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900字》_第1页
《综艺节目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900字》_第2页
《综艺节目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900字》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典籍里的中国》综艺节目分析课题类型理论性课题()实践性课题()课题来源教师科研课题()教师拟定课题()学生自拟课题()师生联合命题()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不少于500字)近几年来,电视界出现了一批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节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荧屏上大放异彩。相比简单地模仿或复制国外电视节目,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相结合,用大众熟悉的电视化呈现方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随着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争相出现争芳斗艳,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央视的《中国成语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朗读者》和《国家宝藏》。此类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打破固有模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将这些策划和创作的理论加以总结,能持续地为文化综艺类节目注入生命力。尼尔波兹曼曾提出:电视之所以形成“教育的哲学”的三条“戒律”:通俗易懂、可视性强(视觉呈现形式)、讲故事(设置悬念与冲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要讲到或者遵循的“你不能有前提条件”(对受众尽可能通俗易懂)。也就是说,电视节目不能对观众有知识方面的过多要求,要达到“零门槛”,因为作为大众媒体,其内容应该能被大多数人无障碍接收。将传统文化进行电视化呈现,就需要文化的核心内核与综艺节目的外壳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档完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方面立足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深入挖掘,彰显传统文化的新亮点,将节目打造出时代特色。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受到国务院重视的系统工程,并在相关文件中被重点强调。在当前的文艺节目创作形态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生活相关的文艺节目,另一类是汉语文化知识类的文艺节目,而后者更能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具有更强的创造力与实验性。《典籍中的中国》在前者分类上靠后者;在节目实验性上,两个方面都有渗透。同时,通过对节目策划案创作的经验进行提炼与分析,重新构建戏剧与影视化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将综艺节目和戏剧这两种节目形式进行融合创新,在观众的互动配合下,逐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升华典籍的时代意义,体现了这档节目的人文精神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当前电视节目人文价值丢失,乱象丛生,歪风越刮越烈。因此,对文化类节目的扶持,有助于净化荧屏,提高观众审美情趣和媒介素养,发挥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传播核心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不少于800字)(一)国外研究国外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针对电视文化、电视节目娱乐化等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被誉为流行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很早就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电视文化》中,他采取以观众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一些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电视节目等的电视文化现象。他把观众称为“积极的观众”,打破了传统电视文化研究中把受众看作消极、被动、同质的群体的观念。他还深入探究了赋予电视节目以多种意义的复杂文化过程,回答了诸如:特定人群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为何如此深深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等问题。DeniseD.Bielby与C.LeeHarrington在《VideoCultures:Television》中,认为电视的社会学研究没有跟上新兴的数字互动技术带来的新媒体环境。因此,社会学理解电视制作、分配和消费文化的理论方法滞后于它们解释已经发生的变化的能力。于是研究了电视媒体技术和社会生活、受众、生产以及全球化研究的核心主题的基础工作和最新发展,以了解当代电视的视频文化。CheSuMustaffa与IliasMdSalleh在《ImpactofTelevisionDramafromAudienceReceptionPerspective》中,认为大众传媒对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影响的,通过了解文化全球化的快速进程如何影响马来西亚电视产业和马来文化,发现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马来西亚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描绘了更多的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马来人中,尤其是年轻人中,有证据表明他们接受了其他西方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因此,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介保护本民族文化很有必要。(二)国内研究以“电视节目”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24827篇期刊论文,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创新与突围、文化价值导向提升等等。有关电视节目等的研究有如下:2009年孙宝国在《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表明:电视节目的形态是节目题材、视听、叙事等等元素的有机统一。2010年熊忠辉在《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中将流行节目为对象,全面解析不同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内涵、组成元素、构成方式和运作机制。有关电视节目创新的研究有如下:在媒体融合时代,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电视节目需要发展创新的关键。孙振虎在《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指出:只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生产者的良好心态,才能够把急功近利的惰性消除,成就真正的原创天下。由此可见,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原创的必由之路,需要在研发上注重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避免短视的投机心理;在生产上重视团队的打造,避免创作的简单重复;管理上打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避免恶意竞争的破坏。重视研发、生产和管理的融合之道,原创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王晓静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中》指出传播方式、内容、互动等都要创新发展,为电视节目创新研究提供了指引。肖芃、李晓丽在《电视节目创新创优之内核与路径研究》中指出:从电视节目的内容来说,新媒体时代更多人拥有话语权、受众参与意识提高,电视节目在形成创意和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受众的关注点,或多或少借鉴新媒体平台上的海量的资源内容,通过加工利用新媒体上的微内容,来丰富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几乎所有的创新创优电视节目,无不创建官方微博来与观众进行互动,听取观众的意见,关注观众的需求。有关电视节目文化价值提升的研究有如下:雷明在《电视台节目编导的受众文化引领思索》指出电视节目影响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在节目编排时要考虑舆论后果,并引导积极面对生活。俞虹、蒋锐《中国电视的文化价值意义重构与再解读》中指出审视中国电视的文化价值意义问题的重要性,电视节目与其文化内涵是相关联的,借助镜头表现与语言表现传播文化内涵意义深远。毋庸置疑,电视的既有呈现确有阿多诺所描绘的“文化工业”印迹,一方面是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有相关技术使用的特定框架,另一方面也因其包含了商业、政治乃至各社会阶层利益的驱使,但这不代表电视与文化无关、电视的文化价值意义缺席,且不论其他,观众至少可以从电视节目内容中体察到母体文化的气味,从电视技术语言上浸染到母体文化的逻辑,当然所谓“通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需要另当别论。其中可以明确的是,电视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已然深刻地进入了社会生活。通过对于上述文献的总结,作者分析出:针对目前大部分的节目而言,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最为明显的三个问题就是目前的综艺节目需要注重创新研究、增加文化内涵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目前国内的综艺节目普遍缺乏原创性,导致节目之间出现雷同。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作者认为电视工作者应该提升创新意识,注重原创力挖掘。而就我国众多电视节目发展的普遍现状而言,节目同化严重、抄袭严重等问题频繁出现,导致观众对这类电视节目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而产生了疏离感。要想解决这类问题,电视节目工作者就必须积极地进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改良,并重新审视节目的内容,让电视节目能够真正回归教育属性,切实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良性发展。三、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不少于500字)(一)主要研究内容《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演绎历史篇章,节目融合图像模态、文字模态、声音模态等,利用戏剧与影视化的表现方式增强受众对文化的感知与识别。本文将从内容呈现、情境构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通过运用戏剧化手法、影视化技巧重新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与价值,实现文化情感的交流与共享,将对未来相关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拟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近几年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综艺节目为例,从文化价值视角出发,通过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表达,将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可视的空间符号,将戏剧与影视化结合,以此分析此类节目在文化价值建构方面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探析其文化与社会的深度价值,并为相关电视节目提供一定的创作启示,在理论与实践意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度与可行性。(三)预期成果本文站在文化价值的视角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探究其在节目内容、表现形式、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建构,最终目的还是为它未来的创作与创新发展提供指导。这种综合创作手法被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用得越来越成熟,节目的制作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跟进,为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四、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不少于300字)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知网数据库检索等方式,探究近几年此类节目的主要研究角度及关注热点,了解其研究成果及研究空缺,以此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然后通过理论分析,阐述文化类综艺节目戏剧与影视化,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所选影视作品的具体文本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主要以《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为分析样本进行研究,认真挖掘文化元素。文中通过比较研究法将国内其他较为经典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同《典籍里的中国》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分析比较了上述文化类综艺节目之间在构建方法方面的特点,为后文分析《典籍里的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化重构方法提供了基础。最后,以分析节目的内容呈现方式、情境构建等方面表现方法,力图探析文化综艺戏剧与影视化的重构方法所在。五、主要参考文献(文献不少于15篇)[1]刘晓倩.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6):135-137.[2]崔欢欢.全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N].晋中日报,2021-09-15(004).[3]高凯,靳龙成.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新表达与青年价值引领路径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名作欣赏,2021(26):160-162.[4]张雪姣,张明芳.穿越古今的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新态势[J].传媒,2021(16):75-77.[5]总局2021年一季度创新创优名单《典籍里的中国》等22档节目入选[J].广电时评,2021(16):5.[6]郭子超.新媒体传播视域下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大众文艺,2021(16):118-119.[7]王纪超.现代媒体传达技术的应用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技术,2021,45(08):23-25.[8]盘俊春.品读典籍,开启智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6):75-76.[9]王筱卉,庞雪芮.经典在文化类节目中的传承——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中国电视,2021(08):48-52.[10]王鑫.仪式建构·叙事转换·古今对话——论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化经典的创新呈现[J].中国电视,2021(08):106-109.[11]王颖吉,时伟.从书写到影像:文化典籍的媒介转化与影像表达——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中国编辑,2021(08):55-60.[12]黄斌艳.《典籍里的中国》空间艺术性创新的解构[J].明日风尚,2021(15):28-30.[13]张兵娟,邵高明.创新活化、文化记忆与传播共同体建构——谈文化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J].当代电视,2021(08):42-46.[14]娄立原.《典籍里的中国》:教育媒体传承中华文化的演进与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44-45+54.[15]王明.《典籍里的中国》:场景活化、情感观照与融合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46-48.[16]潘源.《典籍里的中国》:沉浸式电视文化节目的叙事特征与空间呈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49-51.[17]马越奇.文化类创新节目的策划呈现与视听传播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14):112-114.[18]郭钏.《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策略分析[J].当代电视,2021(07):51-54.[19]赵聪,何红泽.剧式表达仪式建构价值书写——《典籍里的中国》审美意蕴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108-111.[20]卜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