)5、D(①写沈炼行为狂放不羁;③写沈炼爱国;⑤写的是严嵩的行为。)6、A(守孝期满后被补到清丰任知县,后来入朝做了饰衣卫经历")7、(l)对于忠义之人的好的计谋,(他)却千方百计地阻挠实行;对于阿谈奉承的人,(他)却想办法引荐上去"(译出大意给2分;沮、则、引,每译对一处给1分。)(2)塞外的人向来正直淳朴,又都熟知严嵩的恶迹,都争着咒骂严嵩来让沈炼高兴。(译出大意给1分;素、谂知、詈、快,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官溧阳知县。由于刚直傲慢,忤逆御史,被调到茌平。父死后他离去,补在清丰,调入朝廷为锦衣卫经历。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颇为狂放不羁。每次饮酒就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对他很好。陆炳与严嵩父子交情深厚,所以沈炼也多次和严世蕃一同饮酒。严世蕃用酒虐待客人,沈炼心有不平,总是同他唱反调,严世蕃畏惧而不敢和沈炼计较。正遇上俺答侵犯京师,致书求贡,有许多轻慢的话。下到廷臣广泛讨论,司业赵贞吉请朝廷不要答应。廷臣没有人敢支持赵贞吉的,惟独沈炼支持他。吏部尚书夏邦谟说:“你是什么官?”沈炼说“:我是锦衣卫经历沈炼。大臣不说,所以小吏说这件事。”于是罢去廷议。沈炼愤慨于国家无人,致使敌寇猖狂,上疏请求用万骑保护陵寝,万骑保护通州的军队储粮,而集合勤王军队十多万人,在敌人疲劳时发起攻击,会取得大胜利。皇帝没有省悟。严嵩被皇上贵宠而当权,边臣竞相贿赂送东西给他。等到失事后惧怕得罪,更加运送金银贿赂严嵩,贿赂一天重于一天。沈炼时时扼腕感叹。一天跟尚宝丞张逊业饮酒,酒喝到一半就谈到严嵩,因慷慨怒骂,涕流满面。于是上疏说“:去年俺答侵犯顺天,陛下奋扬神武,想乘时北伐,这是文武群臣所希望竭忠效力的。但是要制胜必先进行朝廷计议,计议必定要先为天下除去奸邪,然后外寇可以得到平定。现在大学士严嵩,贪婪之性的毛病已达膏肓,笨拙浅陋之心顽如铁石。在皇上忧虑臣民受外寇之辱的时候,没有听说他延访贤豪,咨询方略,只与他的儿子严世蕃规划图谋自己的私利。多方阻止忠诚谋略的上告,而曲意引荐谀谄之小人。索贿卖官,沽恩结客。朝廷赏赐一人,他说‘由我赏他’;朝廷罚一人,他说‘由我罚他’。人们都窥伺严嵩的爱恶,而不知朝廷的恩威,哪个敢议论他?现在姑且列举他罪状中大的来说吧。收纳将帅的贿赂,破坏边陲的安宁,这是第一点。接受诸王的馈赠,每事都暗中予以庇护,这是第二点。收揽吏部之权,虽然是州县的小官吏也要以贿赂获得,致使做官应守的常道大受破坏,这是第三点。每年向抚按索取成为惯例,致使有司递相承奉,而闾阎百姓之财一天天减少,这是第四点。暗中制抑谏官,使人不敢直言,这是第五点。嫉妒贤能,只要有人一忤逆他的意思,必定被致之死地,这是第六点。纵容儿子接受财物,使天下人怨恨,这是第七点。运财物回到家乡,无日不有,致使道途驿站骚扰,这是第八点。久居政府,擅宠害政,这是第九点。不能协助谋图讨伐敌贼,致贻害君父忧虑,这是第十点。”同时还一并论及夏邦谟谀谄黩货的情况。请求将他们都罢斥掉,以谢天下。皇帝大怒,将他拷打数十,贬谪到保安去种田。他去后,没有馆舍。有商人询问到他得罪的缘故,搬家让舍给他。里长老也天天送柴米给他,派遣子弟跟他学习。沈炼谈说忠义大节,大家都非常高兴。塞外的人一向忠厚直爽,又熟知严嵩的奸恶,争着骂严嵩来讨沈炼的高兴。沈炼大喜,天天与他们一起骂严嵩父子是常有的事。而且束缚草人,像李林甫、秦桧和严嵩,酒醉后就聚集子弟钻射他们。或者骑马越过居庸关口,面向南伸手指骂严嵩,又痛哭后才回来。这些话逐渐传到京师,严嵩非常痛恨他,思考着用什么来报复沈炼。在这以前,许论总督宣、大,经常杀良民冒功,沈炼致书责备他。后来严嵩的党徒杨顺做总督。正好俺答入侵,破应州四十多堡。杨顺惧怕得罪,想上敌人首级论功自解,听从吏士诛杀逃避兵战的人,还超过许论。沈炼遗书责谴他更加急切。又作文祭祀死了的人,言词多讽刺杨顺。杨顺大怒,让私人找严世蕃,说沈炼结士击剑习射,居心叵测。严世蕃将这嘱托巡按御史李凤毛。李凤毛荒谬自责说:“有这种事,已经暗中散去他的党徒。”既而代李凤毛的人是路楷,也是严嵩的党徒。严世蕃嘱咐他和杨顺一起图谋这件事,许诺给他们厚报。他们两人日夜谋图如何中伤沈炼的事。正巧蔚州的妖人阎浩等人一向用白莲教蛊惑众人,出入漠北,泄露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他们,词所连及的人很多。杨顺大喜,对路楷说:“这足以报告严公子。”撰改沈炼的名在其中,诬蔑阎浩等人师事沈炼,听从沈炼指挥,具狱上奏。严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许论这时正掌管兵部,竟回覆如其奏。斩沈炼于宣府街市,将他儿子沈襄戍守极边。给予杨顺一子锦衣千户,路楷等人待选五品卿寺。这时是三十六年(1557)九月。杨顺说:“严公薄我赏,意岂不满足吗?”拿沈炼的儿子沈衮、沈褒,用杖打死,再移檄令逮捕沈襄。沈襄到达后,拷打审讯正急,恰巧杨顺因他事被逮捕,沈襄才得以免死。后来严嵩败露,严世蕃被诛。临刑的时候,沈炼所教的保安子弟在太学的人,用一锦帛写上沈炼姓名官爵,持举入市。看到严世蕃断头完毕,大呼说:“沈公可以瞑目了。”接着恸哭离去。隆庆年初期,皇帝下诏令褒赏言事的人。赠沈炼光禄少卿。天启初年,赠沈炼谥号忠愍。

5.阅读回答曾子耘瓜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日:“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④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曾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③瞍:瞎子。

④殪:杀。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也参得罪于大人

向:向着,朝向。B.参来,勿内

内:通“纳”,使进入。C.援琴而歌

歌:唱歌。D.委身以待暴怒

委身:放弃身体2、与“欣然而起”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两项是

)A.徐而察之

B.垂拱而治

C.索而杀之

D.吾恂恂而起,视其缶E.太后盛气而揖之

F.父老迎而劳之3、与“知其体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吾其还也C.于乱石间则其一二扣之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E.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F.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曾参由于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但他毫无怨言,援琴而歌,希望父亲听见歌声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B.本文主要记叙曾参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的故事,说明作为父亲不应该对儿子下毒手。C.本文引用孔子的故事,意在谴责曾参作为儿子,不应该陷父亲于不义,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D.孔子所认为的孝是作为儿子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以免陷父亲于不义。参考答案:1.A

2.F

3.CF

4.A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蜀茶法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负责茶叶收购的部门),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宋文辅也。”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输,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民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札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蒲宗闵同领其事

领:负责B.蜀之茶园不殖五谷

殖:种植C.比至岁终,不可胜算

比:等到D.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

坐:连带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A.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B.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C.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D.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9.《东坡集》诗“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中“折其锋”是何意?文中写了“矫矫六君子”哪些人的什么事情?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6.D

7.A

8.B9.折其锋是指反抗李杞等人以茶业剥削百姓的事情。文中写了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张宗谔、张升卿“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吕陶揭露李杞等人的腐败,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等事件。10.(1)茶叶方面得利多少,和那些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内情外地大都不知道。(2)他们在收购税赋的时候,常常扣压茶叶的斤两,侵吞其中钱财价值,从中渔利。(3)其他地方已经允许通商,两川之地却仍为禁地,伤害国家和民众,没有比这再严重的了。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坐:获罪。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介词。A项的“以”:因为,介词;B项,以:凭借,介词;C项,以:把,介词;D项,以:并且,连词。8.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依据文意来判断,不同处在“尽榷”、“卖之”和“终”,“尽榷”后面应接宾语“民茶”,“卖之”应为“作十三千”的谓语,“比至岁终”应连在一起,故答案为B项。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折其锋”这里是取其比喻义,“其锋”意指李杞等人以茶业剥削百姓的事情,而“折”当然就是反抗的意思。这可以由文中周尹等人的行为可以看出。第二问由“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可以看出文中只写出了其中的四个人,“正孺、醇翁”两人的事情未写;然后加以概括就可得出答案。1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句中关键词语是“课”“夫”“无由可知”,“课”本指某行业,这里引申为“得到”,“夫”是指示代词“那些”。(2)句要注意“输”(本义为“输送”,这里是“收购”)、“压”(扣压)、“直”(通假字,价值)。(3)句要注意“许”(允许)、“体”(国家)和介词结构后置句(“莫甚于斯”应为“于斯莫甚”)。【参考译文】管理蜀地的各种机关,唯有茶马一台(负责茶叶收购的部门)最为富盛,茶叶方面得利多寡,和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其内情外地大都不知道。我记得《东坡集》中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诗中说:“茶为西南病,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下面的注解是:“二李,指的是李杞和李稷。六君子指的是思道与其侄正孺,还有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钧、宋文辅等六人。”开始时,在神宗熙宁七年,派遣本司干当公事李杞负责买茶事宜,并让蒲宗闵共同负责。蜀地的茶园不生长五谷,只适宜种茶,赋税一律折合成钱,三百钱折合一匹绢,三百二十钱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捆,税额总共达三十万。李杞创设了官场,每年增息四十万。在收购税赋时,往往压斤两,从中渔利。李杞因疾病离任,都官郎中刘佐假装体量下情,定了许多具体措施,于是蒲宗闵就提议民众茶叶的十分之三,全部卖给官场,蜀地产的茶叶全部由官场专卖,老百姓更为难以承受。彭州知州吕陶进言:“天下的茶法已经通行,可蜀中单独实行专卖,况且川陕四路所产的茶叶,与东南各地相比,还不及十分之一。其他地方已经允许通商,两川之地却仍为禁地,伤害国家和民众,没有比这再严重的了。况且全部专卖民众的茶叶,随买随卖,有的今天买十千,明天就以十三千的价格卖出,到了年终,利息就算不清,岂止是三分利。刘佐、李杞,蒲宗闵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严重困扰了西南民众的生计。”于是刘佐被罢免了职务,让国子博士李稷接替其职,但吕陶也被治罪。侍御史周尹又大力论述专卖茶叶的害处,被贬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两人,又建议废除专门管茶的部门,依旧恢复茶叶通商。李稷弹劾他们疏忽荒谬,结果二人都被贬官。茶场司行公文督促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启奏,认为专卖不当。李稷又诬蔑陷害宋大章言辞猎奇,使之受到惩处。一年之中,在专卖茶叶方面获利七十六万串,李稷可谓有奇功,皇上下诏记录李杞的前功并为他的儿子封官。后来李稷死在永乐城,代替他的陆师闵上奏说他治茶五年,共上缴净利四百二十八万串,皇上下诏赐田池十顷。以上所写的事实,在宋史中都可以看到,东坡先生所说的思道指周尹,永徽是指二张之一,元钧就是吕陶,文辅就是宋大章,正孺、醇翁两人的事情就不清楚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理解,与漫画寓意符合的一项是()A.批评某些高高在上喜欢摆架子的人。B.赞扬具有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人。C.批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不学无术的人反倒比饱学之士有地位。D.批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学无术之徒反倒对饱学之士颐指气使。参考答案:DA.“批判某些高高在上喜欢摆架子的人”不符合漫画内容;B.“赞扬具有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人”,“脚踏实地”漫画没有体现;C.“不学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