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_第1页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_第2页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_第3页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_第4页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岩石中的空隙岩石中的水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含水层与含水系统

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

–松散沉积物中的空隙

裂隙

–坚硬岩石地层中的空隙溶穴

–可溶性基岩地层中经溶蚀后的空隙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不同介质中的空隙特征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Outwashsandandgravelinagravelpit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概念: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孔隙度(n):

V表示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Vn表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

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影响孔隙度n大小的因素:颗粒的排列方式:等体积球作立方体排列,是最疏松排列

n=47.64%

等体积球作四面体排列,是最紧密排列

n=25.95%

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颗粒大小:理论上讲(按等体积球),n与颗粒大小无关,但实际上则无理想的等体积颗粒,大小必不相等,甚至大小悬殊。一般颗粒越大,则n越大。但由于分选性的影响,往往孔隙度反而减小。实际n值可大于47.64%或小于25.95%。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分选性(sorting)

分选性越差,颗粒大小越悬殊,n则越小。反之则越大。颗粒形状形状越不规则,棱角越明显,排列越疏松,n越大。反之则越小。胶结程度胶结越好,n越小。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特殊孔隙的影响:结构性孔隙虫孔、根孔、甘裂缝等次生空隙因此,对粘性土,它们对n的大小影响很大,不可忽视。

岩石名称砾石砂粉砂粘土n变化区间

0.25~0.40

0.25~0.50

0.35~0.50

0.40~0.70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孔隙Actualtortuousflowpathsthroughtheporespaces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裂隙

坚硬岩石中的空隙,除沉积岩尚包含一定的原生孔隙外,其余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均很少存在粒间孔隙。岩石中的空隙主要由各种成因的裂隙——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所构成。

裂隙岩石的空隙特征,主要表现为单个裂隙或裂隙组在发育方向与几何尺寸上的差异性、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裂隙相互间的连通性、裂隙的充填情况以及裂隙面的粗糙程度等方面,这些都对地下水的分布与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裂隙体积裂隙率(Kr)

裂隙体积(Vn)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

面积裂隙率(Ka)

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面积的大小。线裂隙率(Kl)

垂直裂隙走向方向上单位长度上裂隙的条数。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溶穴Limestoneexposedinaroadcut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溶穴概念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称为溶穴(隙)。

岩溶率(Kk)

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三者比较空隙特征

孔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各向异性不明显裂隙:分布不均匀、连通性差、各向异性明显溶穴:以空隙大小悬殊、分布极不均匀为特征空隙发育的复杂性

松散层主要发育孔隙,但粘性土失水干缩后可产生裂隙;坚硬岩石中也不全为裂隙或裂隙-溶穴。如有些沉积岩往往存在大量的原生孔隙,其数量可大大超过裂隙与溶穴。第1节岩石中的空隙—三者比较

不同地区岩性空隙度比较地区岩性孔隙度(%)裂隙率(%)中国北京西山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

6~10

0.3~0.8美国斯普拉贝尔油田砂岩

13小于1前苏联斯涅别林斯基油田砂岩

5~27

0.3~0.4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矿物表面)结合水(boundwater)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的特点密度大于1,平均2g/cm3左右不受重力影响不能流动。只有在温度105~110℃时才以气态的形式脱离颗粒表面而移动溶解盐类能力弱-80℃时仍不结冰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矿物表面)结合水有较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不能传递静水压力无导电性弱结合水(薄膜水filmwater,pellicularmoisture)的特点密度大于1,为1.3~1.774g/cm3不受重力影响可以从簿膜厚的颗粒向簿膜小的颗粒方向移动,但速度十分缓慢。

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矿物表面)结合水溶解盐类能力较弱冰点为-15℃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在一定条件下(饱水带)可传递静水压力弱结合水的外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capillarywater)概念

依靠毛细力而保持在毛细空隙中的水,称为毛细水。毛细空隙是岩土中的细小空隙,一般指直径小于1mm的孔隙或宽度小于0.25mm的裂隙。毛细现象及实质将一根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其实质是毛细张力的作用。

形弯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Pc,是个负压强,称毛细负压。

毛细上升高度hc(capillaryheight)和毛细上升速度式中D的单位为mm,Pc为毛细压力。对主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毛细空隙,拉普拉斯公式:

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

最细毛管最大毛细上升高度Hc:

以最细毛管的直径代入上式即可。关于毛细上升速度:(1)具有不均匀性:开始时上升速度快,以后逐渐减慢,直到停止。(2)毛细空隙越大,毛细上升速度越大毛细空隙越小,毛细上升速度越小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

土的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据西林—别克丘林,1958]

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毛细水类型支持毛细水:存在于饱水带以上并与地下水面相连的毛细空隙中的水。能传递静水压力,当温度低于0℃时冰结。悬挂毛细水:存在于包气带并与地下水面不相连的毛细空隙中的水。呈“悬挂”状态,经蒸发后消失。成因:入渗重力水;由支持毛细水转化而成。孔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颗粒与颗粒接触处孔隙狭窄地方呈点滴状态的水。结合紧密,不易移动。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毛细水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气态水概念储存并运动于未饱和岩石空隙中呈水汽状态的水。水汽来源地表水气进入地下水面蒸发水汽运动从水汽压大处向水汽压小的方向运动或从绝对湿度大处向绝对湿度小的方向运动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固态水从温度高处向温度低的方向运动概念指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冰)。我国北方冬季常形成冻土;东北及青藏高原有一部分地下水多年保持固态—多年冻土。第2节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矿物结合水结构水(waterofconstitution):以H+和OH-离子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中,与矿物结合紧密。结晶水(waterofcrystallization):以H2O分子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中,与矿物结合紧密。沸石水:以H2O分子形式存在于矿物晶格的空隙中,与矿物结合不紧密。三者差别:1结合水的数量不同;

2结合水逸出程度不同:前两者需高温,后者在常温下即可逸出。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容水度(specificcapacity)

表示。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持水度(specificwaterretention)表示。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给水度(specificyield)表示。透水性——岩石允许让水通过的性质。用渗透系数或单位吸水量表示。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度容水度(Mc)

单位体积饱水岩石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的体积。

若以重量计,则称容水量。除膨胀性粘性土外,容水度与孔隙度(体积裂隙率、岩溶率)相当。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持水度持水度(Sr)

重力释水后单位体积岩石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水体积(一般为最大簿膜水层厚度时的体积)。若以重量计,则称持水量。若空隙中除持有最大簿膜水外,还保持有一定量的悬挂毛细水和孔角水,则称田间持水度或田间持水量。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给水度给水度(u)

单位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所能排出的最大水的体积。即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所能释放出的水体积。在数值上

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给水度

影响给水度大小的因素:岩性影响。有三个方面: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级配及分选程度空隙情况毛细上升水及地下水埋深影响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影响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给水度

常见岩石的给水度

岩石名称

给水度(%)最大最小平均粘土亚粘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细砾中砾粗砾512192832353535262603310152020211312271821262725252322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渗透系数

单位吸水率渗透系数(K)

水力坡降为1时的渗透流速。(m/d)单位吸水率(w)

指单位长度的试段在单位压力水头的作用下的稳定流量。(L/min.m.m或Lu)

1Lu定义为当试段压力为1MPa时,每m试段的压力流量为L/min.1L/min.m.m=100Lu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渗透系数

单位吸水率影响渗透性大小的因素:对松散层:颗粒大小、形状、分选程度、密实度、胶结情况水质、水温、液体类型对坚硬岩体同松散层更取决于裂隙的几何结构特征:延伸方向、宽度、密度、长度、连通性、充填物、裂隙面的粗糙程度等。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渗透系数

单位吸水率坝(闸)基岩土体透水性分类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

SDJ19-78对坚硬岩体:透水性分级单位吸水量(Lu)

极严重透水大于1000

严重透水1000~100

较严重透水100~10

中等透水10~5

第3节岩石的水理性质—渗透系数

单位吸水率

微透水5~1

极微透水小于1对松散层:透水性分级渗透系数(m/d)

极强透水大于100

强透水100~25

较强透水25~5

弱透水5~0.2

微弱透水0.2~0.02

弱透水小于0.02

第4节含水层与含水岩系透水层、隔水层、含水层和弱透水层透水层(permeablestrata):指在一般的野外条件下允许大量的水在其中运动透过的地层。隔水层(impermeablestrata):即不透水地层。但可以含水,甚至大量含水,如粘土地层。含水层(water-bearingbed/strata;aquifer):饱含水的透水层。或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第4节含水层与含水岩系弱透水层(aquitard;aquiclude):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的地层。如:松散层中的粘性土、基岩中的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含水层、隔水层(aquifuge)和透水层的相对性运用时的具体条件。如岩层给水数量大小的实际意义时间尺度第4节含水层与含水岩系第4节含水层与含水岩系含水层的分类

根据含水层空隙情况分:孔隙含水层:含水层的空隙主要是孔隙。如砾石或砂砾石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含水层的空隙主要是裂隙。如砂岩裂隙含水层、花岗岩裂隙含水层。岩溶含水层:含水层的空隙主要是溶穴。如溶孔、溶洞等充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