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考研)讲解1_第1页
8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考研)讲解1_第2页
8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考研)讲解1_第3页
8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考研)讲解1_第4页
8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考研)讲解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制造冶炼技术:1、石器的改进旧石器时代早期天然砾石加以敲击,形状不规整,一件石器兼多种用途“北京人”)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形制比较复杂,打制技术显著提高,加工也较精细“丁村人”尖状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穿孔和磨光技术“山顶洞人”骨针、磨光鹿角、钻孔石珠)新石器时代磨光穿孔技术比较普遍磨制石器石料选定后,先打磨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砾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1)形制各部分比例更加准确合用,用途趋向专一2)刃部锋度增强,使用时阻力减少穿孔技术石制工具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制成复合工具,使用携带方便,提高效率。2、弓箭的出现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端具有锋利的尖头,另一端的两侧经过加工,形成稍窄一些的箭座,以便和箭杆捆缚在一起。意义:1)弓箭不是一般的工具,它已具有马克思所分析的机器三要素: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2)使用弓箭,人可以从较远距离比较安全有效地打击野兽,大大促进狩猎生产发展;还可以用来捕鱼。3)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的发明,在技术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史中,都是一次革命。3、火的使用意义:1)食物范围扩大,有利于大脑体质发展。2)取暖取光,防止野兽侵袭,围攻猎取野兽3)烘烤木料、烧裂石块,制取工具武器4)开垦土地,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纺织技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原始的纺织技术,原料主要是麻、葛等野生植物纤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工艺技术:陶器的发明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器物意义:1)人类自己制造的第一种新物质(用黏土烧成陶器,改变了黏土遇水浸泡散开的性质)2)较好的储存器3)处理食物的方法从单纯烧烤到陶器里蒸煮4)出现陶刀、陶锉和陶制纺轮制作步骤:1)选择粘土。(早期含杂质多,后经淘洗出现“泥质/细泥陶”,后掺砂受热不易裂“夹砂陶”)2)制胚(手制:用手捏成器形或泥条盘成器形;轮制:把胚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制作圆形陶器;)3)烧制(早期露天簧火烧;后陶窑,分竖/横穴窑,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窑畀组成,受火力比较均匀)4)工艺。“磨光陶”在胚未干透时用器物把胚表打磨光滑,使器表发亮;“施加陶衣”在胚表上施一薄层细泥浆;“彩陶”在胚上画出黑色或彩色花纹;“黑陶”烧制过程中渗碳烧成纯黑色。代表作:中期仰韶文化的彩陶;晚期龙山文化的黑陶。二、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制造冶炼技术: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夏:冶铸技术比较发达商周:达到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有农具、兵器、乐器、礼器等,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铸作坊,云南出现铜矿的开采。典型的代表了奴隶制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发展的鲜明标志。发展条件:1)人们在寻找和加工石料的过程中,逐渐识别自然铜和铜矿石2)烧制陶器的丰富经验提供了必要的高温、耐火材料和造型材料及技术等条件发展过程:1)开创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夏代)形制简单的小件器物2)形成阶段二里头文化晚期-二里岗文化早期(商早期)出现锡青铜和铅青铜的区分,出现大鼎和简单器物组合,具有我国特色的陶范熔铸技术基本形成。3)鼎盛阶段商中期-西周早期大量精美复杂的礼器、兵器、车马器4)延展阶段西周中期以后规模、分布地区扩大纺织染色技术:1、商周:1)设有管理纺织的官员,以麻纺、丝纺为主,少量毛纺;2)出现了统一的纱支标准;3)丝织物品种大量增加;4)织造技术逐渐复杂,最重要的是提花技术的出现,已具备多综片提花机(西方提花机时是汉代以后我国传出)2、商周:1)已经掌握利用多种矿物颜料给服装着色和利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能染出红、黄、紫、蓝、绿、黑等;2)媒染染料和媒染剂的使用是个重大突破(不同的植物染料配用不同的金属盐可以染出不同色彩)工艺技术:商:白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周:出现原始瓷器“青釉器”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生产工具制造冶炼技术: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使用1、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更高阶段1)青铜农具、工具、兵器使用更加普遍2)青铜兵器制造的比较多,尤其是青铜剑的炼制相当盛行3)使用多种金属工艺,出现新的装饰加工技术4)直观的认识到青铜的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间的关系,并能够人工控制铜锡铅配比,得到性能各异、适合不同用途的青铜。《考工记》的记述大体上正确反映了青铜合金的配比规律,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5)《考工记》还有关于观察炼铜时候的火焰来判定冶炼过程的记录。2、铁器的使用春秋战国之际:初始阶段战国中期以后:已推广到各个方面3、冶铁技术三项重要突破:1)生铁冶铸技术的出现。在高温下炼的熔融状态的生铁,用范直接烧铸成器,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制成器形比较复杂的铁器。为铁器普及打下良好基础,开辟了我国冶炼古代冶炼技术发展的独特道路。2)炼钢技术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比铁更坚韧、锋利的材料,有利于生产工具和兵器的提高3)铸铁柔化术的出现。(热处理脱碳技术)增强了强度和韧性的韧性铸铁,增加了铁器使用寿命,加快了铁工具代替青铜工具的历史进程。4、《考工记》讲到弓箭制作,有专门分工,对各个部件有深入考察。染色技术:《考工记》记述了有关练丝帛、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有多次浸染得不同颜色的方法和皮革质量的鉴定方法。其他:《考工记》记述了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技术,对乐器的发声要素做了物理探讨。四、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生产工具制造冶炼技术:冶铁术的成熟概述:战国中期以后,铁器的使用已经推广到社会生活生产各个方面;秦汉时期,完成了生产工具和兵器的铁器化过程。铁器在全国推广使用,给农业、手工业、各种工程技术以至人们日程生活都带来深刻影响,引起了广泛变革。而这些又是和冶铁术的成熟密切相关的。冶铁术成熟的表现:1、采冶铸造程序和工艺的完善化①在冶炼中已使用石灰作为熔剂,开始试用煤炭作为燃料,冶炼工序包括选矿、配料、入炉、熔炼、出铁;②冶铁生产规模扩大;③炉型的高大化和鼓风技术的提高,鼓风动力已经从人力发展到畜力、水力;④铁范的使用大大普及,保证了铸件数量和质量的提高。2、一系列制钢技术的发明铸铁脱碳钢技术、炒钢、百炼钢、灌钢小结:这一时期我国冶铁术处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纺织技术:商周:麻丝织品已有许多品种,并有提花技术秦汉:纺织品数量质量大大提高表现:1)薄如蝉翼的丝织物;2)提花技术已经成熟;3)染色技术达到很高水平;4)麻纺织及时已经成熟。纺织机械:秦汉时期各种主要的纺织机械已经齐备,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得到改进提高。纺车:汉代手摇纺车-东晋三锭脚踏纺车织机提花机:由一般织机发展而来,设有数量众多的综片,能织造复杂花纹图案。机械制造家:三国•马钧1)改进提花机:只用12蹑;2)创造灌溉用的龙骨水车(翻车);3)兵器的改进发明;4)制造“水转百戏”5)创作失传已久的指南车工艺技术:1、制瓷技术的成熟(从原始瓷器到真正瓷器、从青瓷到白瓷)商周:原始瓷器-青釉器东汉:早期青瓷南北朝:①南方仍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驰名。说明人们在瓷土的选择、釉料的配制、烧制温度的提高、火候的掌握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②黄釉黑釉瓷器出现。说明人们对于瓷釉的配制技术已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③多种窑器的应用,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热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2、漆器工艺的发展和兴盛原始时期:已经开始用漆战国时期:用桐油加色漆配成油彩,并已具备多种胎型秦汉时期:漆器工艺发展很快,普及到全国各地,种类多、质量精良;漆器制作分工细致,官营的漆器业规模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脱胎造像工艺取得显著进步,已能塑造出丈八高的巨型脱胎精品3、造纸术的发明和进步背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价廉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1、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的丝絮纸与麻纸丝絮纸:在漂絮工艺中创造出来的。漂丝的时候用篾席把水里散落的丝捞起来铺平成薄膜晾干,揭下来就成一张薄片,可供书写用。2、东汉•蔡伦和造纸术-树皮和麻类纤维△蔡伦是一个对造纸术有所创新的改革家,他总结了在他之前的造纸的经验,对造纸工艺和原料进行大胆的试验和革新。贡献:1)采用树皮造纸。为造纸开拓了一个廉价的崭新原料领域,为大量造纸提供了条件。2)用碱液蒸煮的工艺革新。使纤维离解得更快更细更散,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的质量,对纸的普及推广产生深远影响。3、三国两晋南北朝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料:桑皮、藤皮设备:活动式帘床纸模加工制造:工艺流程精细,加工纸和色纸品种繁多,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体系形成与完善:五、隋唐到元代封建社会中期我国的四大发明和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一)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1、火药武器在新兴资产阶级军事上武装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暴力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2、指南针在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上用强大军队开拓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中起了重要作用;3、印刷术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上制造革命舆论、进行启蒙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观点和主张中起了重要作用;4、这些发明在推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5、四大发明为西方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预告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二)火药的发明、推广使用与西传1、火药的发明我国最早发明火药的是炼丹家。1)最迟到中唐以后,已经知道可以用硫黄、硝石等配制火药;2)宋元时期,火药有了比较合理的分量配比。2、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火器的发展1)晚唐时候,军事家从炼丹家手里得到配制火药的方法;2)唐末在战争中使用火药武器;3)宋代建立比较大型的制造火药和火器的作坊,城市攻防和水师船舶上都配置有火药武器;4)以后火器不断发展,有不少发明创造①南宋纸质霹雳炮—一花炮的前身②宋元的一种利用燃烧气体反作用力的火药箭—一现代火箭的鼻祖③最突出:管形火器的发明和改进一一枪炮的前身3、火药的西传火药在南宋、火器在宋末元初传入阿拉伯,后由西班牙翻译著作,传入欧洲。(三)指南针的渊源、发明与推广使用1、指南针的渊源—一“司南”用天然磁石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勺柄指向南方。2、指南针的发明唐末元初,发现两种人工磁化方法1)《武经总要》指南鱼一一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场磁化铁片的实验2)《梦溪笔谈》磁石摩擦铁针一一“水罗盘”(利用水浮法和刻有方位的“地经”联成一体,只要观察指南针在盘里所指方位,就能定出所处地点方位)3、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1)最迟到北宋末年(12世纪)用于航海,元代得到广泛使用。2)宋代出现海道图;宋元有关于针路(以指南针导航的航道)的专门著作问世。3)海图针路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当时航海术的重大进步。3、指南针的西传南宋中期(12-13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四)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外传1、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和技术条件1)刻字技术成熟;2)南北朝时期,优质纸张大量生产,烟墨质量优良。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盛行1)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主要是木刻板,首先被用来印刷佛经和佛像;2)中唐后期和晚唐(9世纪)民间已经印刷书籍,开设书铺;3)五代由官方国子监刻印儒学经典;4)宋代官方印刷业迅速发展,多次大规模刻印经典,私家印书业也很兴盛;5)元代专门设有兴文署,分工很细,发明了彩色套印技术。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1)宋•毕昇首创泥活字印刷;2)元•王祯创制木活字,著《造活字印书法》。4、印刷术的外传雕版印刷术:唐传入日本,宋(12)传入越南、埃及,宋元(13)传入波斯,后传入欧洲(14世纪)。活字印刷术:元明(14)传入日本、朝鲜、波斯、埃及;德国谷登堡1450研制成欧洲拼音文字活字。(五)造纸术的发展和外传1)中晚唐竹子开始在南方成为造纸的原料;竹纸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造纸技术的精熟;2)唐代的宣纸3)染色、洒金等加工技术提高4)汉出入越南;唐传入欧洲。(六)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1、纺织技术达到娴熟精湛的程度1)纬锦和花纱的大量生产唐•介质印花技术借助助剂进行浸染;宋•缂丝制品世界驰名;元•出现加金银线的“金锦”2)棉织技术推广与进步元•黄道婆改进纺织工具3)纺织机械定型化出现了记载制造纺织机械的木工专著薛景石《梓人遗制》2、漆器工艺技术的创新唐“金银平脱”工艺、“剔红”技术;宋“雕红”技术、“犀皮”漆器;元•“创金”技术3、制瓷技术的高度发展唐•制瓷技术精熟,青瓷、白瓷、三彩陶瓷(以铅黄、绿、青色描绘花纹烧制而成)宋至此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手工业部门,釉里红/青(在瓷胎上绘画红色或青色花纹,再上釉烧成);依山建造的龙式窑4、冶金技术的新的进步1)铜铁铸造:能铸造大型器物2)银铜冶炼:“吹灰法”炼银,胆铜法炼铜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瓷器:制瓷业高度发展,制瓷技术长足进步。制瓷工艺最大成就:精致白釉的烧成1)一道釉瓷有各种颜色和色调;2)彩瓷有斗彩、粉彩、珐琅彩。宋应星和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一、宋应星—一中国的狄德罗1、时代背景明代中叶在时间上和文艺复兴相当。1)我国农业手工业已经得到很大发展;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开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长;3)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还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和文艺复兴时期一样,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2、Q为什么我国没能像欧洲那样进入资本主义反而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中国封建文化的顽强性,使得虽然资本主义已经滋长,却未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2)而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发展,产生近代科学技术,在不到一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