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测试题_第1页
九年级上册测试题_第2页
九年级上册测试题_第3页
九年级上册测试题_第4页
九年级上册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本题适用于四年制初四和三年制初三)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涂到答题卡上(每题2分)第一卷选择题(50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扶掖(yè)谮害(jiàn)恁地(nèn)强聒不舍(guō)B.拮据(jū)诘难(jié)朴刀(pō)味同嚼蜡(jiáo)C.腼腆(tiǎn)诓骗(kuāng)恣睢(zī)吹毛求疵(cī)D.怄气(òu)抽噎(yē)枘凿(ruì)恪尽职守(gè)2.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玄虚潮汛歇斯底里原驰腊象B.仓皇推敲格物致知红装素裹C.傅彩鄙夷与日具增曦皇上人D.激变渺茫不求甚解言不及义3、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不凡。)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嘘:嘴里嘘气。)C.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此处指这些明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遂用猖蹶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D.辍耕之垄上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赏读这篇美文,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B.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适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吸引力。C.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D.“六一”儿童节,初一年级的同学在学校举行的“告别童年”歌咏比赛中,个个龙腾虎跃。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B.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给力”这个词语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2010年的网络热词。C.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D.我市围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中心,努力培养市民的文明习惯,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8.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C.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9.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A.《武陵春》中最为人称道的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渔家傲•秋思》表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观刈麦》中表现劳动人民矛盾心情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D.酒困路长惟欲睡,村南村北响缲车。二、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0.对第一段话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B.“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C.“一味”则是则写出了国民党把希望寄托到虚幻的东西上又不好意思的情状。D.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11.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是()A.起讽刺否定的作用。仿辞、嘲讽。B.特定称谓。比喻、嘲讽。C.引用。借代、含蓄D.起讽刺否定的作用。反语、否定1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一个转身”和“新生路”各指的是()A.否定过去的所作所为;新生路指探索一条从未经历过的光明大道。B.六神无主、茫然无所事;新生路指团结全国民众抗日救亡。C.回过头来看问题;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D.回过头来看问题;新生路指探索一条从未经历过的光明大道。1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理解正确的是()A.自信力的问题不能相信状元宰相的说法,要自己去观察。B.自信力的有无,御用文人的言论不足为据,要深入群众看那些有着筋骨和脊梁的人们。C.自信力的有无,不信天、不信地,要相信就相信自己。D.自信力的问题不能相信状元宰相的说法,要自己去观察地下工作者的风采。14、下面列举人物对应有误的是()A.为民请命的,如杜甫、白居易。B.舍身求法的人,如法显、玄奘。C.埋头苦干的人,如祖冲之,张衡。D.拼命硬干的人,如黄道婆,包拯。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按要求完成15~20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供,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不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5.选出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C.迟疑:有一点点怀疑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16.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

B.“凄凉”的是自己的好友马上就要离去,恐怕今后无缘再见

C.“欢喜”和“凄凉”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寓意深刻

D.这句话生动地刻画出闰土那高兴而又悲伤的矛盾心理,是传神之笔

17.选出对本文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

B.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C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18.选出在本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

A.对话描写B.肖像描写C.环境描写D.动作描写

19.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20.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回忆《智取生辰纲》课文内容,回答21-25题21.下面是课文中对天气的几处描写,作者这样描写天气的作用是()

①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②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势不可挡。③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A.刻画人物思想性格B.交代时代背景C.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D.引出矛盾并推动情节发展

22.对文中“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更歇。五七日后,杨志却要辰牌(7-9时)起身,申时(15—17时)便歇”。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说明杨志为了及时送去“生辰纲”日夜兼程,表现他办事干练。

B.这都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前面防备中暑,后面为了防劫。

C.说明标志熟悉押送之差役,处事小心谨慎。

D.因为他料到了在黄泥冈晁盖、吴用等的行劫,所以后来他才早晚没有行走,在大白天行走。23.对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分析不当的一项()

A.“智取”主要采用了吴用的“软取”策略,不用一兵一枪,轻松获取了生辰纲。

B.“智取”的过程主要用暗线的方法来写,读者一时看不出“智取”的奥妙,直到事后经作者明白道出,方使人恍然大悟。

C.故事中用非常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杨志的精细和周密的防范,实际对“智取”有衬托作用。D.担桶卖酒的白胜是这次“智取”的核心人物,所以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作了描述。

24.下列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传》以小说艺术的形式,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

B.《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元未明初人,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得到的实际感受,进行艺术再创造,写出了这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伟大作品。C.《水浒传》是用浅近文字写的。前人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D.《水浒传》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刻画了为数众多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理想志趣各不相同,这样就从多方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25.下列各项中,有关杨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杨志一路打骂督行,充分显示了他的谨小慎微和外强中干的性格特点。

B.杨志三次变更行宿时间,足见他的耿耿忠心和精明能干。

C.杨志偏偏不愿冒犯老都管,关键是不敢开罪梁中书。

D.杨志丢失生辰纲在所难免,因为在整个护送队伍中,他已是孤家寡人一个。

第二卷表述题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9题。(11分)秦巨伯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③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③更:再2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2分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2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2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2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秦巨伯》)译文:(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译文: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完成30~29题。(19分)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30.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7个字):。(3分)31.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4分)3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答:3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5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