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提示:引导学生翻译、分析材料: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材料二所描述的是与宗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对学生的归纳与概括可以作字数上的要求,并强调主题是“社会结构”,以提高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①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②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自我测评]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提示: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提示: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祭庙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八佾”即64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饩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活动建议]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提示,“执”:“拿玄”,像桎梏之形。“鹤”,像人带手梏之状。“圉”:内为“执”,外为“牢”。“王”:斧钺之形,意为掌征伐之人,或象征权威。“臣“:像屈从之形,事君之意。“劓”:像割鼻之意。“刖”:“龟句陀/”,以利器去人之足。,“巫”:在龟甲上面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司占卜之人。第二课[解析与探究]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提示: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自我测评]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课[自我测评]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示: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活动建议]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提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提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遗产如何能被批判地继承,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非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哪些历史遗产,又能哪些需要根据历史而不断发展、完善。第四课[课中思考题]1.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提示: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2.阅读这一段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提示:①此题可先指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②对于是否同意朱元璋的看法,肯定有两种观点:同意或不同意。教师可组织分持两种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不要强行统一到一种观点上来。[解析与探究]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①此题提供了三段材料,部分学生对这三段材料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三段材料的内容,从而明确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②对于“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一种认为无本质区别。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认识理解到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基本上能够总结出来。总的影响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自我测评]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提示: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提示: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第五课[自我测评]1.古希腊城邦有什么主要特点?城邦殖民运动的后果是什么?提示: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的最初起因是本邦的条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被迫移民,后来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殖民扩张促进了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希腊世界。2.古希腊城邦政体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又有何共同点?提示: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贵族制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民主制下公民大会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君主制与僭主制都是个人专制,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共同点:都是小国寡民;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政体组成的要素之一,都有公民大会的机构。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体下,公民大会的地位是不同的。第六课[课中思考题]关于发言人资格的规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了公民享有雅典民主还需具备一定的个人道德修养,反映出雅典民主权利不仅仅依靠财产来确定。[解析与探究]你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提示: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雅典辉煌的文化是建立在辉煌的民主政体的基础上的。在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原的各种见解,出现了学派蜂起、百宗争立的学术艺术繁荣的局面。各个学派互相辩论,通过辩论去追求真理,由此造就了古希腊文明的兴盛。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君主制政体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走向崩溃和封建社会确立的进程。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大国争霸,诸侯混战”中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侯王也千方百计地延揽人才。而社会大变革使从属于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群体‘‘士人”在失去生活保障的同时获得人身自由,运用自己的智识思考社会大变革问题并由此而崛起。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对问题看法不同,因而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们站在不同阶级立场,著书立说,坦言政治抱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自我测评]1.雅典民主政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提示:雅典民主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提示:实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在法治的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有一定成效,但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留有“漏洞”,那就是将军职位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将军。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上层奴隶主手中。3.雅典民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雅典民主实现了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设想,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西方国家所借鉴。③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前者是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后者则采取代议制,是“大国众民”的产物。④雅典民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⑤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是狭隘的民主。第七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提示:《十二铜表渤虽已规定了诉讼程序,但平民对起诉时所用术语和具体程序不熟悉,法庭开庭日期也未公布,因而平民起诉受到限制(李雅书、杨共乐估代罗马史》)。早期罗马法的条文还是受未成文习惯法的影响,对平民不利。[自我测评]1.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提示:罗马贵族共和制为了防止个人专权,设执政官两名,选举产生,权力相等,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的提案。设保民官监督政府行为,协调贵族和平民的利益。2.《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它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提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组成。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八课[课中思考题]1.请思考:做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这两个文件的引文,进行比较和概括。《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中用法律限制王权、征税必须经过议会批准、保证议会各项“自由”权利等思想。2.请思考: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在责任内阁制下,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的什么状况?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唱词中所包含的信息,“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指所有的有选举权的英国民众;“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反映了两党制已经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分析唱词中的信息后,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链接”中的相关内容,并介绍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逐步扩大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状况。[解析与探究]1.请结合第4课所学知识思考: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提示: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2.结合自《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英国的各种制度,谈一谈你对维多利亚女王作为立宪君主的认识。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力的限制,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力和地位及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规定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开放性的。第九课[课中思考题]根据这段话,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提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专制。[解析与探究]请思考:丘吉尔的一席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从这句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吗?提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内阁)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的最高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自我测评]1.美国开国元勋们在什么情况下创立了联邦制?提示:在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时。2.如何理解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提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或女王)的职权有何异同?提示:美国总统有行政权、部分立法否决权,而且有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英国国王(或女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第十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提示: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行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陆海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解析与探究]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怎样体现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的。提示: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的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总统所缔结的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生效。[自我测评〕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提示:德意志帝国为君主立宪制;1875年的法国为总统共和制。(1)相同点:两国议会实行两院制,都行使立法权;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2)不同点:①德国议会权力受制于皇帝和首相,法国议会立法独立。②德意志帝国元首(皇帝)不须对议会负责,法国国家元首(总统)要向议会负责;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内阁制约。③德意志帝国虽然是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实行两院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包括官职任免权、立法权、军权等,并能召集、延期或结束议会,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第十二课[课中思考题]1.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泛滥问题?提示:对此问题可以给学生出示“教学参考资料”中关于清政府内部禁绝鸦片争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方案的利弊,从而得出结论。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提示:利用教材中《十一口通商图》,找出通商口岸的位置,总结出通商口岸的布局情形:从东南沿海到沿海再到内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特点是:都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解析与探究]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清军与英军在军力上的差距。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从中英双方的海军装备力量、援军调用供给等状况,说明双方在军力上的差距较大。2.依据材料三,你认为琦善和林则徐的观点有哪些不同?提示:琦善强调作战武器装备落后,林则徐提出战船虽造制不及,但可依靠发动民众的力量;琦善没有勇气进行抵抗,林则徐坚定信心积极抵抗。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器落后是否是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为什么?提示:建议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一般包括: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国际国内因素等。武器落后是战争失败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以鸦片战争为例,导致中国失败的原因,虽包括武器落后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有:①由于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②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没有采用恰当的战略战术,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再加上没有激发起广大人民的力量,终于导致战争节节失利。③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④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自我测评]1.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主要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提示:《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大开;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得以掠卖中国人口,获取利益;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提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楠京条绷。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十三课[课中思考题]1.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是怎样的社会?有实施的可能吗?提示:《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是农民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思想的结晶,但其试图在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经济主张是一个空想。加之当肘正处于战争状态,缺少必要的条件,根本无法实行。《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颁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国即实施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证明了这点。2.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提示:建都天京后,太平军的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奢侈,等级森严,诸王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导致太平军发生内讧。翼王石达开在天京内讧后回朝主政,因不满洪秀全的猜忌,率10万太平军离开天京。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带来了严重后果,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团结,动摇了太平军将士的宗教信仰和对太平天国理想的坚定信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丧失了乘胜歼灭清军的有利时机。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的仇杀、分裂,是农民政权封建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解析与探究]请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它们分别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理想?太平天国能否实现这种理想?为什么?提示:第一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实现拜上帝会教义中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第二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以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个体生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生产产品与生活资料平均分配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第三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绝对平均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不能实现这种理想。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自我测评]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提示:①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也是相关的因素。②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提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第十四课[阅读与思考]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国的皇家园林瑰宝圆明园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2.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上述现象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提示:一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落后自然要挨打;二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三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我测评]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提示: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第十五课[课中思考题]你认为吴兆麟的话有道理吗?提示:这段材料可组织学生讨论。吴兆麟的话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自信,对黎元洪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对旧官僚抱有幻想。[解析与探究]1.“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提示: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筛选信息作答。“临时约法”中对行政、立法与司法权是这样规定的: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在法院。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提示:与欧美政体比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平衡、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自我测评]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提示: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及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2.列出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提示:①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通过在海内外宣传革命思想和在国内多次组织小规模的革命起义而扩大革命党人的影响;②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创办《民报》,于1905年至1907年间与康、梁等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好了舆论准备;③同盟会领导了多次国内武装起义,如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间在华南地区连续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⑤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十六课[课中思考题]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提示: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特点: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提示: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三,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第四,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人有强烈的爱国心。[解析与探究]1.《每周评论》是怎样评价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为什么前后的评价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提示:《每周评论》对威尔逊及十四条和平意见的评价:1918年称威尔逊是光明正大的,是世界上的第一好人。1919年称其内容是不可实现的,称其人是威大炮。1919年5月4日驳斥为一文不值的空话。《每周评论》前后的评价发生那么大变化的原因: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威尔逊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的暴露,对中国的合法权益及山东领土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使中国人看清了他的真实目的和野心,不再被百灵鸟的冠冕堂皇的语言所欺骗,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2.材料二中“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提示:指的是号召各国人民为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和战后和平而奋起抗争,包括群众运动、武力反抗等。中国人民借巴黎和会废除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与英、法、美并驾齐驱”的幻想破灭后,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海外侨胞和留学生也参加到拒签和约的斗争中;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是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自我测评]1.试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提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热烈讨论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具有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第十八课[课中思考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思想家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提示:此题中的社会主义有两种含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思想家空想的产物,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出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以后,先进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提出的有针对性地改造社会的方案。它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同时,它反映了早期工人阶级的愿望和利益要求。但是这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都因为看不到实践的力量、找不到实现的正确途径和无法认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根源而流于空想。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社会理论。两位伟大的导师吸收了以往人类思想的精华,结合当时的实践斗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最具特别意义的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它们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通过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他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并且探索出了创造新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理论武器。所以,社会主义不是来源于思想家的空想,而是来自于工业革命为动力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归宿。[阅读与思考]想一想,巴黎公社的目标是什么?提示:巴黎公社的目标是建立共和国,建立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自我测评]1.简析《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重大意义。提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2.简析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其留下的深刻启示。提示:性质:从巴黎公社委员的产生和罢免来看,公社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从巴黎公社委员的组成成分看,一半是工人;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看,都是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启示: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反扑;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拥有捍卫主权的力量;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本身作为一个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缺乏一个统一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③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巴黎公社全面、彻底的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措施,勇于请人民监督、敢于对人民负责的行政理念,值得发扬;公社战士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可贵精神,感人至深。第十九课[课中思考题]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提示: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得到掌握革命武装的人民的支持,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但没有掌握武装。由于临时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因此它极力维护旧制度和旧秩序,拒绝满足人民对于土地、面包、和平的要求,拒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俄国人民依然深受各种痛苦。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果断地在《四月提纲》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阅读与思考]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列宁阐述的十月革命的意义?提示:马克思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指出,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20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垄断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的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俄国实质上比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要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并不十分具备,它不是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迫使生产关系进行自然而然的调整,而是通过武装起义的形式用暴力手段来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列宁所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经济落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列宁认为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材料一表达了俄国士兵不愿在“一战”前线白白送命,但不放弃革命的信念。材料二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代表民众的意愿。材料三说明起义部队向冬宫迸发并取得胜利。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提示:这一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有很多士兵是支持革命的,由于当时俄国武器落后,战场上屡吃败仗,士兵大批死亡,加上经济落后,后方补给不足,士兵们大都忍冻挨饿。士兵们不需要战争,希望革命。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着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愿望,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他们的政策、行动得到的也是最广泛的支持。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对于推翻反动的临时政府是多么的勇敢,可见他们对于建立一个新的平等政权是多么的渴望。十月革命之所以在俄国爆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俄国的国情及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首先俄国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其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使得俄国各种矛盾激化,前线士兵大量死亡,后方群众丧夫失子,广大人民痛不欲生,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沙皇专制,人民群众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它起的作用是顺乎民意,把人民的意愿通过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体现出来。所以十月革命同时又是俄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而绝非几个人精心策划出来的。苏联的解体有着众多的原因,不能由此否定伟大的十月革命。[自我测评]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去探究原因。客观方面:俄国当时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同时,俄国又是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一个,“一战”的爆发,使得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观方面:俄国存在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一个伟大的领袖,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广大人民意愿,能够根据形势迅速制定自己的策略方针,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将战争由民主革命阶段推进到社会主义阶段,在国内战争时期,党能够团结群众,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等等。2.简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提示:参见“教材分析”相关部分。第二十课[课中思考题]1.根据《红色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思考各红色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原因。提示:从地图上看,各红色根据地多建立在两省或三省交界处,远离中心城市。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虑,这些地区多为偏远乡村,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红色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主要是因为:第一,有利于发动当地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从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意图;第二,这些地区大多受到过北伐战争的影响,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第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又是几省的交界,恰好远离国民党政权和军队控制的中心地带,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建立和稳固。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五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于抗战的胜利,中国收回了被日本占据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台湾;在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中,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阅读与思考]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提示:这场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了日本的主要兵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的作战。中国人民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对其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与探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举例说明是否存在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毛泽东提出走出这一困境的“新路”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提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不但存在,而且正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概括。“政怠宦成”可以东汉、明朝为例;“人亡政息”可以秦朝、隋朝及近代的袁世凯为例;“求荣取辱”远的可以南宋为例,近的可以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为例。毛泽东所说的“新路”即民主,正是跳出这种“周期率”的唯一途径。中国历代政权往往在创业时能够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而一旦政权稳固,便多产生个人专断独裁,缺少监督,弊端丛生。最终要么是人亡政息,要么是求荣取辱。若要彻底改变这种历史周期,就必须实行人民民主,国家的大政方针取决于民众的利益,避免个人的功业欲;同时,民众参政,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懈怠,也就避免了人亡政息。[自我测评]1.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提示: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自辛亥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政党林立却无一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革命的状况。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时期。2.试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示:原因: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对夺取抗战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援,对抗战的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意义:①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辱。③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有着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④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提示: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的结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第二十一课[课中思考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阅读与思考]阅读上面这两段话,谈谈你对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并思考它怎样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提示:这两段话体现了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将群众比喻成“诸葛亮”,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比喻成工厂的原料,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充分调查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才能形成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就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毛泽东把领导机关汇总综合分析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从而作出决策比喻成工厂的加工生产过程,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制造出产品,也充分说明了集中的重要性。而集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集中仍是为了发扬民主。这就体现了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解析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提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自我测评]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提示: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提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4.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提示: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十二课[课中思考题]你怎样认识“文革”的危害?提示:第一,国家政权遭到削弱,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第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第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破坏尤其严重。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文化大革命”,对科教文化事业的破坏影响深远。第四,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损害。第五,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提示: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民”可以告“官”,这是人民民主实现的一个具体表现,反过来也是民主实现的有效保障措施,这也意味着对行政机关的法制监督和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不断发展。[解析与探究]比较一下,1975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有何共同点?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1954年以来我国多次修宪说明了什么?提示:①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都是在极“左”思潮氛围下酝酿和修订的,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倾向;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都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国情,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的确认和巩固。②宪法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的最高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不断地修改以期达到更完善,对防止“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破坏宪法的现象有积极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合法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③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自我测评]1.搜集资料举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事例,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提示:①事例资料可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平反冤假错案”条,第21课“教学参考资料”中“‘文革’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破坏”条;②“文革”带来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提示: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立法驶入快车道”,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第二十三课[课中思考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提示:可参见“教材分析”相关内容。2.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示: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阅读与思考]阅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提示: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诗人的感情,重要的是“体会”这种感情。这种感情主要是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历史原因”包括内战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一些国外势力阻挠中国统一,极力维持分隔的局面;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阻挠两岸的交流和统一。[自我测评]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历史影响。提示:关于理论,可参见本课第一个子目下的有关内容。其实践和历史影响主要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也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十四课[课中思考题]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提示: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应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苏联与美国的什么意图?提示:材料一表明苏联极力利用“二战”提供的机会大肆扩张自己的影响,在东欧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后将确保自身的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心,而在东欧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作为阻止资本主义扩张的屏障。材料二表明美国凭借在“二战”中急剧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认为自己当仁不让地拥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和机会,并将努力谋求这种实质上的霸主地位。2.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概括出美苏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的原因。提示:①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建立帝国来维护安全,因此他极力在东欧扩张苏联的势力范围与影响,这种对自身安全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东西方关系的日益紧张。②“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企图依靠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试图把整个世界纳入到它所希望的发展轨道中,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③凯南认为苏联将在战后采取扩张政策,将尽可能多的欧洲地区置于苏联的控制下,这势必会破坏西方乃至美国的“自由”制度,夸大了苏联对于美国的威胁。④争夺世界霸权是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但诺维科夫也片面夸大了美国对于苏联的威胁,认为美国正准备与苏联进行战争。战后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的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导致了“冷战”的爆发。[自我测评]1.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提示:美国:①在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②1947年3月12日,以遏制“共产主义威胁”为核心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③实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④将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实行货币改革,导致“柏林危机”;⑤为遏制苏联,于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军事同盟。苏联:①在战后以确保自身安全为外交政策核心,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影响;②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实行了“莫洛托夫计划”,后来又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③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2.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冷战”从1947年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前后持续40多年,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两个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大打代理人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第二十五课[课中思考题]1.想一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提示:可先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归纳:这段话表明,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欧共体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政治外交方面的独立倾向已日趋明显,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也更加强烈,在国际政治领域已慢慢与美国鼎足相处。2.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提示:“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较,体现出美国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材料一声称美国领导资本主义世界(自由世界),表明了美国当时的霸主地位。材料二强调的是美国拒绝与中国交往。材料三中,尼克松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