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1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2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3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4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本章目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号召“学习苏联”、“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要性:

第一,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显示出苏联模式的威力,吸引着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政党和人民。第二,因为“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核心,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遏制,而苏联党和国家当时对新中国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新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第三,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极差,有发展自己工业的强烈愿望;同时,还因为苏联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并且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然而,任何一种模式的实行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中国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逐渐认识到苏联的一些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1955年底,毛泽东首先提出如何借鉴苏联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从1956年到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开始独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积极的重大的理论成果,主要有:(1)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理论观点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完全建成和完全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及其处理方法,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957年下半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两个趋势,一是发展趋势,还有一个挫折、失败趋势;相应的,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正确的探索成果,也有错误的成果。正确的成果主要包括: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划分成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是艰难的、复杂的、长期的;社会主义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中国永远不称霸;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等等理论观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刘少奇提出要走自己的路;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观点。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等观点。朱德提出要搞多种经营等观点。邓小平提出要整顿工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上述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主要是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出现了一些严重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由于这些错误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自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总的来说,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的成功经验是其主体,它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是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革命领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的组织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社会主义社会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根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探索中的失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提出改革没有伤害社会主义本质,是活了社会主义。

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精辟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整体。(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结构。物质保证;制度保证;最终目的。(3)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社会运动过程和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十六大以来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化认识后提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4,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3)突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实践意义——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根据。①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②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③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政治意义——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发展生产力是当前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二)发展才是硬道理(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它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根据:1、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提出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毛泽东强调采用科学技术搞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渗透、融合并武装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使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意义(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2)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3)有助于增强广大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全民族科技意识;(4)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明了现实途径;(5)有利于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4、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涵义

科教兴国的含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

人才强国的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涵:一是通过改革,坚持不懈的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水平。二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向政治舞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