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村社区.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第四章 农村社区.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农村社区提纲第一节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第三节农村社区建设第一节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一、农村社区的内涵滕尼斯: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朋友等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共同体,在此共同体内人与人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情感、习惯等为基础,是自然意志选择的结果,社区形态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帕克:社区包含三方面特征:①根据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②或多或少整个植根于该地域;③其各单元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吴文藻:社区是指一地人们的实际生活,其至少要包括三个要素:人口、人们所居处的地域、人们生活的方式或文化。费孝通: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郑杭生: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而言,社区至少包含以下四个要素:一是一定的地域;二是一定的人群;三是一定的联系纽带;四是一定的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综上,社区可理解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住在一起的人们由特定的规范、制度及文化等联系纽带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以及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据不同标准,社区可划分为不同的社区类型。根据空间特征,社区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性小、同质性强;二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三是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较大;四是职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组织结构较为简单;五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家族作用较大,人际关系比较密切。根据社区的定义以及农村社区的独有特点,我们可将农村社区界定为: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主要从事农业的居民,由特定的规范、制度、文化及血缘等联系纽带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以及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村落与农村社区(一)村落的起源与发展《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广义的农村聚落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落和集镇。狭义的农村聚落是指村落,是以农业(包括耕作业或林牧副渔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利用和获取自然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过程,因而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易于形成村落的十种地形:

河流交汇之处;平原的岗地;沿海港湾地带;河流谷地中的阶地;盆地中心区;山坡与冲积扇的交接地带;沿海平原的山麓地带;平原区的地垒和方山地貌区;山地中的隘口或山谷的入口处;沙漠中的绿洲等。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们所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并且后者对村落的重塑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二)村落的类型村落是由以地理要素为主的自然因素和以社会组织为主的社会因素共同构造而成,前者包括聚落构成、土地利用、风土人情与性格、交通等问题;后者包括村落社会构成的特点,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与近邻集团及宗教组织之间的联系等。以地理要素为主的自然因素看,中国村落的定居形式是分立户居的,其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园林式江南水乡、成都平原两三户散居,各成一个独立的据点,互不相联但守望相助。住户周围竹林掩映,小溪环绕,住户与住户之间远则相距三五百米,近则几十米,整个村落像是一处园林。碉堡式华北、甘肃西部及广东、福建客家人聚居的土楼村庄从外表看围绕着一道坚固的一般是泥土的寨墙,看不到里边人家,整个村民集中在碉堡内,主要是为了安全防卫需要。稻穗式甘肃镇原县北部等山区在山区,土地零星分散,村落依山势延伸较远,居户分散的形状形似稻穗。繁花式农村普遍形式根据地形水流和农作物种植需要,以及祖辈相沿的生活方便,村庄聚居而相连,村有一两条小街,农民日常生活交往往往在街上。矩阵式农垦和新建农村居民点房屋从结构到排列方式都采取营房式。这种形式节省建筑费,又便于管理,但缺点是居民活动余地较少,生活上不甚方便。中国农村村落(自然)类型、分布及特点福武直:依据家庭还是依据社会组织为标准,将村落社会划分为同族结合型和讲组结合型。同族结合型村落是由村里的大地主即本家和佃耕农阶层中从属于本家的血缘或非血缘的旁系构成,是主从关系的纵向结合。讲组结合型村落则是由基本平等的家庭构成的横向联系,产生于缺乏同族结合或同族衰退的村落。王汉生等:根据工业化水平及社区集体化程度,将中国农村分成了四种类型。高集体化、低工业化类型(如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低集体化、低工业化类型(我们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高工业化、低集体化类型(如温州地区)高工业化、高集体化类型(如苏南地区)王晓毅: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横轴,以乡村组织的管理程度为纵轴,将农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集中的同质社会(如传统的农业社会)第二类是集中的异质社会(如苏南模式)第三类是分权的同质社会(如山区农村)第四类是分权的异质社会(如温州模式)陆学艺:按照家庭与村落之间的基本结合方式,将我国的村落划分为家族村落、家庭村落、族村合一村落和集体村落四种理想型。(三)村落与农村社区我国目前有两种村庄形态:一是村落,即自然村,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聚居而形成的村落,一般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二是建制村,又称行政村,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设立的农村基层管理单位,设有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下设若干村民小组。一般而言,一个行政村包含几个自然村落,也有规模比较大的自然村落被划分为几个行政村,还有一个自然村落就是一个行政村的。村落VS农村社区共同点:同属农村的人群共同体,村落是农村社区的一种特定形态。差异点:前者更注重强调其自然属性,即形成的自然性、生产的乡土性、成员的同质性与封闭性;后者则更注重其人文属性,即形成的规划性、产业的多样性、成员的开放性与流动性。行政村VS农村社区从相互联系来看:行政村一般是政府规划性社区建设的基础;实践中行政村和农村社区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都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载体的功能。从相互区别来看,农村社区强调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一面,而行政村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单位。近20年来,行政村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其之所以迅速减少,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一方面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城郊村、城中村改为农村社区或城市社区;另一方面由于在政府推动下所进行的大规模村庄合并,最终建成规模更大的行政村或者直接建成农村社区。行政村的急剧减少对农村社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强化了其作为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载体的功能,凸显了政府的影响力,弱化了作为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或自治组织的角色;二是改变了农村社区的边界,不仅扩大了原有社区的地理范围,而且重塑了其社会共同体范围;三是农村社区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即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态向政府规划的社区形态转变。现代农村社区较传统村落社区的新特点:一是作为更开放的居住区,不再只依据血缘、地缘等先赋性因素作为其社区界线,而是作为更为开放的居住地。二是更为异质化。农村社区居住人口不再仅仅是农业人口和本地居民,也同时会有非农职业及流动人员。三是更具流动性。农村社区居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日益流动的社会中时常变化。四是更富民主性。农村社区秩序不再单纯依靠长老权威,而是基于平等成员基础上的民主参与。三、农村社区的特征及其演变农村社区的特征是和城市社区相比较而言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一)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更强传统时期,农业是农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主要产业。传统农村社区更多地依存于自然生态;现代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大为减弱。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日益多样化,某些社区呈现第一、二、三产业并存的局面,然而农业依然是绝大多数农村社区的主导产业。(二)占据广阔的地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村社区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及地表附属物,因而农村社区占据了广阔的地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重上都在呈下降趋势。就人口密度而言,农村社区人口比城市社区人口稀疏得多。(三)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同质性较强在传统农村社区人们大多局限于农业生产,劳动分工程度较低,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代代生息繁衍于此,社会流动性较低,阶层分化较弱,社会地位相对稳定,人口同质性很强。受市场经济发展与农民经济活动多元化的驱动,农村社区结构更趋开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城郊村或城中村,出现了人口“倒挂”现象。基于集体产权与户籍基础上的农村社区边界趋于模糊。(四)具有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治理体制

传统社会中的农村社区,以宗法制作为其主要的秩序规范,以此维护族权,通过族权治理乡村、补充皇权之不及,进而巩固皇家政权。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村民自治的施行,一方面改变了政府与乡村的行政隶属关系,农村社区有了更大的自治空间;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内部的组织方式更趋自治,其形式既包括拥有法律保障的村民自治,也涵盖基于传统习俗的家族、宗族自治,还有基于信仰或利益结成的宗教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自治等。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一、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内涵农村社区权力:在农村社区内部,在特定所有制条件下,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其他人的支配能力。农村社区权力结构则是具有这种支配能力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内的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二、农村社区权力的类型关于社区权力结构的两种论断:一种是以亨特为代表的精英论观点:社区精英在社区事务中掌握了社区战略决策的决定权与主动权;社区精英在经常往来过程中相互熟识,并磋商社区事务,形成紧密的权势群体;这类群体中的一些人在公共团体供职,在社会上引人注目,声名显赫,另一些人则通过他人行使权力,其活动和影响一般不为常人所知。另一种是以达尔为代表的多元论观点:社区权力分散于多个团体或个人之中,每个团体都有各自的中心,并且数个社区组织多元竞争模式要比经营模式更有效。对传统农村社区权力类型的研究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社区权力包括同意权力、横暴权力以及教化权力三种类型;张仲礼:强调农村权力结构中士绅的重要性;杜赞奇:区分了赢利型经纪与保护型经纪两种不同的权力主体;黄宗智:强调土地占有形态、家族力量和结构对农村社区权力类型的影响。对当前农村社区权力类型的研究王汉生:根据精英影响力的来源,将其分为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樊平:将当代村落权力区分为体制性权力和内生性权力。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区权力特征及其演变(一)集体化时期农村社区权力结构这一时期,农村社区权力结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塑,历史地适应了当时的短缺经济及其管理需要,但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二)乡政村治时期农村社区权力结构1.以“村两委”为主导的正式社区权力(1)作为社区权力机构的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2)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3)纵向权力配置中的“乡—村”关系。2.多重非正式社区权力并存改革开放后,农村社区权力主体呈现正式社区权力与非正式社区权力并存的格局。正式社区权力主体与非正式社区权力主体之间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现实中的社区权力主体也不是某个单一的精英类型,而往往是多种精英类型的混合体。第三节

农村社区建设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与意义(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农村社区建设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必须将其置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首先,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性与内生性并存;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主体性的多元性;再次,农村社区建设内容的综合性;最后,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明确性。农村社区建设定义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多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1.重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安全感,满足其社会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塑,有利于社区成员联系纽带的强化及互帮互助、相互协作局面的形成。2.完善农村治理基本单元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举措,也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目标的重要方式。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区建设(一)农村社区合作化与集体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农村建立了自耕农所有制,摆脱剥削制度的束缚而自主经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使后者成为单一的经济成分,商品经济为计划经济所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社区进行社会主义式的探索与建设,它整合了农民与农村社会,并保证了国家对乡村的有效治理,并且从宏观上通过汲取农村资源推进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二)农村社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村民自治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农村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上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体制向“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后者得到普遍推广;二是政治上从政社合一到政社分离,恢复乡镇建制,在乡镇以下实行村民自治,形成“乡政村治”格局。三、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一)“三社互动”的成都温江经验具体经验:“一个核心”、“两大平台”、“三大工程”、“五大路径”。“一个核心”:发挥社会组织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两大平台”:“智慧民政”平台和三级民生服务网络平台“三大工程”:孵化培育、人才发展、监督管理三大工程;“五大路径”:三社善动、关爱援助、公益创投、志愿服务、社区营造(二)“城乡统筹”的温州经验主要是立足本地城镇化及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着力调整社区治理结构:一是推动农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