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及检测_第1页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及检测_第2页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及检测_第3页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及检测_第4页
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及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任务描述二、任务分析三、任务演示四、相关知识五、任务布置2(一)传感器系统中显示电路的设计(二)动态显示的概念、原理及优缺点(三)动态扫描方法(四)采用查表方法设计显示电路程序(五)对KJ2007F型井下分站进行调试与检测一、任务描述返回3

在诸多矿用传感器系统中,如AWJ—90A型高低浓瓦斯传感器在回采工作面对瓦斯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并且需要自动、连续的将环境其的瓦斯浓度转换为相应的频率输出,并用红色数码管显示其数值,以便工作人员实时观察瓦斯的浓度情况。由此可见,在众多传感器系统中,显示电路的设计尤为重要,下面具体介绍传感器系统中显示电路的设计方法。二、任务分析返回4

P1端口接动态数码管的字形码笔段,P2端口接动态数码管的数位选择端,P3.7接一个开关,当开关接高电平时,显示“1234”字样;当开关接低电平时,显示“5678”字样。5

(一)动态扫描方法动态接口采用各数码管循环轮流显示的方法,当循环显示频率较高时,利用人眼的暂留特性,看不出闪烁显示现象,这种显示需要一个接口完成字形码的输出(字形选择),另一接口完成各数码管的轮流点亮(数位选择)。

(二)在进行数码显示的时候,要对显示单元开辟8个显示缓冲区,每个显示缓冲区装有显示的不同数据即可。

(三)对于显示的字形码数据我们采用查表方法来完成。返回6三、任务演示返回7四、相关知识(一)动态显示的原理(二)流程图(三)汇编源程序返回8(一)动态显示的原理

动态驱动是将所有数码管的8个显示笔划a,b,c,d,e,f,g,dp;的同名端连在一起,另外为每个数码管的公共极COM增加位选通控制电路,位选通由各自独立的I/O线控制,当单片机输出字形码时(共阳极数码管),所有数码管都接收到相同的字形码,取决于单片机对位选通COM端电路的控制,所以我们只要将需要显示的数码管的选通控制打开,该位就显示出字形,没有选通的数码管就不会亮。动态显示的效果和静态显示是一样的,能够节省大量的I/O端口,而且功耗更低。

9(二)流程图

10(三)汇编源程序

ORG00H AJMPSTARTORG30HSTART: JBP3.7,DIR1 MOVDPTR,#TABLE1 SJMPDIRDIR1: MOVDPTR,#TABLE2DIR: MOVR2,#00H MOVR3,#01HNEXT: MOVA,R2 MOVCA,@A+DPTR MOVP1,A MOVA,R3 MOVP2,A11

LCALLDAYINCR2RLAMOVR3,ACJNER3,#10H,NEXTSJMPSTARTDAY:MOVR6,#2D1:MOVR7,#250DJNZR7,$DJNZR6,D1RETTABLE1:DB092H,082H,0F8H,080HTABLE2:DB0F9H,0A4H,0B0H,099HEND12KJ2007F型井下分站功能分析绘制井下分站结构框图井下分站显示块井下分站使用方法

13KJ2007F型井下分站功能分析

1、KJ2007F型分站的相同点(功能上区分)1)可接频率型传感器

2)可监测高低浓CH4、CO、风速等环境因素以及风门开关等各种开关参数

3)有死机复位和掉电初始化内容不丢失功能

4)分站能显示传感器的实时值

5)模拟量与开关量混接

6)可接两线制传感器

7)提供交直流转换和供电信息

8)适合矿井环境需要,耐压、耐腐蚀、防潮、密封等14井下分站结构框图1、KJ2007F型该分站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组成微机系统,通常工作有5块:印制电路板:主板、显示板、通讯板和两块电阻板。其结构框图5-1如下:图5-1KJ2007F型井下分站结构框152、电路原理如图5-2所示图5-2KJ2007F型井下分站电路原理16井下分站显示块

井下分站与中心站通讯时,接收数据正确后显示c,发送数据时显示.0初始化后显示.分站号。分站INT有效时,显示各模入口采集的数据,模入口数据采集显示时按顺序进行的,初始化后,按下INT时,显示块显示第一路模入口采集的数据,再按INT时,则显示第二路模入口采集的数据,直至第八路模入口数据显示后,又重新从第一路开始显示。显示块显示模入口采集的数据时,首先显示模入口通道号,然后显示模入口采集数据的高四位,最后显示模入口采集数据的低四位。为区别通道号和采集数据,显示模入通道号时,也显示右下方点。17

1、发光二极管部分发光二极管与显示块在一块印制板上,为独立单元,如图5-3所示:图5-3发光二极管布置图18显示板上发光二极管亮灭表示内容如下表一所示:表一发光二极管亮灭表示种类标志符号发光管位号颜色亮灭备注

+12v

+12v

V17红正常掉电通讯接收

LF

V18绿正接收未接系统通讯发送

TF

V19黄正发送未发送开入

(1—4)

K1F-K4F

V20一V23红绿断线设备开设备停灭时为白色开入

(5—8)

K5F-K8F

V24一V27绿设备开设备停或断线开出控制JKlF-JK8F

V28一V35红控制有效未控制19井下分站使用方法

1、分站住开启电源开关以前,首先检查以下几项:(1)分站壳后端的插头座连接器是否连接正确,其中:×12:A5至A8,4路模拟量输入口。引出了两个电源输入端18V3和18V4;×1l:A1至A4,4路模拟量输入口。引出了两个电源输入端18V1和18V2;×13、×14:8路开关量输入信号接口,其中×13所接4路开/停传感器为±5mA信号时。则此4路开入口具有查断线功能。改变跳接线S17-$32,可改变开入1至开入8的输入信号类型……一电流型或触点型。20×15:电源接口,直接与本安电源相接。×8、×9、×17、×18:开出接口,当采用电桥输出时,主板不加继电器开:_n板:当需继电器输fn时,主板上加继电器开出板,该板上跳接线S卜S2接法如卜:用常开触点时,跳接线接A端,刖常闭开触点时,跳接线接B端。×10、×16:通讯接口,可任选一个接通讯电缆,另一个接通讯电话,采川×义线传输时,通讯电缆接在通讯接口的LISTEN上。即×lO或×16的l、2两端上。212、主板跳接线及开关设置S1—S16:根据四种不同模拟量输入信号进行设置。见表二:模入信号量程$1-$8$9-S16

C

B

0—5V

C

A

1—5mA

A

B

4—20mA

B

A表二模拟量输入信号22S17-S32:根据开关量输入信号类型进行设置。

见表三:开关量输入类型S17-$32电流犁信号

A触点删信号

BS33:八位开关正常工作时,按BCD码设置分站号。调试时设置功能选择。S34:电源开关,控制本安电源给l井下分站的12V本安供电。表三开关量输入23

S35、S36:开关餐输L出控制类犁选择。见表四:开关量输出类型

$43-$46

$47-$50

TTL电平输出

A

A电流环输出

B

B继电器触点型

B

BS37:INT键,用于模拟带值娃示控制。当INT键按下时,显示块显示当前模入口模拟量值,松开后再按则显示下一路模入口模拟量值。表四开关量输出类型24

3、所有芯片缺口朝上,且接触良好。井下分站与传感器的配接必须符合使用说明书要求见。开启电源后,5组电源指示红灯亮,显示块显示分站号。若分站号为10号,显示块以下列顺序显示:“1”“O”

其“10”由分站地址开关确定,变暗后表示分站已执行完初始化程序,进入正常工作方式。

S41:INT,设在井下分站箱体外面,与$37并联相接。功能相同。

S52:用于选择EPROM类型,根据主板上的标注选择27C64/27C128或27C256X0:用于扩展总线接口,接开出继电器板。25

4、使用维修注意事项(1)与分站相联的所有电路和电器设备必须是本质安全型的,并与KJ2007D1型分站(含电源箱)联检通过的产品。(2)接入井下分站的传感器和报警箱必须满足KJ2770D1型井下分站外设配接要求,空余接口和插座不得随意占用。(3)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分站板上所有芯片安装方向及跳接线插接位置。(4)检查分站连接插头座是否无松动。(5)检查分站后端的连接电缆是否正确。(6)上述检查lE确无误后。方可开启电源。(7)用户不得随意拧动主扳上的各个电位器。出厂前己封住电位器W9、WlO、Wll、W12,若改变了位置,必须重新调整后加封。(8)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