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3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说孔子“迂”,庄子的《渔父》中的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练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1.知其不可而为之2.第一部分讨伐弑君者【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往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为什么还要管这件事?3.【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4.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孟子•滕文公(下)》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5.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探究: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鲁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明确: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6.【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孔子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实权拥有者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如何理解)7.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8.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之魄。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9.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第二章——第六章10.【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臝(luǒ)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1.【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歌:名作动,唱歌谏:制止。追:补救,挽回。殆:危险。辟(bì):躲开,避开。而:连词,表修饰下:名作动,下车。第二章12.赏析:楚狂接舆其人提示:“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说明楚狂是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狂放,有不羁之意,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大概在当时是不算少的,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就是。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德衰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有所感动。13.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14.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第二章阅读18.5章15.接舆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他却不屑与孔子交谈“趋而辟之”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第二章阅读18.5章16.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想象:孔子将言什么?第二章阅读18.5章17.学习18.6、18.7章长沮、桀溺的特征?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甚至连渡口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真正退隐田园做隐士。第三、四章阅读18.618.7章18.【18•6】长沮(jū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与:同“欤”,疑问词。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辟:通“避”,逃避。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三章18.6章

19.【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第三章18.6章20.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第三章18.6章21.

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

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第三章18.6章朱熹:惜其不喻己意。22.

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第三章18.6章23.

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第三章18.6章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他感到自已有一种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和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24.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25.【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后:名作动,落在后面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止:使…停止,留下。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至,则行矣:省略句。洁:使…清洁。之:主谓之间,取独。第四章18.7章26.【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四章18.7章27.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第四章18.7章28.高考题链接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29.试题链接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30.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31.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长沮桀溺:故意刁难,试图瓦解其队伍。批评他看不清形势。荷蓧丈人:挖苦鄙视,善待其弟子。批评他不务实。特征:他们是匿居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不近人情。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32.

孔子为何“使子路反”?丈人为何“至则行矣”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33.仕隐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儒家道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消极避世丈人34.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几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5.探究

: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36.针对别人的嘲讽,孔子是怎么对待他们的?(1)觉得他们很有见识,很想结识他们(2)有一点失落、难过、痛苦的感觉(3)觉得人各有志,坚持走自己的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7.探究: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赞成“仕”的观点。①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38.探究: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赞成“隐”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②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39.【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状后置)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第五章40.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41.【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子击磬于卫:子于卫击磬,介词结构后置。既而:不久,过了一会儿。莫己知也:莫知己也。莫,没有人。宾语前置句第六章42.【分析】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为“击磬襄”,所以,孔子应该也从师襄那里学过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音乐之中;荷蒉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蒉之人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43.1.这里的“有心”是什么意思?在荷蒉者看来孔子击磬时有什么“心”?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阅读14.39,思考:第六章如何理解荷蒉老人的话?44.问:“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第六章参考:“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批评孔子过于执著,不会变通。45.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必过于执著,学会变通。要通达权变,既然济世之道行不通,不如洁身自好第六章46.第六章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47.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总结:几位隐士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与孔子不同,多有愤世嫉俗之心,他们对孔子,既有敬重的成分,也有劝喻、讥嘲的成分,态度较复杂。48.1、此部分出现的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荷蒉之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他们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具有较强的能力,却怀着无为的襟抱,揣有宝璧却不用于世。2、从此部分找出能表明孔子不同与上述之人观点的语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孔子面对如此纷乱的世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欲将天下重归清明,以顺应天下之大伦。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荷蒉之人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曰:“隐者也。”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隐仕小结:49.

从刚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得到向下的支持。狂傲的隐者、耕夫、荷蓧的丈人、守门人以及挑夫这些最下层的劳动者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悲观乃至反对的态度。那么他能不能得到向上的支持呢?50.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但他都未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探究51.

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向下的支持,更没有得到向上的支持,甚至到了最后,孔子连自己都没抱什么希望了。请看最后一章(9.9)52.第三部分孔子的自我总结53.【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3)已矣:“已”,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第七章54.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2、“吾已矣夫!”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第七章55.【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第七章56.【明确】

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

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57.总结: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第三部分:第七章讨伐弑君者“仕”与“隐”的论争孔子自我总结58.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那1、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2、在纷乱的社会如何实践自己的主张,使社会重归清明的问题。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59.1、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怎么看的?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历史上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深入探讨60.1、“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61.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历史上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①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在了八个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郭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在四句话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2.

一代名相诸葛亮因刘玄德三顾茅庐而入世平天下,以《隆中对》为刘备谋划江山、运筹帷幄,《出师表》劝后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更有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取荆州之基。奉命率军入川,夺取汉中,大败曹操。毕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知蜀国不可兴而为先帝知遇之恩托孤白帝城,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虽然没有实现三国归蜀的理想乌托邦,但却成就了一个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大儒。诸葛亮63.

文天祥仅是一介书生,但他同样拥有铮铮铁骨,“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言辞同样掷地有声!文天祥宝祐四年(1256)奉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文天祥在家乡聚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持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地区,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四十有七。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答,“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其衣带中有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6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林则徐65.秋瑾

鉴湖女侠秋瑾因策划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实践了其生前“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的诺言,并以自己的鲜血,洗雪了女子未闻有“死于谋光复者”的羞耻,可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66.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当钱玄同劝先生为可能出现的希望摇旗呐喊时,先生最终是答应了,然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希望)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可能有希望)。”67.“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经典故事,均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天可以补吗?大海可以填吗?烈焰可以追赶吗?太阳可以射落吗?似乎都不可能。但中国远古的英雄却偏偏说:能!偏偏把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去争取,去奋斗。这就形成一种精神,精卫是一只小鸟,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木石虽瞬间即被浪涛冲走亦不气馁罢休,它嘴上所含的木石是那么渺小,而沧海却那么浩瀚无比,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但是坚韧的生命不在乎这种反差,因为他们有一种原始的天真,不计较成败,不计较得失,只知一往无前地进取。进取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结果倒在其次。生命的精彩在于争取另一种可能性的过程之中。68.课文总结: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69.词类活用耰而不辍止子路宿欲洁其身见其二子焉杀鸡为黍而食之名词作动词,一种农具,用来击碎土块掩埋种子,这里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食70.《知其不可而为之》题一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练习71.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72.练习(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㈡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73.题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赘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2)丈人与荷蒉者批评孔子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评价孔子言行的意义。74.问: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赘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2)丈人与荷蒉者批评孔子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评价孔子言行的意义。(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挖苦鄙视孔子,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75.(3)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

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