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_第1页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_第2页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_第3页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_第4页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0-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9篇

著名历史故事。

不知如何下笔是很多写文档遇到的难题,广泛地借鉴范文是写作的一个好方法。范文对于我们日常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优秀的范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1】

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古意赏析:历史秘闻故事

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古意赏析

《古意》是吴伟业的代表作之一,共有六首诗歌。

吴伟业画像

第一首是:争传娶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哪得恨长门?

第二首是: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可怜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第三首是:从猎陈仓怯马蹄,玉鞍扶上却西东。一经辇道生秋草,说著长杨路总迷。

第四首是: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第五首是: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慎夫人。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唯应礼玉真。

第六首是: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这六首《古意》都是吴伟业的经典作品,是六首怀古作品。诗歌中,吴伟业用了大量的意象描绘出了六幅不同的场景,虽然画面不同,但是都有同一个主旨目的,在于抒发亡国之情。诗中,用了泪痕、恨、哭、憔悴、泪流、怜等词眼,向世人说出内心的悲凉之情。吴伟业生活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他才华最盛的时候,恰好也是社会最为动乱时候,李自成入京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称皇帝没多久,吴三桂就引清军入关,此后明朝廷彻底结束了。面对新的统治政权,吴伟业在诗歌中,用珊瑚和花等意象,抒发了自己不愿向清朝统治阶级低头,但是面对世态,无可奈何之情;除此之外,进一步表了到身为明朝遗员,如果降服于清政府,就无颜面对旧明朝人士的纠结之感。

吴伟业诗选的鉴赏及赏析

《吴伟业诗选》是叶君远所选注的诗歌选集,这部作品于2000年发行。众所周知,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便是清朝,比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都是著名的诗人,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名气,直到今天,他们的诗歌作品依然炙手可热,成为老少咸宜的经典作品。

吴伟业作品

唐诗宋词虽然有很大的名气,但是其它朝代也有一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一生写有大量的作品,后人知道的却很少,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叶君远将明代吴伟业等诗人的作品选入到《吴伟业诗选》中,让读者在欣赏唐代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其它朝代的名家大作。

在《吴伟业诗选》中,有大量吴伟业的诗歌作品,比如《圆圆曲》、《遇旧友》、《读史杂感》等等,吴伟业的诗人大多为怀古之作,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在诗歌《过吴江有感》中,吴伟业写到: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吴伟业通过诗歌叙事,先是用了大量的意象烘托出一片寂寥毫无生机的破败景象,进而借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诗歌中,可以看出吴伟业心生悲凉,但是却无力扭转的情形。

《吴伟业诗选》中收藏了明清之际的诗歌作品,让后人在此基础之上,解读明清诗歌发展历程和形式体现,拜读明清诗人的瑰丽作品。

吴伟业诗作遇旧友赏析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年间,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当时和钱谦益等人被称为“左江三大家”,在当时社会享有很高的盛名,除此之外,吴伟业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因为擅长写七言叙事诗而被人熟知,后人称他的诗歌体裁为“梅村体”,在诗歌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诗歌《遇旧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吴伟业画像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这是《遇旧友》的诗歌内容。在这首诗歌中,吴伟业向世人展现出了一幅凄惨落魄的画卷。

明末清初年间,社会动荡不安,明朝廷的日益腐败,导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当时,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加上清军对明朝的虎视眈眈,后来吴三桂投靠清军,灭掉李自成的队伍,清军入关后,明朝正式覆灭,吴伟业身为一名明朝遗民,内心必然是十分痛苦。他身为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披甲上战场,但是内在又有文人的气节,不为清朝统治所低头。生活在乱世之中,吴伟业感觉自己非常困苦,走在路上时,刚好碰见了和自己遭遇相同的明朝遗民,俩人相见都落下了眼泪,因为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倍感亲切,彼此约定成为朋友。

这首诗歌反映了吴伟业心中苍凉落寞的心情,面对新的朝廷统治,他很不甘心,但是却没有办法。在当时,和吴伟业一样的文人们,大多选择了隐居生活。

揭秘吴伟业和哪一个名妓有交往

吴伟业和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有过交往,后来吴伟业还作诗一首,怀念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卞玉京长相秀丽,长大后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而卞玉京从小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女。

吴伟业作品欣赏

卞玉京为人清高,擅长吟诗作对,在秦淮一带有很大的名声。在一次偶然的酒席上,卞玉京认识了诗人吴伟业。吴伟业对卞玉京的名气也是早有耳闻,今日一见佳人的容貌和谈吐,吴伟业暗暗喜欢上了卞玉京。在酒桌期间,借酒助兴的卞玉京便吟诗一首,恰好得到了吴伟业的回应。酒酣之时,卞玉京问吴伟业愿不愿意娶她为妻。吴伟业先前得知卞玉京将会入选送入皇宫,便含糊其辞。没说愿意,也没有说不愿意。后来,卞玉京告诉吴伟业,自己对他的钦慕之情。但是,吴伟业害怕因为卞玉京而得罪达官显贵,就没有给卞玉京回应。

后来,明朝战火不断。清军入关后,百姓的生活生灵涂炭。卞玉京还被清军虏去,献给多铎,卞玉京为了逃出来,便装扮成道士的模样。最后,卞玉京也一心皈依佛门,作为了一名女道士。

在卞玉京死后,将她葬于惠山禾氏陀庵旁,其墓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卞玉京生前一直钦慕吴伟业,而在卞玉京死后,吴伟业也怀念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作诗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来缅怀她。

吴伟业圆圆曲讲述什么内容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圆圆曲》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享有很高的声誉。吴伟业用诗歌体裁形式讲述了陈圆圆的一生,并从侧面指责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最后导致清军入关的局面。

陈圆圆画像

在《圆圆曲》中,吴伟业用短句陈述了陈圆圆的一生。陈圆圆长得十分漂亮,之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早年间被亲人卖入梨园做女妓。陈圆圆不仅长的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她第一次出场就获得了无数喝彩声,陈圆圆由此声名大噪。

后来,陈圆圆入京,成为了田弘遇家的一名歌姬。当时,田弘遇因为贵妃的去世,在朝中逐渐丧失了势力,他想借机依靠吴三桂,于是便安排陈圆圆为吴三桂献歌舞。吴三桂被陈圆圆婉转动听的歌喉和美色所吸引,田弘遇知道后,打算把陈圆圆赐给吴三桂,吴三桂已经准备好了丰厚的聘礼来迎娶陈圆圆。恰逢此时,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刘宗敏借机掳走了陈圆圆,吴三桂知道后,非常生气,本来想投靠农民军的吴三桂,进而改变了想法,投靠了清军。李自成军队在清军和吴三桂的攻击之下,仓皇从北京逃走,吴三桂也在战火之中找到了陈圆圆,俩人得以团聚。

吴伟业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讲诉了陈圆圆的一生经历,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写出了陈圆圆的生平经历,在乱世之中她和吴三桂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语言的描写和刻画,吴伟业从侧面批判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一行为。

吴伟业圆石立墓考的典故

吴伟业生活于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曾先后在明、清朝廷入朝为官。明朝时,吴伟业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入朝为官,进入官场后遭到其它官员的恶意陷害,一气之下,吴伟业给崇祯皇帝上书一封,表明自己的心境。

吴伟业之墓

第二年,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在湖广一带主持科举考试,为明朝廷输入一批有志之士,后来,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吴伟业决心不再入世,清朝年间,吴伟业受到清朝廷的招服,进入清朝为官。在清朝廷中,吴伟业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并对他在清朝廷做官这一行为深感后悔。

在他去世后,墓前立有一圆石,上面写着“吴梅村之墓”对于圆石立墓这一做法,引来了很多猜测。有一说是,吴伟业生前有说过,自己去世后,丧事不要大办,一切从简。根据相关记载,吴伟业死后入殓时,以僧人的形式进行。吴伟业一生在明、清朝廷任事,去世后,他既不想穿清朝的官服,也不想穿明朝的官服,所以穿上僧袍,立下圆石墓。

另一种说法是,吴伟业以圆石立墓,效仿的是元好问这一做法,吴伟业和元好问有同样类似的经历,而他效仿元好问圆石立墓这一做法也是极有可能。

有一说法是,吴伟业墓前,不是圆石,而是长方形的石头。后人对吴伟业圆石立墓很好奇,便前去考察,得出这一结果。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2】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袁崇焕的历史影响:将相故事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后来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论处,最后受活刮之刑而死。袁崇焕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关于袁崇焕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就算是放在现在,也仍然有挺袁派和倒袁派两系。

挺袁派认为袁崇焕之死,实际上是一场冤杀。他本是忠君为国之人,最后却被人以通敌卖国的罪名处置,随后更是被自己的君主活刮其肉,被自己守护的百姓喝血吃肉。袁崇焕之死,是明末之时,最大的一件冤案。

倒袁派则认为,袁崇焕此人的确存在有议和之心。他虽然表面上还在抵御清军,但实际上已经有了主和之心。

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惯来都是是非分明,一定要拍板定案,给个明确的说法的。所以历史以来,对于袁崇焕的评价才会争议颇多。但是如果自我个人看来,评价袁崇焕其人,虽然说的确应当给他定一个性质,但是去其个人也确实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

首先袁崇焕此人,绝对是一等一的将才。否则以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也不至于最后遗憾而死,死得推翻明朝,进入中原的志向,一直到清顺治帝时期才最终实现。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太祖皇帝,其个人能力无需多说。以十三副铠甲骑兵,最终使得建州女真发扬光大,统一草原,建立后金,成为明朝北方最大之患。在明朝末年,国力衰微,国家大权由奸臣奸宦掌控之际,最终却未能成功入主中原,其中少不了袁崇焕的功劳。

我们看现在的许多电视剧中,努尔哈赤将袁崇焕视为自己最大的祸患,认为正是有此人在,所以使后金骑兵不能踏入中原。到了清太宗皇太极这儿的时候同样如此,皇太极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将袁崇焕给除掉。说袁崇焕一人,阻挡了女真铁骑入关,确实有些夸大,但是不能否认,袁崇焕的确颇受努尔哈赤重视,并且将其视为人生大敌。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袁崇焕,确实当得起努尔哈赤的赞叹。

袁崇焕是一个生性倔强的人,这一个性特点有时是优点,有时则成为致命的缺点。孙承宗作为袁崇焕的老师和伯乐,曾经对于袁崇焕此个性颇有告诫。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哪里是那么容易改正的。

毛文龙作为袁崇焕手下大将,为袁崇焕助益良多,可以说袁崇焕获得宁锦大捷,少不了毛文龙在其中出力。但是后来袁崇焕说杀就将人给杀了,并且还丝毫不听周围人的劝告。就连他的恩师孙承恩也是时候得知,此前毫不知情。也就说袁崇焕是狠了心要将毛文龙处死,以至丝毫消息都未泄露。

可是也正是因为毛文龙的事,成为他日后通敌卖国罪名的另一巨大佐证。也正是有毛文龙之死在前,崇祯皇帝才对袁崇焕背主之事生信不疑。

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世人对于毛文龙之死,同样存在争议。虽然世间对袁崇焕到底是忠臣还是卖国贼,存在极大的争议。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袁崇焕虽然可能确实有主和的心态,但是绝不至于通敌卖国。若真是叛国之人,哪里会真的听从崇祯皇帝调令,就这么回去送死。

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这个说法一点也没有错。如果说袁崇焕此人最大的历史影响,大概就是对于明朝亡国之上。虽然明朝确实有衰亡的迹象,但是在袁崇焕去世之前,清军仍然被他牢牢的堵在关外。而在袁崇焕死后,短短不过几年的时间,就已经覆灭明朝,入主关内了。

另外,袁崇焕之死,还让当时许多已经有些动摇,或者本有动摇投降之人,起了投降的心思。当时许多袁崇焕的部下,看见自己的主帅得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其后许多人都选择了降清。不说其他,只说吴三桂此人,当时大开关门,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思。所以说,袁崇焕之死,绝不简简单单只是他一人之死。以其一人,已经影响到了一国运势。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3】

历史故事:赤壁之战历史资料,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挥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合、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直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阳时,谋士诸葛亮曾劝刘备夺取襄阳,但刘备不愿意,继续南走,另派部将关羽率水军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士民很多都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当时江陵(南郡治所)贮有大量粮草、兵器等,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攻占江陵,但刘备不愿意。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弃辎重,轻装前进至襄阳,然后委任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城,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麾下王威曾劝刘琮趁曹操来受降没有防备之际,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可是刘琮不采纳。

饮马江汉

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当时刘备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能作战的士兵很少。刘备于是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刘禅未能及时逃走,赵云于是重新杀回把他们救出。与此同时,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骑负责断后,张飞先拆去桥梁,在河边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

此前,盘踞江东的吴侯、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孙权势力不断壮大。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起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曹操占领荆州后,刘璋再次派别驾从事张松来觐见曹操,但此时曹操已志得意满,对刘璋不停地来讨便宜也深感厌烦,便不加理睬。主簿杨修劝曹操也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不答应。张松因此心怀怨恨,为后来劝刘璋与刘备结交埋下伏笔。

曹操以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作水战主力,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未合当时之宜。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4】

历史上王翦是个什么样的人王翦有什么著名的事迹:将相故事

王翦是战国时期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秦国的三大名将之一。司马贞对王翦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坑。楚陷李信,霸上卒行。算是对他一生的战绩,做了一个总结,白起、王翦多少擅长用兵的人。王翦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帮助秦国扫清了六国,甚至在后来还被秦始皇尊为老师。

《史记》上记载: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简单介绍了关于王翦的一些基本情况。他是频阳东乡人,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年轻的时候对兵法相当感兴趣,都说兴趣是老师,王翦凭借着兴趣,一路走上了秦国历史的舞台。他一生的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终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付楚国上。

楚国是一个大国,说都知道,攻克楚国不是一件易事。公元前225年,秦王决心攻楚。当时楚国地大物博,虽然丢失了传统强国的优势,仍是大国。秦王发兵之前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李信十分自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尔!。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以臣之见,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以为王翦怯懦,便任命李信为将,王翦看着秦王对刚愎自用的李信深信不疑,王翦本想说什么,又不好再说,怕引起秦王的误会,王翦则告老还乡,秦王以为王翦年老无用,便没有过多挽留。

出兵之前的李信,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始皇帝亲自送李信出征。李信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他走之前还信誓旦旦地告诉秦王,楚国不过是个弹丸之地,自己很快就会搞定的。谁想到李信居然打了个大败仗,多亏蒙武为其作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返回秦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李信年轻气盛,轻视了楚军。

无奈,秦王只好亲自前往频阳请王翦出山,重新拜为大将,蒙武为副,之后王翦率领着60万秦军伐楚。秦王亲送王翦至灞水,王翦率领了六十万军队,知道秦王对他不放心,于是,王翦从袖中取出竹简,请求在攻克之后,让秦王赐予他咸阳的良田美宅,秦王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王翦在行军中前后五次写信告知秦王不要忘记赐予他良田、美宅。副将蒙武笑他未免太见钱眼开,王翦回答:始皇生性多疑,今托我倾国之兵,我若不多请田宅来表示,王翦这个人胸无大志,秦始皇会信服我吗?蒙武叹服。

与楚军相持的两年里,王翦不主动出击,而是在暗地里,让将士做投石、跳高的游戏,锻炼体力,并把力大的士兵记录下来。对楚国则故意示弱,以蒙蔽楚军,让楚军放松警戒。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仔细看,王翦的策略也并不十分高明。王翦不用奇兵,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但是他的打法扎实,不出奇谋,扎实的打法背后隐藏着王翦深谋远虑的大智慧。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智若愚。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5】

一、《伍子胥过昭关》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

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派兵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吴王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二、《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三、《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四、《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五、《范蠡和文种》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吴越争霸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尾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从那个时候算起的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6】

历史故事:夏桀简介,夏桀亡国,夏桀夏朝亡国之君,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帝桀(前1706--1664)元年癸卯,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夏帝发之子。桀,在位43年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子,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发驾崩后桀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安徽省巢县)《纪年》:一名癸,居斟鄩,为商败于鸣条,放于南巢,夏亡。今本竹书纪年桀元年癸卯。〈蓝家族谱〉履癸十三年乙卯履癸三十一年癸酉。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夏桀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夏桀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朝进一步衰落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他重用一个叫赵梁的卑鄙小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杀和折磨百姓。夏桀继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人引见伊尹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白夏一定要灭亡的,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7】

历史故事: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贞观之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

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抚民以静(《资治通鉴》卷191)为施政的出发点,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恳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从谏如流,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太宗本着舍短取长,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荑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马周、秦叔宝,或以善谋、或以善断、或以忠直、或以干练、或以文才、或以武勇,各尽所能,效力于太宗,以至人才济济,文武荟萃,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

太宗极为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亲民,执法务求宽简,提倡节俭,抑制旧上族势力,并大兴学校,盛开科举,宠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降众,广以羁縻州府,缓和了西北、北边的边患,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因此,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太宗在兼容并蓄、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推动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贞观年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效果显著,贞观之治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史家经常与汉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贞观后期,太宗屡兴营建,日趋骄逸,又连年用兵,亲征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因此,贞观之治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

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隋末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治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冶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措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政治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观政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封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著名的历史故事简短【篇8】

历史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的故事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