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版) 刘文华民法原理_第1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版) 刘文华民法原理_第2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版) 刘文华民法原理_第3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版) 刘文华民法原理_第4页
经济法律通论(第二版) 刘文华民法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原理

第一节

民法概述一、民法的含义(一)民法的概念“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古罗马按照属人原则,将规范罗马人之间关系的法律称为市民法;规范罗马人与外国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法律称为万民法。民法就是调整市民社会中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从学理上讲,民法有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之分。(二)民法的特征民法是调整横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是各种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指人们基于固有人格和特定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分为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种。三、民法的基本原则(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民法始终,用以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最高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具有根本性。

(2)效力具有整体性。

(3)形式具有非规范性。(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自愿原则所谓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均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所谓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自治,法律尊重并保障民事主体的意志独立、意思自由、行为自主。2.公平、诚信原则所谓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应以利益均衡作为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任何民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任何民事纠纷的处理和民事责任的承担,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平观念。所谓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恪守诚信,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和当事人与社会利益的平衡。3.私权神圣原则私权神圣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侵犯。4.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必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不得违反法律,违背公德、滥用权利,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四、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确认的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下述显著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性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确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主要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合伙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及其他人身和财产利益(三)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民事法律事实的作用五、时效制度(一)时效制度概述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时效即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它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存续一定时间后,即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取得时效——取得时效又称占有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的事实状态持续法定期间后,占有人即依法取得该项财产权的一种时效制度。

消灭时效——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存续法定期限后,权利人即依法丧失某种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2.时效制度的意义(二)诉讼时效1.诉讼时效的含义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义务人即取得了抗辩权,权利人将丧失胜诉权的一种时效制度。

(1)诉讼时效属于事件性质的法律事实。

(2)诉讼时效是一种强制性法律规定

(3)诉讼时效须以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权为前提。

(4)诉讼时效是法院不能主动援引的一种法律制度2.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对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财产权,不适用于人身权。人身权只有转化为具有赔偿内容的财产权后,才能适用诉讼时效。

(2)诉讼时效仅适用于请求权,不适用于支配权、形成权和抗辩权。

(3)我国的诉讼时效不适用于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3.诉讼时效的种类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4.诉讼时效的计算诉讼时效的起算

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均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最长诉讼时效则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它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时,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中止时效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的制度。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当事人提起诉讼、提出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使其时效期间断绝计算,待中断时效的事由消除后,该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的制度。诉讼时效中断是时效进行中的根本性障碍。诉讼时效的延长

诉讼时效延长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起诉时,法院根据特殊情况,依法适当延长其时效期间的制度。第二节民事主体制度

一、自然人

自然人及其法律地位

自然人是指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民法上所谓的自然人,主要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三种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的含义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的基本特征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制度

监护制度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法律制度。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3)遗嘱监护

监护人的职责

(四)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后,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的制度。宣告自然人失踪,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后,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宣告其死亡的制度。

宣告自然人死亡,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二、法人

法人的含义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人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法人是一种独立的组织体

2.法人须拥有独立的财产

3.法人均具有独立的人格

法人设立的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人的分类

公法人和私法人

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

(四)法人的民事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从事民事活动,为自己取得民事权利、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法人对自己实施违法行为造成的法律后果,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能力。

(五)法人的机关

法人机关的含义

法人机关是指根据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依法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组织机构。

法人机关的种类

意思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

法人代表人

法人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又称法定代表人

(六)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法人的变更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的性质、名称、注册资金、经营范围及其分立、合并等重大事项的变动。

——实质变更是指主体资格的变更,主要包括法人的分立和合并两种。

——非实质变更是指在不改变法人主体资格的前提下发生其它重大事项的变更。

法人的终止

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

法人终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依法撤销;二是自行解散;三是宣告破产;四是因其它原因被注销第三节

民事行为制度

一、民事行为概述

民事行为的含义

民事行为的概念

民事行为是法律上行为的一种,特指由民事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行为的特征

(1)它是由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具有平等性,行为的实施具有自愿性。

(2)它是由民法调整的行为。受刑法调整的是刑事行为;由行政法确认的是行政行为。

(3)它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民事行为的分类

根据行为内容是否合法,可将其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根据决定行为效力的因素,可将其划分为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

根据行为的效力状态,可将其划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和无效民事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须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

2.须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

3.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3.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

4.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5.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行为主体确定;

(2)行为内容完整;

(3)行为过程完成。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行为人合格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

法定形式和约定形式

法定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的要件。

约定形式要件是指当事人约定其民事法律行为须采用某种形式才能有效的形式要件。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含义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可在法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撤销的民事行为。其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1.该行为的瑕疵均在于意思表示不真实

2.该行为成立后即可依法生效

3.该行为的变更权和撤销权仅归当事人

4.该行为须在法定期限内变更、撤销

(二)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1.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2.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3.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4.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5.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三)变更权和撤销权的归属与行使

变更权和撤销权的归属

因受欺诈、受胁迫或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只有受害人才有权要求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而为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双方都有权要求变更或撤销。

变更权和撤销权的行使

当事人的变更权和撤销权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变更、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如果当事人知道变更、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该权利的,该行为即不得再变更或撤销。

四、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含义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因行为主体不合格,必须经合格主体追认后才能有效的民事行为

1.瑕疵均为行为主体不合格

2.成立后依法不能生效

3.须经合格主体追认后才能有效

4.相对人依法享有催告权和撤销权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种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

无代理权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处分权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效力确定

对监护人、被代理人和有处分权人而言,法律赋予其追认权和拒绝权。如果行为对其有利,其可以行使追认权确定该行为有效;如果行为对其不利,其可以行使拒绝权使该行为无效。对相对人而言,法律赋予其催告权和撤销权。当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发生后,相对人有权催告监护人、被代理人或有处分权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追认,如权利人未作表示,即视为拒绝追认。

五、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自始不能产生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

1.自始确定无效

2.当然绝对无效

3.任何人均可主张其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以欺诈、胁迫手段实施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6.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民事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依法产生下列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第四节民事权利制度

一、民事权利概述

(一)民事权利的含义

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是指权利主体可依法自主实现的一种法定利益。

民事权利的特征

(1)法定性

(2)法益性

(3)自主性

(4)可救济性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财产权与人身权

财产权均具有直接的经济内容,都可以直接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可以转让和继承。人身权是指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其主要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以及荣誉权、亲属权等身份权。绝对权与相对权

绝对权是指义务主体不特定的对世权。

相对权是指义务主体特定的对人权。

支配权与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对权利客体可直接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仅依权利人单方的意思即能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

抗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二、物权

(一)物权概述

物权的含义

物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对特定物直接管领、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一种排它性财产权。

物权的特征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2)一物一权原则

(3)公示和公信原则

物权的分类

(1)自物权和他物权

(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3)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

(4)典型物权和准物权

物权的效力

(1)排他效力

(2)优先效力

(3)物上请求权效力

物权的变动

物权变动是指物权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动产物权的变动以交付为法定方式。

——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登记过户为法定方式。物权的消灭

物权的消灭是指权利人原有物权的丧失,分为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两类。物权消灭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因权利主体不存在而消灭;二是因权利客体不存在而消灭;三是因权利人抛弃而消灭;四是因添附的发生而使其中某一物权消灭;五是因其它原因而消灭。

(二)所有权

所有权的含义

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独占性

(2)自有性

(3)完整性

(4)弹力性

所有权的内容

——积极权能,指权利人可依法对其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消极权能,指权利人可依法排除他人的干涉、请求法律救济。

所有权的取得

所有权的取得是指民事主体依据一定法律事实获得某物所有权的一种法律现象。

——原始取得是指不以原所有权人的权利和意志为依据,直接依据法律规定取得所有权。

——继受取得是指以原所有权人的权利和意志为依据,通过法律行为或法定事件取得所有权。

所有权的分类依所有权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法人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四种。依所有权客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两种。依所有权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独享所有权、共有权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三)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他人之物使用和收益的一种他物权。地上权地上权是指为建筑工作物而依法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地上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地上权取得的四种方式地上权消灭的三种方式地役权地役权是指为使用自己土地的便利,依据合同规定役使他人土地的权利。地役权的主要特征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地役权的取得和消灭经营权经营权是指依法经营利用他人之物并获取收益的权利。自然资源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典权典权是指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出典人的不动产,依法对其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典权的法律特征典权人的权利义务和出典人的权利义务典权的取得典权的消灭(四)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为担保债务履行,权利人对他人提供担保之物依法享有的物权。抵押权抵押是一种物的担保方式。它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了保证债务履行,以不移转占有的方式,将其特定财产作为债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对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担保的特定财产依法处分并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物权。抵押权的设立主要有法定抵押和约定抵押两种方式抵押人的权利包括对抵押物的占有权、出租权、用益物权设定权、再抵押权、处分权等。抵押权人的权利包括对抵押物的保全权、变价权和优先受偿权。抵押权所担保债权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的费用等。行使抵押权的方式有折价、拍卖、变卖三种。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通常应以拍卖方式处分抵押物。质权质权是一种物的担保方式。它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了保证债务履行,将其特定财产移转给债权人作为债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对出质人提供担保的特定财产依法处分并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物权。质权的特征质权的设立须以动产或特定权利为标的;须出质人与质权人依法签订书面的质押合同;须出质人将质物移转给质权人占有。其质押合同以质物的交付为生效要件。质权实现的条件和方式与抵押权相同。质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质物保管费用和实现质权的费用等。动产质权的效力及于质物及其从物、孳息、代位物等;权利质权的效力除上列范围外,还及于质物转让之价款、质物灭失后所得之赔偿金、出质权利兑现或转让之价款等。留置权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当债务人不履行约定债务超过一定期限时,债权人可留置该财产,并依法定条件将其变卖,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留置权的特征留置权的条件留置权的行使三、债权(一)债与债法债的含义

据民法通则第84条的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中,一方依法要求另一方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称为债权,享有债权的人即为债权人;为满足债权人要求应为特定行为的义务称为债务,负有债务的人即为债务人;债的关系与物权关系的区别债法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1)债法为调整动态关系的财产法。

(2)债法具有任意法性质。

(3)债法具有国际化趋势。

功能——(1)为社会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行为预期

(2)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法律保障

(3)维护并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二)债的分类法定之债和约定之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三)债的发生债的发生,即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产生。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发生必须由一定法律事实所致。债发生的根据1.合同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当事人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一种法律事实。

3.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主动为他人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事实行为。

4.其他法律事实

单方法律行为(如遗嘱行为、悬赏行为)、救助行为(如见义勇为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缔约过失行为等(四)债的效力债的效力是指债成立后,法律赋予债权人应有的法律之力和对于债务人的强制约束力。债的对内效力债的对内效力指债及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效力。其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债对于债权人的效力。

(2)债对于债务人的效力。债的对外效力债的对外效力是指债及于当事人之外第三人的效力。代位权效力,即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危及到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不受侵害,得以自己名义代债务人向债务人的债务人行使债权。撤销权效力,即当债务人以积极行为(如抛弃债权、无偿或以明显低价转让财产)危害到债权人的利益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不受侵害,可申请法院依法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债的不可侵犯性,即第三人故意以损害债权为目的,妨碍或侵害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可对该侵权行为人提起损害赔偿之诉,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第五节

侵权责任制度一、侵权行为概述(一)侵权行为的含义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绝对权,造成受害人合法权益损害的不法行为。

1.均为违反法定义务的不法行为

2.均为侵害绝对权的不法行为

3.均为造成了受害人损害的既遂行为(二)侵权行为的分类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积极侵权行为与消极侵权行为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单方过错行为与混合过错行为二、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即依法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基本规则。(一)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归责原则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行为法领域,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均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仅对其有过错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依该原则的要求,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必要且最终要件,行为人有过错即有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当事人谁有过错谁承担责任;在特殊情况下,过错的大小还与责任的大小密切相联系。普通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二)侵权行为法的特殊归责原则侵权行为法的特殊归责原则是指仅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方可适用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侵权行为人致人损害纵无过错,但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仍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必要条件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对损害的发生双方均无过错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合理分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必要条件三、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一)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须有损害事实存在须加害行为具有违法性须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须加害人具有主观过错(二)一般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依法执行职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同意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受害人或者第三人的过错依法执行职务依法执行职务是指依职权履行法定职责的合法行为。须有合法授权,即应属职权行为;须依法行使职权,即行为应符合法定程序和方式;须确有致人损害之必要,即非此便无法执行职务。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使公共利益、他人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给予适当还击的行为。

须为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即防卫具有合法原因;

须以不法侵害行为现实存在为前提,对合法行为不能防卫;

须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即防卫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须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以排除不法侵害为目的;

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应以能有效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为原则。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紧迫的损害,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人损害的行为。

须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前提;

须危险确实存在并正在发生;

须在不得已情况下所为,即除此别无他法;

须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合法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损失应由引起危险的人赔偿。受害人同意受害人同意指受害人明确表示甘愿承担损害后果或风险。其作为免责理由,须具备下列要件:

须受害人的允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

须在特殊情况下、特定范围内适用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行为人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其免责范围仅限于不可抗力所致之损害;

(2)损害的发生是否因不可抗力所致,加害人应负举证责任。四、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一)国家对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国家对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又称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职权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时,应由国家承担的民事责任。该责任虽先由国家机关承担,但其赔偿费用均列入财政预算,最终由国家负担。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构成加害人须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害行为须为职权行为须执行职务的行为具有违法性须职务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具有因果关系(二)法人对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法人对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又称法人赔偿责任,是指法人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时,由法人承担的民事责任。

1、加害人须为法人的代表人或者法人的工作人员;

2、加害行为须为代表或者代理法人执行职务的行为,其中并无国家职权存在;

3、加害行为须具有违法性;

4、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应具有因果关系。(三)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又称监护人责任,是指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时,由其监护人承担的民事责任。该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其构成要件主要有:

(1)须损害系被监护人的不法行为所致;

(2)须责任者与加害人存在监护关系。(四)产品质量瑕疵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指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因产品瑕疵致人损害时,依法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责任的构成应具备下列要件:

1.须产品确有瑕疵

2.须产品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损害

3.须损害确系产品瑕疵所致

4.须无法定的抗辩事由依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被告如能证明其未从事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其它经营活动;未将产品投入流通;产品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损害系消费者使用不当所致时,抗辩事由成立,该责任不能构成。(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