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防护_第1页
职业卫生防护_第2页
职业卫生防护_第3页
职业卫生防护_第4页
职业卫生防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防护第一页,共54页。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影响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二页,共54页。1.生产性毒物常见者有金属和类金属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农药高分子化合物等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一)化学因素2.生产性粉尘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第三页,共54页。(二)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2)异常气压(3)噪声、振动(4)电离辐射(5)非电离辐射(三)生物因素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第四页,共54页。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指与劳动组织、劳动负荷、劳动工具、劳动者操作姿势等有关的因素。如:强迫体位:脊柱弯曲变形、扁平足等;骼肌肉过度紧张:滑囊炎、腰背痛等;视频显示终端作业:视力紧张、视力下降等劳动组织不合理或劳动负荷过大:精神心理紧张第五页,共54页。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场所的劳动卫生、安全条件和设施有关的因素。生产场所设计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工作场所一般卫生条件差第六页,共54页。第二节职业有关疾病

职业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劳动者所造成的各种职业损害。包括: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diseases)工伤(occupationalinjury)第七页,共54页。

一、职业病(一)职业病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第八页,共54页。

(二)职业病范围和种类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57年2月卫生部,14种1987年修订:9类99种2004年4月18日公布的职业病目录10大类115种卫生部在2013年1月22日就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括130种职业病,其中新增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职业病17种,删除职业病1种。(注:尚未定稿)第九页,共54页。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和名单

序号法定职业病的种类数量1尘肺13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3职业中毒56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6职业性皮肤病87职业性眼病3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9职业性肿瘤810其他职业病5第十页,共54页。(三)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发病可以预防)(2)病因多数可识别,可检测且可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3)发病多为群体发病,出现在接触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4)临床疗效不满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第十一页,共54页。(四)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其诊断应综合以下三方面的资料:第十二页,共54页。1.职业史确定职业病的重要前提,内容包括:患者的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种类、时间和剂量,接触方式和防护措施使用等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同工种其他人患病情况非职业性接触和其他生活情况第十三页,共54页。2.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与评价包括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环境卫生条件、防护措施及其使用效果等一般情况,车间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特点、水平。第十四页,共54页。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其症状和体征是否符合某一职业病的特征,特别要注意早期典型的症状与体征。生物材料中毒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和生化指标的测定;X线胸片;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测定等。可提供有害因素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的证据。第十五页,共54页。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患者或者疑似职业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作出处理。(五)职业病报告第十六页,共54页。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还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第十七页,共54页。(一)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1.病因是多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2.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潜在疾病或病情加重3.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第十八页,共54页。(二)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慢支、肺气肿骨骼及软组织损伤:腰背疼痛、肩颈疼痛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CS2、CO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生殖功能紊乱:Pb、Hg早产、流产消化道疾患:高温消化不良及溃疡病第十九页,共54页。三、职业性外伤(工伤)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或防护措施不当而发生的突发性意外伤害,称职业性外伤。第二十页,共54页。四、职业有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一)第一级预防1.组织管理措施2.技术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二)第二级预防(三)第三级预防第二十一页,共54页。一、铅中毒二、汞中毒三、苯中毒第二节常见职业病第二十二页,共54页。第二节常见职业病一、铅中毒

(一)铅的理化特性铅(Lead;Pb)为蓝灰色重金属熔点327℃,如加热温度至400-500℃则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为铅的各种氧化物,再凝聚为铅烟。水溶性差异较大,如醋酸铅(铅糖)极易溶于水;氧化铅(密陀僧)可溶于水;碱式碳酸铅(铅白,宫粉);硫化铅(黑锡丹)极难溶于水。含铅的偏方治疗慢性疾病等。第二十三页,共54页。

(二)接触机会铅锌矿的开采及冶炼;蓄电池及颜料工业的溶铅和制粉;含铅油漆的生产与使用;制造电缆和铅管;铅的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电力与电子行业。第二十四页,共54页。(三)毒理1.吸收呼吸道:主要途径,消化道:少量,吸收率5-10%皮肤粘膜:无机化合物不能,四乙基铅可以第二十五页,共54页。

2.代谢分布吸收入血+血红蛋白+血浆蛋白PbHPO4肝肾脾肺皮肤Pb3(PO4)2骨(90-95%)毛发牙齿感染饮酒外伤酸碱平衡紊乱PbHPO4血循环排泄途径:尿液:主要途径,20-80μg/d粪、胆汁、乳汁、唾液、汗液、月经:少量第二十六页,共54页。

3.中毒机理

(1)铅对血红素合成过程的影响(2)铅引起血管痉挛(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二十七页,共54页。

(四)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1)神经衰弱综合征(2)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损害(3)中毒性脑病:在中毒晚期或病情较重时出现第二十八页,共54页。2.消化系统(1)消化功能障碍: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等。(2)铅线:牙龈边缘有边界比较清晰的蓝黑色细线。(3)腹绞痛:突发性剧烈绞痛,伴有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多在脐周,但患者腹部无固定压痛点及反跳痛、板状腹等外科急腹症的表现。第二十九页,共54页。3.造血及心血管系统(1)贫血:低血色素性正常细胞型(2)高血压、铅性面容:患者面部中心区域呈现土黄色的面容第三十页,共54页。

4.其他(1)肾脏:蛋白尿、红细胞及管型尿,肾功能减退。(2)内分泌失调第三十一页,共54页。(五)诊断主要根据铅作业接触史,作业现场调查和铅烟、铅尘测定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GB11504-89)进行诊断,还应注意有关的鉴别诊断。

有密切铅接触史,但临床表现不显著或根据常规尿铅检查不易分析判断时,可酌情采用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第三十二页,共54页。

(六)处理病因治疗:驱铅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是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第三十三页,共54页。(七)预防(1)消除和控制毒物: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铅化合物;改革工艺,实行技术革新,降低生产场所空气中铅浓度.(2)加强劳动卫生管理(3)保护劳动者及加强个体防护:定期进行铅作业查体:铅作业者每年体检1次;就业前体检:严格排除铅作业职业禁忌症;加强个体劳动卫生防护铅中毒视频第三十四页,共54页。

二、汞中毒(一)理化特性

1.汞的熔点低,易蒸发2.易流动,汞蒸气附着力强

3.汞蒸气比重大

4.汞蒸气具有高度弥散性和脂溶性

第三十五页,共54页。

(二)接触作业1.汞矿开采及冶炼行业2.电气、仪表行业3.化工行业4.冶金行业5.医疗行业6.其他第三十六页,共54页。(三)毒理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吸收率为>75%消化道:金属汞吸收率为1%;有机汞可达90%

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第三十七页,共54页。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亚急性中毒(1)生活性中毒:急性腐蚀性胃肠炎和汞毒性肾炎。(2)职业性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似感冒样的全身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并可有急性口腔-牙龈炎、急性胃肠炎、汞毒性皮炎。严重时可有肝肾损害。第三十八页,共54页。

2.慢性中毒

(1)神经衰弱综合征:在中毒早期出现(2)易兴奋症:较为特有的临床表现(3)汞毒性震颤:神经性肌肉震颤,早期见于眼睑、舌、手指,较重时可波及腕、上肢、下肢。逐渐发展成意向性震颤。“三颤试验”,即观察眼睑、舌和手的颤动。(4)汞毒性口腔炎:汞线是硫化汞细颗粒形成的沉着线。但目前已很少见到。(5)其他:胃肠功能紊乱、肾功能损伤等

第三十九页,共54页。

(五)诊断主要根据汞作业接触史、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业现场调查和空气中汞浓度测定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职业性慢性汞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应注意排除一些相似的疾病,如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和其他的精神、神经病患者等。第四十页,共54页。1.观察对象:尿汞增高,无汞中毒临床表现者2.急性中毒(1)轻度中毒:短期接触大量汞蒸气,尿汞增高。可出现发热、头晕、头痛、震颤等全身症状。并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口腔-牙龈炎及胃肠炎;急性支气管炎(2)中度中毒:上述基础上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间质性肺炎、肾病综合征(3)重度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具备之一者

第四十一页,共54页。

3.慢性中毒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慢性汞中毒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汞中毒分级诊断标准处理原则轻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三者:脑衰弱综合征;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口腔-牙龈炎;三颤;尿汞增高。中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二者:精神性格改变;治愈后不宜从事毒物作业粗大震颤;明显肾脏损害;重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二者:小脑共济失调;治愈后不宜从事毒物作业精神障碍第四十二页,共54页。

(六)处理1.治疗与处理驱汞治疗:首选药物是二巯基丙磺酸钠0.125-025g,im,1次/日,连用3d,间歇4d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对汞中毒性肾损害患者:尿量在400ml/d,方可使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与一般内科所用药物和方法相同。第四十三页,共54页。(七)预防消除和控制毒物(1)以低毒或无毒物质代替汞(2)改革工艺,密闭化、自动化作业(3)防止汞蒸气的产生和扩散(4)定期和及时消除汞污染(5)定期进行车间空气中汞测定加强劳动卫生管理

保护劳动者及加强个体防护

汞中毒视频第四十四页,共54页。

四、一氧化碳中毒(一)概述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可燃,与一定比例空气混合可爆炸,主要来自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二)毒理

主要是由于它和体内某些含铁蛋白有较大的亲和力而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功能和作用,阻碍氧的运送、利用和抑制组织细胞的呼吸。第四十五页,共54页。(三)临床表现特点

特点(1)中毒患者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2)部分患者苏醒后可有2-60d的“假愈期”,此后可出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3)慢性中毒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第四十六页,共54页。急性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分级诊断标准处理原则接触反应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入新鲜从事原工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者.

轻度中毒具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经治愈后仍可、四肢无力、从事原工作恶心、呕吐;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血液COHb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治疗恢复后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者,COHb可高于应暂时脱离CO30%作业并定期复查,观察2个月无迟发性脑病,仍可从事原工作。第四十七页,共54页。(四)诊断接触史临床表现血液中HbCO测定>10%轻度中毒>30%中度中毒>50%重度中毒第四十八页,共54页。(五)处理及治疗原则

与一般内科缺氧及呼吸障碍疾患处理原则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迅速脱离中毒现场;(2)及时给氧,最好采用高压氧治疗;(3)严密注意脑缺氧和脑水肿的发生;(4)适当延长高压氧疗程,严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的发生;(5)充分休息,加强营养。第四十九页,共54页。急性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分级诊断标准处理原则重度中毒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调离CO作业,大脑皮层状态;患者有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视病情安排治者:脑水肿;休克或严重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疗和休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第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COHb可高于50%急性CO急性CO中毒意识恢复后,经2-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