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考试教材参考-课程案例库(汇总)_第1页
稽查考试教材参考-课程案例库(汇总)_第2页
稽查考试教材参考-课程案例库(汇总)_第3页
稽查考试教材参考-课程案例库(汇总)_第4页
稽查考试教材参考-课程案例库(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9税务稽查管理案例库《税务稽查管理》课程研发组2008年12月李洪斌诉被上诉人税务稽查局税务处理决定案——沈阳中级人民法院2005年判决的行政诉讼案件【开场白】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洪斌,男,1947年10月13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街运建社区122组。委托代理人李福,系辽宁英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代理人常壮,系辽宁英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沈阳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下简称税务稽查局),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59号甲。法定代表人李宏为,局长。委托代理人耿忠义,该单位工作人员。委托代理人杨程文,辽宁华信律师事务所律师。上诉人李洪斌诉被上诉人税务稽查局税务处理决定一案,不服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2004)和行初字第178号行政判决,向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沈阳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公开审理。上诉人李洪斌及委托代理人李福、常壮,被上诉人税务稽查局委托代理人耿忠义、杨程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已审理终结。【主要案情】原审法院根据税务稽查局及李洪斌的举证并经庭审质证认定,1998年李洪斌接受沈阳市苏家屯佟沟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委托,代理与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泰安支行存款纠纷诉讼案件,从1998年5月到2000年8月间共取得代理费7,877,000元(系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含税收入9,647,001.79元,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2002年7月3日税务稽查局对李洪斌作出沈地稽税字2002第1201312236号税务处理决定。李洪斌不服向沈阳市地方税务局申请复议,2004年10月11日沈阳市地方税务局作出沈地税复决字(2004)第l号复议决定,决定维持税务稽查局对李洪斌作出税务处理决定。2004年10月15日李洪斌向原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审法院认为,税务稽查局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四条,能够证明其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定职权。税务稽查局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所认定的李洪斌收取代理费,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的违法事实存在。该事实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二、三、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三条,《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国务院关于教育费附力口征收问题的紧急通知》第一条,《关于开征地方教育费的通知》第二条,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四条规定的要件。综上,税务稽查局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应予维持。李洪斌要求撤销税务稽查局对其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的请求,不予支持。对李洪斌诉讼请求第二项返还不该缴纳的税款。第三项赔偿因此给李洪斌造成的损失。因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亦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四)项之规定,判决一、维持税务稽查局于2002年7月3日作出的沈地稽税字2002第1201312236号税务处理决定。二、驳回李洪斌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0元由李洪斌负担。上诉人李洪斌上诉称,上诉人不具备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等纳税人的主体资格,其居住地和营业地及大部分款项均发生在黑龙江,被上诉人没有管辖权,且上诉人与苏家屯信用社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由苏家屯信用社代缴各种税款,故一审判决不公,请求本院撤销原判,判令被上诉人返还税款并依法赔偿损失。被上诉人税务稽查局未向本院递交书面答辩,但在庭审中辩称,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的规定,上诉人具备纳税主体资格,上诉人受信用社的委托,其劳务行为应该在沈阳。李洪斌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l、沈地税复决字(2004)第l号复议决定书,证明李洪斌已经过复议。2、中国人民银行出具的情况说明,证明信用社有跟其签定协议的资格。3、中国工商银行银行汇票345万元,付款方是中国工商银行,交付地点是哈尔滨,苏家屯信用社出具收条不能证明是苏家屯信用社是付款人,证明税务稽查局不具备管辖权。4、五彩新村的情况说明,证明房屋是李洪斌儿子李木在那住,李洪斌在沈阳没有户籍,税务稽查局对李洪斌没有管辖权。5、李木的购房合同,证明即使假设成立,税务稽查局对李洪斌也没有管辖权。6、5份判决书,(1998)黑经初字第53号、(1998)哈经初字第570号;(1998)黑经初字第26号、(1998)哈经初字第570号、(2000)经终字第148号,用以证明李洪斌的劳动地发生在哈尔滨、北京,税务稽查局没有管辖权。7、1998年6月19日李洪斌和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及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所签定的清欠债务协议书,证明李洪斌依据劳动法和合同法被聘任清欠债务。8、1998年4月李洪斌与苏家屯区信用合作联合社签定的聘用承诺书,证明李洪斌被聘为法律顾问,从事法律性的服务,并享受内部职工的同等待遇,签定的协议服合劳动法的规定。9、1998年11月9日李洪斌与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签定的协议书,证明李洪斌作为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诉讼代理人,免除担保责任后为李洪斌承担各种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税务稽查局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1、2002年6月12日李洪斌的自述材料;2、2002年6月12日、14日,李洪斌的询问(调查)笔录;用以证明李洪斌与沈阳市苏家屯佟沟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发生了代理关系并取得了收入。3、1998年11月9日李洪斌与沈阳市苏家屯佟沟农村信用合作社签定的协议书,1999年2月4日李洪斌与沈阳市苏家屯佟沟农村信用合作社签定的补充协议书,1999年6月19日李洪斌与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清欠债务签定的协议书,1999年3月16日、2000年8月30日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签定的协议书,证明李洪斌与委托方发生了代理关系及代理费问题达成的协及李洪斌收取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300万元债券及利息36万元。4、2002年6月11日苏家屯佟沟信用社证明材料,2002年6月11日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证明材料,证明李洪斌因诉讼代理取得的收入数额。5、其它应收款帐(哈尔滨先锋路支行诉讼一案)、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传票,证明李洪斌收到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支付的律师费5万元。6、1998年9月22日李洪斌出具的收条、1998月11月19日苏家屯佟沟信用社现金付出传票、1998年11月19日139科目日结单、1998年6月7日苏家屯区佟沟信用合作社出具的证明、1998年李洪斌出具的收条,用以证明苏家屯区佟沟信用合作社支付李洪斌律师费62.2万元。7、1998年2月11日李洪斌出具的收条、1999年2月26日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现金贷方传票,用以证明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支付李洪斌的代理费50万元。8、1999年8月4日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科目日结单及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现金贷方传票、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领导转款批示、1999年8月3日李洪斌出具收条,证明李洪斌领取苏家屯佟沟信用合作社代理费46万元。9、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应收款帐目及现金传票、领导批示,李洪斌收条,证明李洪斌从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收取代理费288.5万元的事实。10、2002年7月17日说明书,证明李洪斌委托其子到银行提取款项补交税款的事实。税务稽查局还向原审法院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二、三、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二、三条,《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二条,《国务院关于教育费附加征收问题的紧急通知》第一条,《关于开征地方教育费的通知》第二条,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等法律依据,分别证明自己有法定职权、作出的税务处理行为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

上述证据及法律依据均已随案移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教学注释】本案例作为稽查管辖讲义配套案例。【分析思考】经审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原审法院认证正确。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本案有效证据认定的事实与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一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被上诉人有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的职权。上诉人接受沈阳市苏家屯佟沟农村信用社及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村合作社联合社营业部委托,代理与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泰安支行存款纠纷诉讼案件,其取得的收入应该依法纳税。被上诉人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原审法院予以维持是正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稽查选案案例一【背景资料】某市地税稽查局根据2008专项检查工作计划,从5月份起对管辖区内广告业2007年申报缴纳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指出确定该户为稽查对象的疑点。某广告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20日,隶属于市科委,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法人代表:王××,经营范围:广告设计制作及代理,注册资金:50万元,从业人数:7人,公司办公用房借用其主管部门市科委的房产。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361800元,利润总额30247.7元,应纳税所得额33500元,用票数量92份,毛利率5%。其他应付款余额163210元。2007年申报营业税8864.1元,城建税620.49元,教育费附加354.56元,预缴企业所得税9045元。【教学注释】本案例作为稽查选案课程讲义配套案例。【分析过程】1、营业税税负率=8864.1/361800=2.45%,营业税税负率明显太低。2、发票平均开具额=361800/92=3932.61元。发票开具额明显太低,与广告业的实际情况有差距。3、其他应付款余额达到163210元,占收入的45.11%,说明企业存在收入挂帐的可能。4、附加税费率=(620.49+354.56)/8864.1=11%所得税预缴率=9045/33500=27%。说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过程正确。5、印花税是按照收入附征,而企业并没有印花税的纳税记录,说明企业存在偷逃印花税的问题。6、由于市科委的房产税是免缴的,此时房产税应该由借用人缴纳,而该企业并没有房产税的纳税记录,说明企业存在偷逃房产税的问题。于是某市地税稽查局将该广告有限公司被作为专项检查的对象。稽查选案案例二【背景资料】B超市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份办理税务登记证并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经营各类百货、日用杂品、副食品和针纺织品等零售业务。现有营业网点2个,其中:**路营业面积900平方米(含仓库200平方米,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50平方米,年收取租金2万元),商业街营业面积150平方米;固定职工45人,厂家促销员15人,年上交租金23.5万元,其中,大庆南路洪泽商厦20万元,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年收取租金2万元,实际承担租金21.5万元,正常水电费年10万元,其它业务费用年5万元。2007年1-12月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451万元,入库增值税5.25万元。2008年1-8月份累计申报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3594362.51元,主营业务成本3051268.37元,销售毛利率17.8%,实现增值税50574.71元,存货期初余额为2936189.19元,期末余额为1868083.22元,当期税负为1.41%。【教学注释】本案例主要作为稽查选案的讲义配套案例。【分析过程】1、企业税负及测算:2007年1-12月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451万元,入库增值税5.25万元,税负率1.16%。2004年1-8月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359.44万元,入库增值税5.06万元,税负率1.41%。省局公布最低税负商业超市1.51%。A、采用理论税负率测算法:理论税负率=纳税人毛利率17.8%×适用税率17%=3.03%。应纳税额=销售收入359.44万元×理论税负率3.03%=10.89万元。B、采用保本测算法:依据企业2007年度发生或必须承担费用额,按省局公布的商业超市平均毛利率11%,考虑超市经营部份农产品,分别核算应适用13%税率等因素,评估税负率应为1.8%。年费用额=注册资本投资回收额5万元+租金23.5万元-转租收入2万元+水电费10万元+人员工资(含养老保险)28万元+其它业务费用2万元=65.5万元,年保本销售额=65.5万元÷11%=595万元,最低税额595*0.018=10.71。C、采用定额标准测算法:依据企业经营网点地址、实际经营面积,按《洪泽县国税县城个体定额地段税额核定参照表》进行确认,月应纳税额=(**路营业面积900平方米-出租钟表、服装两柜组50平方米)×7.5元/平方米+商业街营业面积180平方米×4.5元/平方米=6375+810=7185×(1+20%)=8622元。年最低应纳税额=7185×12×(1+20%)=103464元。(按省局标准税负推算营业额约为685万元)2、通过评估分析存在疑点:A、实际税负低于行业参照税负,低于企业基准税负,应纳税额低于各种方法的测算税额。B、存在销售返利及视同销售等未申报的可能。C、经营多种税率商品,有错用税率的可能。据此,稽查局逐将该超市列为专案检查对象。重视数据资料分析查处混合销售大案一、纳税人基本情况K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办理税务登记证,母公司为澳大利亚某混凝土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国投资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经营范围为预拌混凝土及相关建筑材料制品的生产、销售、施工及服务,混凝土运输及泵送服务。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税种为增值税、外资所得税。二、案头数据分析过程对该企业实施税务稽查前,我们对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显示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该企业2003年、2004年增值税销售收入金额和其报送的财务报表上的收入金额确实存在差额,收入金额均大于增值税销售收入金额,并且差额较大。并且,该企业经营范围中注明为“预拌混凝土生产、销售施工及服务”,并有“混凝土运输及泵送服务”内容。根据我们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发现和记忆,确实有标明“K”字样的混凝土搅拌车在进行运输活动,通过查询,该纳税人在某市也没有其他提供运输服务的相关企业。并且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外资企业是不准许在我国境内开办运输企业的。综合上述分析,一个较清晰的纳税疑点出现在我们眼前,该企业很可能存在混合销售而不缴纳增值税的情况!三、实地检查,落实数据分析疑点根据工作安排,检查组于2005年4月对该企业进行了纳税检查。(一)了解实际经营范围和工艺流程。检查组首先实地观看了该企业的生产场地及工艺流程及运输环节,该企业购进水泥、沙、石子及其他辅助添加剂,通过专用大型的自动化搅拌设备生产预制混凝土,销售给各类建筑施工单位。(二)进行人员走访。对企业的财务主管、会计及生产、销售负责人员进行了询问,全面掌握了该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了解到该企业销售预制混凝土和购买客户均签有供应合同,因此让其提供了全部签定的供应合同。其提供的供应合同显示该企业在销售预制混凝土时,同时收取运输费用并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泵送服务(泵送服务是指用专用泵送设备将其销售的预制混凝土送到客户要求送到的正在建设的工程的具体楼层的服务)。有的合同显示运输费用及泵送费包括在预制混凝土的销售价格中,而有的合同显示预制混凝土的销售价格和运输费及泵送费是分别签定的。(三)审查有关资料。该企业的记帐软件、记帐凭证、财务报表、申报资料、发票存根、发票购领簿等涉税资料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查。发现该企业有开具地税营业税发票的情况,项目为“运输费”和“泵送服务费”,在“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了核算并申报了地税销售收入,分别为2003年3842556.63元;2004年11838871.50元;2005年1月至3月2921492.20元,因而缴纳了营业税。(四)调查取证。经再次对该企业财务主管及会计人员进行询问,证实以上开具地税项目发票申报的营业税收入,就是该企业收取的,随销售其生产的预制混凝土一并提供给客户的运输费及泵送费收入。与其签定的供应合同上单独注明的运输费及泵送费是相吻合的。至此,该企业发生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而缴纳了营业税的事实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了。四、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税务机关对该企业做出补缴增值税1052995.50元{(3842556.63+11838871.50+2921492.20)/1.06*0.06},并依率加收滞纳金的处理决定。五、案件启示和征管建议检查人员要加强对企业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有针对性的选案、检查,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稽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稽查业务的学习外,还应全方位的学习与稽查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比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国有资产法、破产法等,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依法治税的要求。(一)加强税法宣传,进行纳税辅导。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加强纳税辅导,是加强税种管理,杜绝混淆税种征收的基础。纳税人在进行税种登记时,管理员发现纳税人的经营范围中有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时,应向纳税人宣传与混合销售有关的税收政策,另外在一般纳税人认定和一般纳税人年审的过程中,管理员对有混淆税种入库现象的纳税人,应进行纳税辅导,帮助纳税人分税种正确的计算应纳税额。(二)加强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信息。由于纳税人在发生混合销售业务和兼营业务进行帐务处理时,一般是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因此纳税人如果存在混淆税种入库现象,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由信息中心每季度在增值税申报期后,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申报信息,以及地税机关转来的企业所得税的申报信息中,提取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销售(营业)收入”数据大于增值税申报表中“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数据的纳税人信息。2.由于纳税人在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销售(营业)收入”时,有一部分纳税人未将“其他业务收入”填入“销售(营业)收入”,因此采用第(一)中方法筛选的纳税人,容易漏掉有“其他业务收入”的纳税人信息,可采用以下办法进行补充,从“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申报信息中,提取“利润表”中有“其他业务利润”数据的纳税人信息。(三)加强纳税评估,实现以评促管。管理员应要求纳税人提供与非应税劳务有关的帐簿和合同等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和纳税人所提供的这些资料,判断纳税人的非应税劳务是混合销售行为还是兼营行为,并按照相关税收政策处理。管理员进行评估后,查找出混合销售行为的规律,对评估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和总结,将评估成果运用到以后的税收管理工作中,以达到以评促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目的。突击调查取证账外经营的“杀手锏”一、案情某洗浴有限公司,系外商独资企业,2002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为27万美元,经营范围:韩国料理、咖啡、比萨、桑那、健身、健美、美容(需凭有关许可证经营)。在国税机关缴纳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员在对其日常税收监控中,通过ctais、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查询统计其2002-2006年1季度申报营业额及利润情况如下:单位:元项目20022003200420052006年1季度申报营业额11100020852514270141399353358203同比增长%0.885.84-0.02申报利润-127294.07-95795.4717610.4715672.88-95836.09同比增长%-0.25-1.18-0.11根据税源管理经验和洗浴行业经营特点来判断,洗浴行业应该是高利润行业,但从税收管理员日常税源监控中,通过对企业申报表以及财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企业存在长年亏损以及低利润的现象,不符合经营常规。为此,税收管理员对其经营活动进一步跟踪观察,发现该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人员进出频繁,与其申报表反映的经营规模明显不符。针对以上情况,我局领导非常重视,迅速组织召开会议,对该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规模、行业特点以及近几年的纳税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单位存在偷税的可能性很大。经过缜密研究分析,我们最后决定把账外经营作为查处本案的切入点。但是,由于账外经营手段极为隐蔽,采用传统的“就账论账”查账方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经过大家的讨论,确定以“周密部署、行动迅速、刚正执法、谨慎处理”作为此次检查的工作思路,争取以点带面,从个案中找寻规律性问题,总结归纳行业特点,探求洗浴行业管理经验。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思路在突破本案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分析(一)查前准备周密。实施账外检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做好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达到出其不意,一针见血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对查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在检查前,我们不仅事先了解了该企业的经营规模、行业特点,还在短时间内对同类行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该行业开具发票极少、现金交易普遍等特点,制定了具体检查方案,确定检查重点放在准确核实其营业额,掌握应纳税所得额,以此确定其应纳企业所得税。通过点的突破实现面的提高,摸清行业管理规律,达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进行纵向和横向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稽查方案,对稽查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兵分两个突击检查小组,分别对财务室和营业场地等重点部门进行检查,同时,确定检查时间,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限。(二)突击检查迅速。为增强案件的保密性,检查前不预先下通知,稽查人员按照分工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到达检查部位,以防止该企业趁机破坏、编造虚假证据,使稽查工作陷入被动。为了争取时间,专案小组严格贯彻落实领导意图,合理搭配,兵分两组,一组将财务室的账簿以及与经营有关的账簿、凭证、报表、内部传递资料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等一一进行调取,另一组突击调取其电子数据。两组密切配合,及时交流信息,确定内查外调重点。由于当事人毫无思想准备,使我们迅速获取到各种账外涉税证据资料。(三)调查取证细致。获取大量证据后,我们立刻对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验证。首先,我们邀请了专业韩文翻译对企业微机中记载的韩文数据进行了翻译,从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发现缴获的证据资料中记载了其2005年3月以来的营业额,未记录成本费用等数据。据我们调查了解,该公司微机记载的韩文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事项,准确记录了企业的营业收入,此证据真实可靠。然后,检查纸质会计资料,由于该企业的会计为兼职会计,从调取的账簿、凭证等资料看,有关资料残缺不全,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第三步,根据查账发现的上述问题,检查人员研究了与该公司进行正面接触的方式,我们在现场给其副总经理金某(韩国人)做了笔录,经了解,该人与企业老板是亲戚关系,受老板委托,负责该洗浴中心的收入、支出。每天的收入数额根据前台的数据,由办公室人员黄某在微机中用韩文记录,通过给黄学文做的笔录,证实了我们缴获的微机资料正是企业每天的经营收入日记表(为保证数据合法有效,我们将该表打印成册,共计1500余份,企业已签字、盖章确认)。而支出数由金宅佑自己记录,现场共缴获了8本笔记本,笔记本所列的各项支出无法提供真实、合法的凭证,这些支出的真实性就无法确认,而且由于该企业的收入、支出大部分都是通过现金结算的,该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我们无法准确获得。通过以上证据调查,我们只能获取该企业从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份的准确营业额,经统计核实,该企业2005年3月至12月实现营业额3630657元,2006年一季度实现营业额1885164元,远远高于企业申报的营业额。三、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四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该企业2005年度及2006年一季度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进行核定,经推算,2005年度企业应补交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319497.82元。2006年1季度应补交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124420.82元。合计为443918.64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企业2005年度少缴税款的行为已构成偷税。四、本案启示(一)严格执法,坚持不懈检查开始阶段,我们在调取该企业微机里的有关资料时,有关当事人采取了拖、磨、躲避等手段,先是说微机操作人员不在,后又说微机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拒不配合接受检查。在服务器正常运行的事实面前和我们耐心说服教育下,才打消了侥幸念头。遇到此类情况,我们的体会是既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同时又要有法字当先敢于碰硬的绝招,只有这样才便于稽查工作的开展。(二)谨慎处理,办成“铁案”一是执法程序环节要“慎”。按照程序的合法性、资料的齐全性、内容的完整性、逻辑的一致性、工作的及时性、文书的规范性、证据的充分性等要求,严格操作程序,做到慎之又慎。二是采集证据环节要“慎”。目前,税务稽查取证尚无一套完整的规定和办法。对此,根据稽查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在查处账外经营中,要特别注重直接证据材料的收集。对每一个违法事实,必须对两个以上的当事人进行询问笔录。稽查人员要根据稽查工作进展的难易程度,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尽可能采取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等现代技术手段采集证据,并尽一切可能进行内查外调。(三)行动迅速,环环相扣本案从立案、调研、制定方案、到突击检查、调查取证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及时取得大量证据,据此得以顺利定案。稽查本身就是一项细致严密的工作,周密的查前准备、快速的突击检查、严密的调查取证是最后准确定案的关键。(四)提高素质,加强管理洗浴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税源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渐增大,发展技术和经营工艺已越来越先进复杂,税务机关对其进行税源监控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假账”、“虚假纳税申报”、“设置两本账”、“私设小金库”、“现金交易”等已成为纳税人偷税的主要手段,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这种账外经营一直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的难点问题。在对账外资料的搜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检查人员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因此,只有加强对日常税收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业务水平,及时搜集税源监控信息,抓住税源信息分析的敏锐性和综合性,准确把握税源监控时机,及时跟进检查,赢得工作主动,切中要害,才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挖掘出问题的实质。五、征管建议账外经营是我们在检查过程中比较难以检查的偷税方式,“假账”、“虚假纳税申报”、“设置两本账”、“私设小金库”等已成为纳税人偷税的主要手段,鉴于洗浴、娱乐行业由于发票用量极少、现金交易普遍等经营特点,隐匿收入、申报不实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国税征管条件下,税源控管难度较大,所以建议市局对全市国税系统管辖的洗浴、娱乐行业统一实施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真实采集其经营规模、从业人员、注册资本、地域消费水平等涉税信息,准确核定其营业额和应纳税所得额,实现税款应收尽收,真正做到“分析一个行业、整治一个行业、管好一个行业”,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全面核算收入正确分配成本防止房地产行业所得税流失一、基本案情WL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属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8月办理税务登记,注册资金500万美元,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近年来,该公司在我市开发了不少商住楼,其开发规模、广告宣传等在当在房地产业有较大影响。该公司2001年度预收房款5502768.00元,发生期间费用等1143704.4元;2002年度发生期间费用等1223235.59元;2003年度预收房款22217915.00元,发生期间费用等1323011.32元;2004年度预收房款10481456.00元,发生期间费用等990117.91元;2005年度预收房款4050588.00元,开具发票实现销售收入15125757.00元,结转销售成本9733781.00元,发生期间费用等1143676.37元。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共计缴纳营业税金2111702.6元,土地增值税422340.36元,预缴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1632940.49元。根据稽查局安排,我们检查组对该房地产公司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期间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检查过程(一)该公司日常管理不规范,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预售许可证、竣工验收合格证等不能全面提供。我们检查组先后到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房产管理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取得了该公司的相关信息,全面掌握了该公司用地情况、开发建设情况、竣工验收情况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签字确认。截止2005年末,该公司共开发了A区、B区、C1区、C2区、C3区、C4区、C5区、D1区、F区房产,共计开发面积64197.13M2;其中A区、B区、C1区、C2区、C3区、C4区、C5区房产已竣工验收合格,共计竣工面积32123.58M2,销售面积10296.94M2;F区、D1区仍在在建设中,尚未竣工验收,规划面积分别为15422.57M2,16650.98M2,合计32073.55M2。(二)我们检查组要求该公司提供全部房产销售全同,该公司顺利地答应了。可是,当我们将该公司提供的资料与日常了解的信息核对时,发现该公司提供的资料不全面。我们要求该公司继续提供资料,否则我们将到房产管理部门进行查询,该公司担心影响到企业形象,将房产销售合同全部提供了出来。通过一户户地统计,发现该公司实际收入与确认的收入相差较大:该公司2005年10月份首次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实际确认收入14911290元,未将合同到期的房款850219元确认收入。该公司是由香港某公司投资成立的,企业的往来账款较多。通过一笔笔地核对,我们检查发现该公司几年来,多次将预收的房款共计4936423元记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未计收入未按规定缴纳外企所得税。以上共应调增外企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786642元。(三)到2005年末,该公司共结转销售成本9538811元,实际可售房产开发成本15748443.87元、期间费用5823745.59元,合计21572189.46元。我们发现该公司未将可售房产开发成本、期间费用在开发竣工面积(32123.58M2)、已销售面积(10296.94M2)之间进行分配,未按已销售房产面积结转销售成本。我们检查发现,该公司将“开发成本—广场开发成本”(归集的全部开发房产的公共成本)10330854元全部计入已售成本,未在已售面积与可售总面积之间进行分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42号)第五条规定、《某市国家税务局外商投资房地产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青国税发[2005]44号)第十一规定,我们检查组对该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了重新分配:已售房产对应的开发成本为5048029.57元(15748443.87÷32123.58×10296.94),已售房产对应的期间费用为1866752.05元(5823745.59÷32123.58×10296.94),已售房产应分摊的广场开发成本为1657023.98元(10330854÷64197.13×32123.58÷32123.58×10296.94),已售房产对应的成本费用合计为8571805.6元,实际结转销售成本9538811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9538811-8571805.6=967005.4元。三、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某市国家税务局外商投资房地产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某国税发[2005]4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42号)的有关规定,应调增200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786642+967005.4=6753647.4元,税务机关对该公司做出了如下处理:补交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2026094.22元,地方所得税202609.42元,并于当月全部入库。四、案件启示近年来,在丰厚利润的推动下,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国家对该行业的管理一直相当重视,作为税务机关,必须认真监督税收政策执行到位,严厉打击偷逃、不交或少交税款行为,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从本例看,稽查部门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检查分析:(一)检查“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和“应付帐款”等科目,结合购房合同,看是否有隐匿、转移、不计或少计收入的问题。(二)审查成本、费用项目,看是否有虚列成本,多转费用的问题。对已结转的成本费用,是否按已售面积占可售面积的比例进行了正确分摊。(三)房地产开发热潮已持续了几年,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现在很多开发项目以滚动的方式进行,或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的开发,要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情况、各个项目的清算情况总体把握,防止企业在不同开发项目中混淆成本费用、在已清算和未清算项目中转移、重复分配成本费用。(四)要加强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房产管理部门的沟通,随时掌握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立项、规划、开工、预售、验收等情况,以便有针对地加强管理。(五)加强对房地产企业预算和决算的管理,以其与企业的账栽成本进行核对,防止企业虚列成本费用。对发生的大额成本费用,不仅要核对企业取得发票的真实性,还应与企业的购销合同进行核对检查。(六)房地产行业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这需要每个税务人员加强相关税收政策业务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力打击偷逃税行为。某连锁零售企业平销返利案一、基本情况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某集团公司下属的大型连锁超市的检查中,针对超市行业特点、经济管理、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了解:该商业零售连锁企业,成立于2000年2月并开始建帐核算,同年4月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17%(或13%)的税率进行申报增值税。连锁超市下辖5个门店,有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从职能上都设有连锁企业总部、客户营销中心、客户联络中心、库存管理中心和配送调度中心等五大基本模块,主要从事经营范围:百货、五金交电、日用杂货、农副土特产品(不含原粮)的批发零售。2005年至2006年度税款缴纳情况:2005年销售收入为27577888.21元,销项税4450433.84元,进项税4280029.75元,无上期留抵,应纳、已纳税额170404.09元,税负为0.06%;2006年销售收入为21618255.98元,销项税3603725.82元,无上期留抵,进项税3539280.22元,本期进项转出13242.40,实际抵扣3526037.82元,应纳、已纳税额90930.40元,税负为0.04%;

各类商品销售综合毛利率:2005年达到8.8%,2006年达到8.5%。二、基本案情在检查中得知,由于市场竞争、资金流转等诸多压力,原设在本市的三家,省内一家连锁分店,现已合并为市中心店一家,

商场财务管理与POS销售收银关键环节实行全面电子化。检查人员从电子收款系统金额分析与定额测算、成本核算,“主营业务收入”、“应缴税金”、“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及《销售日报表》记录的销售收入、进项、销项发票进行核实、查阅各种购销合同等方面入手,对名目繁多的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平销返利、租赁收入、条码费、包装费、搬运费、销售扣点等等收入是否正确入帐,进行检查。发现该超市为占领市场,争得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是以厂价销售(无利价格)即平价销售的,并从供货方取得返利补偿。检查人员认真审阅了该超市签订的主要经济合同。从其签订的合同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营方式,包括自营、联营(合作、代销);二是柜台(场所)租赁。自营即买断商品所有权自行销售,其风险较大易占压流动资金,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超市大多是联营即与专柜供应商签定合同,由超市统一收款,统一管理,按销售额提取扣点,(2%-5%),超市一般不核算库存,扣点也难以掌握;租赁经营是销售和收款等经营活动都由承租方自己负责,商品销售结束后,超市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收取柜台或者其他经营场所的租金。租赁非租赁形式《租赁合同》《代销合同》《联营合作合同》获利方式定期收缴承包费或租金(定额或定率)进销差价、扣点分成,收取返利W8g发票出处承租方向顾客出具发票以商场名义出具发票主要内容承租方自主定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商场统一销售管理(决定商品组合与商品售价)Zv0j*?8c8A税务处理承租方独立税务登记、独立纳税并入商场销售纳税,按代销处理收款方式

独立收款;委托商场代收款(与商场自营分开)商场统一收款(与自营不作区分)_&I)E5收银方式商场POS机统一收银商品代码作区分商场POS机统一收银商品代码作区分税种申报营业税增值税可见,以上两种形式的返利是直接与进货量、销售额挂钩的返利收入(特别是向供应商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的各种返还收入)已足额入账,超市并按其他业务收入代销收入-手续费申报交纳营业税。三、处理处罚结果超市发生平销返利行为,未按规定冲减当期进项税额。与供应商以等价等金互开专用发票,按月以实际结算销售额的5%、2%比例计提手续费,其实质就是返利,供应商以代销协议开具劳务发票。2005年收取的返还收入23130.44元;2006年收取的返还收入58613.00元。超市对销售返利做如下会计处理:购进商品不做账务处理销售商品:借:现金

贷:应付账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金结算货款: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

贷::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收取手续费: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平销行为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67号、《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36号规定“一、自2004年7月1日起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二、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三、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应按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进项税额。该超市经营的生鲜食品双方合同约定:按照以月销售额的5%、2%的比例计提手续费2005年收取的返还收入23130.44(27062.62)元,应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3932.18元;2006年收取的返还收入58613.00(68577.21)元,应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9964.21元,根据查证事实,检查人员认为其行为构成偷税。在财务上应做如下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转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加收0.05%滞纳金2371.29元,罚款6948.20元。四、分析及提示(一)超市,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收款机中的销售数据,是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稽查取证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纳税人主观阻止拷贝、提取数据库购销数据,无法比对其申报销售收入的真实性、信息中心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配合对修改或删除收款机中的数据的恢复有对应的措施。超市的POS机系统、自行开发或购买的收款软件、财务软件、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切换时造成数据大量遗失,导致死无对证。超市经营的一少部分商品是供应商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如熟食加工),依照同行业普遍的解决方案是对这些商品销售,剥离到超市内有挂靠的“店中店”小规模纳税人经营模式及核算方式运行,单独建帐、独立核算,为核定征收企业,按4%的税率纳税申报。中心店账面上不反映相应的购销业务,以代购货物方式结算货款。代销货物行为在该行业中相当普遍,而企业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代购代销行为属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收取的手续费等收入征收营业税。这一案例说明,有些企业以代购代销行为为幌子钻税收政策的空子,利用税种间的税率差偷逃国家税款。启示:1、稽查部门在检查中要打破就账查账的传统习惯,在掌握财务资料所反映数据的基础上,要注重对库存实物账和出入库等原始单据的检查,加强财务和库存实物数据间的比对分析,合理推断,追根溯源,并采取多种检查方法以印证疑点,以取得充分有力的证据。2、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稽查实施方案和检查的重点。从企业管理系统入手,检查企业的期末商品与期初商品的增减变化;遏止人为减少利润,故意混淆兼营概念,从而降低税负,偷逃增值税。3、要进一步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加强稽查人员培训,掌握了电算化稽查的要点,坚定工作信心,使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位。。4、此案反映出了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监控不到位的问题,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该公司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帮助企业提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督促企业如实申报取得的各项收入并准确核算各项费用,按照一般纳税人法定的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5、应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分行业、分经济类型、分核算性质,积极探索不同的稽查方法,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对疑问要查深、查细、一查到底、直至查证落实。某酒业有限公司偷税案一、基本情况某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08月21日,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地址:某市某区体育路78号五楼;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王某;经营范围: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批发零售果露酒、白酒、定型包装食品、建筑材料、汽车配件、服装、百货、农副产品(不含粮食和种子)收购。增值税申报情况:公司2004-2005年零申报,2006年申报缴纳税款1838.12元,2007申报缴纳税款1958.90元。二、基本案情(一)案件来源根据群众匿名举报,举报该公司利用两套帐方式偷税以及该公司的库存余额与实际存货差距较大。选案管理部门经过对举报材料的分析和过滤,认为举报材料可信度较高,确定实施稽查。(二)作案手段该公司是通过设置内、外两套帐的方法达到偷逃国家税款的目的。“内部帐”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外部帐”所反映的销售收入只是“内部帐”所载明的销售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三)违法事实该公司于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间,在销售货物过程中取得销售收入,采取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并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隐瞒销售收入2495292.25元、增值税销项税额424199.67元;2、采取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并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隐瞒2004年度应纳税所得额48835.49元(其中业务招待费多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996.70元);隐瞒200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49652.94元(其中业务招待费、工资、福利费等三项经费多列支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6773.40元);虚报200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286834.55元。三、办案经过(一)把握时机,突击检查

稽查人员接到案源后立刻进行稽查前的纳税评估,查询该公司税务登记信息、申报信息、发票领用信息等,分析相关线索和案情,拟定稽查实施方案,做好稽查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9月13日,稽查人员对某酒业有限公司的经营场所进行了进行了冲击,当场查获了该公司做的内、外两套账。(二)趁热打铁,询问查证办案小组掌握了上述情况和相关证据材料后对该公司管理、财务、销售、仓库部门的法人代表王某、会计李某等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和法律的政策的宣传,相关人员抛弃了侥幸心理,如实讲清了事实真相:公司内、外两套帐形成的情况是:“内部帐”是根据公司日常的仓库发货单、非正式收款收据等原始凭证填写记帐凭证、登帐,进而编制各种报表。“内部帐”所载明的销售收入包括有向客户开具正式发票的销售收入和没有开发票的销售收入,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内部帐”报给公司股东,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公司“外部帐”主要是根据正式发票、银行对帐单等原始凭证填写、编制的,“外部帐”所反映的销售收入只是公司实际销售收入的一部分,亦即“外部帐”所反映的销售收入只是“内部帐”所载明的销售收入的一部分。报送给税务机关等管理部门的帐是公司“外部帐”。故,该公司是通过设置内、外两套帐的手段隐瞒销售收入、少缴应纳税款,达到偷税的目的。该公司使用的“发货单”是公司自行印制的,先由公司销售部门填写,仓管员根据“发货单”发货,公司根据“发货单”向客户收取货款,即,“发货单”是该公司向客户收取货款的凭据,财务部门根据“发货单”记录并统计销售收入。通过对“发货单”的整理,根据该公司内、外两套帐,公司会计李某填制了“某酒业有限公司应补增值税列表”、“某酒业有限公司应补企业所得税列表”。两“列表”显示:该公司自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应补增值税销售收入合计为2495922.9元(不含税)(详见“某酒业有限公司应补增值税列表”);2004年度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32005.2元,2005年度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2879.4元,200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应调整为-270272.2元。(详见“某酒业有限公司应补企业所得税列表”)。公司“内部帐”报表显示: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为1815095.2元(不含税)。四、处理处罚结果经稽查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后做如下处理和处罚:(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㈠项、第四条、第五条、第十九条第㈠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第㈠项规定,对该公司隐瞒的销售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增值税应纳税金逐月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决定追缴所偷增值税424199.67元。(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㈠项、第六条第二款第㈡项、第㈢项、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决定追缴所偷企业所得税29773.26元(其中:追缴2004年度所偷企业所得税7325.32元、2005年度所偷企业所得税22447.94元);确认该公司200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76101.52元。(三)以上合计应补缴税款453972.93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从税款滞纳之日起至实际缴纳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决定对你该公司处以罚款226986.47元。(四)该公司偷税数额和比例已达移送标准,将本案移送公安机关。五、分析及提示某酒业有限公司偷税案,有几方面的原因值得思考1、诚信缺失,追求收益最大化该公司股东们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一致同意设置“两套帐”,分工明确,把国家税款占为自己的利润,缺乏诚信纳税的意识。因此税务机关如何加强税收宣传工作、增强公民的诚信纳税的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2、该案发生到发现历时三年,如果没有群众举报,税务机关可能还没有发现问题。这说明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着漏洞,对企业日常管理及申报审核不严,对长期零申报和税负极低的纳税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3、税收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和纳税辅导不到位,加上税法要求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与纳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纳税申报流于形式,申报质量不高。4、查处“两套帐”偷税存在的主要难点违法行为发现渠道单一。虽然“两套帐”偷税一直是近年来税务稽查打击重点,但由于此案件目前主要依靠内部知情人员的举报,如果没有企业的内部矛盾,但难发现问题,因此这类违法行为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检查手段的单一性。目前“两套帐”的检查主要是依靠突击检查的方式,取得内部资料的。如果没有详细的举报线索或违法分子采用高科技手段(如通过互联网、电脑加密等),查帐工作的难度很大。该公司采用设置“真假两套帐”方式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是典型的偷税行为。类似的涉税问题在许多企业也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实际检查中要发现隐匿收入、“帐外帐”是较为困难的,况且纳税人被税务机关实施一次突击检查后,也会提防税务机关的检查,懂得如何管理好“真假两套帐”,应付检查经验丰富,“反侦察”能力增强。这也是目前税务机关征管和稽查面临的较难突破的瓶颈问题。启示1、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征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基础数据库,充分收集税源基础数据资料,并利用税收征管基础数据库,实施税收预警。纳税人税负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应及时分析并实施检查。2、提高纳税申报审核水平,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与税收管理员下户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杜绝虚假申报。3、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骗抗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重大偷税案件要公开曝光。4、针对查处“两套帐”的偷税的难点,检查人员一是要做好查前分析、准备工作,对有关线索要充分论证、分析,找准切入训,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周密部署组织,这是案件成功查处的基础。二是应创新检查办法,根据不同案情,科学合理选择办案手段,这是案件突破的关键。三是用现代科技武装检查人员,配备、集中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稽查技侦部门或专业技侦队伍,以应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某纤维有限公司偷税案一、基本情况2006年5月17日,某市国税局稽查局对某纤维有限公司的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终于全部执行入库,累计金额1534302.57元。此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查结历时长达一年零八个月,案件从调帐检查、外调取证到查补税款的全部执行入库,企业步步设置障碍,提出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人为制造重重困难阻挠检查,但是,稽查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把案件查清、查实,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二、基本案情某纤维有限公司1997年7月开始生产经营,从事化学纤维布生产、印染,于1999年9月办理税务登记,2003年末帐面存货99418827元,2003年1-12月实现销售收入239384100元,其中出口销售收入222869472元,出口部分销售成本223911948元,内销收入16514628元,内销部分销售成本11700194元,2004年1-8月实现销售收入125044507.42元,2003年至2004年8月应纳各税合计726873.32元,2003年度帐面亏损26483260元,以往年度累计亏损316831739元。三、取证过程(一)迅速反应,出其不备我局稽查局于2004年9月20日收到当地公安部门转来举报信件,举报某纤维有限公司多次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2003年9月2日购买某市矿物有限公司开具名称为“煤”的票据数十份,价值近数百万。根据举报线索,我们迅速反应,成立专案小组,于当日下达稽查任务,按照法定程序对Q市某纤维有限公司进行调帐检查。(二)设置障碍,阻挠检查某纤维有限公司属韩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规模在某市辖区内屈指可数,稽查人员下达相关文书时,财务负责人态度蛮横,对税务机关的检查采取抵触情绪,以帐簿在总部、保管不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韩国本社审计等种种谎言为理由,故意拖延时间,设障阻碍检查。稽查人员有理、有力、有节,对财务负责人员进行了耐心的税法讲解和宣传教育,最终将相关帐簿资料完整调回。(三)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根据举报内容,我们采取顺查的方法,首先对该单位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发现:该公司自2001年开始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详细分析,对存在疑点的发票一一进行了网上协查,回复“查无此票”的44份,共涉及7个销货单位,涉税301089.27元,其中开票单位为某市矿业有限公司的开具的专用发票6份,涉税49601.33元,与举报的发票份数、金额均不相符,也未发现该公司存在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但当让企业财务人员对“查无此票”的发票复印件签字盖章时,企业拒不承认取得的发票有问题,不进行签字,并提供预先准备好的由假发票开具单位提供的假证明复印件。为了彻底查清该单位2003年01月01日至2004年08月31日期间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及发票使用情况的真相,根据疑罪从无的法理原则,专案小组报经局领导批准,决定在查帐的基础上,采取外调取证。为了争取时间,专案小组合理搭配,兵分两组,一组在办公室查看帐簿、凭证、报表等资料,另一组赶赴业务相关单位外调取证,两组密切配合,及时交流信息,确定内查外调重点。查帐组不分白天黑夜,在帐簿、凭证中找寻蛛丝马迹,不放过每一点可疑之处。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查帐组牺牲公休时间,晚上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堆积如山的两千多本凭证、帐簿等资料中,找准疑点,确定突破口。(四)突破重围,获取铁证外调组为了取到确凿证据,日夜兼程,奔波数千里,先后赴龙口、济南、肥城、临沂、新泰等地的数十户发票开具单位及供货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同时到胶南及本地数家银行调查核实该公司的购货付款情况。此时,被查单位做着最后的挣扎,采取各种形式阻挠取证。一是授意销货方提供假证明,二是不让销货方提供有关资料原件,只提供复印件,拖延时间,以达到缓兵之计。我稽查人员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当地稽查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斗智斗勇,边给销货方财务人员耐心讲解税收法律、法规,边对其做思想工作,终于突破重重障碍,数次对莱西、胶南等地业务量较大的三户企业及某纤维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询问,做了6次询问笔录,同时对某纤维有限公司开具支票的收款人收款情况从银行进行了取证核实,落实收款人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方是否一致,经过多方调查核实,终于查明实际是莱西和新泰的三位个体户(已另案处理)从煤矿购进货物,然后转售给某纤维有限公司,并由煤矿把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开给该公司,货物差价由三位个体户提供运费发票给某纤维有限公司,至此,该公司货物交易及取得发票的所有真相大白,确保了案件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通过稽查人员内查外调等大量艰辛工作,查清该单位税收违法事实如下:1、增值税方面:(1)购进货物取得第三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411699.41元。(2)购进货物用于职工福利抵扣进项税额5553.73元。(3)购进货物取得项目填写不全的运费发票抵扣进项税额74843.30元(发票上未填写货物数量、运费单价)。(4)购进货物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未加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抵扣进项税额26173.83元。(5)购进货物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240230.40元。以上增值税税额合计758500.67元。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检查期间2003年1-12月):为研修生交纳个人所得税列管理费用340728.75元,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列支成本2421761.24元,在2003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均未调整增加其应纳税所得额。四、处理处罚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第五条第一款(七)项及第二款、第八条(一)和(三)项、第九条、第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第四条、第十七条;国税函[2003]112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经提交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复审,做出如下处理(处罚)决定:增值税方面:1、责令限期补缴增值税758500.67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2、增值税违法事实第(1)、(2)方面已构成偷税,对所偷增值税417253.14元处一倍罚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方面:违规列支成本费用,责令限期改正,调整申报亏损额2762489.99元;因为2003年度帐面亏损26483260元,以往年度累计亏损316831739元,纳税调整后仍未进入获利年度,对其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以罚款30000.00元。发票方面:对其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处以罚款10000.00元。五、税款执行入库(一)文书送达2005年8月16日稽查人员将《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直接送达某纤维有限公司,但在稽查人员按法定程序送达《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相关文书时,该单位法定签收人百般刁难,拒绝签字,本案又面临新的困难,稽查人员遂对相关人员进行耐心教育,在说服教育未能收效的情况下,依法于2005年8月29日采取邮寄送达方式将有关文书送达。(二)案件复议2005年10月28日,在法定复议期限结束前一天,某纤维有限公司提出复议申请,我局政策法规科向某市国家税务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同时要求某纤维有限公司提供纳税担保。2005年11月13日,某纤维有限公司办妥抵押物资登记,2006年3月26日,经某市国家税务局复议,做出复议结论,维持我局做出的“某省XX市国家税务局税务处理决定书”和“(三)税款追缴2006年4月26日,稽查人员依法向某纤维有限公司送达了《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限定某纤维有限公司在2006年5月10日前缴清税款及滞纳金。2006年4月29日,某纤维有限公司缴纳增值税61530.28元,滞纳金40233.82元后,对尚欠的增值税696970.39元及滞纳金25.9万余元,罚款457253.14元及加处罚款325106.98余元不再履行缴纳义务,并对稽查人员的催缴工作不予配合。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的最后缴款期限为2006年5月17日。(四)强制执行根据某纤维有限公司的种种表现,在稽查人员对尚欠查补税款催缴无效的情况下,于2006年5月17日前,稽查局建议成立强制执行领导小组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税政法规科、征管科、办公室、稽查局及税务派出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稽查局,稽查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将强制执行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对工作的协调、政策把关、对扣押物资的盘点、价值、数量认定、运输、保管、拍卖等事宜的联系以及相关费用的协商、车辆调配、强制执行过程的照相、摄像等宣传报道、所需文书的制作、送达、现场秩序以及税务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工作进行了合理周密的部署,以确保强制执行的实效。就在税务机关准备采取措施之际,某纤维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巨大的压力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如数交纳了尚欠的税款、罚款、滞纳金。至此,该案终于以查补税款的全部追缴入库胜利告结,稽查人员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欣喜笑容。六、分析及提示(一)税务机关打击税收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任重道远。多年来,虽然税务机关在依法行政、纳税服务等各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广角度的宣传,但总有一些胆大妄为者以身试法,挖空心思,采取各种形式偷逃国家税款,只要税务干部不怕艰险,齐心协力,秉公执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打击税收领域的各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在本案的整个检查过程中,专案组根据查案实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对企业财务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组织外调取证,动用人员三十余次,耗时数月,将涉及的有关问题逐一查清、查透,打击了税收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违法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二)领导重视和支持为稽查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Q市某纤维有限公司是当地比较大的外资企业,社会影响面大,检查刚开始就有恃无恐,以各种理由推脱、阻挠检查,但莱西市国税局领导知难而进,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措施,鼓励稽查人员稳扎稳打,依法稽查。当税务稽查人员以敢于碰硬的精神查清其违法事实后,某纤维有限公司又以需要行政复议、拒收税收执法文书等形式阻挠税务机关的执行入库工作,在该公司拒不缴纳税款的情况下,某市国税局党组果断成立“某市国家税务局对某纤维有限公司强制执行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强制执行工作,保证了税款的足额入库。这一战果在本辖区内引起了强烈震撼,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的数量增长迅猛,税务部门在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时,应重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应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源分析、评估,为稽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分析、评估、稽查、管理”一体化联动机制的作用,随时、有效、有力地打击各种税收违法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税收强制执行案例2003年8月4日,某市地税稽查局在对雪莲卷烟厂2002年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雪莲卷烟厂不仅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4.02万元,还擅自将已经代扣代缴的5.36万元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少申报的方法隐瞒了下来。2003年8月11日,市地税稽查局向该雪莲卷烟厂下达了补缴个人所得税5.36万元的《税务处理决定书》(限15日内缴纳)和将对其应扣未扣及已扣少缴的税款分别处1倍罚款的《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并于8月15日下达了处罚款9.38万元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限15日内缴纳)。截至2003年9月16日,该雪莲卷烟厂既未向市地税稽查局缴纳税款,也未缴纳罚款。2003年9月17日,地税稽查局强行从雪莲卷烟厂的银行账户中扣缴了5.36万元的税款,并于2003年9月18日再次向雪莲卷烟厂下达了《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以该雪莲卷烟厂在规定的期限内少缴税款且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而仍未缴纳为由,拟对其已扣未缴的税款再处50%的罚款。3天后,市地税稽查局向雪莲卷烟厂下达了处罚款2.68万元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2003年9月30日,该雪莲卷烟厂向市地税局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以市地税稽查局扣缴税款不合法且对其少缴税款行为进行了两次处罚为由,要求市地税局撤销稽查局的补税处理决定和两次处罚决定,并退还扣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要求:判断市地税局如何依法作出复议决定并分别说明理由。答案:1.维持市地税稽查局补税5.36万元的税务处理决定。《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扣缴义务人采取虚假申报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2.维持市地税稽查局的两次处罚决定。依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显然,该条所规定的处罚,是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税款的行为而设立的,与《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扣缴义务人采取虚假申报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不属于同一违法行为。所以,市地税稽查局没有违背“一事不二罚”的原则。因此,市地税局对市地税稽查局第二次给予该雪莲卷烟厂的处罚决定予以维持。3.维持市地税局稽查局采取扣缴税款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条是这样规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税收执法程序案例某县地税局于2003年7月18日向辖区内某建筑公司下达了《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责令该公司于2003年7月19日前缴清所欠税款和滞纳金共计16.2万元,遭到建筑公司的拒绝。2003年7月20日地税局下达《税务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拟处以其未缴税款1倍的罚款及其享有的权利。2003年7月22日地税局按上述处理意见作出了《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限该建筑公司于2003年7月23日前缴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共计31.2万元,并于当天将两份文书送达给了建筑公司。建筑公司由于资金紧张,请求地税局核减税款、滞纳金和罚款,被地税局拒绝。2003年7月23日建筑公司缴纳了部分税款。2003年7月24日地税局又下达了《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限该建筑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前缴纳余下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在三次催缴无效的情况下,经地税局局长会议研究决定,对建筑公司采取强制执行措施。2003年7月29日,地税局扣押了建筑公司260吨钢材,以变卖收入抵缴未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建筑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