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思想〔讲义〕目录:导论第一篇前古典经济思想第一章重商主义第二章早期的价值理论第二篇古典经济理论第三章斯密第四章李嘉图第五章古典货币理论第三篇马克思经济学第六章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章马克思的古典一般均衡第八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根底第四篇新古典理论第九章边际革命第十章边际生产力论第十一章奥地利学派第十二章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第十三章早期新古典货币和信用周期理论第五篇凯恩斯经济学第十四章凯恩斯革命第十五章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第十六章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第六篇货币与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主流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第十八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七篇经济学的开展第十九章经济学方法论
导论本书的目的是对经济理论的开展提供一种批判性的研究。经济学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经济学家在所有理论问题上从未到达过一致,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存在着争论,而在经济预测经济政策方面更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自1870年“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为新古典理论所统治,这一理论以生产函数和消费偏好的技术关系为根底来讨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以此为根底来解释所有的现实问题。但问题是,经济学所要解释的现实问题是不是这种技术关系或资源的最优配置?20世纪经济学界发生了两大重要事件,其一是“凯恩斯革命〞,它使经济学从资源配置问题转向现实的失业和经济波动问题,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宏观变量和货币被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但主流新古典理论把凯恩斯的总量的“货币经济〞理论完全嫁接在生产函数的“实物经济〞理论之上;其二是与之相联系的“剑桥资本争论〞,当主流经济学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解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时,其原来用于表示稀缺性的相对价格理论无法解决加总问题,由此导致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矛盾。遗憾的是,剑桥资本争论的逻辑悖论至今没有得到解释,凯恩斯革命被主流经济学的教条完全淹没了,经济学家依然采用新古典的技术分析来解释国民收入的统计变量乃至经济制度问题。本人在研究剑桥资本争论时发现了重要的一点,即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所表示的所有统计变量,并不是由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实物的投入产出,而是完全由社会关系或货币金融体系所决定的名义量值,这些统计变量所表示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当这些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完全不依赖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那么主流经济学以技术关系为根底对这些统计变量的解释完全是错误的,这种以技术关系为根底的新古典理论不可能对经济制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一点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证明了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即完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不是它的技术关系或产出的最大化,因为作为生产一般,各个不同的经济制度是相同的,而要理解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能从技术上的产出最大化、也不能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进行演绎推理,作为特定的经济制度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独立于技术关系的。经济理论的开展和争论正是围绕着这种技术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展开的,因为经济学家所要解释的现实是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如果说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用相对价格来表示,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表现在以货币量值为根底的总量关系上,这些总量关系并不取决于相对价格,而是取决于货币金融体系。在这里,货币并不表示价格水平,而是表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用最简单的话讲,就是一种比谁挣钱多的游戏,而货币那么是这一游戏的核心。
第一篇前古典经济思想 本篇主要研究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发表之前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15-18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产生的时期,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关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众说纷纭,这里不打算对此进行评述,只是想说明与本书的研究有关的两个重要事实。其一是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始兴起的“人文主义〞观念,一大批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洛克等人从权利平等、自由等方面阐述人本主义精神;其二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而开始扩张的海外贸易,出现了以获取货币利润为目的的商人,国内市场也开始大规模扩张,在16-17世纪已经出现了大型的贸易公司这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如东印度公司〕,英国的封建贵族开始把政治权利转化为金钱。随着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开展,一些商人和封建贵族开始把货币投入到生产领域,出现了以英国的“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货币化过程,这种货币化过程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有相近的含义,即是把原有的小商品生产转变为以获取货币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如圈地运动把农民变成了由农业资本家雇佣的农业工人。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资本主义产生的假说,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与商人阶层的兴起,使社会从原来追求政治权利的争夺转变为追求金钱所带来的地位与权利,英国〔1664年〕和法国〔1776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制度上标志着人们游戏规那么的转变。 前古典经济思想的产生正是联系到这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前古典价值理论所阐述的劳动决定交换的比例或早期的劳动价值论要说明的就是一种平等的观念,这符合当时人文主义思想家所阐述的理念。但这种基于平等的理念却是与资本主义的现实不一致的,从而在前古典思想的晚期产生了似乎与劳动价值论并行不悖的剩余理论来讨论收入分配问题。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货币理论在理念上那么赤裸裸地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另一方面那么从利润的获取和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研究总量关系,他们已经涉及到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产量、价格水平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一般是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出版前即17-18世纪的经济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关于对重商主义这个名词确实切定义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论,参见罗尔,1973。。这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形式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开展的时期。作为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并且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的开展,但它们之间的跨越,尚缺乏以破坏重商主义思想的根本一致性。早期的重商主义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实际上是把货关于对重商主义这个名词确实切定义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不同观点的争论,参见罗尔,1973。虽然被普遍公认的大局部重商主义文献在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中叶出现在英国,其代表人物如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和爱德华·米塞尔登〔EdwardMiselden〕等,而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Steuart,1712-1780〕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通常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的最后著作。虽然大多数重商主义者是生意人、贸易商或政府官员,他们就诸如贸易、储运、关税与产业保护的经济效应等实践问题发表见解,其主要问题是有关如何获得国家财富与权力问题〔参见马格努松1993,中译本2001〕,但是对经济政策实践的争论并不能掩盖重商主义作为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货币理论的开展上。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马克·布劳格〔MarkBlaug〕认为,对重商主义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评论最早出现于斯密1776年的巨著?国富论?第四局部,即“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中。Blaug,M.(1997):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5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p.11.不过在此,斯密的意图主要是批判的,他举出重商主义体系的弱点,如认为正是由于重商主义体系将财富与货币混淆的错误教条才导致了其工业与贸易保护的错误政策,从而用于支持构造斯密自己的经济自由体系。不过也正是斯密这里所称的“重商主义体系〞,后来以“Blaug,M.(1997):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5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p.11.注:“重商主义体系〞原文是mercantilesystem,后来的“重商主义〞原文那么是mercantilism。参见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1,DukeUniversityPress,p.85.马克思曾就此评论说,“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即是重商主义。〞马克思〔189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6页。重商主义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商人的概念,而商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货币价值概念,即通过贱卖贵卖使预付的货币不断增殖。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货币即意味着资本,其目的在于获取货币的增殖或利润,其中的利润就来自于支出的货币本钱与得到的货币收益之间的差额。这里可以看到,重商主义与强调实物经济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货币,认为金银即货币就是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如15世纪-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从这一根本观念出发,继而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如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一般认为,托马斯·孟〔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性著作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年。〕。但这些论点受到了斯密的批评,由于强调只有生产性劳动、而非货币才能构成一国的财富,所以“一般认为,托马斯·孟〔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性著作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年。20世纪3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J.M.〕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专辟了一章来讨论重商主义的问题,似乎可以看作是对重商主义的正名。参见凯恩斯〔参见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第23章,“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缺乏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44-385页。对于这一问题,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熊彼特也曾在其名著?经济分析史?中有所论述,他指出,“亚当·斯密不恰当地批评了重商主义从而树立了坏典范〞,所以“亚当·斯密的批评可以受到更加严厉的指控〞。熊彼特〔1954〕:?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35页。贸易顺差货币量价格利润投资产出增长显然,这一分析思路与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倡导的通过投资诱导来减少失业、以满足有效需求的政策建议是相似的,这里的关键都在于其中有一个“货币〞的存在。重商主义时代是在资本主义开展的初期,不可能由现代银行业来提供纸币,只有通过金属货币才可以进行交易和开展产业,也才能用得上技术,因此那时的经济开展往往就靠国外流入的货币金属来解决〔当一个银行体系、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之后自然就不必要了〕。所以从现在的角度看,可以肯定的是,重商主义者绝对不是“傻瓜〞,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没有货币是根本不行的,它是资本主义体系得以维系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进而,在重商主义那里就得到了一个资本概念和利润概念。其中,资本是由货币预付的,利润是买卖的一个差额,都用货币来表示,所以这里并没有新古典的相对价格,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总量问题。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也正是由于这个总量的预付货币资本的存在,才使得资本家能够购置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从而实现剩余价值即利润的生产。这也正是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所特别强调的,只不过后来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仅强调技术关系、而没有货币的实物分析给淹没了。重商主义者明确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就是赚钱,马克思对此表示极大的赞同,“这种主义粗野而坦率地吐露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秘密:资产阶级生产受交换价值支配。〞马克思〔1963〕:?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48页。也就是说,重商主义者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目标和动机就是获得一个货币财富的增殖〔不过却没有将其归于生产领域、而只是强调了流通领域〕,并从整个体系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与此相似,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货币不仅是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起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马克思〔1963〕:?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48页。对此,经济学家哈奇森曾经指出,“事实上,马克思关于‘重商主义者’的论述非常接近于凯恩斯,而远别于麦克库洛赫-穆勒关于前斯密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参见哈奇森〔1978〕:?经济学的革命与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7页。实际上,重商主义作为一个体系,主要就是从宏观经济的总量角度来考虑经济活动的,而不同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相对价格理论。按照熊彼特〔Schumpeter〕的观点,重商主义对整个经济的出口垄断主义、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等等都作了宏观分析,但却始终围绕货币财富这一核心的指导思想而展开,其总量的意义就在于对货币资本的强调。熊彼特〔1942〕:?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章,“重商主义〞文献,第500-52页。对此,现代重商主义的研究者拉尔斯·马格努松〔LarsMagnusson〕认为,“也许重商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将经济设想为一种体系的观点。如此,它将是拥有一个有其自身特定的法那么的独立领域。……其中,市场过程将诸如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都与货币价值相联系。〞熊彼特〔1942〕:?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章,“重商主义〞文献,第500-52页。马格努松〔1933〕:?重商主义经济学?〔重译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另外,在瑞典经济学者Heckscher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TheMacmillanCompany,NewYork,1955〕中,也曾把重商主义解释为一个统一的体系、一个权力体系、保护体系、货币体系和一个总量意义上的社会的概念。参见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2,DukeUniversityPress,p.620.第三节重商主义和前古典的货币理论一、重商主义理论中的货币、资本与价格重商主义的货币理论同样也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的开展。早期重商主义在货币问题上持有“重金主义〞〔Bullionsim〕的观点马克思称为“货币主义〞〔Monetarism〕或“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为“货币主义〞〔Monetarism〕或“货币差额论〞〔Balanceofbargains〕〔参见马克思,1859,中译本1962,第137页〕早期重商主义的货币学说,即所谓的重金主义〔又译作硬币主义〕,起源于中世纪后期的大局部时期里流行的“重金主义〞思想〔形成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但是后者与前者的联系,只是在重视“金银〞这一点上才是正确的。在商业成为经济开展的主导力量的资本主义早期,商品流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它的目的就是货币的积累。在早期重商主义者中,这个货币就是金和银斯密从攻击当时流行的观点开始他的著名的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这种观点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或者说就是金和银〞〔1776,第4篇,第1章〕。。因此,所有的重商主义者都重视货币。重金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斯〔GerarddeMalynes〕说,“即使商品很丰富而且很廉价,如果缺少货币,贸易交往定会减少〞〔转引自罗尔,1973〕。他们从资本主义已经到达的原始阶段——商业阶段——的观点出发来观察经济过程,因而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是“斯密从攻击当时流行的观点开始他的著名的对重商主义的批判,这种观点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或者说就是金和银〞〔1776,第4篇,第1章〕。西班牙重商主义者路易·奥蒂斯〔LuisOrtiz〕被认为欧洲首位重商主义者。他将财富等同生产,而且将财富的增长等同于生产和出口的增加。1558年的回忆录开篇,反复重复:由于出售原材料给外国人,并给外国人用西班牙原材料生产的商品支付10倍于原材料价格的价格,西班牙使自己变得贫困。货币,因此不能用这种方式流出王国,而必须用于改善原材料生产,去建造运河和磨坊,尤其是制造业——以便把西班牙的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在国内与国外市场出售。他指出,西班牙的困难归因于它无力将国内生产建立在其资本〔原材料与货币形式〕根底上。大量的作者也承袭了奥蒂斯的观点,结果是呼吁禁止竞争性外国产品的销售。奥蒂斯与其他人要求货币不应当流出王国,因此,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晚期真正的重金主义者所提出的要求的含义。因为它并不关心黄金被保持的数量,但只关注留下来投入经营的资本数量〔参见科西莫·佩罗塔,1993,载马格努松1993,中译本2001,第31-33页〕。特别在对外贸易方面,这种思想表达的最为显著,结果造成了重商主义者寻求出口剩余,其实质是渴望创造财富的剩余。晚期重商主义的重要代表孟更进一步明确了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写于1630年,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于1664年出版。在这本书里,商业资本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把对外贸易称为使国家富足的工具。孟认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那么: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孟1664,中译本,1965,第4页〕孟采用了米塞尔登的贸易差额〔Balanceoftrade〕概念,此外又补充了一种更为重要并显示他对于商业资本主义的性质的洞察力的新概念,这就是“存货〞(Stock)的概念。他不再单纯地谈到财富,也未将货币与资本混淆在一起。他把财富的一局部作了明确的辨析,这局部财富一般以货币形态出现并且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换言之,用这样的方法去做以便产生剩余。而适合于那个时代和人的典型方法就是对外贸易。由于重商主义将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因此它并不是一种类似新古典经济学的实物经济分析。同样货币也不表示相对价格,而是一种总量关系即价格总水平。他们的共同信念是,一国货币量的增加对“交易〞有利,这个词便是后来所谓的总支出、总收入或总产出价值。当然这种增加促进了就业的增加。重商主义也有对总产出价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决定因素的说明——它们很少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关注,但在20世纪初被再次发现。重商主义者在货币与价格的关系上有些类似货币数量学说,这是由基督教经济学向重商主义过渡时期奥雷斯姆和博丹〔JeanBodin,,1530-1596〕遗留下来,并再次出现在海尔斯、马林斯和孟的作品中。在其最为熟悉的形式中,便是对货币量、商品量与价格水平在它们处于长期均衡时三者的关系的解释。这种理论明确地区分了货币与货物〔或货币与财富〕,但在它对总量分析的应用当中,它将货币量的变化同就业、收入、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变化相联系。有关这些关系,现代经济学中已至关重要,在重商主义那里对此早已作出了重要论述。尽管重商主义在关于价格的理论中,有许多隐晦之处和个别不一致的地方,还是贯串着一种共同的出发点。这个观点就是从商人的观点出发。什么是使国家富裕的最好方法?因为财富与商业资本是一样的〔以货币为代表〕,答案是从销售中获利。利润只能来自让渡〔upon-alienation〕,就是说,通过交易行为,卖主以高于其购入价格出售货物。重商主义者关于对外贸易的结论,以及他们对货币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观点,都是这种研究方法的结果。二、信用货币的内生性与货币非中性早期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金属货币即金、银上。在整个18世纪,商业资本的进步以及逐渐被工业资本主义所替代,一直伴随着新的非金属形式货币使用的迅速扩大的过程,虽然这些货币一般已具有某种信用关系。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对货币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开展,即信用货币的创造上。这种对货币认识的革命性转变,迄今仍是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争论的焦点所在。其代表人物就是劳和斯图亚特。劳认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富,是由人口和国内外货物的储存量构成的。人口和货物储存量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由此可见,要比其他国家富强,就要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货币,因为倘假设没有货币,法律再好也不能使人得到雇佣,也不能使农业、制造业和贸易得到开展。〞因此,劳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货币、贸易与就业、生产的关系。〔1705,中译本1986,第43页〕劳也被称为主观价值论的创造人,特别是关于货币价值方面〔米塞斯,?商品范围中的货币地位?,见?当代经济理论?第2卷,1932,第320页〕。他明确地否认了货币具有假想的价值的说法。他论证说,除去人们加以使用以外一切事物本身并无价值。货币商品,即便是关联到货币用途的时候,也是如此。它作为货币所提供的用途,与它的其他用途或任何其他的商品的用途并没有什么两样。〔见劳:?论数字与商业?,见?18世纪财政经济学家?,戴亚编,1851,第447页〕由于这个理论,劳成为奥地利学派的先驱者。问题在于怎样增加货币供给量。劳认为,金属货币的匮乏会导致生产与就业的缺乏。但他反对依赖出口剩余〔由禁止进口造成〕来取得丰富的货币供给。为了弥补这些缺乏,必须通过信用过程补充货币供给量,这意味着银行必须被创造出来,并以其储藏为支持发行贷款。“利用银行来增加货币,是迄今所采用的最好的方法。〞〔同上,第25页〕;“扩大保证支付货币的信用,必须与所拥有的货币数量成一定比例。既然我们所拥有的货币很少,扩大信用也就很有限。〞〔同上,第43页〕劳的货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为以后某些货币理论家所开展了的概念的起源。然而,劳的实际创新是关于银行必须以土地为抵押发行可兑换银行纸币的进一步讨论。这一过程必须让白银失去充当货币的资格,并使土地完全可以转变为一种可以让渡的商品。劳总结说:“我建议发行的纸币,其供给与需求将永远相等,因而人们将得到雇佣,国家的经济状况将得到改善,制造业将得到开展,国内外贸易将得以进行,财富和实力将得到保持。〞〔同上,第75页〕这种建议在当时时常有人提出,虽然在内容上不太一致;而劳终于在法国付诸实施并得到了灾难性的结果〔参见赫克歇尔1931,第2卷,第234-236页〕。劳的著作所缺少的,但最终成为他的“体系〞崩溃的一个原因的,是对银行纸币的数量应如何加以限制并因此如何保护相对于金属货币和商品的银行纸币的价值的分析。土地上的财产并不是银行纸币发行限度的主要依据。斯图亚特〔1767,第4册,第141页〕成认劳,并抢救了劳思想中的很多开创性的观点,他被迫去寻找信用的“实际的〞而非“想象的〞根底。斯图亚特〔和他之后的斯密〕的优势在于,他可以利用关于英国第一次国民信用体系讨论的著作。三、斯图亚特及其对休谟的货币数量理论批判斯图亚特被称为最后一个重商主义者。其主要著作是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他在货币理论方面已经超过了休谟〔DavidHume,1711-1776〕货币主义把休谟看作前古典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在他的?政治论?〔1752年〕中最重要的是?论货币?、?论利息?、?论商业?和?论贸易平衡?。,并且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货币主义把休谟看作前古典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在他的?政治论?〔1752年〕中最重要的是?论货币?、?论利息?、?论商业?和?论贸易平衡?。休谟〔1752〕在经济思想方面作出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奉献是关于货币、价格和利息问题。他写?论货币?的主要目的在于反驳这样一种观点:货币数量的多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他的根据就是货币数量论马克思认为,“休谟是十八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参见?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4,第139页。马克思认为,“休谟是十八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参见?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4,第139页。货币数量的增加之所以有益,仅仅是因为它的影响在表露之前还有一个时间间隔。“仅仅是在获得货币和价格上升之间这段间隔或中间的局面中,增加的金银数量才有利于工业。〞各种商品的价格逐个地受到影响,在劳动的价格提高以前,货币的增加将加速每个人的辛勤劳动。〔1752,第1卷,第313-314页,中译本第32-33页〕换言之,休谟所描述的是后来凯恩斯所叫做的“利润膨胀〞。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货币在减少的国家确实比当时货币虽不多却在上升的国家贫弱。〞〔同上,中译本,第34页〕由此他从后门引入了重商主义的货币观,并与他的货币数量论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分析。在休谟的论文?论利息?〔1752,第1卷〕里,一开始就提出了众所接受的理论:低利率是一个国家的贸易繁荣景象的最确切的标志。他追随配第、洛克和诺思,说明一个低的利息率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可是他比洛克更进一步,否认了那种认为低利息率是货币过多的结果的见解,虽然他成认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在决定利息率的各种因素中,他象诺思那样首先将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供给与需求加以区分。他认为“借款者需求的巨大〞和供给那种需求的财富的缺乏将造成高昂的利息率。反过来这些又是工业和商业活动数量微少的结果。遵循诺思的资本具有创造利润的性质的见解,休谟补充了第三个利息率的决定因素——来自商业的利润。他认为利润和利息是互相依存的。“货物营运所得利润低就促使商人更愿意接受低的利息。〞另一方面,在他能够取得高利息的情况下没有肯接受低的利润〞,低利润和低利息是商业繁荣的结果。〔同上,第320-330页〕休谟的货币观点很快受到了斯图亚特的批判。在斯图亚特〔1767〕看来,货币的作用基于分工以及人们在需求方面的不一致,也基于经济开展的需要。而对于货币的性质的认识,那么类似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开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提出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还是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货币量这个问题的人。虽然,由于他关于价值尺度的奇怪观点、关于一般交换价值的摇摆不定的解释和重商主义的剩余,他的阐述模糊不清,但他还是发现了货币的各种根本的形式规定性和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参见马克思,1859,中译本,第144-145页〕;与特别单独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的休谟相比较,斯图亚特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更丰富,他讨论了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和债务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国际转移支付手段的作用。马克思对货币的功能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斯图亚特的著作。。“我理解的货币是这样一种商品,它们本身对人没有任何以上提及的物质上的用途马克思认为,斯图亚特“是第一个提出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还是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货币量这个问题的人。虽然,由于他关于价值尺度的奇怪观点、关于一般交换价值的摇摆不定的解释和重商主义的剩余,他的阐述模糊不清,但他还是发现了货币的各种根本的形式规定性和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参见马克思,1859,中译本,第144-145页〕;与特别单独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的休谟相比较,斯图亚特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更丰富,他讨论了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和债务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国际转移支付手段的作用。马克思对货币的功能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斯图亚特的著作。这里指货币既非可以美化人们生活情趣的奢侈品,也非可供人丰衣足食的必需品。在货币流通和货币与价格的关系上,斯图亚特对货币数量论直截了当提出了反驳。“人们抱怨物价上涨。这对许多物品来说无疑是确有其事。它同我们的原理不能相容吗?价格上涨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国内有大量货币,尽管我成认国内货币多是事实,也成认这种情况同价格上涨不无关系,但是,影响价格以及总是调节价格涨落的直接原因,乃是需求的增长。既然在一定的金银量同一定的其他物品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我看不出当金银同物品之间数量比例保持不变时,价格何以变更。不管一国的金属货币增减到什么程度,商品仍然会依照需求和竞争的原那么涨落,而需求和竞争总是决定于那些握有财产或某种可以给付等价物的人的意图,而不是决定于他们所拥有的铸币数量。〞〔参见斯图亚特,1767,第2册〕斯图亚特进一步认为,货币流通是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一个持续不断的通道,这一过程代表着社会各大阶级之间的根本交换。如果在社会各阶级之间不存在这种相应的交换,消费将会受到限制,“勤奋〞将会受到损害。因此,“政治家〞必须监督经济活动。在这方面,金属货币是存在着问题的,因为只要人们没有消费的意愿,他们就会将货币储藏起来,并使其从流通中消失。换言之,金属货币会造成国内货币的不充足,实际上会阻碍工业的增长。为了刺激“勤奋〞,“政治家〞必须把储藏的金属货币挤出来。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政治家〞可以依靠银行所创造的货币。斯图亚特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实物财富的融化过程〞,即通过银行流动负债发行而取得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因此,地主阶级就会增加其消费并刺激工业生产。他对休谟的数量理论有一个总结性否认:“每一个国家的流通……必须永远与居民的产业、与能够进入市场的商品生产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币降到可以用于售出的工业产品的比例以下,产业本身将会停止;或者一些创造物,例如符号货币,将会产生,为其提供一个等价物。但是,如果发现货币超过了产业的比例,它对价格上升将不会产生影响,它们不会进入流通领域,它们将在国库中被储藏起来,在那里,它要一直等到,不仅仅是财产所有者希望消费的呼唤,而且勤奋对于这一呼唤满意为止。〞〔同上,第95页〕这是一个建立在金属货币储藏、对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能够适应流通的需要以及货币非中性根底上的对货币数量论的毫不妥协的批驳。这些概念,比方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在19世纪上半叶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论战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于信用周期的争论中以及后凯恩斯主义与主流经济学的论战中一再出现;而货币非中性的概念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开展中至关重要。在答复休谟关于流通中货币数量急剧减少只能导致价格下降的观点,斯图亚特〔同上,第98页〕认为,如果纸币被取消,产业将崩溃,直接交换本身会迅速代替被摧毁的货币交换。价格确实将下降,但不会维持其与货币数量的原始比例。而且,从广义上讲,在一个自由的功能健全的市场上,货币不是一个“商品的代表〞。最后,斯图亚特认为,不可能根据货币数量任意变化的假设,得出关于价格的任何结论。货币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变成消费者需求的扩张,而货币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产业的下降和失业的上升。在对休谟的批判中,斯图亚特运用了“符号〞货币的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指信用货币:“银行纸币、银行信用、票据、债券和商人的帐目记录〔同国内记帐给与获取的信用〕是包括在符号货币〞这一概念中的许多信用形式的几种〞〔同上,第39页〕。与货币数量论的支持者不同,货币数量论反对者一般对法币和信用货币进行区分,并试图找出信用货币在信用体系运行中的行为原那么。然而斯图亚特并没有提供信用货币波动如何和银行政策相联系的理论分析。他主张实行完全的证券担保,但确没有在银行正常运行和工业资本家与波动之间建立联系。斯密〔1776〕为信用货币的回流提供理论根底〔虽然存在很多谬误〕,该分析被后人称为真实票据说。与休谟的水平的价格—铸币国际流动理论不同,斯图亚特〔1767〕认为,在商品和货币的国际流动中并不存在一个自动均衡机制。对于银行收支平衡,对外赤字,从资产工程而言,银行可能会失去一些黄金储藏,并增加一些证券;从负债工程来看,银行会增加清偿银行负债的数量。这些变化本身并不能重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四、重商主义的货币遗产以重农主义命名的经济理论体系开展于18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有弗朗西瓦·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和安·杜尔阁〔AnneTurgot,1727-1781〕。重农主义具有与较先进的英国前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如配第和理查德·康替龙〔RichardCantillon,1680?-1734〕的长处,他们在最终抛弃了重商主义的想法——以为财富以及财富的增殖是来自交换,把创造财富和可能用作积累的剩余转移到生产的领域之内的同时,也放弃了重商主义的货币分析方法,他们分析的中心问题是探求这种剩余,即闻名的纯产品,转而建立了一种实物分析体系和讨论相对价格的决定。这种转变从根本上影响了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斯密的价格理论只是讨论相对价格,对总量关系没有进行探讨;而李嘉图把相对价格的决定与总量关系混为一谈。此后的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新古典经济学仅仅讨论一个实物体系的相对价格决定问题,而把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彻底割裂开来;直到凯恩斯革命重新建立了一种货币经济的分析体系,恢复了总量分析方法,但这种分析方法仍无法与价值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主流经济学关于货币理论的争论。诚如上述,重农主义实物分析方法的出现,从根本上开始动摇重商主义货币和总量分析方法;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即“斯密式的革命〞,那么是对重商主义思想的致命的还击,把重商主义挤到了经济学开展中的“末流〞地位。但进入20世纪后,重商主义思想又得到了某种升值〔参见威廉·格拉普1993,载马格努松1993〕:一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提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或真实领域与货币领域的“两分法〞,即在早期古典经济学中被“遗忘〞了的有关就业、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重商主义观点,与凯恩斯革命有某种相似性被重新发现;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策略性贸易理论的开展,即莱斯特·瑟假设〔LesterThurow〕、詹姆斯·布兰德〔JamesBrander〕、芭芭拉·斯彭瑟〔BarbaraSpencer〕与保罗·克鲁格曼竞争优势理论替代了古典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被贴上了“新重商主义〞的标签〔见比约·海腾1993,同上〕。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兴的各种文献中,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已融合在一起,但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价值却并未真正被提及和发现。实际上,被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抛弃的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的认识、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正昭示着重商主义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的根底的方向。首先,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能出发,首先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认识,并阐述了一个货币经济的交换模型。正是在这一模型的根底上,马克思〔1867〕使用商品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即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采用重商主义的交换经济模型,商人在贱买贵卖中必须拥有货币〔资本〕签订契约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货币成为一种履行契约的方式和保证。因为竞争是与商人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与失败或破产联系在一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保证商人破产后的清算,而不能保证签约者履行契约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博弈规那么决定了货币契约的性质,即货币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信用关系。商人占有货币或信用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获取利润的能力。引入生产后,即是一个马克思使用货币契约的生产模型:资本家使用货币契约,即预付货币资本,雇佣工人和购置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获取利润。这是重商主义交换经济模型的一个延伸。这里作为信用关系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或获取利润的关键。马克思〔1867-1894〕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开展或资本是一笔预付的货币的观点,是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即资本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开展。其次,与货币的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价单位〔或价值标准〕职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价格总水平〕?这实际上是“两分法〞问题,也是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所在。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说法,货币的作用就是为了媒介实物的交换,因为物物交换存在着不便或交易费用高。因此货币表示的是一个相对价格,这个货币可以是任意一种商品。同样,按照“两分法〞,一边是真实领域,由实物生产函数来表示;另一边是货币领域,货币没有别的作用,它就是为了表示价格总水平。但实物经济中必然涉及到加总问题,即一个异质品模型中怎么去表示一个价格总水平,或能不能得到一个总量呢?帕廷金〔1965〕证明了一个命题:即货币不可能既表示相对价格又表示总量。重商主义一开始就从总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金属货币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而不考虑相对价格问题,具有某种自觉性和先进性。在休谟阐述的金属货币数量论中,同样存在着货币表示相对价格还是总量的混乱。休谟〔1752〕认为金属货币可以维持贸易平衡,如果贸易不平衡,本国价格水平高了,会引起进出口的变动,金属货币再回流可以平衡价格水平,这就是休谟的水平的价格—铸币国际流动机制;但休谟随后又认为货币可以促进一国产业的增长,有了货币就有了购置力〔类似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促进当地工业的开展。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了货币应该还有利润〔剩余〕,因为利润率是用货币来计量的,没有货币也就意味着没有利润。休谟在这儿是不清楚的,李嘉图也如此。在现代关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中同样存在这个难题,即货币如果只表示价格总水平,显然不会产生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即所谓的货币中性。目前主流经济学各种模型中无论引入货币幻觉还是其他的形式,都会发现货币影响到相对价格了,并对产出和就业有影响。相比之下,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资本,货币表示的是总量关系而与相对价格的决定无关的观点,更具有逻辑一致性。此外,劳和斯图亚特开展的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货币非中性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是外生的、而且是中性的分析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章早期的价值理论 新古典理论把表示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理论是从根本上否认总量存在的,虽然在单一产品模型中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但并不能在异质品模型中得到总量关系。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独立于技术关系而完全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总量,如现实中由货币价值所表示的财富。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思想中,由于那些思想家是集政治学和社会学于一身的,产品的交换是否公平或依据的原那么是他们讨论的最重要问题,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那么很少被论及到。虽然他们所讨论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总量,但对交换价值的讨论完全是以社会关系为根底的,如公平价格或劳动价值理论。这种社会关系表现在收入分配上,虽然对收入分配的总量计量问题没有被讨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而出现的重商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产生的萌芽,重商主义者们所要讨论的正是今天人们所讲的“资本原始积累〞,货币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的货币化过程,重商主义虽然更多的是从商业的角度讨论货币,只是偶尔谈到雇佣劳动的产业活动,但货币作为资本和利润来自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却是由重商主义者揭示和强调的。在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展的初期,商业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如何从海外贸易中获取金属货币就成为重商主义讨论的中心。凯恩斯从与生产函数的“实物经济〞对立的“货币经济〞角度,重新发现了重商主义。这种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价值与货币的总量关系以及有效需求问题已经出现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第一节“公平价格〞论与新古典理论研究相对价格的技术关系不同,作为古典学派理论根底的劳动价值论,虽然也把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作为所要解释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但其解释的角度并不是技术关系,而是社会关系。事实上,早在古典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对交换价值的解释也根本上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中世纪教会的阿奎那〔Aquinas〕都是从“公平价格〔theJustPrice〕〞的角度来解释交换,而后来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到斯密之前的重农学派〔ThePhysiocrats〕〔如配弟、魁奈等古典学派的前继者〕对劳动价值论的说明,也都是从“自然秩序〞的社会关系角度来阐述的。在西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那时商品价值观念就已经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产生了。当时的人们在确认商品交换是一种等价关系的同时,对这种关系背后的决定因素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古希腊思想家的朴素的“值〞的概念,指的即是附属于产品的一个客观品质或属性。他们以之与价格相对立,继而认为产品的价格应该和其“值〞相符,而不能违背“公正标准〞。可以看到,这些古希腊学者还没有关于支配财富分配的理性法那么概念,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对经济行为研究的目的却是与人们的责任和义务〔公平与否〕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与一种朴素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现在看来,虽然这些看法并不完备、实际上还相当粗糙,但事实上这正是西方经济思想家在价值论和价格论方面开展的出发点。Sewall,H.R.(1901):Sewall,H.R.(1901):TheTheoryofValueBeforeAdamSmith,PublicationsoftheAmericanEconomicAssn.,3rdSeries,Vol.2,p.3.作为一个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其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部书中。也持有这种价值观念,但他更强调从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他认为,公正的原那么要求在交换前和交换后双方都没有盈余或亏损,其所保有的“值〞仍然一样。虽然交换者双方可能是不同职业的人,但为了使交换能够公正的进行、并互换一切,必须能依据某种方法互相比较,从而使职业不同的、不平等的人的工作成为平等的,即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诸商品的等一性为根底的,在交换中必须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复原为相等的。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在这里,能够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是亚氏的一个卓见。马克思曾赞赏地指出,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他“清楚的指出,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进一步开展的形态〞,而且他看到了“包含着这个价值表现的价值关系本身,要求屋必须在质上与床等同〞。但遗憾的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指出这种真正等同的东西“就是人类劳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其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部书中。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4页。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未能发现这个“共同实体〞的原因,“这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根底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根底的。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芒。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同上。这样看来,按照马克思的解释,作为古典经济理论根底的劳动价值论,也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客观价值观念中找到最初依据,只不过他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条件并没有提出“最后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劳动〞。然而后来,一些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现代学者们在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交换理论时,却都倾向于把他的思想解释为预示了新古典技术关系的主观价值理论,而完全抛弃了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进行公平交换、理想的人际之间应当是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最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如Gordon,B.J.(1964)在?亚里士多德与价值理论的开展?(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78,pp.116-28)中虽然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价值理论中的各种因素,但他却抛弃了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只强调了其中的主观方面,并断定应把亚氏“同上。如Gordon,B.J.(1964)在?亚里士多德与价值理论的开展?(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78,pp.116-28)中虽然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价值理论中的各种因素,但他却抛弃了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只强调了其中的主观方面,并断定应把亚氏“看成是马歇尔的先驱最为适宜〞;Spengler,J.J.(1955)在?亚里士多德论经济归属及相关问题?(SouthernEconomicJournal,Vol.21,No.4,pp.371-89)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关于主观价值、边际原那么和效用递减原那么的观点预见到的程度。参见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2,DukeUniversityPress,p.590.真正将这种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与人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欧洲中世纪“中世纪〞语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公元4、5世纪至15世纪,主要用于欧洲。经院经济思想〔ScholasticEconomicThought〕学者们提出的“公平价格〞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被奉为中世纪神学泰斗和官方哲学代表的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的思想。事实上,公平价格这个概念最初是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根据这些著作的解释,所谓“公平价格〞或“真正价格〞是指某个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而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就是按照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因而这个价格也被称为“通行的价格〞,实际上也是指平均价格、即与价值相符的价格。参见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页。在作为中世纪权威著作的?神学大全?中,阿奎那发表了与古代思想家不同的对劳动的看法。他不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劳动,而且更加强调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是以消耗的劳动量为依据。比方在用房屋交换鞋子的时候,房屋的代价应当高些,因为造房屋的人“在劳动的消耗和货币的支出上都超过鞋匠〞。所以,在阿奎那的思想中,商品与商品或与货币之间的均等,是以生产中消耗的劳动量为转移的,因而这种与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劳动相等的价格,就是“中世纪〞语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公元4、5世纪至15世纪,主要用于欧洲。参见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页。根据米克的研究,阿奎那的公平价格理论所研究的特定生产方式是独立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正是对依照这种方式生产和交换的商品“价值〞下定义,使得实际支付的价格与这一价值之间的任何背离,都可以明确地表示为在道德上对买者和卖者的不公平。这样,由于出售商品所得价款通常是先由其直接生产者所有,所以报酬应相当于生产时的费用和劳动的观念,就给公平价格的定义提供了一个自然根底。在这一点上,米克认为,这些早期前古典学者〔主要是阿奎那〕关于公平价格的研究比后来的重商主义更接近于古典学派。因为他们是从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的观点出发去分析价值,而重商主义却是从商品交换者贱买贵卖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从而把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丢掉了。可以看到,米克对“公平价格论〞的评价是较为肯定的。同时,米克也强调了一点,即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与“公平价格论〞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用于分析社会关系的客观的价值理论,而不同于后来新古典学派所开展的一种强调技术关系的主观效用的价值理论。“中世纪公平价格的组成因素主要是生产者的各项本钱——特别是所消耗的劳动,此外还有担负的风险,为购置原料而支出的款项以及运输费等。如果要讲公平,这些生产本钱都应该获得适当的补偿。这些因素合起来就构成商品的价值或实际价值,它可能并不同于交换双方对于商品所值的主观评价。一般来讲,对本钱与报酬间的平衡点的判断,被认为只是社会的共同协议或评价。……这种客观的用生产本钱来考虑‘价值’的习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直接生产者的意识中,后来事实证明,在经院哲学家的经济思想中,这个习惯也是最有影响的遗物之一。〞 第二节早期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后来成为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今经济学中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而关于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主要来自于这样一点,即这里是否存在着完全独立于技术关系而只联系到社会关系的价值概念和它的计量。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的17-18世纪,许多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市场交换,按照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进行交换被认为是符合人类公平与平等原那么的,如英国的社会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和美国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作为17世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奠基人的洛克〔1632-1704年〕Browley,M.(1963)在?对价值理论某些十七世纪的奉献?〔Economics,NewSeries,Vol.30,May,PP.122-39.〕一文中,特别提到了洛克的劳动价值论观点,参见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2,DukeUniversityPress,p.627;而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那么不仅把洛克的价值理论说成是劳动价值论,甚至还把洛克和马克思并列为劳动价值理论的代表。参见萨缪尔森〔1982〕:?经济学?,第11版,第596、784页。就是从财产理论、从“自然权利〞的角度入手,对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关系根底给予了特别的说明,其论证的主旨即是“Browley,M.(1963)在?对价值理论某些十七世纪的奉献?〔Economics,NewSeries,Vol.30,May,PP.122-39.〕一文中,特别提到了洛克的劳动价值论观点,参见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2,DukeUniversityPress,p.627;而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那么不仅把洛克的价值理论说成是劳动价值论,甚至还把洛克和马克思并列为劳动价值理论的代表。参见萨缪尔森〔1982〕:?经济学?,第11版,第596、784页。转引自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2,DukeUniversityPress,p.142.显然,这种对劳动价值论的阐述无疑联系到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十七世纪末,随着海内外市场的扩大,英国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取代农业而居于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这就使得财产不平等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正是基于此,洛克提出了“人生来是平等的〞观点,它要求劳动应当作为财产交换的根底,因为所有的私人财产全部是由劳动创造的,一个人创造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从而分配多少,所以洛克是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出发引出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这里,洛克强调了“劳动〞。他认为劳动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把价值的差异施加到每件东西上〞,而且“我们是靠劳动才得到土地所有有用产品中的最大局部的〞。洛克还特别指出,“我认为世界上对人类生活有用的产品,十分之九都是劳动的产品,这样说毫不过分。如果我们正确地估计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并计算出它们的各种费用,那就可以看到,就大多数东西来说,百分之九十九应完全归功于劳动。〞转引自Meek,R.(1973):StudiesontheLaborTheoryofValue,2nd,MonthlyReviewPress,London,p.18.转引自Meek,R.(1973):StudiesontheLaborTheoryofValue,2nd,MonthlyReviewPress,London,p.18.一、配第配第的价值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赋税论?〔1662〕和?政治算术?〔1690〕。其中,对价值的分析源自于配第将剩余概念的引入,而这一点那么被普遍认为是配第最中肯的奉献之一,它成为后来魁奈在?经济表?中有关剩余传统分析的雏形。通过用产品〔谷物〕超过必需生产资料的实物数量来表示剩余,配第把它与地租等同起来,从而防止了决定利润率的问题,同时也就防止了涉及相对价格问题,而相对价格那么是估算资本垫支和纯产品所需要的〔这一问题后来由李嘉图和马克参见尤卡格利亚〔Roncaglia〕,“配第,威廉〔Petty,William〕〞,?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15页。然价格〞实际上就是价值,所谓“政治价格〞那么是依照“自然价格〞根底而计算出来的价格,“如果将这种政治价格以人为的共同的标准银币来衡量,就可得到我们所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8页。的时间内,将一盎司参见尤卡格利亚〔Roncaglia〕,“配第,威廉〔Petty,William〕〞,?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15页。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8页。同上。参见巴拉德瓦杰〔Bharadwaj〕,“最低生活费〔Subsistence〕〞,?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86页。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5页。参见巴拉德瓦杰〔Bharadwaj〕,“最低生活费〔Subsistence〕〞,?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86页。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5页。Spiegel,H.W.(1991):TheGrowthofEconomicThought,3rd,Vol.1,DukeUniversityPress,p.111.然而这里又必须成认的是,“他〔即配第〕的理论本身却不是完全彻底的劳动理论,而是把土地和劳动相提并论的劳动理论:‘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因素,而土地是财富之母’。……剔除其象征手法,配第的理论突出了生产的原始要素〔土地和劳动〕是经济价值的源泉〔而不是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同上。可以看到,对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配第的思想中还是相当模糊的,而且他又参加了“土地〞来决定价值,从而被马克思批评是“把作为交换价值源泉的劳动和作为以自然物质〔土地〕为前提的使用价值源泉的劳动混为一谈〞〔马克思,1972年,第388页〕。在随后讨论的价值的“自然标准和尺度〞中,配第又进一步指出,“所有物品都应按照两种自然单位——即土地和劳动——来评价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一艘船或一套服装值多少面积的土地或多少数量的劳动,因为船和服装都是土地和劳动的产物。如果这一点是确定无误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等价〔anaturalpar〕,以便使价值既可单独表现于土地,又可单独表现于劳动。这比表现于两者要更好,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更容易换算,如同把土地换算为英镑一样。〞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5页。同上。配第〔1662〕:?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5页。米克认为,从配第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家们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何性质,也就是说,在其思想深处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即就某种根本的和重大的意义来讲,使商品具有交换价值的是劳动的消耗;但同时一宗商品通常可以出售的价格,不仅足够补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而且还要足够支付“土地的价值〞。那么又怎么能说商品的价值完全是由劳动决定的呢?所以,配第希望通过找到“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等价〞来突破这个困难,而其后的洛克那么尽力夸大了劳动在这方面较之土地所具有的重要性。但米克更强调的是,认为他们在解决这一问题中所作的各种努力,不过为构成生产本钱的两个要素——即土地的使用和劳动的消耗——进行划分打下根底而已。所以如果要真正解决价值问题,就必须排除土地作为价值的一个决定因素。参见Meek,R.(1973):StudiesontheLaborTheoryofValue,2nd,MonthlyReviewPress,London,p.36.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配第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使用的土地与劳动的数量这二者共同决定的,它“参见Meek,R.(1973):StudiesontheLaborTheoryofValue,2nd,MonthlyReviewPress,London,p.36.二、重农学派18世纪中期,以“自然秩序〞作为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根底的重农学派,第一次明确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从而为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Meek,R.(1962):TheEconomicsofPhysiocracy,Macmillan,London,P.19.以后的古典学者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如斯密Meek,R.(1962):TheEconomicsofPhysiocracy,Macmillan,London,P.19.这一传统的重要性在于,它创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个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到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各种范畴之间有其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开展存在着理论上的可预测性。以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古典与马克思经济学,其全部理论和经济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的,显然这与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在经济分析的根底上是根本不同的。新古典理论把经济分析的根底建立在生产函数的根底上,其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对所有现实问题的解释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然而就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言,无论是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货币与资本市场问题,还是企业的组织和市场结构问题,都与经济制度有关或本身就是经济制度问题,即使是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这些似乎是最接近新古典技术分析的领域,也并不能排除经济制度的分析。这样,如果仅从新古典的技术分析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逻辑体系的矛盾,因为这些问题只是由特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包括后来剑桥资本争论和关于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所揭示的逻辑矛盾,也都是来源于此。所以,要排除这些理论分析中的逻辑矛盾,就必须改变理论的假设,明确地把社会关系作为经济分析的根底、并以此来揭示现实经济的开展规律,显然这正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理论的意义所在。一般认为,剩余传统是古典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以及后来斯拉法所一直遵循的核心分析方法,而表达这一古典理论特征的社会剩余概念可从魁奈1758年发表的?经济表?魁奈的?经济表?最初发表于1758年,后于1759年重印第二、三版。?经济表?不但后来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就是在当时也深受重农学派的推崇,如米拉波就认为它是人类在文字和货币之后的第三大创造,并于1760年和1766年分别发表了?附有说明的经济表?和?经济表的分析?〔文后附有“经济表的图示〞〕作为说明。其中,?经济表的分析?及其“图示〞可以说是今天理解?经济表?根底理论的最简明的文本,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所谈到的都是此蓝本。参见?魁奈经济著作选集?,“译者序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页。中找到其最简单的形式。所以,一般将魁奈〔1694-1774年〕视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有关农业的“纯产品〞学说〔即剩余产品学说〕,亦被视为是这一学派经济理论的基石。该学派的其他经济原理,如社会阶级结构、预付资本及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等理论,都是以“魁奈的?经济表?最初发表于1758年,后于1759年重印第二、三版。?经济表?不但后来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就是在当时也深受重农学派的推崇,如米拉波就认为它是人类在文字和货币之后的第三大创造,并于1760年和1766年分别发表了?附有说明的经济表?和?经济表的分析?〔文后附有“经济表的图示〞〕作为说明。其中,?经济表的分析?及其“图示〞可以说是今天理解?经济表?根底理论的最简明的文本,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所谈到的都是此蓝本。参见?魁奈经济著作选集?,“译者序言〞,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页。Dobb,M.H.(1973):TheoriesofValueandDistributionSinceAdamSmi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p.40.剩余的起源流通领域生产领域通过不平等交换〔剩余产品〕〔重商主义〕仅农业农业和制造业〔重农学派〕〔斯密,李嘉图〕图1-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剩余的解释Howard,M.C.,andJ.E.King(1985):ThePoliticalEconomyofMarx,2nd,Longman,London,p.70.那么,剩余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据前所述,由于在重农学派之前并没有其它学说强调生产的重要性,因而重农学派就成为资本主义古典生产理论指导思想的提供者。这一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将生产和消费系统视为一个循环过程:即从来没有人否认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过去的生产决定目前的消费,而消费只不过是未来生产的必要条件。参见吉利伯特〔Gillibert,G.〕,“古典生产理论〔Production:ClassicalTheorie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60页。对此,新剑桥学派著名学者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也曾经提到,“生产和消费体系作为一种循环过程的最初图式,当然是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发现的,这种循环过程是一种单行道,从‘生产要素’到‘消费品’参见吉利伯特〔Gillibert,G.〕,“古典生产理论〔Production:ClassicalTheorie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60页。对此,新剑桥学派著名学者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也曾经提到,“生产和消费体系作为一种循环过程的最初图式,当然是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发现的,这种循环过程是一种单行道,从‘生产要素’到‘消费品’,和近代经济学说提出的观点形成显著的比照。〞参见斯拉法〔1960〕:?用商品生产商品?,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93页。可以看到,重农学派对纯产品的产生和归宿这一根本问题的答复,说明了他们独特的阶级分析法。琼·罗宾逊认为,“这个以重农主义者著称的学派,是最早用它的社会阶级体系来说明社会结构的〞。罗宾逊和伊特韦尔〔1974〕:?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页。在分析中,他们假定纯产品完全由使用土地的活动创造、即只有农业中的收益高于本钱,这就使得地租成为唯一可能的净收益。所以,与从事制造业活动的“非生产阶级〞〔包括工商业中的手工业者和资本家〕不同,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包括农民——罗宾逊和伊特韦尔〔1974〕:?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页。Howard,M.C.,andJ.E.King(1985):ThePoliticalEconomyofMarx,2nd,Longman,London,p.72.参见瓦吉〔G.Vaggi〕,“重农学派〔Physiocrat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37页。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重农学派的“纯产品〞概念仅仅局限于农业、却不成认农业以外的产业〔在当时主要是制造业〕具有生产性,因而被琼·罗宾逊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搅拌桩工程合同内容3篇
- 施工升降机租赁合同范本3篇
- 安居房施工合同索赔时效3篇
- 安全顾问合同范本3篇
- 教育培训用工合同样本3篇
- 帆布买卖合同文本3篇
- 房屋买卖合同法律问题研究3篇
- 新编建筑装饰工程合同3篇
- 教育分公司培训合同
- 工程委托书甲方负责工程设计审批3篇
- 2025年中国社区团购行业发展环境、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2024年度健康医疗服务合同平安好医生(2024版)3篇
- 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课件
- JJF 2163-2024漆膜划格器校准规范
- 肺炎支原体肺炎-4
- 【教案】Unit4+Section+B+(1a-2b)+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安徽安庆宜秀区国企业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替莫唑胺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 不动产登记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