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概要说课讲解_第1页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概要说课讲解_第2页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概要说课讲解_第3页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概要说课讲解_第4页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概要说课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jìndài)中国史高三历史二轮(èrlún)复习第一页,共30页。考纲要求(yāoqiú)近代中国(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mínzhǔgémìng)(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0课)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第10—13课)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第20—23课)1.“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页,共30页。时间(shíjiān)划分1840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21927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第三页,共30页。一、一个(yīɡè)形态:二、两对主要矛盾(zhǔyàomáodùn):外国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4条基本线索:(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认知第四页,共30页。理论(lǐlùn)认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nóngyè)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一、近代化的含义(hányì):二、如何实现近代化:1、近代化(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2、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各国的传统、面临不同的问题、采取的不同解决策略而形成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近代史观第五页,共30页。近代史部分(bùfen)(1840—1949)第一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转型与近代(jìndài)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第二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探索与近代(jìndài)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第三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jìndài)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第六页,共30页。近代(jìndài)中国的转型与近代(jìndài)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高三历史二轮(èrlún)复习——从鸦片战争(YāpiànZhànzhēng)到甲午战争前第七页,共30页。返回(fǎnhuí)目录历史(lìshǐ)时空定位第八页,共30页。列强侵略史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史(一)1840年至1894年的政治(zhèngzhì)变化史实(shǐshí)梳理1、农民阶级(nónɡmínjiējí)——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地主阶级——左宗棠收复新疆;洋务运动1、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政治特征

①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4、《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第九页,共30页。政治经济思想对外中国西方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kōngqián)强化主权独立思想专制(zhuānzhì)理学主导进步思潮海禁闭关农耕文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近代科学产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工业文明一、从中西对比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背景重点提升第十页,共30页。第7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转型与近代(jìndài)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考向一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碰撞看两次鸦片战争例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jìnzhù)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变式1、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dáchéng)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A第十一页,共30页。从《南京条约》及附件内容看鸦片战争(YāpiànZhànzhēng)的影响重点(zhòngdiǎn)提升政治上:开始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sīfǎ)等方面主权完整经济上:勒索赔款,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上:精神文化侵略开始,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赔2100万,五处通商,协定关税传教士传教权第十二页,共30页。侵略国家(guójiā):侵略目的:侵略方式:侵略范围:英法美俄打开中国大门,倾销(qīngxiāo)商品,掠夺原料发动战争、经济侵略、精神(jīngshén)渗透东南沿海—沿海---长江中下游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前列强侵华的特点重点提升全面认识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第十三页,共30页。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jiānnán)起步(1840—1894)(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失败外,其他均以中国方面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cáinéng)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②建设性(客观影响):它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第十四页,共30页。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二)1840年至1894年的经济(jīngjì)变化史实(shǐshí)梳理手段:列强(lièqiáng)对华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的经济侵略方式。结果: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1、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洋务企业的创办,近代工业产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经济特征

①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②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第十五页,共30页。问题: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zěnyàng)的变动?体现中国经济怎样(zěnyàng)的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zhōnɡɡuó)经济结构示意图小农经济(xiǎonóngjīngjì)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外国资本主义小农经济解体民族工业洋务企业经济侵略近代化全球化重点提升第十六页,共30页。►考向二从近代化角度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例2【2013·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zhōnɡpínɡ)《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B第十七页,共30页。第7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转型与近代(jìndài)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图析考点(kǎodiǎn)】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间的关系第十八页,共30页。从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史学角度①自然经济解体(jiětǐ)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②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第十九页,共30页。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zhuǎnxínɡ)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深化提升】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rùqīn)较早的沿海、沿江和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2)影响: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第二十页,共30页。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zhèngcháng)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第二十一页,共30页。(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且对外国技术依赖严重。(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běnɡuó)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běnɡuó)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同时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第二十二页,共30页。第7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jiānnán)起步(1840—1894)变式2.“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qiánɡruò)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D第二十三页,共30页。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睁眼看世界”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三)1840年至1894年的思想(sīxiǎng)文化变化史实(shǐshí)梳理地主阶级(dìzhǔjiējí)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了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王韬、郑观应、冯桂芳等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为后来维新思想做了准备

思想文化特征

“天朝上国”观念收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第二十四页,共30页。“睁眼看(yǎnkàn)世界”——新思想的萌发“睁眼看(yǎnkàn)世界”向西方(xīfāng)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闭目塞听“天朝上国”学习什么爱国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进步思想: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历史局限: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思想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评价重点提升特点第二十五页,共30页。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大众传媒(四)1840年至1894年的社会生活(shēnghuó)变化史实(shǐshí)梳理1、1872年,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zhōnɡɡuó)最早的航运企业。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西装、西餐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2、很多大城市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3、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1873年汉口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社会生活特征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地域差别较大。第二十六页,共30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演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的最为明显。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经济上: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下,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观念收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地域(dìyù)差别较大。阶段(jiēduàn)特征第二十七页,共30页。第7讲近代(jìndài)中国的转型与近代(jìndài)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考向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