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B.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峰之树田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E.“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7.赏析文中画线语段。8.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9.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毬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毬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B.闾阎:此处泛指民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C.毬场:即球场。毬,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B.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中,如果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困苦,就不会觉得酷热难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2)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兴亡之由,认为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请结合选文,说明欧阳修这样说的依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河上亭壁四首【注】寇准其一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其三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16.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2)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人们都不曾预料到,贾府的______居然由大观园的衰败来作预演,而且抄家也是先从大观园抄起。是啊!(

)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剧烈得多。小说的文学意象显示,当大观园的命运和整个贾府的命运完全合一的时候,《红楼梦》所______的深广的社会内涵便露出了真容。《红楼梦》的作者显然不______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爱情和婚姻的层面,他对爱情与婚姻背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势力,铺排得广阔无垠而又______。每一个人物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亲友团和后援团在他们身后,无不县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败落

描绘

满意

密云不雨B.破陋

描绘

满意

密不透风C.破陋

描写

满足

密云不雨D.败落

描写

满足

密不透风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B.女性既然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C.要不是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摧折的风暴也不会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D.既然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那么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人物作为角色出现在爱情与婚姻里都不是孤立的,在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都强有力的具有经济与政治背景。B.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C.每一个人物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亲友团和后援团在他们身后,都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D.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他们身后有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黑匣子”,航空专家一般把它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它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必备黑匣子,它一般由两个设备构成: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①

。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②

。因为,科学家通过对多起飞行事故分析黑匣子安装位置,发现飞行器的机尾部分不容易损坏。在飞机失事后,事故调查人员找到黑匣子,③

,就可由此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棉花糖实验室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沃特米歇尔博士于1966年在幼儿园进行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他将“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更好的未来”进行了紧密绑定,并指出“延迟满足”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一个人为理想目标而努力时,自身延迟满足能力的确会帮助人有效地应对眼前诱惑,克服当下困难,忍耐缓慢进程,接受一次次失败,一直坚持到目标的达成。正确的延迟能力训练是一剂良药,但是它是否适合每个孩子?有些孩子对“正确性”极为敏感,本身就是自控力的典范,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多半已经完成了判断自身需求是否合理的过程。对这样的孩子盲目采用“延迟满足”教育,反而很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己人格结构中本该拥有的优势和天赋。还有的孩子本来就是爱心小天使,凡事为他人着想,他们习惯压抑甚至忽略自己的要求,如果再遇到把“延迟满足”教育奉若神明的父母,他们该多么无助!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关于阅读的著名诗篇。是的,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够比阅读更加重要,更加美好呢?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为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帮助同学挑选合适的书籍,你所在班级读书角需要关于“好书推荐”的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写一篇文章,向同学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充分阐明推荐的理由并和同学分享阅读的感受与收获。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达标检测(1)·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B.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D

2.B

3.C

4.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

5.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错误,原文说“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由此可知,王昌龄直接使用的概念并不是我国古典文论中提到的“意境”概念,也不能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B.“拓展和生发”错误,原文说“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和生发”。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B.《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D.《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最浅层次的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分析杜甫的《漫兴(其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结合材料二“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等相关表述,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峰之树田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E.“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7.赏析文中画线语段。8.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9.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答案】6.BD

7.结构上:承上启下,从上文描述雪峰山人与树的共生共养过渡到下文追述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史与荣耀。内容上:描绘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以树象征和赞美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

8.①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②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

9.①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②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晰,结构圆满。③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D.“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错误,应为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故选B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划线句子“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承接上文“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描述了雪峰山人与树的共生共养;而划线的内容“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启下,过渡到下文“2000多年前,屈原……千年之后……又过千年……”,追述了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史与荣耀。从内容上看,划线部分“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描绘了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以树的顽强象征和赞美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精神。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在文中的第三段,“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我”因为看到“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作者从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想到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运用了反衬手法,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在文中的倒数第二段“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主人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而马尾松“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儿时的我与马尾松有着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从而正衬现在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又有了新的不解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使主题更鲜明。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如“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从情节结构上看,“雪峰之树”是本文的线索,文章的开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以“雪峰之树”起笔,文章的结尾“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以“雪峰之树”收束全文,文中仍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如“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等等,线索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满。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本文借助“雪峰之树”,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突出了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毬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毬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B.闾阎:此处泛指民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C.毬场:即球场。毬,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B.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中,如果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困苦,就不会觉得酷热难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豫政事。(2)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兴亡之由,认为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请结合选文,说明欧阳修这样说的依据。【答案】10.D

11.B

12.B

13.(1)景进每次来汇报情况,(庄宗)都屏退身边的人,单独询问景进,因此景进就有机会施展他邪恶的伎俩(进谗言,陷害他人),干涉朝政。(2)郭崇韬的府第,和皇宫没有什么差别,他当然不知道皇上有多热!

14.①庄宗喜好音律,宠幸伶人,致使伶人乱政,朝局混乱。②庄宗为修建毬场,不惜毁掉即位神坛,背天忘本,毫无敬畏之心。③庄宗不顾民生疾苦,坚持修建避暑之所,不得民心。【详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宦官因而说:“臣见唐都长安最兴盛的时候,大明宫、兴庆宫中的楼观数以百计。今天皇上您连避暑的处所都没有,宫殿的规模还赶不上当时公卿的府第私舍呢!”“大明”与“兴庆”是两个并列宫殿名称,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BC;“”“全盛时”是时间状语,不能与后文的“大明”宫殿连在一起,所以应该从“大明”之前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错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之中,“闾阎”指里巷的门,这里代指房屋。句意: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有的选择委曲求全”错误。由原文“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由此可知,有的朝臣依附于伶人,是为了谋求恩赏、提拔,不是委曲求全。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屏”,屏退;“左右”,身边的人;“谗慝”,邪恶的伎俩。(2)“第”,府第;“无异”,没有差别;“宜”,应该、当然。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庄宗李存勖从小喜爱音乐,所以伶人大多受到宠爱,常常跟随庄宗,侍奉在他的左右,并且伶人随意出入宫禁,狎侮戏弄朝臣,大臣都非常愤恨,也有很多大臣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致使伶人乱政,朝局混乱;依据原文“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可知,庄宗打算新建一个球场,竟打算把即位的神坛毁掉,大臣进谏,庄宗还是执意下令毁掉神坛,将球场建在行宫门前,背天忘本,毫无敬畏之心;依据原文“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可知,庄宗命令宫苑使王允平另建一楼来避暑,大臣进谏用度不足,但他仍然不顾民生疾苦,坚持修建,不得民心。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喜爱音乐,所以伶人大多受到宠爱,常常侍奉在他的左右。庄宗有时也亲自粉墨登场,在宫中与伶人共同演戏,以讨刘夫人的欢心,他的艺名叫作“李天下”。伶人随意出入宫禁,狎侮戏弄朝臣,大臣都非常愤恨,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伶人之中,特别能损坏政令、陷害别人的就是景进。景进喜欢搜集民间的琐碎细事告诉庄宗,而庄宗也很想知道宫外的事情,于是就以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来汇报情况,(庄宗)都屏退身边的人,单独询问景进,因此景进就有机会施展他邪恶的伎俩,干涉朝政。三年,为了迎接义武节度使王都的朝觐,庄宗打算新建一个球场。张宪说:“近来要在行宫的门前修建球场,前年皇上在这儿即位,神坛不能毁掉,请皇上将球场建在行宫的西面。”过了好多天,行宫西面的球场还没有建成。庄宗就下令毁掉即位时修建的神坛。张宪对郭崇韬说:“这个神坛,是皇上用来祭祀上天,接受天命的地方,怎么可以毁掉呢?”郭崇韬很和缓地拿这话来劝说庄宗,庄宗非但不听,反而立即命令两个虞候把神坛毁掉了。张宪私下里又对郭崇韬说:“忘弃天命,背离根本,是莫大的不祥啊!”夏季六月,庄宗李存勖苦于盛暑湿热,在宫中寻找地势高且凉爽的处所,没有找到符合心意的。宦官因而说:“臣见唐都长安最兴盛的时候,大明宫、兴庆宫中的楼观数以百计。今天皇上您连避暑的处所都没有,宫殿的规模还赶不上当时公卿的府第私舍呢!”于是,庄宗命令宫苑使王允平另建一楼来避暑。宦官又说:“郭崇韬常常皱着眉头,和孔谦讨论国家用度不足的问题,恐怕皇上您虽然想建楼,最终不可能建成。”庄宗说:“我用内府的钱来建,跟经费没有关系。”但庄宗还是担心郭崇韬会劝阻,就派遣宦官去告诉郭崇韬说:“今年夏天特别热,我过去领兵驻扎在黄河边,与梁军对峙,军营低洼潮湿,我穿着铠甲骑着战马,亲自阻挡敌人的箭支和垒石,还没有这么热。今天我居住在深宫之中却热得无法忍受,怎么办?”郭崇韬回答说:“皇上您过去驻扎在河边,强敌没有消灭,心中只想要报仇雪耻,虽然天气很热,您也不放在心上。现在外患已经消除,海内豪强都已经归服,所以,虽然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之中,仍然感到蒸热气闷。倘若皇上不忘记从前艰难困苦的时刻,那么暑气自然就会消退了。”庄宗听了这话,默然不语。宦官说:“郭崇韬的府第,和皇宫没有什么差别,他当然不知道皇上有多热!”庄宗最终还是下令让王允平建楼,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郭崇韬劝谏说:“现在黄河南北遭受水旱灾害,军粮不足,希望您暂时停止营建,等到丰收之年再动工。”庄宗李存勖没有听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河上亭壁四首【注】寇准其一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其三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16.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答案】15.D

16.①情绪自持。第一首诗,诗人以多病之身面对春色,想开怀畅饮而不能,生发隐隐的失落感,唯有惆怅叹息而已;第二首诗,诗人独倚危栏,面对秋日黄昏之景,只用“思何长”一句带过无限感慨。②融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第一首诗,借堤草、岸花等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淡远的思情;第二首诗,秋景虽萧瑟,夕阳却美丽,寄托虽被贬却不颓废的情绪,表现出诗人的刚毅性格。【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首先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并不具备境界壮阔的特点,而是清新自然。其二,这首诗写的是虽是在这样酷热燥人的日子里,诗人却镇静地手执竹杖,独自行吟避暑,这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意相通,而非陶潜的诗。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从诗人的情感态度上来分析,第一首中,“年来多病辜春醉”一句是说以多病之身置于这美好春光之中,实在是有违春意,辜负大好时光。诗人因为年来多病,不能去酒肆豪饮,而依诗人的豪放本性是多么向往在这大好春光里开怀畅饮啊。正是这种欲饮不能、欲罢不忍的心境使得诗人生出了无限伤春之感。但是,对这一情感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是仅仅以淡淡的“惆怅”表现出来。第二首中,诗人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潮激荡,不尽的思绪像东流之水一样悠长难收。面对秋日黄昏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只用“思何长”一句省净地一带而过,给人留下了大片咀嚼回味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作者在这两首诗里,都没有进行直接抒情,而是通篇以景物开始,又以写景做结,将情感寄托在对景物的观察和感叹中。如第一首,对于向往“春醉”与自身多病不能豪饮的矛盾,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矛盾的失意、不满、痛苦激烈地直接喷发出来,而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河桥酒旆风”的惆怅之景中。第二首中,东去的秋水、浩渺的烟波,使人易生人生无定之感,“独凭危槛”又表明自己处境的艰危困厄。以艰危困厄之身,登楼远望烟波渺茫的不尽东流之水,逝者如斯、人生无端的感思和谪人的离忧自然会涌上心头。然而诗人没有一任这伤感的情绪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远天的树林和秋山。诗人抬眼远望,一片稀疏的树林在苍苍暮色中若隐若现,略带几分萧瑟;秋树之外是莽莽秋山,此时已有一半被夕阳染红。那景观,虽仍不免迟暮苍凉,而那一半秋山在夕照中的灿亮却透出一种悲壮的意味,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致里获得了快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2)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答案】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渺渺,兮,予,沧海,蓝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人们都不曾预料到,贾府的______居然由大观园的衰败来作预演,而且抄家也是先从大观园抄起。是啊!(

)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剧烈得多。小说的文学意象显示,当大观园的命运和整个贾府的命运完全合一的时候,《红楼梦》所______的深广的社会内涵便露出了真容。《红楼梦》的作者显然不______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爱情和婚姻的层面,他对爱情与婚姻背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势力,铺排得广阔无垠而又______。每一个人物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亲友团和后援团在他们身后,无不县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败落

描绘

满意

密云不雨B.破陋

描绘

满意

密不透风C.破陋

描写

满足

密云不雨D.败落

描写

满足

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