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传染病防治培训1ppt课件.2015年传染病防治培训1ppt课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ppt课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2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3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防保科,专职疫情管理员最快时间内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上报。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4ppt课件.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疫情控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5ppt课件.疫情控制5ppt课件.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6ppt课件.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医疗救治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我院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县人民医院。
7ppt课件.医疗救治7ppt课件.劳动保障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8ppt课件.劳动保障8ppt课件.法律责任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调控科学与否。防治传染病工作不力的人员将受到严厉惩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将最高受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9ppt课件.9ppt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卡片编号:你们不填,由网络直报室填写。报卡类别:在相应数码上打√。患者姓名:应与身份证上一致,性病患者可用假名或代号。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必填家长姓名。身份证号:尽量填写。性别:在相应性别前打√。出生日期:填写出生日期不要填年龄。实足年龄:出生日期不详填年龄。年龄单位:默认为岁,不满周岁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10ppt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卡片编号:你们不填,由网工作单位:可填可不填,但学生与托幼儿童必填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联系电话:14岁以下儿童必填。其他患者尽量填写。病人属于:填发病地,在相应类别前打√。现住地址:必填至乡镇,尽量填写到村组(街道门牌号)。填发病地,不填户籍地。职业:在相应职业名前打√。病例分类:在相应类别前打√。一般在临床诊断前打√。只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才分急性和慢性。其他的不填。11ppt课件.工作单位:可填可不填,但学生与托幼儿童必填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必填本次诊断日期时间,按24时法计时。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写。疾病名称:相应病名前打√。报告单位:相应部门前打√。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填卡日期:填写本卡的日期,不是填写诊断日期。12ppt课件.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12ppt课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共有四联;第一联为医院存根网络直报联,如实填写,交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室。第二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后,送派出所注销户口用。第三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可用作结算丧葬补贴用)第四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后,送派出所盖章。持证办理尸体火化手续13ppt课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共有四联;这里详细说明一下第一联的填报。行政区划代码和编号:网络直报室填写,报告人不填。死者姓名:最好与身份证一致。性别:若为女性,在死亡时是否怀孕或终止妊娠后42天内,这一问题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测算非常重要。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常住户口地址:按户口本登记地址填写完整至具体门牌号码。实足年龄:按周岁填写,如为婴儿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时。死亡地点:在相应项目前序号上打√。14ppt课件.这里详细说明一下第一联的填报。14ppt课件.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第Ⅱ部分填写促进死亡的疾病或情况;基本上是与第Ⅰ部分无关的。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不是你们填写的,由网络直报室会同统计室填写。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填写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住院号如实填写。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全名;填写报告卡的医师必须具有法律责任能力(执业医师)。15ppt课件.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16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16ppt课件.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共三类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7ppt课件.一、概述17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8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传染过程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结局是不同的: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死亡。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9ppt课件.(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9ppt课
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意义: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加1天~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0ppt课件.3、潜伏期20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4、传染期传染期是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意义: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分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21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4、传染期21ppt课
6、疾病的流行强度指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强度,常用散发、暴发和流行等表示。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暴发:是指在一个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传染病暴发时的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大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它的一个特点是传播迅速。22ppt课件.6、疾病的流行强度22ppt课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还有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造成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23ppt课件.(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23ppt课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24ppt课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24ppt课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ppt课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ppt课件.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医学观察和留验,时间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医学观察: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照常工作和生活。适用于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留验:称隔离观察,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它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26ppt课件.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26ppt课件.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一)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
1、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3、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27ppt课件.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27ppt课件.(二)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三)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28ppt课件.(二)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则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告知死者家属。
29ppt课件.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30ppt课件.(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的基本(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31ppt课件.(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31ppt课件.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32ppt课件.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一)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基本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33ppt课件.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33ppt课件.(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病种的选择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34ppt课件.(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病种的选择34ppt课件.(三)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35ppt课件.(三)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35ppt课件.(四)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分诊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36ppt课件.(四)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分诊36ppt课件.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2、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37ppt课件.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37ppt课件.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4、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5、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38ppt课件.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报告范围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卫生部决定列入按照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9ppt课件.(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39ppt课件.(四)报告技术要求《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病原携带者只报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只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五)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行网络直报。40ppt课件.(四)报告技术要求40ppt课件.(六)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在填写报告卡时以电话的方式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41ppt课件.(六)报告时限41ppt课件.五、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42ppt课件.五、医院感染的控制42ppt课件.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43ppt课件.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43ppt课件.(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本节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主要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基本要求1、病人应当集中诊治。医院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2、医院应当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3、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44ppt课件.(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44ppt课件.消毒技术1、空气消毒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1)通风: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2)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3)使用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发热门诊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后消毒。45ppt课件.消毒技术45ppt课件.(1)清洁的一般要求:清洁工作应当分区进行,采取湿式清洁;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个人防护用品。(2)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消毒当物体表面和地面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需进行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以及收治病人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和地面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方法: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0.5%的过氧乙酸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作用15—30分钟;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适于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的消毒剂,并按产品说明书使用。46ppt课件.(1)清洁的一般要求:清洁工作应当分区进行,采取湿式清洁;工3、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人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应当进行终末消毒。(1)空气消毒:0.5%过氧乙酸喷雾;也可用15%过氧乙酸加热蒸发。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2)物体表面和地面:清洁后,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拖地。(3)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按照下述6的要求进行。47ppt课件.3、终末消毒47ppt课件.4、手的清洁与消毒(1)洗手设施:流动水洗手,用非手触式开关,配备洗手液;提供干手设施;配备速干型手消毒剂。(2)下列情况需要进行手的清洗:出诊室、病区、病房前后;诊治或者护理每位病人之间;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后;出入不同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它可能污染的物品后。(3)在无条件进行手清洗时,遇到上述5种情况时可速干型手消毒剂可进行手消毒。消毒后仍需尽快进行手的清洗。48ppt课件.4、手的清洁与消毒48ppt课件.5、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1)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封扎,压力蒸气灭菌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也可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消毒。49ppt课件.5、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49ppt课件.6、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1)病人使用的床单、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后及时更换。用双层布袋封扎,压力蒸气灭菌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也可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一次性用品按医疗废物处理。(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螺纹管;若重复使用,用后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进行清洗消毒。氧气湿化瓶每24小时更换,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接触病人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用70%乙醇或异丙醇擦拭消毒两遍。50ppt课件.6、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50ppt课件.(4)体温计使用后用75%乙醇或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血压计、听诊器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使用一次性压舌板。(5)氧气瓶在移出病区前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外表面。(6)有条件的医院,使用电子病历。病历尽可能不带入污染区,病历(含检验单)一旦被污染时,可以使用甲醛氧化法或加热法熏蒸、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或压力蒸气灭菌(热敏纸除外)。含氯消毒剂51ppt课件.(4)体温计使用后用75%乙醇或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血(7)病人痰液,应当按1:1比例向痰杯中注入2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60分钟,然后将痰液倒入厕所。痰杯浸泡于含1000mg/L氯消毒剂中,作用30分钟。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8)病人使用后的餐具,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或用80--93℃的清水刷洗后,流动蒸气消毒20分钟。也可用一次性餐具,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9)运送病人的工具使用后,工具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过氧乙酸或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10)病人个人用物,置福尔马林熏箱消毒12小时以上,方可带回家,手机用75%乙醇擦拭表面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一周后方可用。52ppt课件.(7)病人痰液,应当按1:1比例向痰杯中注入2000mg/L7、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8、所有废物均放入双层医用黄色有头垃圾袋内密闭送焚烧。隔离技术1、隔离的原则对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当尽早采取隔离措施。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分开安置,疑似病人和临床确诊病人应当单间隔离。不设陪护,不得探视。2、医院根据实际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具体要求:(1)将诊区、病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装隔离门,各区之间用颜色区分。(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专用通道。(3)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4)已经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53ppt课件.7、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53p医务人员的防护技术1、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2、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用于初筛门诊、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2)二级防护:用于进入留观室、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3)三级防护: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54ppt课件.医务人员的防护技术54ppt课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2015年传染病防治培训56ppt课件.2015年传染病防治培训1ppt课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57ppt课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2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58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防保科,专职疫情管理员最快时间内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上报。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59ppt课件.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疫情控制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60ppt课件.疫情控制5ppt课件.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61ppt课件.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医疗救治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我院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县人民医院。
62ppt课件.医疗救治7ppt课件.劳动保障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63ppt课件.劳动保障8ppt课件.法律责任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调控科学与否。防治传染病工作不力的人员将受到严厉惩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将最高受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64ppt课件.9ppt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卡片编号:你们不填,由网络直报室填写。报卡类别:在相应数码上打√。患者姓名:应与身份证上一致,性病患者可用假名或代号。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必填家长姓名。身份证号:尽量填写。性别:在相应性别前打√。出生日期:填写出生日期不要填年龄。实足年龄:出生日期不详填年龄。年龄单位:默认为岁,不满周岁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65ppt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卡片编号:你们不填,由网工作单位:可填可不填,但学生与托幼儿童必填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联系电话:14岁以下儿童必填。其他患者尽量填写。病人属于:填发病地,在相应类别前打√。现住地址:必填至乡镇,尽量填写到村组(街道门牌号)。填发病地,不填户籍地。职业:在相应职业名前打√。病例分类:在相应类别前打√。一般在临床诊断前打√。只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才分急性和慢性。其他的不填。66ppt课件.工作单位:可填可不填,但学生与托幼儿童必填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必填本次诊断日期时间,按24时法计时。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写。疾病名称:相应病名前打√。报告单位:相应部门前打√。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填卡日期:填写本卡的日期,不是填写诊断日期。67ppt课件.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12ppt课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共有四联;第一联为医院存根网络直报联,如实填写,交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室。第二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后,送派出所注销户口用。第三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可用作结算丧葬补贴用)第四联如实填写,交患者家属在医务科盖章后,送派出所盖章。持证办理尸体火化手续68ppt课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共有四联;这里详细说明一下第一联的填报。行政区划代码和编号:网络直报室填写,报告人不填。死者姓名:最好与身份证一致。性别:若为女性,在死亡时是否怀孕或终止妊娠后42天内,这一问题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测算非常重要。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常住户口地址:按户口本登记地址填写完整至具体门牌号码。实足年龄:按周岁填写,如为婴儿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时。死亡地点:在相应项目前序号上打√。69ppt课件.这里详细说明一下第一联的填报。14ppt课件.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第Ⅱ部分填写促进死亡的疾病或情况;基本上是与第Ⅰ部分无关的。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不是你们填写的,由网络直报室会同统计室填写。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填写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住院号如实填写。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全名;填写报告卡的医师必须具有法律责任能力(执业医师)。70ppt课件.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71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16ppt课件.一、概述(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共三类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72ppt课件.一、概述17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73ppt课件.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传染过程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结局是不同的: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死亡。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74ppt课件.(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9ppt课
3、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意义: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加1天~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75ppt课件.3、潜伏期20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4、传染期传染期是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意义: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分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76ppt课件.传染病基础知识4、传染期21ppt课
6、疾病的流行强度指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强度,常用散发、暴发和流行等表示。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暴发:是指在一个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传染病暴发时的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大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它的一个特点是传播迅速。77ppt课件.6、疾病的流行强度22ppt课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还有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造成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78ppt课件.(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23ppt课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79ppt课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24ppt课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ppt课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ppt课件.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1、对病人的管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2、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医学观察和留验,时间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医学观察: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接触者照常工作和生活。适用于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留验:称隔离观察,将与甲类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隔离于专门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准与其它人员接触,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81ppt课件.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措施26ppt课件.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一)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
1、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3、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82ppt课件.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定职责27ppt课件.(二)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三)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83ppt课件.(二)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则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告知死者家属。
84ppt课件.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85ppt课件.(四)、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的基本(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86ppt课件.(五)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31ppt课件.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87ppt课件.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一)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基本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88ppt课件.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33ppt课件.(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病种的选择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89ppt课件.(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病种的选择34ppt课件.(三)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90ppt课件.(三)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35ppt课件.(四)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分诊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91ppt课件.(四)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分诊36ppt课件.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2、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92ppt课件.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37ppt课件.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4、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5、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93ppt课件.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报告范围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卫生部决定列入按照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94ppt课件.(二)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39ppt课件.(四)报告技术要求《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病原携带者只报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只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五)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行网络直报。95ppt课件.(四)报告技术要求40ppt课件.(六)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在填写报告卡时以电话的方式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96ppt课件.(六)报告时限41ppt课件.五、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97ppt课件.五、医院感染的控制42ppt课件.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98ppt课件.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43ppt课件.(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本节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主要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基本要求1、病人应当集中诊治。医院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2、医院应当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3、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99ppt课件.(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措施44ppt课件.消毒技术1、空气消毒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1)通风: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2)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3)使用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发热门诊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后消毒。100ppt课件.消毒技术45ppt课件.(1)清洁的一般要求:清洁工作应当分区进行,采取湿式清洁;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个人防护用品。(2)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消毒当物体表面和地面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需进行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以及收治病人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和地面应定期进行消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文字学与汉字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过程控制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中医药大学《室内设计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中农业大学《公司金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施工与概预算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园艺生态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建筑学院《中学语文微型课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果树栽培学各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扎兰屯职业学院《高等化工热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网络营销讲义网络营销产品策略课件
- 《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标准化生产管理办法》
-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Culture 2 Going Green 第二课时 广东开心英语
- 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演示文稿课件
- 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 2021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课文翻译
- 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真题
- 《网店运营与管理》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案
- 打印版 《固体物理教程》课后答案王矜奉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Q∕GDW 11612.43-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4-3部分:应用层通信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