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4、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的实质。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7、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1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15、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6、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18、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再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0、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尖锐。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扩大,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1.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4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5.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6.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6.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6.5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认识处理问题掌握适度原则7.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8.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8.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9.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3)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9.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9.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唯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0.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0.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11.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犹豫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正确选择1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3.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3.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13.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4.2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5.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15.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15.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6.1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6.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6.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6.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7.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发展趋势: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1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表现:社会化的表现;私人占有的表现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8.1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18.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18.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19.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19.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再认识;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19.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20.1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0.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0.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①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是根本的方面,后者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20.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因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没有低级阶段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复习概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国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起指导作用,不能代替具体科学,更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相对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征是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性指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1)任何事物都具有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或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7、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8、认识的本质: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其根本特性就在于它内容的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这一本性就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去寻找。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的根本特点是它的直接现实性.所谓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一方面是说,实践是区别于理论的现实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是说实践是区别于理论的直接现实,具有能动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实践标准,我们还必须作辩证的理解,即实践标准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②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提高管理效率。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12、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注意的外部表现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光电型传感器》课件
- 小儿咳嗽推拿治疗
- 家长会培训会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比较法
- 儿童全身麻醉护理查房
- 体系管理评审
- 劳动安全培训主题班会
- 《迟到统计范例》课件
- 高考化学三轮冲刺易错题易错点25 盐类水解(解析版)
- 日间照料中心制度模板(四篇)
- 手卫生调查表
-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申报书
- 友善(课件) 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共45张PPT)
- 细胞通过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课件【知识精讲+高效课堂】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1
- 七星电子流量计CS200产品使用手册(A,C,D)(+profibus+0-20ma)(su)
- 人民医院肿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青春期月经紊乱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网课章节答案
- 保险企业营销人员绩效考核问题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