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_第1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_第2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_第3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_第4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第2章4相际间的对流传质模型2.4.2渗透理论实验表明,在靠近表面的流体薄层中,并不是单纯的分子扩散过程,而扩散的浓度也不是线性分布。同时,就流过的流体来说,也并非单纯的稳态传质过程。希格比(Higbie)于1935年提出传质系数的渗透理论。论点:流体流过表面时,有流体质点不断地穿过流体的附壁薄层向表面迁移并与之接触,流体质点在与表面接触之际则进行质量的转移过程,此后流体质点又回到主流核心中去。在的条件下,流体质点经历上述过程又回到主流时,组分浓度由增加到。流体质点在很短的接触时间内,接受表面传递的组分过程表现为不稳态特征。

渗透理论认为,所有质点在界面上在有效的暴露时间后立即被后续的新鲜质点所置换,经推导,可得此时的传质系数为

传质系数渗透理论

由膜理论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呈线性的一次方关系,即;而按渗透理论则为二次方根关系,即。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的对流传质过程,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如下式:,(n=0.5~1.0)

这就是说,一般情况都在膜理论和渗透理论所确定的范围之内。2.4.3表面更新模型溶质渗透理论的有效暴露时间不易确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丹克维尔茨(Danckwerts)于1951年对溶质渗透理论进行了研究和修正,提出了表面更新模型,也称渗透-表面更新模型。论点:表面更新理论以一个表面更新率s代替渗透模型中的,则传质系数为

s为表面更新率,与流体动力条件及系统的几何形状有关,是由实验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