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动学课件_第1页
第三章-药动学课件_第2页
第三章-药动学课件_第3页
第三章-药动学课件_第4页
第三章-药动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1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分布(D)、代谢(M)、排泄(E)过程的动态变化。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消除药物转运生物转化√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机体2药物的体内过程肠胃道外给药胃肠道给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浆FreedrugProtein-bounddrug储存部位作用部位代谢物药物的体内过程肠胃道外给药胃肠道给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浆Fr3【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血清、胆汁和尿中可达到高浓度,丙磺舒对头孢哌酮钠的血清浓度并无影响。头孢哌酮钠的平均血清半衰期约为2小时,不受注射方式的影响。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绝大多数体液及组织中,诸如:腹水、尿、胆汁及胆囊壁、痰及肺、腭扁桃体及鼻粘膜、心耳、肾、输尿管、前列腺、睾丸、子宫及输卵管、骨、脐带血和羊膜液中,均能达到治疗浓度。经胆汁和尿排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使用说明书

【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血清、胆汁和尿中可达4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胞饮胞吐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简单扩散胞饮第一节5(一)被动转运:顺浓度差转运,不需ATP。1.简单扩散(或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溶于膜的脂质而通过细胞膜,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一)被动转运:顺浓度差转运,不需ATP。1.简单扩散(6简单扩散的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ATP。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药物脂溶性成正比。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过膜。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通过膜。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的因素: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环境的pH。√简单扩散的特点: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7Ka=

[H+][A

][HA]pKa=pH-log

[A

][HA][A

][HA]10pH-pKa=弱碱性药pKa-pH弱酸性药物:HAH++A

√Ka=[H+][A]pKa=p8A

+H+HAHAH++ApH=7pH=411102105色甘酸钠:酸性,pKa=2=107-2

=105=104-2

=102[A

][HA]=10pH-pKa[A

][HA]=10pH-pKaA+H+HAHAH++ApH=7p9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HAH++A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BH+

H++B第三章-药动学课件10例如: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孔道4~8Å(=1010m),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2.滤过(Filtration)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的影响。例如: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孔道4~8Å(=1010m),仅水、113.易化扩散(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通透酶)而扩散。特点:⑴高浓→低浓。⑵不需ATP。⑶需要载体,载体可被药物饱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等。3.易化扩散(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12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坐车下山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坐车下山13(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可分别选择性地与Na+、K+、Ca++结合形成通道,允许相应的离子顺浓度差移动。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的影响。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主要受化学物质决定。(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14(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转运,需要消耗ATP,从低浓向高浓转运。如:H+,K+-ATP酶(氢泵);Na+,K+-ATP酶(钠泵);Ca++-Mg++-ATP酶(钙泵)等。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ATP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坐车上山(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15如何形成和维持??(见下图)例如:细胞内的K+浓度约是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的Na+浓度约是细胞内的12倍。如何形成和维持??例如:16Na+K+细胞外细胞内Na+K+细胞外细胞内171.胞饮: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泡吞噬而进入细胞内。2.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和递质释放等。(三)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叫膜动转运。1.胞饮: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18第三章-药动学课件19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一)药物的吸收20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口腔0.01胃0.1-0.2小肠200大肠0.04-0.07直肠

0.021.消化道吸收大肠:盲肠→乙状结肠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1.消化道吸收21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22(2)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3)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Intramuscular,im;andsubcutaneousinjection,sc)被动扩散+滤过转运,吸收快而全。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可滤过。(2)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3)23(4)呼吸道吸入吸收(Inhalation)气体、挥发性药物(如全麻药)或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经吸入后,可从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

)(5)经皮吸收(Transdermal)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如硝苯地平贴剂、硝酸甘油贴剂。(4)呼吸道吸入吸收(Inhalation)(5)经皮24(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首关效应(见下页)3.吸收环境(胃肠pH、蠕动度、食物等)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5代谢代谢粪血液循环肠壁肝门静脉首关效应(First-passeffect):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粘膜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肝脏√代谢代谢粪血液循环肠壁肝门静脉首关效应(First-pas26(一)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二)影响分布的因素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结合型药物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一)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272.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分布快:肝、肾、脑、肺等。血流量小,分布慢:皮肤、脂肪组织等。药物再分布:如静脉注射硫喷妥钠(高脂溶性)→脑组织(血流量大)→脂肪组织(血流量小)。3.组织亲和力某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高亲合力。碘钙四环素脂肪组织2.器官血流量3.组织亲和力碘钙四环素脂肪组织285.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分子大小、脂溶性、pKa等)pH7.0pH7.4思考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液还是在细胞外液分布多?5.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29(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毛细血管脑组织毛细血管普通毛细血管(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30血脑屏障:大分子、脂溶度低的药物不能通过。脂溶性高的药物可以通过。

例如:苯妥英钠、硫喷妥钠(麻醉)。通透性可变:脑膜炎症时,通透性↑。例如:脑膜炎时,大剂量青霉素有效,磺胺嘧啶。血脑屏障:31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如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低的药物(或解离型药物)不易通过胎盘屏障。有些药物对胎儿毒性较大(如吗啡),并可致畸胎。(2)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

指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开的胎盘。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如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低的32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增大,以利于从肾脏排出体外。四、药物的代谢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四、药物的33I相反应(PhaseI):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增加或暴露极性基团(-OH、

-COOH、-NH2、-SH等)。II相反应(PhaseII):I相反应的代谢物(或药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如葡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代谢步骤:分两相反应(一)药物代谢的步骤I相反应(PhaseI):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增加34代谢I相反应II相反应药物结合药物活性灭活

活性活化结合结合某些水溶性高的药物亲脂亲水排泄酶酶代谢I相反应II相反应药物结合药物活性灭活35(二)药物代谢的催化酶肝微粒体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能催化药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P-450,CYP):是肝内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简称为“肝药酶”。肝药酶的特点:具有活性有限、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的特点。(二)药物代谢的催化酶肝微粒体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能催36药酶诱导(Induction):有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如乙醇、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酶抑制(Inhibition):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药酶诱导(Induction):有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37第三章-药动学课件38第三章-药动学课件39五、药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肾脏(主要)

胆汁乳汁其它:唾液、汗液等五、药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401、肾脏排泄肾单位:1.髓袢升支粗段2.髓袢降支粗段3.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4.近曲小管5.肾小球6.远曲小管1、肾脏排泄肾单位:41肾小体肾小球5(毛细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近曲小管4髓袢1,2远曲小管6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5(毛细血管球)肾小管近曲小管4肾单位42肾小囊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球43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药物重吸收(脂溶扩散)分泌(主动转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药物重吸收(脂溶扩散)分泌(主动转44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增大,以利于从肾脏排出体外。尿液pH可影响药物的排泄!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45肝肠腔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甙)经肝脏排入胆汁,随胆汁排入肠腔,在肠腔又被重吸收,称肝肠循环。胆管2、胆汁排泄门静脉肝肠腔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甙)经肝脏排入胆汁,随胆463、乳汁排泄

如:吗啡可从乳汁排泄。4、其他途径:

如唾液、泪液、汗液排泄等。3、乳汁排泄4、其他途径:47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时曲线:以时间为横座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座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48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峰浓度(Cmax):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AUC(Areaundercurve):药时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h)吸收相消除相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峰浓度49时间血浆药物浓度口服静脉注射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时间血浆药物浓度口服静脉注射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50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被机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AUCTmax三、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被机体51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静脉注射给药的曲线下面积比值,即:F=AUC(po)·Dose(iv)/AUC(iv)·Dose(po)×100%po:口服;iv:静注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静脉注52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给药途径,不同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的比值。即:F=AUC(t)·dose(r)/AUC(r)·dose(t)×100%t:受试制剂;r:参比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给药途径,不同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53一、一级动力学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血中药物的消除速度(dC/dt)与血药浓度(C)的一次方成正比。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dC/dt=-kC

(k为消除速度常数,C为药物浓度)。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一、一级动力学消除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54一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C将上式积分:Ct=C0e–kt取自然对数:lnCt=lnC0–kt换算成常用对数:logCt=logC0–kt/2.303

t=logC0/Ct×2.303/k一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C55CttlgC一级动力学消除讨论:(1)logCt=logC0–kt/2.303(右图)CttlgC一级动力学消除讨论:56(2)t=logC0/Ct×2.303/k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若Ct=1/2C0,则t即t1/2

:t1/2=log2×2.303/k=0.301×2.303/k

=0.693/k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即t1/2为常数。(2)t=logC0/Ct×2.303/k57二、零级动力学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血中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dC/dt=–k0C0=–k0(k0为零级消除速度常数)。二、零级动力学消除58零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0将上式积分:Ct=C0–k0t

消除半衰期:t1/2=C0/(2k0)讨论:(1)普通坐标上的C-t曲线为直线,斜率为K0(2)t1/2与初始血药浓度C0有关。零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0讨论:59零级动力学消除tClgCt零级动力学消除tClgCt60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包括零级和一级消除动力学在内的混合型消除过程。dC/dt=–VmC/(km+C)(Vm为最大速率,Km为米氏常数,是消除速率为Vm一半时的血药浓度)。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61讨论:(1)C>>km:dC/dt=–Vm,为零级动力学消除。(2)C<<km:dC/dt=–VmC

/km,为一级动力学消除。dC/dt=–VmC/(km+C)讨论:dC/dt=–VmC/(km+C)62Ct零级消除一级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消除Ct零级消除一级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消除63四、表观分布容积(Vd)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平衡时,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即Vd=A/C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象的容积,并不代表特定生理空间的大小。意义:可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大小。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四、表观分布容积(Vd)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64Vd=血浆容量:说明药物只分布在血浆中,如酚红,图1。2.Vd=体液总量:说明药物在体液中平均分布,如氨替比林,图2。3.Vd>体液总量:说明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或某些组织对药物有特殊亲和力,见下例。

例如:图1图2Vd=血浆容量:说明药物只分布在血浆中,如酚红,图1。65例:地高辛:A=0.5mgC=0.78ng/ml则Vd=A/C=

645L其主要分布于肌肉(包括心肌,其浓度为血浓30倍)和脂肪组织。例:66五、清除率(clearance,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将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全部清除排出。它是机体消除药物速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计算公式:CL总=Ke·Vd或CL总=A/AUCKe为消除速度常数;Vd为表观分布容积;A为体内药量。CL总=CL肝脏+CL肾脏+CL其它五、清除率(clearance,CL)清除率:单位时间67六、房室模型将身体视为一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因药物可进、出房室,故称开放性房室系统。一室和二室开放性模型为常见。六、房室模型将身体视为一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68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并瞬时达到动态平衡。一室开放模型静脉注射:k一室开放模型血管外给药:kakKa:吸收速度常数,K:消除速度常数。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69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以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肝、肾、心、肺等)为中央室,血流不丰富的组织器官(如皮肤、肌肉、脂肪等)为周边室。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然后缓慢地分布到周边室。大多数药物属于二室模型药物。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以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701.中央室2.周边室二室开放模型静脉注射:k12k21k10二室开放模型血管外给药:1.中央室2.周边室k12k21k10kaK12:中央室向周边室的转运速度常数,K21:周边室向中央室的转运速度常数,K10:中央室的消除速度常数,Ka:吸收速度常数。1.中央室2.周边室二室开放模型k12k21k10二室开放71静脉注射二室模型药物的药-时曲线方程为:C=Aet+Bet(:分布速度常数,:消除速度常数,e:

自然对数之底=2.718)。分布相:反映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过程。消除相:反映药物从中央室的消除过程。静脉注射二室模型药物的药-时曲线方程为:分布相:反映药物从中72七、多次给药和给药方案1.稳态血药浓度(Css)目的: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有效范围。最小中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七、多次给药和给药方案1.稳态血药浓度(Css)最小73AUC0→ττ=FDkVτCSS=CSS:平均稳态血药浓度,F:生物利用度,D:给药剂量k:消除速度常数,V:表观分布容积,τ:给药间隔。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AUC0→ττ=FDkVτCSS=CSS:平均74给药方案:(1)等剂量等间隔多次给药。(2)负荷剂量(loadingdose,D*):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D*=Dm11-e-kτ()若τ=t1/2,则D*=Dm11-e-kt1/2()D*=Dm11-e-0.693()=Dm1-0.51()=2Dm即τ=t1/2时,则首剂量加倍。给药方案:D*=Dm11-e-kτ(75THEENDTHEEND76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77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分布(D)、代谢(M)、排泄(E)过程的动态变化。药物的体内过程

(ADME)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消除药物转运生物转化√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机体78药物的体内过程肠胃道外给药胃肠道给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浆FreedrugProtein-bounddrug储存部位作用部位代谢物药物的体内过程肠胃道外给药胃肠道给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血浆Fr79【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血清、胆汁和尿中可达到高浓度,丙磺舒对头孢哌酮钠的血清浓度并无影响。头孢哌酮钠的平均血清半衰期约为2小时,不受注射方式的影响。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绝大多数体液及组织中,诸如:腹水、尿、胆汁及胆囊壁、痰及肺、腭扁桃体及鼻粘膜、心耳、肾、输尿管、前列腺、睾丸、子宫及输卵管、骨、脐带血和羊膜液中,均能达到治疗浓度。经胆汁和尿排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使用说明书

【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注射后,头孢哌酮钠在血清、胆汁和尿中可达80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胞饮胞吐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简单扩散胞饮第一节81(一)被动转运:顺浓度差转运,不需ATP。1.简单扩散(或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溶于膜的脂质而通过细胞膜,是药物转运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一)被动转运:顺浓度差转运,不需ATP。1.简单扩散(82简单扩散的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ATP。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药物脂溶性成正比。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过膜。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通过膜。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的因素: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环境的pH。√简单扩散的特点: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83Ka=

[H+][A

][HA]pKa=pH-log

[A

][HA][A

][HA]10pH-pKa=弱碱性药pKa-pH弱酸性药物:HAH++A

√Ka=[H+][A]pKa=p84A

+H+HAHAH++ApH=7pH=411102105色甘酸钠:酸性,pKa=2=107-2

=105=104-2

=102[A

][HA]=10pH-pKa[A

][HA]=10pH-pKaA+H+HAHAH++ApH=7p85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HAH++A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BH+

H++B第三章-药动学课件86例如: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孔道4~8Å(=1010m),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2.滤过(Filtration)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的影响。例如: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孔道4~8Å(=1010m),仅水、873.易化扩散(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通透酶)而扩散。特点:⑴高浓→低浓。⑵不需ATP。⑶需要载体,载体可被药物饱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等。3.易化扩散(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88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坐车下山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坐车下山89(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可分别选择性地与Na+、K+、Ca++结合形成通道,允许相应的离子顺浓度差移动。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的影响。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主要受化学物质决定。(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90(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转运,需要消耗ATP,从低浓向高浓转运。如:H+,K+-ATP酶(氢泵);Na+,K+-ATP酶(钠泵);Ca++-Mg++-ATP酶(钙泵)等。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ATP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坐车上山(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91如何形成和维持??(见下图)例如:细胞内的K+浓度约是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的Na+浓度约是细胞内的12倍。如何形成和维持??例如:92Na+K+细胞外细胞内Na+K+细胞外细胞内931.胞饮: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泡吞噬而进入细胞内。2.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和递质释放等。(三)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叫膜动转运。1.胞饮: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94第三章-药动学课件95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一)药物的吸收96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口腔0.01胃0.1-0.2小肠200大肠0.04-0.07直肠

0.021.消化道吸收大肠:盲肠→乙状结肠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1.消化道吸收97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98(2)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3)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Intramuscular,im;andsubcutaneousinjection,sc)被动扩散+滤过转运,吸收快而全。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可滤过。(2)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3)99(4)呼吸道吸入吸收(Inhalation)气体、挥发性药物(如全麻药)或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经吸入后,可从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

)(5)经皮吸收(Transdermal)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如硝苯地平贴剂、硝酸甘油贴剂。(4)呼吸道吸入吸收(Inhalation)(5)经皮100(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首关效应(见下页)3.吸收环境(胃肠pH、蠕动度、食物等)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101代谢代谢粪血液循环肠壁肝门静脉首关效应(First-passeffect):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粘膜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肝脏√代谢代谢粪血液循环肠壁肝门静脉首关效应(First-pas102(一)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二)影响分布的因素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结合型药物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一)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1032.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分布快:肝、肾、脑、肺等。血流量小,分布慢:皮肤、脂肪组织等。药物再分布:如静脉注射硫喷妥钠(高脂溶性)→脑组织(血流量大)→脂肪组织(血流量小)。3.组织亲和力某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高亲合力。碘钙四环素脂肪组织2.器官血流量3.组织亲和力碘钙四环素脂肪组织1045.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分子大小、脂溶性、pKa等)pH7.0pH7.4思考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液还是在细胞外液分布多?5.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105(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毛细血管脑组织毛细血管普通毛细血管(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106血脑屏障:大分子、脂溶度低的药物不能通过。脂溶性高的药物可以通过。

例如:苯妥英钠、硫喷妥钠(麻醉)。通透性可变:脑膜炎症时,通透性↑。例如:脑膜炎时,大剂量青霉素有效,磺胺嘧啶。血脑屏障:107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如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低的药物(或解离型药物)不易通过胎盘屏障。有些药物对胎儿毒性较大(如吗啡),并可致畸胎。(2)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

指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开的胎盘。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如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低的108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增大,以利于从肾脏排出体外。四、药物的代谢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四、药物的109I相反应(PhaseI):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增加或暴露极性基团(-OH、

-COOH、-NH2、-SH等)。II相反应(PhaseII):I相反应的代谢物(或药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如葡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代谢步骤:分两相反应(一)药物代谢的步骤I相反应(PhaseI):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增加110代谢I相反应II相反应药物结合药物活性灭活

活性活化结合结合某些水溶性高的药物亲脂亲水排泄酶酶代谢I相反应II相反应药物结合药物活性灭活111(二)药物代谢的催化酶肝微粒体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能催化药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P-450,CYP):是肝内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简称为“肝药酶”。肝药酶的特点:具有活性有限、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的特点。(二)药物代谢的催化酶肝微粒体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能催112药酶诱导(Induction):有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如乙醇、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酶抑制(Inhibition):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药酶诱导(Induction):有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113第三章-药动学课件114第三章-药动学课件115五、药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肾脏(主要)

胆汁乳汁其它:唾液、汗液等五、药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1161、肾脏排泄肾单位:1.髓袢升支粗段2.髓袢降支粗段3.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4.近曲小管5.肾小球6.远曲小管1、肾脏排泄肾单位:117肾小体肾小球5(毛细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近曲小管4髓袢1,2远曲小管6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5(毛细血管球)肾小管近曲小管4肾单位118肾小囊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球119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药物重吸收(脂溶扩散)分泌(主动转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药物重吸收(脂溶扩散)分泌(主动转120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增大,以利于从肾脏排出体外。尿液pH可影响药物的排泄!代谢目的:把药物转化成为极性大或解离型的代谢物,使其水溶性121肝肠腔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甙)经肝脏排入胆汁,随胆汁排入肠腔,在肠腔又被重吸收,称肝肠循环。胆管2、胆汁排泄门静脉肝肠腔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甙)经肝脏排入胆汁,随胆1223、乳汁排泄

如:吗啡可从乳汁排泄。4、其他途径:

如唾液、泪液、汗液排泄等。3、乳汁排泄4、其他途径:123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时曲线:以时间为横座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座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124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峰浓度(Cmax):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AUC(Areaundercurve):药时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h)吸收相消除相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峰浓度125时间血浆药物浓度口服静脉注射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时间血浆药物浓度口服静脉注射二、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12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被机体吸收的速度和程度。AUCTmax三、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被机体127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静脉注射给药的曲线下面积比值,即:F=AUC(po)·Dose(iv)/AUC(iv)·Dose(po)×100%po:口服;iv:静注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静脉注128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给药途径,不同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的比值。即:F=AUC(t)·dose(r)/AUC(r)·dose(t)×100%t:受试制剂;r:参比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给药途径,不同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129一、一级动力学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血中药物的消除速度(dC/dt)与血药浓度(C)的一次方成正比。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dC/dt=-kC

(k为消除速度常数,C为药物浓度)。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一、一级动力学消除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130一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C将上式积分:Ct=C0e–kt取自然对数:lnCt=lnC0–kt换算成常用对数:logCt=logC0–kt/2.303

t=logC0/Ct×2.303/k一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C131CttlgC一级动力学消除讨论:(1)logCt=logC0–kt/2.303(右图)CttlgC一级动力学消除讨论:132(2)t=logC0/Ct×2.303/k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若Ct=1/2C0,则t即t1/2

:t1/2=log2×2.303/k=0.301×2.303/k

=0.693/k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即t1/2为常数。(2)t=logC0/Ct×2.303/k133二、零级动力学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血中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dC/dt=–k0C0=–k0(k0为零级消除速度常数)。二、零级动力学消除134零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0将上式积分:Ct=C0–k0t

消除半衰期:t1/2=C0/(2k0)讨论:(1)普通坐标上的C-t曲线为直线,斜率为K0(2)t1/2与初始血药浓度C0有关。零级消除动力学方程:dC/dt=–k0讨论:135零级动力学消除tClgCt零级动力学消除tClgCt136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包括零级和一级消除动力学在内的混合型消除过程。dC/dt=–VmC/(km+C)(Vm为最大速率,Km为米氏常数,是消除速率为Vm一半时的血药浓度)。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137讨论:(1)C>>km:dC/dt=–Vm,为零级动力学消除。(2)C<<km:dC/dt=–VmC

/km,为一级动力学消除。dC/dt=–VmC/(km+C)讨论:dC/dt=–VmC/(km+C)138Ct零级消除一级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消除Ct零级消除一级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消除139四、表观分布容积(Vd)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平衡时,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