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与21世纪的中国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17世纪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使西迅速走向了向世界扩张的道路,逐渐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古老的中华帝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的转型,逐渐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转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向。

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1、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危机的加剧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转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鸦片战争的失败动摇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心态彻底崩溃。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主持翻译《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二、中国传统文化转向近代的艰难历程第一阶段:物质文化层面--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制度文化层面--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第三阶段:精神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1、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主持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张之洞主要成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修建铁路。主要目的:富国强兵詹天佑与唐胥铁路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大炮张之洞与汉阳铁厂2、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变帝制为共和戊戌变法: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兴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改革。9月21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皇帝,废除新政。史称“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建共和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兴中会的创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军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

武昌首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辛亥革命黄兴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孙中山大总统溥仪退位袁世凯祭天袁世凯复辟

3、新文化运动

-以科学代替蒙昧,以民主代替专制《青年杂志》的创办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上海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希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和民主。认为孔教与帝制颇有关系,是“国人之公毒”,从政治上反对“定孔教为国教”,甚至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礼教吃人。打到孔家店!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所谓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风俗和习惯传统。

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

注重面子和善于做戏;过度节约;勤劳刻苦但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思绪含混;坚韧,善于忍耐,却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而缺乏诚信;极端迷信,谣言泛滥。

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揭示第一,不知国家于天下之差别;第二、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第三,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第四,奴性,“统治者以奴隶实视吾民,吾民以奴隶自居”,“举国之人,他无所学,而惟以学奴隶为事“;第五,愚昧、怯懦;第六,为我,自私;第七,好伪;第八,不知法治为何物;第九,缺公德;第十,因袭,不思创新。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经典刻画

《阿Q正传》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柏杨与《丑陋的中国人》《河殇》与文化自我矮化参考书目:1、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域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2、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酱缸文化”三、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探寻1、“中体西用”论“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周孔之道”

——薛福成“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南溪赘翁

评价:“中体西用”论是封建主义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结合的产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张之洞《劝学篇》对“中体西用”的系统阐述2、“本位文化”论林纾:封建复古主义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反本开新的新儒学1935年1月,王新命、陶希圣、萨孟武等十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把过去一切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应该的,但当吸收其所当吸收”;“吸收的标准,当取决于现代中国的需要”。

3、“全盘西化”论胡适:从“全盘西化”到“充分世界化”

评价:陈序经:“全盘西化”胡适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