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笔记第一章理论解读: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从社会大背景以及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帮助学习者认识留守儿童出现的时代背景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要把握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有其不可逆转的社会因素,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是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并不必然导致一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加强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口质量,还会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也呈上升势头。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2.87%,全国留守儿童数量达6055万人。与2000年(2300万人)相比,增长163%,年均增长21%。农业户口的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92.45%,据此计算2005年全国农民工留守儿童数量达5598万人。以年均增长21%计算,2010年全国农民工留守儿童数量达1.45亿。但是,在农民工进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却不能随父母人城读书而是留在家中,由此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相关研究,到2005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规模为1400万人,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规模为5000多万,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呈递增趋势。预计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将达到2300~2400万人,而农民工留守子女规模将达到8000万。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于其数量之多,更在于留守儿童群体潜在或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些孩子甚至走上的违法犯罪之路,“在一些地区,这类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国家未来的稳定发展。有学者疾呼“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是全社会的事,研究留守儿童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从本质来说,留守儿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产物。地区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水平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一般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始于中东部地区的人口大省,西部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起步比较晚,因此,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人口流动的伴生物——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中东部地区与较晚产生留守儿童的西部地区相比,其留守儿童的问题在程度和内容上都有所差别。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必须考虑其地区的特点。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呈现区域特征。一是留守儿童仍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河南等省份,其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达14.94%、10.28%、8.45%、7.58%、7.46%、6.38%和4.46%。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5.2%。由于这些地区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早,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基本上都出台了措施,进行政策干预。如,在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所辖各地方政府基本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措施,积极应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有关留守儿童的许多举措有些是地方政府行为,有些是在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如妇联等推动下在全省推广的,如四川省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领导小组制度在全省已实现了层层成立。而有些措施已扩展到全国,如“共享蓝天”行动就先后在全国几个留守儿童大省得到启动。二是西部地区由于这一问题近十年才开始出现,目前基本处于放任自流阶段,所以暴露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一点在媒体报道的相关问题频频出现于西部,有关措施却鲜见于西部的现状就能有力证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其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潜在或已经暴露的问题都是由于父母的缺席和恶劣的、复杂的生存环境影响的结果。一是从留守儿童个人成长而言,父母外出后,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安全感增强、心灵更加孤寂、对父母的思念更切。这种生活状态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主要会影响孩子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但从孩子的情感需要呵护、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的角度来看,父母的缺席至少使孩子的成长多了几分不可控的因素。二是从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而言,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处于事实上的不完整状态,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言行得不到有效引导和监管,容易出现偏差,重者甚至走向犯罪。针对这种严峻形势,一些专家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毁掉的一代”,可能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鉴于情感、行为习惯、是非观念等与一个人道德成长均有密切关系,鉴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潜在危机以及显现的问题等因素,关注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及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二、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从1985年“打工潮”起,最早的一批留守儿童已经成人。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却很晚,甚至当留守儿童意外怀孕、殴打致死长辈、沉迷网络等问题出现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的时候,留守子女问题以及有关的研究才被动的开始。近几年,百度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多达1千1百万篇,频频推出留守儿童恶性极端案例,期刊文章1500多篇,多数都是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的。目前,总结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留守儿童中,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三是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五是安全问题。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05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广泛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数量以及生存、生活和学习状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政府部门介入、研究机构参与以及跨国项目资助的大型调研活动。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部承担的韩国项目,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关于“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二是媒体的个案报道。媒体的参与旨在呼吁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个别突出的案例说明留守儿童生存的困难与无助。的确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但往往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三是学术研究。研究人员的研究,有助于从客观的、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包括:《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年第3期),《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等。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媒体的参与还是多于学术的研究。在诸多研究中,就内容而言,多集中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学习现状、安全问题甚至犯罪行为的研究,对于留守儿童德育研究比较缺少。由于道德成长具有一定滞后性,在短期时间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专门关于留守儿童的德育研究还不多见非常正常,但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留守儿童德育研究就成为必然,对于解决和预防留守儿童问题也显得更为重要。从积极角度讲,留守儿童德育研究意义深远、基础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也有助于坚定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拥有积极生活和努力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健康心态。从消极方面讲,留守儿童德育研究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因为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又很难有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对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壁垒逐渐打破,城乡交流逐步加强,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迅速向农村扩散: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开始在农村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给农村古朴的民风民俗以强烈的冲击,也给农村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始向农村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外出父母大都有多给孩子零花钱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足的歉疚心理,这无疑为留守少年儿童自由进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基础。所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给农村未成年人带来新的学习和沟通方式之外,其中某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极其有可能使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思考题:1.请简述何谓“留守儿童”?2.请论述留守儿童出现的社会背景?3.请概括留守儿童易出现的问题?4.请评述一下目前已有的留守儿童研究?5.请简单概述一下您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第二章现实关照:走进留守儿童[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从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和留守性格两个方面关照留守儿童,帮助学习者走进留守儿童和认识留守儿童。[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难点是要辩证看待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么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虽然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也必须先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现状,从而才能找出他们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一、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留守儿童自古有之。在我国古代一些特殊群体中常常会有留守的未成年子女出现,如:商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的逐利本性使得他们往往终年在外奔波,留下妻儿留守老家。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当代的温州商人等莫不如是;文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文人,为参加科举考试,拜师访友,参加科举,游历天下,也造成一些子女的留守。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诗中,也可以看到大诗人常年在外漂泊,子女留守家乡,相见却难于相识的尴尬场面。而这样的描述在古代实际上并不少见;军人:军人为国,东征西讨,直到解甲归田,他们也往往与未成年子女是隔离的;囚犯:囚犯服刑,流放边疆,其子女未必获罪同行,也由此产生留守儿童。官员:古代官员有的时候是携眷前往,有的时候则是单身赴任,并不要妻儿陪同,因为考虑到要去做官的地方比较偏远,或任务比较凶险艰难,或者他们预期自己只是暂时去某地过渡一下,不久就会调回等原因,故而在上任时候并不带家眷前往。到现在,这几类人群的子女也有常常留守在家的,之所以没有引起像今天社会这样广泛关注农民工群体“留守儿童”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民工“留守儿童”规模比任何人群的留守子女规模都庞大;二是其所暴露的问题也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复杂和突出。农民工规模庞大与当代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凸显和严重则与二元体制下农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关系甚密。(一)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真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初级群体,父亲和母亲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而普遍出现教育真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父母责任的缺席亲子分离,父母的责任和家庭教育的缺席,这是留守儿童的集体特征。正是这一特征,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留守现象使留守儿童产生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2.家庭同伴的缺失有研究指出,“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1一方面,兄弟姐妹相伴可以起到情感替代和补充的作用,使留守儿童不会因为父母缺席而缺失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兄弟姐妹相伴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学会合作、分享等优良品质,弥补因父母缺席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效作用,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减小。现在外出务工的家庭不少都是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父母外出,而家庭里又没有兄弟姐妹相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3.代理监管不力留守儿童的监管类型主要包括:隔代、上辈、同辈和自己监管四类。一般而言,留守儿童越小,四类监管效果就越差,其中自己监管自己的效果最差。多数研究基于代理监护人再好也不及亲生父母的假设,认为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是留守儿童成长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还分析了占留守儿童比例最多的隔代监护的弊端,认为隔代监护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偏爱、溺爱;易纵容、护短;易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隔代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忽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正是这种错误思想和家庭教育看管的缺失,使得“留守子女”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在校外“混世界”、拉帮结派,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舞厅、酒吧,吸烟、酗酒,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走到违法犯罪的边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家庭要向孩子传输社会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从而为其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奠定基础。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2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大批留守儿童却面临着父母职责缺席、家庭教育缺失这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处理不当,对于其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留守儿童学校生活:补偿教育缺失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学校成为为留守儿童有效提供补偿教育的社会组织。1.特别的孩子缺少特别的关爱但是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全方面教育效果甚微,特别的孩子在学校依然得不到特别的关爱。根据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调查表明,13.4%的教师对留守儿童所持的态度是忽视或一视同仁,13.8%的教师认为用不着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教育或从未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教育。留守儿童在学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针对性教育。更有甚者,大多数乡村学校应试性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2.学校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三)留守儿童社会生活:诱惑重重、安全隐患大农村“小社会”未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得不到有力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据统计,近年来,儿童犯罪率持续上升,70%的孩子反映“犯罪”动机受了媒体暴力节目的刺激。31.现代传媒不健康内容的腐蚀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和腐蚀到不设防且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们。2.贫乏的农村公共生活致使网吧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业余方式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电子游戏机房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游戏机房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3.不良少年的影响留守儿童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群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人。他们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是典型的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的无业游民。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不断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慢慢就变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安全隐患严重公安部的一项统计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当父母责任缺席、家庭教育真空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教育,面临诱惑重重的社会大环境,极易出现言行失范、人格扭曲。因此说,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学校教育补充作用发挥不足、社会环境不利影响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性条件。二、留守儿童的“留守性格”(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隔代监护”是目前农村“留守子女”监护的主要方式。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交由祖辈照料,由于祖辈或其他亲属等监护人受精力、知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物质层面的浅层关怀,而没有真正尽到全面监护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对待孩子态度冷漠、放任迁就,甚至视监护为受雇,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渴望和要求,粗暴、漫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德国教育家福录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原因造成的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留守子女”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父母也无法或很少能了解到子女细微的心理变化,亲情关系出现障碍。长期在外的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常以物质弥补,对孩子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任性放纵的性格和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子女亲情的缺失以及这种不正确的弥补方式,导致他们性格内向,待人冷漠,不关心集体,脾气暴躁,自我控制能力差,不守纪律,常因小事而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留守子女”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问题小孩”。通过调查“留守子女”在心理、学习、健康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1.留守儿童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甘肃省泾川市调研地汭丰乡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十分困难。外村的留守儿童每周步行回一次家,要背够一周的馒头,连菜也没有,一周内也很少有人来为他们送衣物。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什么零花钱,遇到生病或买学习用品,由监护者通过调查后给予极少钱物。很多留守儿童面黄肌瘦、衣着破烂,基本生活无法得到满足,正常成长所需的营养补充无从谈起。如六年级一班学生任某某,家住汭丰范家洼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落后,村上没有学校。父母均外出打工,她和弟弟只好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一农户家里,姐弟俩的生活起居完全自理,每天吃饭靠亲戚给他们捎来的馒头充饥,生活十分窘迫。四年级学生郑某某由奶奶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穿着非常破旧,许多必备的学习用品无钱购买。冬天经常穿着一条大人穿过的裤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令人心痛。2.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安徽安庆大关中学对全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35.6%的留守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班级内的倒数几名大部分是留守学生,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有厌学倾向。另据抽样调查显示,有72%的留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令人堪忧为全面了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先后两次调查,对全区3000名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30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对比调查,访谈220位学生家长、代理家长、班主任及相关乡镇领导,追踪315名“留守学生”个案,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调查发现19.2%留守儿童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参与集体活动没有热情,没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非留守儿童这一比例约为4.79%)。其中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脾气暴躁,情绪逆反,冲动易怒,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小学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寂寞和孤独,首先是语言减少,而且说话没有感情色彩;中高年级主要表现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2)心理焦虑,忧郁成症。通过问卷调查老师和委托监护人,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有35.6%的留守儿童存在中等或者较重程度的焦虑,非留守儿童这一比例为11.3%。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有时容易冲动。如果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转化为攻击行为。3)心理老化和信心退化。部分留守儿童年龄不大却显得老气横修,行动缓慢。这部分留守儿童基本上是跟随隔代的老年人生活,老年人心理特点是担心忧虑较多,时常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年龄变老,呈现出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孩子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4)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调查的各个年龄段中,13—15岁的留守儿童存在这一问题现象比较明显,约占这一年龄段留守儿童总数的21.3%。这部分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的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如果学校需要父母参加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发严重。5)对社会有仇视心理。他们错误的认为别人的父母不外出而自己的父母外出是社会造成的,形成对他人、对社会的仇视感,为此他们经常是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搞恶作剧,最明显的表现是逆反心理严重,有暴力倾向。4.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安徽安庆的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爱撒谎、欺负弱小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反映,留守学生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花钱没有规律,行为具有破坏性、煽动性,容易带坏其他同学。调查发现有71.5%的留守学生放学后首先选择去网吧、游戏厅,62%的学生在校有违纪行为,78.2%的学生只在需要用钱时与父母联系。在随机抽查问卷中面对“你愿意向受灾的同学捐款吗?”这一问题时,66%的被抽查留守学生选择了“不愿意”,表现的冷漠令人吃惊,而对“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一问题,85.6%的留守学生选择了“赚很多钱”,其价值观令人深思。(二)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养成的主要环节,根据个体特征,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某一道德品质养成的起点环节。以这四个环节考察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现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留守儿童“自我认定”不成熟,新“读书无用论”漫延班杜拉认为儿童在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中,通过对自我控制的奖赏和惩罚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在儿童道德成长的早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榜样,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中,儿童会逐渐熟悉并了解不同的道德情景,建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念。“留守子女”由于缺少父母家庭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过高或过低评价自我,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取得一点成绩就洋洋得意。部分孩子看到自己识字不多的父母也能挣钱回来风光一时,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待业在家,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不如早日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在学习上表现出“人在教室心在外”,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业拖拉马虎,考试想法子作弊,蒙混父母老师等现象。2.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感重、自信心缺乏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绝大多数儿童仍会强烈而积极的依恋家庭,与父母在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父母依旧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正常的道德情感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的偏差。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失谐,只知道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以及冷酷、缺少同情心,甚至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留守儿童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道德意志着重考察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状况。隔代监护不利于留守儿童道德的发展。在道德发展中,儿童正处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娇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其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4.留守儿童行为失范、放任自流国外青少年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儿童的过失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责任,父母如果对儿童的初期攻击性行为不予制止,常常会助长或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同时,父母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加入不良同伴群体的控制上。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儿童的道德行为长期处于放任的状态,加之留守儿童与祖辈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代养人的疏于管教,许多过错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制止,继而发展成为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受不良同伙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法犯罪的歧途。自控能力差是造成犯罪的主观原因。“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的性格上特有的依附性和孤独感,他们迫切希望与社会交往,外界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软弱等性格特征。同时由于青少年有强烈的模仿性,而其自身辨别是非能力薄弱,一些孩子盲目崇拜影像中的所谓“侠士”,羡慕其不用学习、工作,只以抢劫方式即能达到吃喝享受,从而造成心理扭曲,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思考题:1.请简单列举一下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将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2.请分析一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缺失的教育,其原因何在?3.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概述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第三章关注弱势:帮助留守儿童[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从理论研究和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预防留守儿童成长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供政府、学校和家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要明确政府、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的发挥。难点是要借鉴已有理论研究以及分析留守儿童生活环境,以理论指导为基础,对症下药,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启示(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主要的关注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在我国影响颇为深远。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对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海因茨难题”(heinz'sdilemma)故事作出道德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上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教育观点。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成熟与否,其标准是其作道德判断的能力,以及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非他顺应在他们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在他看来,儿童道德的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是与道德判断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地说,道德判断的促进,会在道德行动上产生效果,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判断层次和实际行动之间,有相当高的关联,这为我们带来相当乐观的信息。”3鉴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相当高的关联性,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道德判断促进道德思维的提高和行为的完善才成为可能。2.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发展阶段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它是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的阶序进行的,一个阶段的道德认知成熟之后才能顺利地达到下一阶段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道德两难问题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判断角度和其分析问题的价值取向,测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推动其道德水平向前发展。”因此,要求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第一,人们在肯定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根据的同时,却容易陷入“年龄歧视论”的窠臼。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分析指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解释的缺陷不仅在于它的不公正,而且在于它的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一缺陷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1)优越感或居高临下的关系会恶化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对教育来说就是恶化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2)由于假定某一年龄段的儿童不能胜任某种道德义务,我们往往会非常主观地抑制或放弃了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第二,人们在运用“道德两难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中刻板灌输、强迫执行、盲目顺从、机械重复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却容易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而片面强调道德判断。事实上,个体的道德发展虽然可以分析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离开道德认知的情感或行为,也没有离开情感的认知或道德行为。儿童的道德品质不只是要具备道德认识,还要有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使之成为习惯。他过分强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行为的训练以及习惯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对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启示从道德判断这一角度认识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对于指导儿童道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促进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价值。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长的阶段性,不仅为预防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指导留守儿童父母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注意变化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并尽量避开孩子道德成长的关键期外出。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是交叉混合使用的,个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往往不是使用单一的阶段。尽管儿童的生理年龄并不必然与其道德判断水平呈正比,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速度不是同步的。但是儿童道德成长仍然具有一定的年龄趋向,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主要表现在个体道德认知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趋势,并受儿童自身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条件制约。而儿童自身的逻辑认知发展水平却是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的。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我们发现,当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前习俗水平时,儿童缺乏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判断能力,第1阶段,将不受到惩罚的和顺从权威的行动看作是对的。第2阶段,则将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视为正确的行为。完全缺少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能力。由此可见,在前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成人尤其是亲人以及外在良好环境的支持,通过合理的奖惩以及权威的树立来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品质。所以,这一阶段是儿童通过外界的合理刺激形成善恶观念、是非标准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品质、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刺激源对于儿童来说,主要是自己亲密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人。上学之后还有来自同伴、教师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来说,学前教育阶段,父母的离开对儿童的成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以道德成长为例,则会妨碍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疏于指导和监督,儿童的行为往往会趋向于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私自利、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等劣习。因此,从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来讲,应该强化父母的责任,倡导父母尽量避开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外出,在学前教育阶段,父母应指导儿童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一定道德判断能力,为儿童道德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成为好孩子的需要,被人赞扬和喜欢的行为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的行为,并对权威和规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满足其好孩子的需要,获得别人的赞扬。但是父母仍然是主要的刺激源。因此,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持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与沟通,给予儿童成长的全方位关心,使儿童在父母身上满足做好孩子的需要,获得必要的赞扬和关心,从而在感情、心理发展上得到满足。外出的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最为简便的方式就是写信。通过书信与孩子沟通感情、讨论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指导,从而维持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对孩子的道德成长起到间接的指导与监督、刺激与强化的作用。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重视通过创造良好条件,激发儿童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具体改善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软硬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朱小曼教授指出:“人有道德学习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很脆弱,需要在不同的生命成长时期为其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和引导。以德性品格为核心和基础的道德学习与德育,是一个复杂的人脑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之间的多因素、多方式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亲情缺失、成长环境恶劣,在他们成长的整个阶段缺少外界良好环境的支持,致使留守儿童的道德学习潜能更加脆弱。因此,为了增强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的潜力,良好环境的创造必不可少。科尔伯格理论启示我们,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良好条件的创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视监护人的选定与培训。儿童在前习俗水平,依赖于避免惩罚和服从权威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因此,奖惩刺激的给予以及权威的树立,对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成长很是关键。已有研究指出:儿童学前甚至是尚未形成一定自主判断的小学低年级阶段,其道德发展处在前习俗水平。在这一阶段,与儿童接触最亲密的人势必成为奖罚的给予者和儿童主要服从的权威对象。他们的道德水平、教育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对于儿童道德成长发展至为关键。因此,启示我们倘若父母不得已要外出打工离开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在监护人的选择上慎重考虑并给予一定的培训。这种培训有来自学校的,也可以由留守儿童父母自发组织进行。通过对监护人的培训,使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由经验的无意识转向有理论指导的有意识的行为。第二,学校教育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留守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不良的外界诱惑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朱小曼教授指出:“人类婴幼儿研究、脑科学研究不断地发现,人当有人际情感信息的沟通,有恰当的情感应答关系时,才能够产生诸如联系感、依赖感、安全感、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同情心等等,这些对德性品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条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由情绪信息沟通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情绪应答关系,就会决定人能否产生有助于德性形成的一些情感。”只有自己感受到了关爱,生活于温暖中,才会形成好的道德品质。而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则在于父母职责缺位而导致在成长过程中儿童出现情感孤独、行为缺乏指导等现象。情感与道德的密切关系正是人们关心和担忧留守儿童道德状况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了弥补儿童的情感孤独与行为的无助,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基本都是以给予他们情感上关爱、生活的照顾以及行为的指导为主的,正是出于这样的需要,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模式之一。但是,学校通过扩展教育功能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身的已有功能的发挥却遇到了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困难。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不容乐观。事实上,学校教育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的职责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校教育只能尽量弥补父母缺位带给儿童发展的不良影响,但不可能实现对父母职责的完全替代,而且学校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道德固然与情感密不可分,情感的缺失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道德成长是一个多端的发展过程。在良好的外界环境的支持下,儿童的道德成长可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任何一个为起点开始。因此,情感的缺失固然会阻碍人的道德成长,但并不必然造成人的道德发展的缺陷。在这方面,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的研究给予了学校教育重大启示。因为发展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正是学校教育的长处,学校没必要通过弥补自己的短处来艰难地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更应该通过发挥自身的长处以积极应对。因此,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通过“道德两难情境”的设置、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等培养留守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使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提高儿童道德水平,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以抵制不良的诱惑。第三,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在儿童尚未形成一定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意志力时,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无人管教,又有相对较多的生活费用,再加之农村相对单调的业余生活,网吧必然成为他们长时间的逗留地。从实际情况看,网吧也正是引诱留守儿童道德败坏、堕落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即便是儿童具备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意志力,由于无人指导和约束,这种不加任何限制的处处存在的网吧、大众传媒也会对其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腐蚀作用。成长对任何个人都是弥补珍贵的,是不允许试验的,我们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扫除一切有可能的障碍。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不仅对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全部的儿童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留守儿童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父母外出这一单因素原因造成的,是在其他不良的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最终导致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孟子的父亲的早逝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圣贤,反而是其母对于孟子成长环境的重视,三次迁居,对孟子成长的影响成为人们争相传送的佳话。概而言之,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道德判断能力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开辟了有别于以往注重补充情感缺失的另一条途径:即通过加强留守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来提高其道德意志力,进而增强他们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以避免留守儿童种种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其道德发展理论“3水平6阶段”说,也有助于学校和家庭注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二、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接的影响因素:重要他人——父母的缺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曾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应该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切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同时,他认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感和自信心,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否则,一个人将有可能成为情感关系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早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早期不能建立依恋关系将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初级群体,父亲和母亲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持续交往与互动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在与儿童的日常生活互动中会主动地训练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父母的社会交往、良性的亲子关系客观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二)间接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父母的缺席,并非必然导致孩子们一定行为出轨、性格不健全,然而从客观事实来讲,父母的缺席的确成为造成孩子滑落不幸的主要因素。简单分析,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情感冷漠;监护不力,使自我判断能力尚未形成的孩子极易受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行为失控、价值观扭曲。1.教养方式——隔代监护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对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使其夭折。有研究表明,“缺乏父亲教养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比正常家庭的男孩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发现,“民主的教养态度最有利于养成儿童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等优良个性品质;保护的、溺爱的照顾态度容易养成幼稚、依赖、任性、反抗等性格特征;支配的、专制的教养态度容易养成儿童服从、消极、反抗、大胆、自我中心等性格特征;忽视和拒绝的教养态度容易养成儿童冷酷、攻击、粗暴、神经质、反社会等性格特征。根据履行监护责任的主体不同,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的方式,即:隔代监护、寄养监护、自我监护和学校监护,与这四种监护方式相一致,存在四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寄养教育、自我教育、寄宿教育。相关研究表明:由于教养方式不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各因子中检出率不一样。与其他教养方式相比,隔代教育的儿童在敌对因子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与其它教养方式高;寄养教育的“留守儿童”在偏执、人际关系、敌对因子上的检出率明显高;自我教育和寄宿教育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检出率明显高。2.核心家庭结构的影响在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背景特征中,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如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氛围、经济状况等的改变,会引起儿童在许多相关方面发生变化。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效作用,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减小。现在外出务工的家庭不少都是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父母外出,而家庭里又没有兄弟姐妹相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如前文提到的研究指出,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3.留守时间及同伴调研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情绪较多受到朋友和父亲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的情绪受到朋友、父亲、教师和母亲四方面的影响;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情绪更多受到朋友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则受到来自朋友和母亲两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情感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单一化使他们将更多的社会支持投向了朋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朋友及朋友圈的质量如何却远非他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就能辨别的;况且朋友大都是儿童的同龄人,他们在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并不能够指导“留守儿童”,双方在一起更多的是相互倾诉或者是简单的劝解,不利于孩子情感的成熟和健康人格的发展。4.青少年的特点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成长的一般性特点不无关系,从某种角度说,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因父母缺席使青少年成长的一般性特点无比放大所致。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青少年期的孩子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喜欢新奇的事物,对于自我的认知正逐步形成,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也正在完善之中,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不强,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就很难纠正,特别是平时缺乏在生活、学习上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另外,农村贫乏的文化生活、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等也成为留守儿童学坏的影响因素之一。三、家庭、学校和政府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三大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从现实看,留守儿童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的过程,儿童还将生活在监护人缺失,家庭社会化机制弱化的环境里。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社区只是一个自然的概念,它们在少年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同时构建起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机制,无疑已到必不可少的地步。(一)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差只是一个方面,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才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等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所花费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监护人”。“代理监护人”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学校学校成为替代父母缺席、弥补留守儿童教育不足的主要教育场所,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对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改善学校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英语真题读后续写11原题+翻译+练习(吵架出走迷路)
- 借款谅解协议书模板范文
- 房屋租赁合同名称规范
- Unit3WhatwouldyoulikePartALet'sspell(课件)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2
- 房屋租嫩合同
- 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的电路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教学课件
- 2023年重庆嘉陵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3年山东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引进考试真题
- bim课程设计天津城建大学
- ios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研究的几种技术
- 垫江县国企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件
- 钢结构十字柱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 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全)含音标
- 2023年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
- 大学生刑事犯罪与预防演示文稿
- 全国一等奖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 脑动脉供血不足PPT
- 水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